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因而包括新中国的筹建过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史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建立统一的共和国还是共和国联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筹建新中国时所面临的一人极其重大而又必须慎重决策的问题。

1945年,中共七大曾提出要建立“各民族自由联合的新民主主义联邦共和国”。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并同党外民主人士多次协商,改变了原来的设想。

1949年9月,在《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专门就这一问题作了说明:我们主张民族自治,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

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

周恩来的说明得到了政协代表的普遍赞同。

由此,《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人民共和国,而不是多个民族共和国的联邦。

这是《共同纲领》作为建国纲领的一个重大创造。

看看苏联的解体和当今的西藏问题,就知道这一规定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开辟了道路,在这一时期,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至今还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49年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国民 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 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什么情况下召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什么情况下召开?通过了 哪些重要内容和决定? 哪些重要内容和决定?
专题四( ): 必修一 专题四(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版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 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 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 权利和义务 意义: 意义: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 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阅读教材,了解一届人大有哪些重要内容?一届人 阅读教材,了解一届人大有哪些重要内容? 大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 大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 2、如何看待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失误?
三、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三路、2的0 世实纪践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社会主义 建
“一五” 计划
设的起步 三大改造
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 的探索与 失误
正确探索 失误
1953~1957 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①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②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 常化;③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13·湖北孝感一模)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 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 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采取( ) A.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确 立:1949 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正式确立: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 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 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B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7.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民间一首典 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 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的丰硕成果 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 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是浮夸风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评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评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评课稿
听《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有感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后,发现她的讲课跟我相反:非常详细,这促使我思考,应该如何落实新课程教学。

第一、关于教材的组织
我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目分成具体的三块: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而王老师是直接把标题解析成“新中国的成立”,把前面两块知识点作为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感觉这样的设计比我的设计更完整,更有条理,可是这样的设计就牵涉到了一些本课没有的知识。

从王老师的教学组织看,我觉得这部分的设计更适合于复习课教学,放在新课上就有点冲谈主题的味道。

而从整节课给我的感觉看,的确没有突出重点,也超出了课时,难怪平常她老说自己上得很慢。

第二、关于知识点的讲解
1、王老师把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讲得很详细,尤其是对两次会议的分析。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工作中心转移,我是点到为止,而她在这里问了一个问题:这次转变在本质上意味着什幺?但是我感觉这里花的时间太长,可能跟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关系,也可能跟问题的难度有关。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算让我回答的话也只能搭搭边。

老师的问题设计非常重要,如果问题设计出来是要学生猜老师的意图的话那恐怕不是好问题。

另外她把会议的内容分析得很细,比如五星红旗的含义、国徽象征着什幺、为什幺要选《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等等。

我突然想到,在讲国歌的时候可以非常严肃地唱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心的长城……”然后说国歌给我们什幺样。

第20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

第20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
这首诗是谁写的?此诗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
毛泽东,反映了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 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这一历史事件。
全会是在1949.春在河北省西柏坡举行的 内容: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 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 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 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 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
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B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2)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的政协,其主要职能是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是为了
D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 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临时大会
临 时 宪 法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全面展开筹建 新中国政权工作.
到1950年夏,基本上消灭了在大陆的国民 党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全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祖国基本上 得到了解放。
可以确定北京临时参议院的历史地位,它在本质 上仍属于资产阶级代议机构,为实行资产阶级宪 政分权制度作出了贡献。
——《从北京临时参议院的政党构成看它的历史地位》王守法
南京临时参议院中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及某些 立宪派人士,为制定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必需 的法律、法规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南京临时参议院立法活动的若干考察》王学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19 专题4 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8-19 专题4 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背景(1)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②主要内容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②内容3.意义(1)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这一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原因(1)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完善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实施(1)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习目标:
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新中国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形成:1949 年 9 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 ①1954 年 12 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这 一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 ②1956 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了开国大典。 3.意义 (1)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 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 新纪元。
【导学号:17080068】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1949 年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与各个民主党派共商建 国大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我将从教材地位、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地位《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是人民版必修—专题四第1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情况。

是专题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延续,也为专题四第二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下面说一下学情,只有了解学情,才能做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

初中对本课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再加上二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但高一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助于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概况,认识它的意义。

⑵了解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及其制订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初步认识这三大制度构成的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⑵.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片等,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说重难点:根据三维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五.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和学情,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课外作业五个环节。

1.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通过PPT展示《开国大典》的油画。

提出问题:这幅油画反映了什么事件?(新中国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理解因果:提升能力
(一)观看下列短片
毛泽东开国大典上讲话.mp4 思考: 数十万群众为什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 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的差异?
要求: • 1、先独立思考,整理答案,答案要点化,条理化 • 2、答案要点整理好后进行小组讨论,统一认识。 • 3、统一认识后,小组可将答案在多媒体上展示,其他组可 以补充、质疑。但要杜绝重复。
新中国为什么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答案: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 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 相适应
请以宋庆龄的名义给毛泽东写一封回信!(提示
:宋庆龄是孙中山夫人,民主党派)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派代表发言!
1、掌握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意义及中国三大基 本政治制度确立的相关史实
2、通过本课学习,熟悉历史学习三步法,即 了解、理解、迁移。
陕西省宜川中学 高一历史 胡中秋
一、阅读课本,认识主干知识
精读课本,整合本课知识:
一次典礼(名称、意义) 两个法律(名称、内容、性质、作用) 三大制度(名称、建立时间、地位) 四次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要求: 1、先根据要求阅读课本,整理知识要点 2、要点整理好后,进行小组讨论,统一认识。 3、统一认识后,小组可在多媒体上展示,其他组 可以补充、质疑,但要 • • • 第一问: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第二问: (1)新中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 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压迫、 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新中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翻身做了 国家主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
三、知识迁移:得出见解
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一封信
庆龄先生: 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式已使反动派濒临灭亡的末日,沪上 环境如何,至所系念。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 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专诚欢 迎先生北上 ,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 设新中国予以指导,至于如何由沪北上,已告周恩来、李汉 年、邓颖超切商,总期以安全为第一,谨电致意,仁盼佳音。 毛泽东 1949年6月19日


二、理解因果:提升能力
(二)观看下列短片:
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请思考:政治协商会议对新中国的成立起到了 什么作用?它的职权是什么?第一届全国人 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又起到的是什么作 用?
要求: • 1、先独立思考,整理答案,答案要点化,条理化 • 2、答案要点整理好后进行小组讨论,统一认识。 • 3、统一认识后,小组可将答案在多媒体上展示,其他组可 以补充、质疑,但要杜绝重复。

• • • •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材料一、二回答,说明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要求: 1、先独立思考,整理答案,答案要点化,条理化 2、答案要点整理好后进行小组讨论,统一认识。 3、统一认识后,小组可将答案在多媒体上展示,其他组可以补充、质疑, 但要杜绝重复。
二、理解因果:提升能力
二、理解因果:提升能力
(三)新中国为什么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性质
• •

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过去的不能用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 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 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 ⒈ 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 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别人的也不能用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