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过渡状态。
制度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历程:
初步确立: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正式确立:
1954年宪法
继续: 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新阶段: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与会代表:
中心议题: 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内容 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国徽 通过《共同纲领》《组织法》等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特殊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1955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 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
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条件: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建立: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 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A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B
5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自)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自)

新中国早期 旳政治建设
----民主是我们旳目旳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旳史实;
★ 2、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旳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旳建立和完善旳 历史过程与意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旳特色 。
究竟什么是民主?民主,讲俗话就 是老百姓能起来说话、活动、想方 法。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完善发展: 1956年确立“长久共存,相互监督”八字方针
合作探究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联络何区别?
(1)联络: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旳主要形式
(2)区别:
1.性质:
不是国家机构;
是国家权力机关
2.职能: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3. 产 生 和 组织方式:
二 、探索中国民主政治新局面: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49: 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2、1953: 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旳建立
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地位和职能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49年6月19日,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毛泽东亲笔 写信邀请信宋庆龄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一 、创建新中国:
1949年 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毛泽东领导人 民筹建新中国,制定并经过了《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1949年9月 北平 〈共同纲领〉要求了: 特点新:中国具为有人广民泛民旳主主义国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旳、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旳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旳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经过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确保逐渐消灭剥削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社会 。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49-1956)
பைடு நூலகம்
本课知识结构
1、新中国成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新中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 的决议——
代表的广泛性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各民族大团结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B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则 地位
2.创立
时间、地点: 1954年9月,北京 内容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2.法律 依据 3.建立
《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这项基本政治制度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纷纷建立
发展过程
最迟: 1965年,西 藏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1958年,宁夏回族 自治区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 2、如何看待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失误?
三、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三路、2的0 世实纪践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社会主义 建
“一五” 计划
设的起步 三大改造
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 的探索与 失误
正确探索 失误
1953~1957 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①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②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 常化;③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13·湖北孝感一模)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 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 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采取( ) A.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确 立:1949 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正式确立: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 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 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B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7.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民间一首典 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 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的丰硕成果 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 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是浮夸风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原因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3、目的: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4.确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 西 宁夏 西藏 新疆 广
准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2、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党的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 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 会。
(1)内容
A、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体现了两大原则 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1)初步建立: 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 (2) 1949年——1954年代行人大职权 1954年后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1956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全新阶段: 中共对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成立的条件: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准备: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3、成立: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1949、10、1 ②内容: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
2.成果: 2.成果: 成果
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 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时间 民族区域自治 地方划分为自 治区、自治州、 1947年 治区、自治州、 1947年5月1日 自治县三级, 自治县三级, 1955年10月1日 1955年10月 各级自治机关 依照宪法和法 1958年3月15日 1958年 15日 律规定的权限 行使自治权 1958年10月25日 1958年10月25日 1965年 1965年9月9日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1、建立的基础:地方各级人大的召开 建立的基础: 2、建立的标志: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建立的标志: 1954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内容: 公民的义务和权力 确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特点: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②开国大典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2、中共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确立:1949年一届政协 ②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 ③完善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八字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 ②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一切权力属于谁?
②人民行使权力的机 关是什么? ③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是什么?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拥有哪些权力?
选 监 负 举 督 责
省市级人大
负 选 监 责 举 督
地市级人大
选 举 监 负 督 责
县市级人大 乡镇 人大
直 监 负 选 督 责


广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 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 机关。 1954年宪法作了哪些重要规定?有什么重大意义?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 内容、意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 地点、内容、意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一届全国人大(时间、重要成果:《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含义、内容、 意义) “一次典礼、二个法律文件、三大制度、四次会 议”。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56年建立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宁夏 回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广西 壮族自治区
总结: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 一、基石——新中国的成立 • 二、内容——三大制度
可以归纳为 “一次典礼、二个法律、三大制度、 四次会议”
“一次典礼”指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明确提出: 《共同纲领》 正式建立:1954年 一届人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内容: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A
A
B
6.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正式确立:
1954年宪法 1954年二届政协 政协职能变化
(3)发展完善: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2)确立过程
《共同纲领》中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
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1)表明《共同纲领》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1)表明《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
性质。
问题:(2)从史料二所列内容看该宪法的特
点是什么?
提示:(2)该宪法的特点是这是新中国的第
栏 目 链 接
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
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 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行政方针 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问题 进行协商的制度。
栏 目 链 接
2.发展历程。 (1)创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确立了该制度。 (2)新发展: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
3.特点。 (1)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以 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 (2)我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参 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
栏 目 链 接
流执政的问题。
(3)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
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
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4.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 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 局面。
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
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
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
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
栏 目 链 接
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
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
题》
问题: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
栏 目 链 接
提示: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
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
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
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
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
繁荣。
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 志。
导学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史料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
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 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 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 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
栏 目 链 接
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
临时宪法的作用。
史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
栏 目 链 接
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
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
栏 目 链 接
3.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
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
期。
栏 目 链 接
4.整体史观: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
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
的斗争。
二、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1.含义: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
导学一 《共同纲领》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 课 堂导 国宪法》的不同 学 史料一 由于它所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
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并且由于
它是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因此,尽管它还不
是一部正式的宪法,但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
法律效力上看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了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 标要 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栏 国成立的 历史意义 1.革命史观: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标志着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2.现代化史观: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和社会 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
栏 目 链 接
(3)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严重
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
常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民主人士
栏 目 链 接
受到打击迫害,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政
协工作陷入瘫痪。
(4)新的春天: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
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