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古代人类的迁徒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高中历史】古代人类的迁徒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一轮:BC2世纪—AD2世纪
(1)在中国北方
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
国祚始自公元55年,425年亡。
127年~180年为其巅峰时期。疆
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
妻子,她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以上表述
最有可能出自 ( )
A.《大藏经》
B.《摩诃婆罗多》
C.《吉尔伽美什》
D.《圣经》
选B。由材料信息“婆罗门”“刹帝利”等可知,这
反映的是古代印度—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摩诃
婆罗多》记录了雅利安人的传说和历史,故选B。
3.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和北欧的广大地区 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 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 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 D.进入西欧北部的发展成为凯尔特人 选B。进入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发展成为了波斯 人,亚述人生活在两河流域,故B错误。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程标准
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了解印欧人的早期迁徙状况。 (2)认识印欧人的迁徙对古代印度、古西亚、古希腊罗马文化区域形成的作用。 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大月氏和匈奴的迁徙状况,认识其对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影响。 (2)3到6世纪的亚欧游牧部落大迁徙,认识游牧部落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 版图。 (3)3到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分析他们对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
【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匈奴族刘渊利用曾有的匈汉和亲关系,建国称汉, 将自己作为刘汉的正统继承者,目的是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因此B正确。A错 误,刘渊的目的是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巩固政权统治,并非恢复宗法制度;C错误, 弘扬中原文化不是刘渊此做法的根本目的;D错误,刘渊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目 的是争取汉族的支持,巩固统治,与其他政权的交往无关。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而这个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由于人口的迁移和聚集,使得历史地理和文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区域性特点。

例如,在黄河流域内,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逐渐成为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而在长江流域,由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离散性,人口迁移的过程更为复杂,文化和历史地理也有所不同。

2. 唐宋元时期的人口迁移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唐代时期的经济繁荣,人口迁移的过程中,文化和历史地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宋代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兴盛,人口逐渐向南部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文化。

而在元代时期,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人口迁移的过程也更加明显而频繁。

3.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在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由于明代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海上贸易非常发达,而清代时期则因封锁海运,导致人口向北迁移,形成了今天的中北地区。

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也因此产生巨大的差异。

4. 当代的人口迁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不断在变化。

例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经济重心。

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口文化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特点,这些特点也同时对当代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文化研究和历史地理的保护,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地理的丰富性。

人口统计学知识:人类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

人口统计学知识:人类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

人口统计学知识:人类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人口大迁徙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类社会,而且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几个有代表性的人口大迁徙事件,并分析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1.约1.8万年前,从非洲到其他地区的人口大迁徙人类起源于非洲,并在约1.8万年前开始向其他地区迁移。

这次人口大迁徙的根源是寻找新的资源和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

此次迁移导致了人类在全球的分布,允许不同的族群在各自的环境中发展。

这次人口大迁徙对人类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为全球各地的文化和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它拓展了人类社会的面积和能力,并推动了全球的交流和合作。

2.从亚洲到美洲的人口大迁徙人类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口大迁徙之一是从亚洲到美洲的迁移。

大约在15000年前,亚洲人开始通过白令地峡和北极地区来到了美洲。

这次迁移实质上是个冒险之旅,这些人运用了自己的技能来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们在美洲筑建了自己的居所,并开始种植、采集和狩猎。

这次人口大迁徙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带来了新的物种和文化,并且导致了美洲的人口和种族多样性。

其次,它推动了人类的技术进步,并且促进了全球的贸易和交流。

3.欧洲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大规模的欧洲人口迁移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浪费期间。

这次迁移的起因是气候变化和发展中的农业技术。

欧洲的气候突然变得十分严寒和湿润,并且出现了更高效的农业技术。

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影响不仅是人口本身的移动。

这次迁移导致了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对外联系。

此外,它还加速了欧洲的文化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方面。

4.现代社会的人口迁徙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因素,人口迁移变得更加普遍和频繁。

移民和难民的数量不断增加,人民更有能力移动,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在全球范围内保持联系。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徙带来了很多挑战和机会。

人口迁徙频繁会带来种族、文化和宗教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全球化的促进。

高二历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知识点总结
一、全面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迁徙
二、现代世界人口迁徙的影响
1.积极:弥补了迁入国劳动力的不足,促进迁入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和就业;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

2.消极:造成了移民地国家人力资源的流失,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冲击了迁入国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其公民的就业空间;给迁入国带来了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其国家安全也构成挑战。

历史人口迁移笔记摘抄(3篇)

历史人口迁移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迁徙到现代的移民潮,人口迁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痕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摘抄一些关于人口迁移的笔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二、古代人口迁移1. 原始社会的人口迁移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不断迁徙。

据《史记》记载,黄帝时,蚩尤作乱,黄帝率部众南征北战,迁徙不定。

此时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

2. 夏商周时期的人口迁移夏商周时期,人口迁移较为频繁。

据《尚书》记载,商汤时期,汤率部众迁徙至河南安阳,建立了商朝。

周武王灭商后,周公东征,平定了三监之乱,使得周朝人口得以迁移至中原地区。

3. 秦汉时期的人口迁移秦汉时期,人口迁移规模较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人口的迁徙管理。

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使得大量边疆人口迁入中原地区。

此外,汉武帝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人口迁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人口迁移成为常态。

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与汉族融合,形成了南北朝时期独特的民族格局。

三、中世纪人口迁移1. 隋唐时期的人口迁移隋唐时期,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

唐朝时期,实行府兵制,大量边疆人口迁入内地,充实了国家力量。

此外,唐朝还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各地人才得以流动。

2. 宋元时期的人口迁移宋元时期,人口迁移呈现出南北对流的特点。

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与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格局。

同时,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大量南方人口迁入北方。

3.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明清时期,人口迁移主要以移民潮的形式出现。

明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被迫离开故土,形成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现象。

清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大量人口从内地迁至边疆地区。

四、近现代人口迁移1. 近代人口迁移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口迁移呈现出新的特点。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第2课时)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第2课时)课件(共19张PPT)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
资料:①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后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 建设我国先后成立了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生产建 设兵团大量来自东部省区和城市的知识青年和农民等 先后加入,总人数近300万人;
②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我国 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 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 设施建设。大概投入了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 等,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 专院校。
③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 制度的法律,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 府管制。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2 国内人口迁移
(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改革开放后
根据图片和资料填写表格,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前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
1949年至改 革开放前
主要流向
原因
东部人口稠密区前往 东北、西北等地
15—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二战前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 是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除了 欧洲殖民者和非洲黑人外,在这 个时期也有很多亚洲的居民前往 美洲和大洋洲做劳工。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国际人口迁移
(1)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
资料 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广义上的黑奴贸易最早是由阿 拉伯人,土耳其人和黑人奴隶贩子进行的;狭义上的黑奴贸 易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 非洲黑人来到了美洲。
2005—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分布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2 国内人口迁移
(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
资料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 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出 现迅猛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国人口 比重快速上升。2015年以来,受人口年龄 结构变化、进城落户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 响,流动人口虽然逐年略有减少,但仍保 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相当于每六个 人中就有一个流动人口。

人类大迁徙人类历史上的流动与变迁

人类大迁徙人类历史上的流动与变迁

人类大迁徙人类历史上的流动与变迁人类大迁徙:人类历史上的流动与变迁人类历史上的大迁徙是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流动现象,这些大规模迁徙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以不同的原因和动力展开了一系列的迁徙活动,这些迁徙活动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多样而丰富的文化和社会面貌。

1. 早期人类迁徙早期的人类迁徙发生在数十万年前,当时的人类还处于狩猎和采集阶段。

由于气候变迁和资源分布的限制,人类在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时开始了长距离迁徙。

他们征服了非洲大陆,穿越了大漠沙漠,最终分布到全球各地。

2. 农业革命与人类迁徙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人类大迁徙的重要动力。

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种植和驯养农作物和家畜,形成了农业社会。

这一革命导致了人类聚居,产生了城市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的迁徙。

3. 商业与贸易的推动力商业和贸易的兴起也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迁徙动力。

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在这条商业航线的推动下,人们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了频繁的迁徙,带来了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 宗教和政治迫害引发的迁徙宗教和政治迫害导致了许多民族和宗教群体的大规模迁徙。

例如,犹太人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被迫离开故土,进行了长期的流离失所。

这些宗教和政治迫害引发的迁徙对目的地国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现代时期的迁徙进入现代时期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人类迁徙的规模和速度。

工业革命使人们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同时也催生了大规模的国际移民。

这些迁徙现象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形成了国际多元文化社会。

总结:人类大迁徙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之一。

从远古时期的亚洲到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人类通过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实现着文化和社会的交流、融合与进步。

尽管迁徙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人类的大迁徙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人类大迁徙人类历史上的流动与变迁

人类大迁徙人类历史上的流动与变迁

人类大迁徙人类历史上的流动与变迁人类大迁徙:人类历史上的流动与变迁人类的历史是一幅辞章璀璨的画卷,其中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一幕就是人类的大迁徙。

从远古至今,人类经历了数次规模庞大的移民与迁徙,这些流动与变迁塑造了今天多样而丰富的人类文明和地理格局。

一、早期的人类迁徙早期的人类主要生活在非洲大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逐渐向外扩散。

大约70万年前,早期人类开始跨越南亚和中东地区,踏上了走向其他大陆的征程。

这一阶段的人类迁徙对于后来的人类演化和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的人类大迁徙古代的人类迁徙主要包括两次重要的大迁徙浪潮,即旧石器时代的10万年前至6000年前的大规模人类扩散和新石器时代的6000年前至3000年前的新一轮人类大迁徙。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跨越大洋,从非洲和中东地区向欧洲和亚洲扩散。

这一时期的人类迁徙被称为“偶发人类大迁徙”,各地的人类以不同的速度和路径向外扩散,逐渐占领了整个地球。

而在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大迁徙进入了新的阶段。

人类开始组成部落和农耕社会,大规模向河流流域和肥沃的草原地带迁徙。

尤其是特别提到的是,在新石器时代的欧洲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青铜时代迁徙,导致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伟大文明的兴起。

三、中世纪的人类迁徙中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与混乱的时期之一,也是人类迁徙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持续不断的战争、动乱、饥荒和瘟疫等因素推动着大批人口的迁徙。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迁徙是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扩张所引发的蒙古人大迁徙。

成吉思汗的军队席卷了中国、中亚、东欧和西亚,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

这一时期的人类迁徙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欧亚大陆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繁荣。

四、现代的人类大迁徙随着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到来,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影响到了人类的迁徙模式。

现代的人类大迁徙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和国际移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很大,但从总的趋势来看还是不断增加的。

关于资料不足,已经不甚了了。

尽管晋代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有从大禹到战国时期的人口数字,但也很难作为那时人口的依据。

因为汉代人对先秦时期的人口数字已经不大清楚,晚至晋代的皇甫谧当然就更不知晓了。

但是,皇甫谧所推论的西周已有1300多万人,和战国时的人口仍有1000余万,与范文澜先生所估计的战国时代全国人口有2000万的数字比较接近,应视作最早的人口记录。

范文澜先生根据战国七雄军队的多少,按5人出1兵计算,楚国当有人口500万,魏国当有人口3、400万,秦、赵两国当有人口5、600万,齐国当有人口3、400万,燕、韩两国当有人口300万,总计约计2000万,这样的估计是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的。

从秦汉起,各个王朝对人口的统计都十分重视,千方百计要弄清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数量。

这是因为:○1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

○2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统治者就不能不搜刮人口,以充实兵源和掌握更多的役使人口。

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资料十分丰富,这为研究历代人口变迁提供了方便。

这些人口就是官方所掌握的人口数字。

从另一方面讲:○1人口有税,还要服劳役,劳动人民就不能不隐满人口,以逃避压榨和剥削。

○2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不入王朝版籍,户口多少就更无从知晓,因此,尽管各个王朝都有户口统计数字,但并不反映当时人口的真实情况,只能说是一个梗概。

尽管隐匿人口是普遍现象,但是,对各个王朝的人口统计数字进行比较,也能反映历代户口的增减和人口地区分布的一些特点。

历史时期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减和地区分布的因素,除自然增殖、死亡和天灾外,主要就是动乱和战争。

每当改朝换代和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的时候,往往造成人口锐减和人口分布地区急剧变化。

纵观中国历史,西晋、北宋末年两个时期,对我国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对人口稠密地区的转移,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两次人口大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由于政治动乱往往引起人口移动,如秦汉之际、两汉之间和东汉末年以至于三国时期等等,都是例证。

然而,持续时间之长、迁徙人口之多和规模之大,却莫过于西晋和北宋末年两个时期。

这是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起的汉族人口的大规模南迁。

经过两次人口大迁徙,使我国南北人口的多少和地区分布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一、西晋末年的人口迁徙1、迁徙的原因从晋惠帝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的140年间,我国北方地区长期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民众纷纷外迁。

究其原因,主要是:○1腐朽的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各族人民奋起反抗;○2西晋末年,原来居住在我国北方、西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已内迁到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

匈奴族主要分布在甘、陕、晋、冀等省的北部,尤以山西省最多,从南到北,都有匈奴族的踪迹。

鲜卑族主要分布在东起辽东,西至青海的广大地区,而以河北、山西两省为最多。

氐、羌两族主要分布在陕、甘两省的渭河流域,连关中平原也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区。

羯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东南部一带。

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为了争权夺利和满足自己的贪欲,又进行民族仇杀,相互混战,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相继南迁;○3东晋政府为安置流亡人口,在江淮流域设置了侨州郡县,也吸引了大批人口南迁。

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除南迁者外,还有不少人口向西迁徙到今甘肃西部,以及向东迁徙到今辽宁西部。

割据于甘肃西部的前凉政府是汉人建立的,当地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因而“中州避难者,日月相继”。

割据于河西走廊西部、青海东南部的南凉政权,是鲜卑人建立的,但他们却招抚汉族地主以支持他们的统治,因而流入南凉的汉族人口也很多。

割据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的前1燕政权,是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但社会秩序较为安定,距中原地区又近,因而中原人口也大批迁居前燕境内,从而使前燕人口比原来多出10余倍,竟成为“人殷地狭”的地区,无田者占十分之四。

2、南迁人口的徙入和徙出地区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虽然迁徙的方向是不固定的,但是根据侨州郡县的所在地,也可以大致看出人口的徙入和徙出的地区。

徙出的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甘肃、四川等九省。

徙入的地区主要有: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七省。

从徙出、徙入地区来看,具体地又可分为六个小区:(1)江苏的大江南北→以山东及本省北部移民为主;(2)安徽、河南的淮河以南,湖北东部和江西北部→以河南、安徽北部移民为主;(3)山东的黄河以南→以河北及本省黄河以北移民为主;(4)湖北的长江上游及湖南北部→以山西移民为主;(5)四川及陕西南部→以甘肃、陕西秦岭以北移民为主;(6)河南、湖北二省的汉水流域→以陕西及河南西北部移民为主。

从徙出、徙入的省区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大区,东区主要是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居民向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迁徙;西区主要是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的居民向长江上游和汉水流域迁徙。

若以太行山向南划一条线,那么太行山以东的北部居民→南部迁徙;太行山以西的北部居民→南部迁徙。

从上述的小区来看,(1)、(2)、(3)这三个小区属于东区;(4)、(5)、(6)这三个小区属于西区。

这次南徙的人口,大约有90万左右,约占南朝人口的六分之一。

按西晋户籍推算,当时北方8人中就有1人南迁。

南迁人口中以侨居江苏省的最多,约有26万人;山东约21万人;安徽约17万人;四川约10万人;湖北约6万人;陕西约5万人;河南约3万人;江西、湖南各约1万人。

南迁人口的构成,以士族及其依附人口居多。

原因是:○1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中心南移,而作为这一政权的社会基础也必然随之南迁;○2举族全迁,长途跋涉,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力量的支持才能达到目的,否则便是不可想象的。

当时具备这种实力的,只有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3、迁徙方向与交通道路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是政治动乱所引起的迫不得已的行动,并不是事前经过周密考虑,按照一定的路线迁徙的。

当时战争频繁,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往往事出仓促,由此处迁往彼处,以避战乱。

不过,既然是一种大规模的迁徙行动,就不能不受到水陆交通道路的限制。

也就是说,不管是长途跋涉,还是短途移徙,总是要沿着一定的交通道路前进的。

从移民徙出和徙入的地区可以看出:○1陕、甘两省的移民由汉水迁入长江中游,或沿着金牛道(从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经朝天驿趋剑门关的大道)迁徙至四川。

其中,汉中市、襄樊市曾成为移民的两大集合地;○2邗沟是连接江淮的唯一通道,山东、苏北的移民由此南下,江北的扬州和江南的镇江、常州等地,是他们的集合地。

从实际情况来看,淮河及其支流大都源远流长,且呈西北、东南走向,而且多有舟楫之利,因而河南省移民多由水路迁入安徽。

从另一方面讲,河南与湖北之间,有桐柏山和大别山的阻隔,所以迁往湖南不如迁往安徽更为方便;○3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形成的几条南北大道,也是北方移民南迁的必由之路:第一,从南阳经江陵到长沙的道路;第二,从徐州经合肥到南昌的道路;第三,从徐州经扬州到杭州的道路。

由于通往荆、扬两州的水陆交通比较方便,因而当时荆、扬两州接纳的移民也最多。

二、北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1、迁徙的原因北宋时期,在我国北方地区相继建立了辽、金两个少数民族政权。

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立即和北宋展开了争夺黄河流域的斗争。

同年,金军兵分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让位于宋钦宗,自己逃避镇江去了。

金西路军受到太原军民的强烈抵抗,而东路军却进展顺利,包围了开封。

但由于河北许多重镇仍控制在宋军手中,金军被迫撤回北方。

公元1126年,金军又兵分两路南下,西路军攻克太原后,乘胜渡河,与东路军会攻开封。

金军趁大雪攻城,城破,钦宗投降,北宋灭亡。

金兵2在开封城内大肆搜括掳掠,先后勒索黄金27万8千两,白银714万两,丝帛104万匹。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尽掳徽、钦二帝和赵氏宗室、后妃,以及各种珍宝、书籍、天文仪器、百工技巧等北归。

同年,康王赵构即位,称宋高宗,史称“南宋”。

公元1127年10月,宋高宗搬迁扬州,扬州成为临时政治中心,时间达16个月。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攻陷扬州,神经病高宗仓皇南逃,先后在建康(今南京)、越州(今绍兴)、临安(今杭州)等建都,甚至漂泊海上达数10天之久。

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南宋开始了与金长期对峙的局面。

在宋室南渡与宋金对峙过程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其规模之大,超过了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一政治动乱的过程中,北方人口之所以大量南迁,其原因是:○1金人入主中原,对当地居民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并把猛安(意为千夫长)、谋克(意为百无长)制度推行于被征服地区,这种制度实际上完全是一种残暴的种族奴隶制的统治。

汉族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而且还是一切苛捐杂税、兵役、徭役的沉重负担者;○2女真族以搜刮官田为名,大量圈占土地,使当地居民大部分丧失了田地,不得不背井离乡,逃难它处;○3宋金对峙时期,战争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进行,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北方人口不得不向长江流域迁徙。

后来,南宋政权为了发展经济,争夺人口,公开诏纳,致使南渡者络绎不绝;○4在北方地区坚持抗金的南宋军队,每当班师还朝,往往也有大批北方人口随着南迁。

像岳飞班师朱仙镇,“从而南者如市”;韩世忠从淮阳(今江苏邳PI县西南)引兵南还,“从而归者以百计”;○5蒙宋战争期间,由于主要战场也在黄河、淮河流域,这里的人口也不得不南迁。

2、北方人口南迁的几个主要阶段在南宋和金元的对峙期间,北方人口的南迁,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黄河流域居民向长江流域迁徙。

从时间上看,是从金兵开始南侵(指攻打扬州)到绍兴和约签订(公元1125~1142年)为止,前后历时达17年之久。

在这17年期间,经常有大批移民不断向南迁徙,而每次大规模的移徙,又总是同战争的紧张局势密切相关。

例如,金兵包围开封和开封陷落时,不仅达官贵人南逃者甚众,而且“西北州县为之一空”;金兵继续南侵时,渡江者川流不息,黄河流域竟百里不见烟舍;金废掉刘豫,直接统治河南、陕西时,西北移民南归者“相属于路”。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即宋金和约签订后,北方人口南迁受到条约限制,南迁的浪潮才稍稍被抑制。

第二阶段主要是淮河流域居民向长江流域迁徙。

从时间上看,是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

此年,金主完颜亮兵分四路大举南侵。

○1一路从海上直趋临安;○2一路从宿(今安徽宿州市)、亳(今安徽亳州市)攻淮泗;○3一路出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市)攻取襄(湖北省襄樊市)、荆(湖北省荆门市);○4一路出秦凤(今陕西凤翔)侵四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