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与日本对二战历史反思不同的原因
怎么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

怎么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最终同盟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评价,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恕,并从而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条件。
当欧洲国家决心翻过60年前那一页黑暗历史时,历史问题却仍然深深困扰着亚洲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否认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歪曲给被侵略国及其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的历史事实。
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化其对外战争,为其对外战争侵略翻案的议论甚嚣尘上,日本首相、内阁官员及参众两院议员,下至数目众多的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掀起了这场美化侵略战争的运动,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亚洲各国的警觉和强烈的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
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
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
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2015年6月6日至9日,4集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各方好评。
光明日报社12日在京举办的研讨会上,专家认为,该片客观、真实记录了德日两国对待二战历史的态度以及产生的不同影响,具有较高的说理性和说服力。
评德国和日本不同的二战史观

评德国和日本不同的二战史观李乐曾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对二战历史的态度和对二战遗留问题的处理,是直接影响德国(本文专指联邦德国)、日本与受害国之间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997年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0周年,对德国和日本的二战史观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两国形成不同的二战史观的原因开展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国与日本对二战历史态度的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认识深度上有本质的区别。
德国不仅承认侵略事实,承担战争罪责,并且认为纳粹政权和纳粹统治是导致战争和民族灾难的根源。
因此,二战虽然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但由此导致了纳粹政权的崩溃,它归根结底对德国人民是“解放”。
日本只提“终战”,回避侵略事实,掩盖歪曲二战历史,在战争根源问题上没有进行认真彻底的反省。
第二,在认识过程上德国表现为逐步深化,由消极变为积极,从政府到民间,正确对待二战历史问题的正义力量占据主导地位。
日本在认识二战历史问题上几十年徘徊不前,主张彻底反省侵略历史并承担战争罪责的力量始终处于劣势和少数地位。
第三,绝大多数德国政治家,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有政治远见和政治责任感,在对二战历史问题的认识上表现得比较深刻和超前。
日本政治家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应有的政治素质,有勇气、有远见的政治家为数极少。
相反,民间少数有识之士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远比政府深刻。
第四,从对外关系的大局出发,德国在处理二战历史问题时,尊重被害国家和被害民族的民族感情,注意国际舆论的监督,采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态度,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
日本在二战历史问题上顽固坚持原有立场,采取不合作和自我孤立政策。
造成德日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重大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可以总体上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外部因素包括:盟国战后对德国和日本不同的处理方式和不同的处理结果;战后各受害国、受害民族在二战历史问题上对德国和日本采取的不同态度。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德国和日本两国的国家因素,如政治体制和政府的有关措施及政策导向等;第二,非国家因素,如新闻传媒、教会、工会等非政府机构的作用;第三,国民素质,如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倾向、国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政治教育水平等。
浅析德意日法西斯的异同点

浅析德意⽇法西斯的异同点2019-10-01摘要:纵观发起⼆战的德意⽇法西斯,他们有着很多相同点,同样也有很多不⼀样的地⽅,研究分析德意⽇法西斯的异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总结战争,了解战争,吸取⼆战经验,为以后的战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更好的防⽌法西斯以及军国主义的复辟。
同时作为⼀名军⼈,研究战争不仅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任务,可以更好预防战争,更加有效的保家卫国,保障国家经济这条⼤船平稳前进。
关键词:德意⽇;法西斯;异同;军⼈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德意⽇法西斯发起世界⼤战,给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民深受法西斯的毒害,⾄今⼈们对法西斯仍然骇⼈听闻,⽑⾻悚然。
所以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德意⽇等国家的法西斯以及军国主义。
他⼭之⽯可以攻⽟。
我们要去了解法西斯主义,要去预防法西斯主义,更重要的是要去预防法西斯主义,坚决打击法西斯主义,打击军国主义。
绝不让悲剧重演,绝不让⼈民受苦。
我们作为新⼀代⾰命军⼈,要不辜负这个时代,承担起属于我们的历史使命,实现强军梦、强国梦。
⼀、什么是法西斯主义对于法西斯的最通俗、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疯狂地侵略其他国家,残害别族⼈的⽣命的思想。
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主义。
法西斯主义在20世纪⼆⼗年代⾄四⼗年代初,曾经风⾏⼀时,与美英法的民主⾃由主义。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并⽴,形成当时世界三⼤主要思潮。
这说明法西斯主义具有很⼤的欺骗性和蛊惑性,否则不会有那么多⼈迷信它,追随它,为它牺牲性命。
⾸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是意⼤利的墨索⾥尼。
“法西斯”⼀词来⾃拉丁⽂fasces,原指中间插着⼀把斧头的“束棒”(古罗马使⽤的权⼒标志棒),象征暴⼒和强权⾼于⼀切。
第⼀次世界⼤战结束后,墨索⾥尼在意⼤利建⽴了法西斯党,⿎吹和推⾏法西斯主义,党徒⾝穿⿊⾊制服,故⼜称“⿊衫党”。
1922年,墨索⾥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利建⽴了世界上第⼀个法西斯专政。
德日对待二战级战后态度差异原因分析

日本是个相对孤立的岛国, 周围的中国、朝鲜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相比而言都是
一些弱国,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难真正遏制住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亚洲国 家对日本的行为更多的是言语上的指责和道义上的谴责,这在客观上也纵容了 日本,同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 必须要在亚洲安插 一颗钉子, 来遏止中国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势力扩张”, 因此在战后对 日本的处置上更多的是考虑到如何保持住日本的实力而又不给其它的反法西 斯国家以口实, 至于日本是如何对待二战、日本对战争罪行的反省和认识究竟 有多大的实际成效等问题, 是不在美国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甚至连战争索赔这 一重大问题, 也在美国一手操纵下, 于1951 年9 月签订的《旧金山和约》中给免 除了, 使日本得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惩处,日本就这样在美国的多方庇护, 缺 少亚洲各国的批判、清算、追查战争罪责的压力, 国内进步的政治力量无力推 动国民自觉地进行战争反省的情况下, 对战争罪责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模糊。
(三) 从战后两国反省战争的群众基础来看
德国政府重视对国人特别是下一代进行正确的“二战史观”教育, 所以不论是
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成年人还是年轻人, 基于对纳粹罪行的深恶痛绝, 他们不仅 主动协助政府缉拿漏网战犯, 而且不断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与右翼势力进 行斗争。德国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右翼势力的不懈斗争, 给德国领导人提 供了坚实的群众后盾。勃兰特在波兰的下跪忏悔, 并没有遭到德国人民的鄙视, 反而更加受到国内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尊重。正是人民的支持, 使德国政治家在 反省二战历史时不但没有孤立感, 而且感到有着强大的动力。
一、德国、日本对二战的不同态度
(一) 国家政要的态度:
德国: 自从战争结束的那一刻起, 整个民族都在反思自己曾经的罪行, 上至 国家政要, 下到普通民众都在致力于消除德国纳粹主义污点, 一直在明确无 误和真心实意地为当年的受害者——犹太人、波兰人和其他国家人民表示 歉意和悔恨, 甚至把忏悔和弥补过错放到了与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同等重 要的地位,1970 年12 月7 日勃兰特总理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殉难者纪 念碑双膝下跪,以表示对被希特勒法西斯残杀的50 万犹太人的哀悼, 并代表 德国表示忏悔。2004 年6 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加诺曼底登陆60 周年纪念 活动时说:“在德 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过度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过度在国际上,特别在亚洲,德国与日本的国际形象已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浪子回头,一个是顽固不化。
眼下,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亚洲国家反对日本“入常”的呼声高涨,反对的主要理由是日本没有彻底反省其侵略历史。
每当人们说起日本右翼势力回避、掩盖甚至篡改本国侵略历史的时候,几乎都要提及与日本似乎有相同历史,却能彻底反省的德国。
在国际上,特别在亚洲,德国与日本的国际形象已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浪子回头,一个是顽固不化。
它们“入常”的要求在其周边国家产生的反响也因此截然相反。
在欧洲,德国的绝大多数邻国都表示欢迎,而在亚洲,日本的愿望则遭到普遍拒绝。
感慨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二战后德国为什么会忏悔,而日本却不会呢?笔者认为,德国之所以与日本不同,能与纳粹历史一刀两断,有以下几个客观的历史、地理、政治与文化原因。
德国是第二次战败,与日本不同,德国二战战败的的确确是德国现代史上的“第二次”战败。
表面上看,日本与德国都是二战的罪魁祸首与战败国。
但是,此“二战”非彼“二战”。
从1914年到1945年,德国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以失败告终。
1918年德国一战战败后,德国右翼势力极为不服,宣称德军的失败是后方的革命造成的。
对《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处罚,德国人感到非常愤慨。
一战后的德国人只知道自己受到了的不公正待遇,却看不到自己的战争责任与给邻国带来的灾难。
举国上下一致要求推翻《凡尔赛和约》,有争议的只是手段与途径问题。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便马上准备一场复仇与扩张战争。
二战初期的战果,使得德国民众为之陶醉疯狂。
但“好景”不长,他们最终得到的是比一战更惨的败局。
历史悠久的德国军国主义、民族主义传统与帝国主义的梦想彻底地破产了。
如果说,一战以后还有众多的德国人不服的话,那么二战以后,德国人可以说是真正地服输了。
除了极少数新老纳粹分子以外,没有人能够否认纳粹德国的战争责任与滔天罪行。
而对于日本来说,自甲午战争以来,对外战争一直是节节胜利。
日本为何无法彻底反思二战罪行

日本为何无法彻底反思二战罪行同为戕害千万世界人民的二战轴心国,德国和日本对待自身二战罪行的忏悔言行,天壤之别。
一边是在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惊世一跪的德国总理勃兰特、一边是执迷不悟屡屡参拜靖国神社向甲级战犯鞠躬请愿的日本各类政客;一边是连年主动向受害人赔偿的德国政府、一边是连自己所犯慰安妇大屠杀罪行等都拒绝承认的日本极右翼势力。
为何日本与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差异如此之大?巨大差异的具体现象,相信在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之间,无需赘言(修改教科书、甲级战犯当首相、不承认强征慰安妇、不承认大屠杀、妄言发展核武等等)。
本文要说的,是原因。
国内的一些学者,将美国对日本的改造失败,归为日本无法彻底清算二战罪行的最主要原因,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姿态,而非他们对问题实质的看法。
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自身的问题,是内因在决定;外因虽会有影响,但并不能起根本作用。
本文先述外因,再论内因,以期大家可以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理解日本人对二战的心理。
外因一:日本本土在二战末期并没有被盟军陆军直接进攻和占领。
二战末期的日本,与一战后的德国很是相似:都是在本土没有受到盟军地面部队占领的情况下投降的。
这一事实的优点是,反法西斯正义力量得以更多的保存、征战中的士兵可以减少数十万的牺牲、战争可以尽快结束。
但缺点却是,本土没有被彻底扫荡的国家,国内还保存着大量的拥有军国主义思想的人,他们并没有在本该发生的、本土被盟军进攻的战争中战死,而是苟延残喘到战后重建,他们的躯体活着,他们的军国主义的思想也同时在灌输于自己的后代,成为未来极右翼势力兴起的火种。
可以看看,目前活跃在日本政坛的右翼势力中,有多少的父辈祖辈拥有着军国主义色彩,他们本该在二战末期、战死于或剖腹于盟军直接进攻日本本土的战争中,但是盟军陆军没有进攻日本本土,故他们自己以及后代得以死灰复燃。
二战后的德国不同于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德国本土被彻底占领,拥有纳粹思想的人,几乎全部战死,因此,二战后的德国,比一战后的德国,更容易反思自己的错误,因为犯错的人基本都战死了!现在的日本,就非常像一战后的德国。
论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论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古语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避免不了犯错误,而经常的自省则会是治愈人生的良药。
由此,反省是成功的基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反省,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古代的廉颇处处与自己的同事蔺相如作对,但蔺相如有不与计较的宽大胸怀。
当廉颇听到蔺相如对敌狠对友宽的肺腑之言后,他及时的自我反省,也使他负荆请罪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二人也终成好友,这一文一武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因为廉颇的反省,让他的品性得到了升华,让他在自我的大海里找到了正确的航向,这种反省使人自然、轻松、放弃错误的锁链,从而走向成功。
或许有人会说:我做错了一件事情,如果再回头想,就感到很后悔。
其实后悔不后悔是由自己决定的,反思不一定就会后悔,试想,如果我们在回忆昨天的错误时,只想我们如何错了,怎样才能把它做好,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那么结果会如何,但如果我们只想这件事做错了,它的影响有多大,有多少坏处呢?这两种心理定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前者是自救,而后者则是自毁。
人在自救中才能坚强,在坚强中才会奋斗,在奋斗中才会进步,从而走向成功。
当反思错误时,我们要做的不是用它挑作文斗今天的正义,而是认清它,并打败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省。
人需要反省错误使自己更加强大,国家亦是如此。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与正确的政治决策上的。
而正确的决策却是经历无数次的改革后的结晶,这个结晶也是就是反省后的产物。
以德国为例。
提及德国可能更多的人想起的并不是它如今的繁华与强大,而是它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为争夺殖民地而向英国宣战,结果,它耗费了人力、物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短短二十年后,它又挑起了二战,使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全世界。
无数的正义之士为此献身。
如你所见,邪不胜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获胜利,德国也最终自食恶果。
但如今的德国,对当年犯下的罪行却是不断的忏悔,它们从不像日本那样否认那段给全世界带来灾难的罪恶历史,它们积极的与全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它们已然成了世界和平的有力维护者。
罪恶与忏悔日本与德国观后感

罪恶与忏悔日本与德国观后感《罪恶与忏悔:日本与德国观后感》一战和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两场战争,使整个世界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悲伤之中。
而作为罪责在身的统治者,日本和德国在这两场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观看过日本和德国对于战争罪行的忏悔和反省后,我深感这两个国家的前进和改变。
日本和德国是人民因为残暴政权而遭受了灾难性战争的受害者。
然而,值得称道的是它们对于自己在战争中所扮演的罪责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思与忏悔。
一方面,这些举措旨在确保历史的真相不被忘记和篡改;另一方面,它们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悔过之心。
首先,日本在通过各种教育和纪念设施来缅怀战争时期的受害者和反思自己的历史错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东京的靖国神社,这座神社为二战中牺牲的日本战士和战争罪犯等提供了安息之地。
然而,靖国神社也备受争议,因为它还纪念了数百名二战战争罪犯。
历史的伤痛和复杂性使得这座神社成为日本人民反思战争罪行的重要场所。
除了靖国神社,日本还积极纪念二战期间的其他战争罪行。
例如,日本政府设立了一系列博物馆和纪念碑,以告慰受害者的家属,并向世人展示日本在战争中的罪责。
这些纪念设施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战争罪行的忠告,提醒人们不要重蹈覆辙。
通过这些纪念活动,日本表明了它们对过去罪行的警醒和警示。
相比之下,德国更加彻底地认真反省并对战争罪行忏悔。
德国非常重视国内外对二战历史的教育和宣传。
德国政府在教育体系中引入了大量对纳粹时期的审查和历史的讨论,以确保学生对于德国战争罪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同时,德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禁止纳粹党的象征和相关宣传,并对攻击犹太人等行为进行严厉制裁。
这些措施有力地遏制了极端右翼势力的发展,让德国得以走出曾经的黑暗历史。
此外,在德国,纪念二战受害者和反省战争罪行被视为重要的社会责任。
例如,柏林的犹太博物馆就是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的谴责和反思。
该博物馆通过展示大屠杀的历史和亲历者的记忆,向人们揭示了二战期间的恶行和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德国与日本对二战历史反思不同的原因
摘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胜利者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明确方向的重要契机,也是失败者从历史中痛定思痛、转向前行的关键之年。
70年来,作为侵略战争的主要策源地德国和日本,在对这场战争的认知和态度上却大相径庭,前者认真反省,吸取教训,取信于世;后者百般歪曲,不知悔改,欺骗世人。
由此导致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周边关系、国际形象和发展走向。
关键词:德国、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反省态度
70年前德国和日本在东西半球共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法西斯同盟的覆灭而告终。
岁月的推移,可以抹去战争的硝烟。
但是,却抹不去受害者和遗属心灵上的伤痛。
世界各国人民对这场战争的反思也未曾停止。
德国和日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但是两国对二战的态度以及在行动上却大相径庭。
一、德国和日本两国政府的不同态度
其一,对战争的认识不同。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究竟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两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观。
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采取对本民族历史负责任的态度,不因纳粹集团的覆灭而放弃承担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后果,以各种形式向战争受害国、受害者表示真诚谢罪。
1951年,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统阿登纳就明确表态:“纳
粹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了滔天罪行,对此我们有义务进行道德和物质的赔偿。
”1975年西德前总理勃兰特到华沙访问时,曾双膝跪在华沙犹太人死难纪念碑前,以德意志民族的名义向波兰人民道歉[1]。
2013年,德国总理默克尔仍然不忘:“我们对纳粹犯下的罪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对种族大屠杀受害人承担一份永久责任。
”德国从未停止对逃匿纳粹战犯的缉拿,从未停止过向战争受害国,向遭受集中营关押和虐杀的犹太人及其家属等战争受害者进行国家赔偿。
到21世纪30年代,预定支付的战争赔偿额将达1200亿马克[2]。
而且尽管德国在二战中本国人也遭受着战争的迫害,德国本土甚至都变成一片废墟了,但是德国政府和人民并没有因此而颠倒黑白是非称自己是受害者。
然而,同样在二战犯下罄竹难书罪行的日本,从天皇到历届首相一律采取回避、否定甚至歪曲的态度。
天皇裕仁在 1945 年 8 月 15 日以终战的广播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但他没有使用“战败”或“投降”而且“诏书”中拒不承认日本侵略,反而对效忠天皇“圣战”的臣民倍加称颂。
纵观战后历届首相的表现,无一不对侵华战争表示反省,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只是外交辞令。
70年代以来,主张日中友好的大有人在,如田中角荣、中曾根、竹下登等都在促进日中友好做出过贡献。
但他们坚决不承认自己的侵略罪行,更别提什么谢罪了。
而且在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分子的鼓吹和煽动下,很多民智未开的日本人却坚持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特别是在经历广岛原子弹爆炸后这种想法更加根深蒂固。
其二,如何编写历史教科书。
一个民族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是面向青年一代的历史教科书。
前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指出“应该帮助青年人理解为什么牢记过去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帮助他们面对历史真相。
”德国的历史教科书对二战的态度有一个由回避、逐渐尊重到彻底清算的演变过程。
早在20世纪5O年代,西德的历史教科书有些是不真实的,书中只轻描淡写地提了纳粹战犯问题,而对集中营只字不提。
从6O到8O年代,历史教科书对于纳粹时期发生的罪行已透露较多的内容。
到了今天,在德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没有一字是为希特勒的侵略罪行辩护的。
与德国相反,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挖空心思把侵略事实加以混淆、歪曲,甚至抹杀。
1951年,日本文部省按照1946年9月至1947年1月间占领军总司令部的指令开始篡改教科书,用“进入”来取代“侵略”。
到了2OO1年4月3日,日本政府宣布审查通过了 2OO2 年开始使用的中学生历史教科书。
书中公然多次美化侵略战争,篡改历史。
例如,“南京大屠杀”改为“南京事件”、“被屠杀人数”改为“许多”。
“把侵略我国华北,建立伪满洲国”说成是“日本想在中国大陆建立第一个现代的法治国家由此满洲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提高”[3]。
这种歪曲和美化侵略战争的提法必然引起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受害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抗议。
二、不同历史态度的原因与实质
其一,政治体制不同。
从历史方面看,德国的战时体制随着战争
的失败而崩溃了。
德国的国土也被4个联合国成员国分别占领直接进行军政管理。
战胜国美国、英国、苏联、和法国庞大的占领军对德国的赔偿行为、战犯责任追究行为和压制极右势力的抬头起着巨大的威慑和监管作用。
随着德国的政治解体,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
西方三国根据占领“法规”仍对联邦德国保留了管制外交和国防的权力。
直到1954年阿登纳同美国、英国、法国代表签订的《巴黎协定》于1958年5月5日生效后,联邦德国才结束了被占领状态而完全成为主权国家[4]。
而占领体制下的日本,战后初期时的政治主导权掌握在美国占领军手中。
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转而采取挟日反共政策。
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一开始就利用现有的政权形式,保留天皇、内阁和旧军阀机构,没有建立军事管制政府,采用由美国占领总部向日本政府下达命令,再由日本政府实施的“间接统治”形式。
在美国的包庇下,日本在战后保留了原有国体和政体,现有的政权就是原罪恶政权的延续。
1955年,保守政治体制最终确定。
日本的保守党和右翼势力在战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保守体制与战前相同,这是日本政府不愿对二战认真反省的主要原因。
其二,现实方面的原因。
德国和日本二战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扶植下成为经济大国后,都逐渐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而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咄咄逼人。
这突出表现在:1992年6月15日日本众议院强行通过了向海外派兵的法案,《协助联合国维护和平活动法》;1994年9月,日本政府第一次正式宣布将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要求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当的政治大国。
日本的国防开支早在94年开始每年保持在400多亿,排至世界第二位。
日本在太平洋上拥有仅次于美国的庞大的海军。
以上这一系列动向,大大刺激了日本一些政客的军国主义意识,使得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歪曲、否认侵略的历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于德国和日本而言,与“沉舟”和“病树”永别,是走向光明的未来的战略抉择。
世界都看得很清楚,德国在脱胎换骨、向新向好,而日本却仍在踟蹰不前,甚至执迷不悟。
奉劝日本当局,70年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能不对历史、对世界、对自己有个交代了。
只有正确反思历史,才能掀开新的一页,人类才有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黄锦华.德国和日本对二战不同历史态度的评述[A]延安大学学报,2005,(5):100-103.
[2]颜晓峰.对历史的反思:德国与日本的不同态度[N]光明日报,2015-8-14(2).
[3]佚名.日本新教科书篡改了那些史实[N]. 党史信息报 .2001-05-02.
[4](日)吉田茂 .十年回忆:第一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