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防治意见
如何防治小麦纹枯病

品质下降
感染纹枯病的小麦叶片和 茎秆上会出现明显的褐色 云纹,导致小麦品质下降 ,影响其市场价值。
传染其他病害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往往伴 随着其他真菌和细菌性病 害的发生,加重了病情的 复杂性。
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重要性
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防治小麦纹枯病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 意义。
维护粮食安全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促进小 麦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拌种处理
使用杀菌剂拌种,如苯醚甲环 唑、咯菌腈等,可以有效预防
纹枯病的发生。
喷药防治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定期喷洒 杀菌剂,如井冈霉素、丙环唑 等,可以有效治疗纹枯病。
合理用药
根据病情和作物生长情况,选 择合适的药剂和浓度,避免过
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保型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对环 境的污染。
CHAPTER 06
结论
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意义
保障粮食安全
01
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防治小麦纹枯病对于保障粮
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农业生产
02
小麦纹枯病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防治该病有利于提
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防治纹枯病对于维护国家粮 食安全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CHAPTER 02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原因与规 律
发病原因
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的小麦对纹枯病的抗病性 有差异,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 有效降低发病率。
气候条件
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纹枯病 的传播和繁殖,特别是春季多雨的 地区,应特别注意防治。
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小麦纹枯病是我区小麦的主要常发病害,近几年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发生较重,2019年我区共种植小麦16万亩,发生纹枯病面积为10万亩左右,济麦22品种发病较为严重,发病早的小麦田减产达到30%左右,严重的出现死株至绝产。
主要的发病时间为3月中下旬。
一、小麦纹枯病症状表现小麦纹枯病纹枯病属于土传的真菌性病害,在小麦各个生长发育时期都能受害,而且主要发生在茎秆和叶鞘上。
小麦发芽感染纹枯病后,芽鞘会变成褐色,发病严重时芽烂掉、小麦茎杆干枯死亡。
长成秋苗至到返青期,这段时间感染病害,叶鞘上面会出现中部呈灰色、叶鞘的边缘有褐色的病斑。
叶片逐渐呈暗绿色水渍状,严重以后会失水干枯发黄,严重甚至死亡。
小麦在拔节后,如果出现感染病害,植株基部叶鞘首先会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病斑,随着发病的严重,病斑发展中部呈灰色、边缘呈褐色的云纹状的病斑。
病斑扩大接连成片的,会导致小麦秆茎出现腐烂,病斑侵入小麦茎秆茎壁后,会出现中间呈现灰褐色,四周呈现褐色的接近圆形或者椭圆形病斑,导致茎壁失水死掉,最后病株因缺少养分、水分而干枯死亡,最后出现死株白穗导致小麦减产。
二、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小麦播种后开始侵染,在田间的发生、发展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5个阶段,侵染高峰期为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至拔节期。
1、小麦播种后,病菌侵入秋苗,在三叶期前后开始出现病斑,会形成第一次发病高峰;冬季气温低,病菌活动停止,病情停止发展;小麦返青后随着天气回暖,病菌活动开始增强,但病害增长仍然较缓慢;通过前一阶段的病菌积累,随着气温升高,病菌向茎秆和上部叶片扩展。
小麦拔节后开始出现明显发病,并不断出现纵向感染,横向传染,春季气温升高,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发病。
小麦到拔节后,温度达到10~15°c,降雨增多,是纹枯病害重发的主要原因。
这个时期大部分麦田进入拔节孕穗期,麦苗生长旺盛,植株茂密,通风差,田间将会出现发病高峰。
怎样防治小麦纹枯病

汇报人: 2024-01-10
目录
• 引言 • 小麦纹枯病的病因和症状 • 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策略 • 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实践经验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 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 严重影响。
02
防治小麦纹枯病是保障粮食安全 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可在土壤中以 菌核形式残留,成为下一季小麦 发病的主要传染源。
气候条件
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 生长和传播,因此雨水较多、温 度适中的季节容易发病。
品种抗性
不同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有 差异,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减轻 发病程度。
症状
叶鞘病变
01
初期叶鞘出现水渍状、云纹状的病斑,后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
建议
推广抗病品种
农业防治
药剂防治
统防统治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选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从 根本上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如合理 密植、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 理等,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药剂,控 制病情的发展。应选择内吸性 强、防效好的杀菌剂,如井冈 霉素、三唑酮等。同时要注意 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 药性。
小麦纹枯病的危害
01
降低小麦产量
小麦纹枯病导致植株早枯、倒伏 和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50%以 上。
品质下降
02
03
增加生产成本
感染纹枯病的小麦籽粒不饱满, 千粒重下降,影响面粉的加工品 质。
防治纹枯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增加了生产成本 。
02
小麦纹枯病的病因和症状
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要点

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要点该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害。
小麦在各生育期皆可受到纹枯病菌的侵染,严重影响小麦生产,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病害逐年加重,病区不断扩大。
发病早的小麦田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甚至颗粒无收。
由于该病分布广,发生为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一、病害症状小麦受纹枯病菌侵染后,在不同生育期所表现的症状不同,主要表现为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症状。
1、烂芽小麦播种偏深,湿度较大时,小麦芽受纹枯病菌侵染后先是芽鞘变褐,继而烂芽枯死。
个别病株即使能出土也很快死亡。
2、病苗小麦三叶期后,田间即可查到病株,先是基部第一叶鞘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扩大遍及全叶鞘,病斑中部灰色,边缘褐色。
叶鞘发病后,病叶先从叶尖失绿发黄,以至全叶枯死,病班继续向上向内扩展,轻病苗可继续生长,得病苗因抽不出新心而死亡。
3、花秆烂茎小麦返青后,茎基叶鞘出现褐色病斑,多呈梭形和椭圆形,有的病斑纵裂。
小麦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病斑,并逐渐发展形成中部灰色,边缘淡褐色的云纹状病斑。
当病斑扩大相连后形成“花秆”。
叶鞘上病斑侵染到茎后,先出现淡褐色短条斑,不久发展成梭形斑。
抽穗后发展成中部灰色边缘褐色近椭圆形病斑,病斑扩大相连延及整个节间时,常引起茎杆壁坏死失水,病部纵裂。
4、枯孕穗和枯白穗由于花秆烂茎常使一些主茎和大蘖不能抽穗而形成枯孕穗;有的即使能抽穗,也由于茎壁受害,水分和养分不能正常输送,影响灌浆,形成枯白穗。
二、发生规律由半知菌亚门丝核菌真菌侵染引起。
病菌以菌核承受病残体在土中越夏、越冬。
小麦播种后开始侵染,一般于小麦拔节后开始明显发病,并不断侵染和再侵染。
一般春季温暖潮湿有利于发病。
三、综合防治方法在防治上,应采取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同时应注意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小麦纹枯病发生及防治方法

小麦纹枯病发生及防治方法发病过程: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是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该菌在土壤中越冬,并依靠风力传播。
当温度达到10-15°C,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病原菌非常容易发生感染。
感染后,病原菌在植株叶片上形成鲜明的橙红色条状病斑,从而得名“纹枯病”。
病斑逐渐加大,形成类似茶叶的条纹状病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纹枯病品种是防治纹枯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选育抗病品种的基本方法是通过遴选抗病种质资源,利用遗传育种技术进行杂交选育。
2.合理轮作和间作:小麦纹枯病一般是通过风力传播的,因此合理安排小麦和非寄主作物的轮作和间作,减少病害传播的风险。
非寄主作物可以是豆类作物、马铃薯、玉米等,以杂粮作物最好。
3.病地消毒:将发生纹枯病的田块和小麦秸秆进行及时的集中燃烧和深翻。
病地消毒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4.适时施肥:适时施肥是提高小麦抗病能力的重要环节。
给予合理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可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5.药剂化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药剂主要有防锈剂和杀菌剂。
在小麦生长季节,根据天气条件和病情发展情况,使用符合规定且经注册的药剂,进行化学防治。
6.加强田间管理: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尤为重要。
包括适时除草,保证小麦的充足阳光照射和通风,避免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7.科学使用抗病种子处理剂:种子是纹枯病的传播途径之一,科学使用抗病种子处理剂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剂主要有膨胀剂、生物杀菌剂和化学杀菌剂等。
8.灵活调整播种期:选择适当的播种期可以避开纹枯病高发期,减少病害的发生。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的发展趋势,灵活调整小麦的播种期。
9.加强病害监测: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发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预警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经济损失。
总结起来,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间作、病地消毒、适时施肥、药剂化防治、加强田间管理、科学使用抗病种子处理剂、灵活调整播种期和加强病害监测等措施,以综合防治的方式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最大限度地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
近几年,小麦纹枯病已成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控制该病流行的具体方法是:
1、进行药剂拌种,预防病害的发生在综防区统一用多菌灵或粉锈宁拌种,拌种田较未拌种田纹枯病发病推迟10天。
2、加强田间管理,减轻病害发生小麦纹枯病为土传病害,且对土壤湿度比较敏感,在高湿条件下,该病极易发生、发展和流行。
因此,在春季田间出现旱象时,应避免大水浸灌。
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阴蔽、偏施氮肥的低洼田,纹枯病发生重。
在播种时亩基施磷酸二铵20千克。
在小麦拔节期亩施氯化钾7.5千克,可有效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另外,及时对田间杂草进行划除,以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能,促进小麦健状生长,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适时喷药防治,控制病害蔓延从3月中旬开始,凡病株率达30%的田块,应及时用药防治。
选用的药剂主要有5%井岗霉素水剂200ml/亩,或20%的粉锈宁乳油每亩50ml,喷洒部位主要为小麦茎基部。
防治时间与4月5日前全部结束,防效在80%以上。
4、开展叶面施肥,减少病害损失小麦纹枯病开始时危害叶鞘,严重时侵入茎杆,阻止养分输,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在发病初期以及小麦生育后期分两次喷洒磷酸二氢钾、喷施宝、利丰收、丰产灵等叶面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 1 -。
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一、症状表现:
小麦纹枯病菌侵染后,在各生育期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杆烂茎、枯孕白穗病等症状。
其症状主要出现在叶稍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呈云状,并向内发危害颈部、重者常早期死亡,小麦后期出现枯株白穗。
二、发病规律
常发病害,小麦在各生育期皆可受到纹枯病菌的侵染,严重影响小麦生产。
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小麦纹枯病病害逐年加重,病区由南向北不断扩大,发病早的小麦田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甚至颗粒无收。
小麦纹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核菌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承受病残体在土中越夏、越冬。
小麦播种后开始侵染,一般于小麦拔节后开始明显发病,并不断侵染和侵染。
一般春季温暖潮湿有利于发病。
三、防治措施
在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硬采取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同时应注意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2.、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过施氮肥,控制小麦过分旺长,促进其根系发育,增强小麦抗病能力。
3.适时播种,避免早播,采用小麦精量播种技术,降低播种量。
4.小麦返青后,早浇、轻浇返青水,不要大小漫灌,以避免植株长时间湿度过大。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这对控制病害有很好的效果。
5.15%井冈三唑酮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有优良仿效!15%井冈三唑酮为抗菌类与三唑类杀菌剂混配的广谱、低毒杀菌剂,内吸性强,干扰和抑制菌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方法小麦纹枯病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播种时要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不可将单一抗原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播种前可用咯菌腈悬浮剂、戊唑醇悬浮拌种剂、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拌种,生长过程合理施用氮肥、磷肥、钾肥,提高小麦抗病能力,进入拔节期后可适量使用苯甲·丙环唑乳油。
一、1、防治小麦纹枯病,要采用化学防治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小麦纹枯病。
2、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种植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同时也要规划好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不可将单一抗原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
3、种植过程中,要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可合理施用氮肥、磷肥、钾肥,不可只施或者过度施用氮肥,合理施肥可以控制小麦旺长,并促进小麦根系健壮生长,从而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4、期间要在适宜的时间进行播种,避免早播,可采用小麦精量播种技术,使其降低小麦播种量。
5、小麦在返青后,要早浇或者轻浇返青水,不可进行大水漫灌,以防造成植株间长期湿度过大,生长期间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水季节要在雨后及时排水,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6、在播种小麦之前,要使用药剂拌种,期间可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或者0.8%腈·戊悬浮种衣剂药种比为1:40-50,或者种子重量0.03%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或者5%戊唑醇悬浮拌种剂每200斤种子拌种70-80g。
7、在春季小麦进入拔节期,每亩可用30%苯甲·丙环唑10g,或者5%井冈霉素40g,或者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g,或者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g,防治效果要比单独拌种增高20%-30%。
8、期间使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不仅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较好,还有很好的抗倒和提高产量的作用,增产幅度为2%-10%左右,如果小麦纹枯病比较严重,可隔10-15天再喷1次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纹枯病防治意见
第二期
小麦纹枯病是我县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由于今年小麦越冬期气温较常年偏高,雨水偏多,小麦墒情好、密度高、田间湿度大,十分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纹枯病发病率高于常年,预计今年我县小麦纹枯病将偏重发生。
一、病情
经本站调查,目前小麦纹枯病田间病株率1.5-63%,平均病株率8.1%,部分播种早、长势好的田块发病重。
此时正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各地应根据小麦苗情,及时开展防治。
二、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清沟理墒,排除田间积水,增强植株抗逆性。
2、化学防治:在纹枯病菌侵茎前、病株率达5-10%时开展防治,可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自主飞行植保无人飞机施药,药剂可选用45%甲硫己唑醇或井冈霉素复配剂,防治时可选用10%吡虫啉兼治红蜘蛛、灰飞虱,对已落黄田块可另加兴欣富利素2袋。
药剂用量详见农药标签和说明书。
三、注意事项:
1、疫情防控期间请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不聚集施药。
2、应选择晴好天气用药,用足水量。
3、防治后及时回收农药包装袋等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金湖县植保植检站
2020年3月3日(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