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全面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C
3.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起临时宪法 作用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刑事诉讼法》 C.《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解析:在 1954 年宪法颁布之前,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共同纲领》。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学习指南
课程标准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 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 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 政治的特色。
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 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 性。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 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
建立奠定了基础。 2.方针:“长期共存 , 互相监督 ”。 3.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 。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 参政议政 的热情,开创了群策
群力、共源自文库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2)1954 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4.实施:形成了 新疆 、广西、 宁夏 、西藏、内蒙古五大 省级自治区,建立了 100 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5.意义:加强了 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1.下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答案:B
4.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 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 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 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了 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 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 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 2.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 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三是“一国 两制”的构想对香港、澳门的回归和解决台湾 问题的意义。 3.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 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基础。
(2)内容:1956 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 备的法律,充分保护人民的 民主权利 。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 根本大法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 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 高权力属于 人民 。
2.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1954 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 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所未有的。
答案:B
5.1950 年 6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 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
3.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
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1)目的:保障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替代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2)颁布:1954 年 9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 政治制度 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 过渡时期 总路线 写入宪法中。
第 21 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 1.背景 (1)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 派民主人士,加紧进行新中国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 (2)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 北平 召开,讨论了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 一律 平等 和各民族大团结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 治 ,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明确规定,在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意义 ①1954 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加强了 人民民主专政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 成果。 ③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④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 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制的完善 (1)背景: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 初步确立。
答案:A
4.首先确定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 要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 可回答。B 项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性质,其内容之一即我 国在成立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起临时宪法 作用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刑事诉讼法》 C.《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解析:在 1954 年宪法颁布之前,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共同纲领》。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学习指南
课程标准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 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 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 政治的特色。
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 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 性。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 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
建立奠定了基础。 2.方针:“长期共存 , 互相监督 ”。 3.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 。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 参政议政 的热情,开创了群策
群力、共源自文库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2)1954 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4.实施:形成了 新疆 、广西、 宁夏 、西藏、内蒙古五大 省级自治区,建立了 100 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5.意义:加强了 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1.下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答案:B
4.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 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 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 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了 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 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 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 2.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 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三是“一国 两制”的构想对香港、澳门的回归和解决台湾 问题的意义。 3.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 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基础。
(2)内容:1956 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 备的法律,充分保护人民的 民主权利 。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 根本大法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 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 高权力属于 人民 。
2.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1954 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 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所未有的。
答案:B
5.1950 年 6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 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
3.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
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1)目的:保障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替代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2)颁布:1954 年 9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 政治制度 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 过渡时期 总路线 写入宪法中。
第 21 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 1.背景 (1)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 派民主人士,加紧进行新中国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 (2)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 北平 召开,讨论了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 一律 平等 和各民族大团结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 治 ,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明确规定,在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意义 ①1954 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加强了 人民民主专政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 成果。 ③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④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 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制的完善 (1)背景: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 初步确立。
答案:A
4.首先确定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 要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 可回答。B 项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性质,其内容之一即我 国在成立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