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简要介绍

合集下载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TAI)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TAI)

临床应用
主要常用于恶性实体瘤、动静脉溶栓、消 化道出血等。
1、原发性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2、原发性肝癌的肝动脉灌注化疗 3、脑血栓的颈总动脉溶栓药物灌注治疗 4、动脉痉挛的血管内灌注解痉术 5、肾、盆腔、四肢、头颈肿瘤灌注化疗
一、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Bronchial arteries infuion 简称BAI 适应症: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TAI) Transcatheter
Intraarterial infusion
概念
定义: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 建立由体表达靶动脉的通道, 再由该通道注入药物达到局部 治疗的一种方法。
TAI的基本原理、方法
方法
TAI的基本方法是经皮穿刺、动脉内插管至 靶动脉,再以等量于静脉给药的药物剂量 甚至较小剂量动脉内灌注,就能使靶器官 药物浓度提高和通过各种方法延长药物与 病变的接触时间,而外周血药浓度并不增 加,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和脱发 用量:60-90mg/日
a、抗肿瘤抗生素类
丝裂霉素(MMC)
可杀灭增殖期及G0期瘤细胞 应用各种实体瘤,尤其在消化道肿瘤 效果好,与5-Fu、ADM合用可提高疗效 毒副作用:骨髓抑制、肝、肾损害、口
腔溃疡、肢体酸痛及脱发 常用量:8-20mg/日
b 杂类 顺铂(CDDP)、卡铂(CBP)
为嘧啶抗代谢类药物 作用:抑制脱氧核苷酸合成酶,从而 阻止DNA的合成,主要作用于M期。 常用于消化道、盆腔及头颈部肿瘤 毒副作用:胃肠反应、骨髓抑制、脱发 常用量:500-1500mg/日
抗代谢类 氨甲喋呤(MTX)
为抗叶酸类抗代谢药 作用: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竞争性抑制而 发挥作用,为S期特异性药。 主要用于肝癌、头颈部四肢恶性肿瘤 毒副作用:骨髓抑制、肾损害、口腔炎

支气管动脉与肋间、脊髓动脉共干大咯血介入治疗

支气管动脉与肋间、脊髓动脉共干大咯血介入治疗

支气管动脉与肋间、脊髓动脉共干大咯血介入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共干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临床体会。

方法 37例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共干大咯血患者,经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肋间动脉及脊髓动脉开口,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越过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开口,经导管注入聚乙烯醇(PVA)颗粒加明胶海绵颗粒联合栓塞靶血管。

结果 37例大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术后,出血完全停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6~15个月随访无复发。

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是一种安全、疗效肯定、创伤小、并发症少的重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大咯血支气管动脉超选择栓塞治疗大咯血是指24小时内咯血量>300ml,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中急症,如不及时有效止血治疗,可引起失血性休克或窒息危及患者生命。

内科药物止血治疗,疗效较差,易复发;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患者不易接受;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肯定、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方法。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回顾总结了37例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共干大咯血患者,采用微导管超选插管,(PVA)颗粒加明胶海绵颗粒相联合栓塞治疗,取得确切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7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9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1±5岁。

大咯血病因,支气管扩张31例,肺结核5例,肺结核合并支气管扩张1例。

经临床药物止血治疗1~3天无效,咯血量均在300ml/24h以上。

1.2 方法采用飞利浦1250mA血管数字减影机,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2%利多卡因液200mg,局部麻醉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成功后,置入4F cobra导管,选择肺部病变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明确造影剂外溢部位、程度及与支气管动脉共干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开口情况(图1);用2.7F SP微导管做超选择插管,将微导管头端越过肋间动脉及脊髓动脉开口1~2cm,再次造影核实导管头端位置和有无造影剂反流,确定无误后,先后用500~700µm(PVA)颗粒和适当大小明胶海绵颗粒,分别混入造影剂内,在监视下,缓慢栓塞靶血管分支,再栓塞靶血管主干,直至靶血管铸型。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名词解释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名词解释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名词解释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适用于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此术语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解释:
1. 经导管:指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导管,通过皮下注射在患者体内的动脉或静脉内穿刺,将治疗药物输送到相应的器官或病变部位。

2. 动脉化疗:指在治疗过程中将化疗药物注入患者的动脉内,以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并减少对其他器官的损伤。

3. 栓塞术:指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栓塞物质,将肿瘤周围血管栓塞,从而阻止肿瘤的血液供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术语主要应用于肝癌、胰腺癌等肿瘤疾病的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有效率高等特点,是现代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指南解读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指南解读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指南解读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支气管动脉瘤、支气管动脉瘤样扩张、支气管动脉瘤样扩张性骨质病等疾病。

该手术通过封闭或破坏异常扩张的支气管动脉,以停止异常血流,减轻相关疾病的症状。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一种迅速、有效且低创伤的治疗方法,不需要开放性手术,在减轻疾病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此外,与传统手术相比,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恢复期相对较短,患者能够较快地恢复正常生活。

该手术的过程通常是在血管内(介入室)进行的。

首先,医生会在患者的腹股
沟或手臂静脉插入导管,然后将导管引入到异常扩张的支气管动脉位置。

通过血管内放置导管,在 X 射线或其他影像的指导下,医生会向异常扩张的动脉内注入栓
塞剂,例如微小颗粒、酒精或其他凝固物质。

这些栓塞剂会限制血液的供应,从而缩小或完全封闭异常扩张的血管。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疼痛、不
适感、过敏反应和刺激性咳嗽等。

因此,在进行手术前,医生会详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总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与异常扩张
的支气管动脉相关的多种疾病。

该手术具有快速、低创伤和较短恢复期等优点,但在使用前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完整版本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完整版本
一般说来,任何急性大咯血或反复较大量咯血; 一次咯血量≥200ml,经内科治疗无效或经手 术治疗又复发咯血,怀疑出血来自支气管动脉, 而无血管造影禁忌症者均可考虑行BAE治疗。
包括
(1)反复大咯血,胸部病变广泛功能差,无法作 肺切除者(大咯血患者大多有长期肺疾患);
(2)需手术治疗,暂不具备手术条件,必须先控 制出血者;
绵颗粒栓塞,以防止细小海绵段随肺动脉循环流入 肺内,造成肺梗塞,此时采用明胶海绵条栓塞则较 安全。
注意事项:
(1)栓塞支气管动脉后应行靶血管造影,充 分显示血管栓塞后的显影情况,如支气管动脉 造影时显示中断,证明栓塞成功,否则采取补 救措施或更换栓塞剂再行栓塞,直至将靶血管 完全栓塞为止;
(2)注意导管头深入靶血管的位置及靶血管 有无脊髓动脉分支,严防栓塞剂造成脊髓损伤;
具体表现为:(1)肺实质内有造影剂渗出 形成片状或斑点状出血;(2)同侧同叶三、 四级支气管腔内有造影剂涂抹。
另一方面可显示间接出血征象:(1)患侧 支气管动脉增粗;(2)病灶血管增多、紊 乱;(3)动脉瘤样改变;(4)支气管动 脉—肺动脉瘘形成;(5)病灶的肺实质内 存在较弥散的浓染区.
2)支气管动脉栓塞(BAE)
多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2)明胶海绵采用1㎜大小颗粒进行栓塞,栓子能 够进入小的病灶使之栓塞,减少侧支循环的形成, 且分布均匀,又能避免液体栓塞剂所致的广泛支气 管粘膜坏死。但明胶海绵在一定时间内会被吸收, 而使栓塞的血管再通,可采用与末梢栓塞剂鱼肝油 酸钠联合应用,鱼肝油酸钠已被证实为一种有效的 末梢栓塞剂。
(3)先用明胶海绵颗粒(1㎜x1㎜x1㎜)行末梢栓 塞,再用明胶海绵条(1㎜x1㎜x10㎜)行主干栓塞, 从而作到栓塞长久,稳定的效果,明胶海绵经高温 消毒后变性,在体内停留可达180天 。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中晚期肺癌临床观察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中晚期肺癌临床观察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中晚期肺癌临床观察贺祥张和平张杰靳海鹰【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经病理学证实的中晚期肺癌185例,均采取Sel di ngs法股动脉穿刺插管,患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

结果有效16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9.2%,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8.3%、56.2%、38.3%,生存期最长为6年零8个月。

结论选择性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可明显减轻中晚期肺癌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是中晚期肺癌较为理想的姑息疗法。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灌注;肺癌1993年3月至2009年3月我院收治中晚期肺癌185例,经选择性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生存期延长。

现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3年3月开展选择性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B I A)中晚期肺癌以来,到2009年3月共收治中晚期肺癌185例,均经过病理学证实,鳞癌98例,腺癌45例,小细胞癌33例,分型不清9例;185例中男136例,女49例;右肺112例,左肺74例;年龄28~80岁,平均58岁;按T N M分期,Ⅱ期43例,Ⅲ期92例,Ⅳ期50例。

1.2治疗方法:均采取Sel di ngs法股动脉穿刺插管,作选择性患侧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为靶动脉后固定导管,注入化疗药物,化疗药物为三联用药,表阿霉素/吡柔比星30~50m g,丝裂霉素6~10m g,卡铂300—500m g,术后拔管,压迫止血15m i n 并加压包扎,术后术侧下肢6h不屈曲。

1.3复查:术后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

肾功能、胸片及胸部cT,间隔1个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后定期复查。

疗效依据1981年w T0实质性肿块疗效标准判断,无明显缩小或增大为无效,肿块明显缩小或缩小1/3以上为有效。

随访3年。

2结果185例患者中20例无效,其余165例均有效,咳嗽、血痰、胸闷、胸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食欲及体重增加,体质恢复,肿块明显缩小,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缓解,经3次B I A后28例肿块完全消失,总有效率89。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卡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卡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S R T】 Obet e nt ss d ,m coi yi t h i ei aot osmpea dm aued gcnet t ni t ug AB T AC jci I i t y ir a s e n u d pe t a l n esr r ocnri n h ln v h u dl s c q s d u ao e
i u fd g a c r tl ,a d al id fp ama o i ei aa tr r a ua e .T e v r t n t n e c e w e r n h a tr t s e o o c u a ey n l k n s o h r c k n t s p rmee s a e c c lt d s c l h a ii e d n y b t e n B o c ilArey ao

专 题 报 道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支气 管动脉灌 注卡铂 的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安 潇 肖湘 生
( 中国人 民解放军第二军 医大学 附属上海 长征 医院影像 科)
【 摘要 】 目的 借助微透析技术精确 取样 测定犬肺组织 中游离药物浓度 , 计算卡铂支 气管 动脉灌注 的药代动 力学参数 , 比静 对
d tr n t n o r g p oo o fBAIi o e t mp o e i f c c n ci ia r cie ee mi ai fd u r tc l o o n h p o i r v t ef a y i l c p a t .M e h d E p rme t o s we e r d ml s i n l c tos xe i n a d g r a o y l n d v d d i t r u ii e no g o p BAIa d g o p v n u .At rt n ru e o s s ,mi rd ay i p o e e e i l ne n o t e l n n e T g i a c .Af rs lcie i f co i s r b s w r l s mp a td i t u g u d rC u d n e h t e e t e v

原发性肺癌的介入治疗进展

原发性肺癌的介入治疗进展

最 敏感 的药 物 , 用 多种 药 物 联 合 使 用 。 B I 重 采 A 严 的并发 症有 脊髓 损 伤 、 管 炎 、 管 支 气 管瘘 、 间 食 食 肋 动 脉损 伤造 成背 部皮 肤坏 死及 穿刺 插管有 关 的并发 症 。随着导 管技 术和 D A设备 的不 断改 进 和更 新 , S 目前 微 导管超 选 准确 , 基本 可 以避开 脊髓 动脉 、 间 肋 动 脉等 其它 正常 动脉 , 避免 正 常组织 损伤 , 再加 上非
中华肺部疾病 杂志( 电子版) 枷 年 l月 第 3 0 卷第 5期 Ol b1 i E ̄un di ) Ot e 捌 OVl , 5 i J n s loci io , c br ,o 3 № n gD ( cE tn o

2 ・ 5

综述 ・
原 发 性肺 癌 的介入 治疗 进 展


血管 内介 人治疗
影响 B I A 疗效的 因素多种多样 , 多数学 者认 为 大 BI A 的疗效与肿瘤 的供血 、 的组织 学类型 、 肿瘤 肿瘤 的 分期 、 肿瘤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及 用量 、 插管 的技术水 平及 治疗 次数 等 因素 有关 。一般 认为 , 多血 管 型优 于 少血 管型 ; 靶血管单支优 于多支供血 ; 管为支气管 靶血
肿瘤缺血 、 坏死和缩小 , 并且可使肿瘤组织内药物较 长时 间保持 高 浓 度 , 有效 地 杀 死 癌 细 胞 。肿 瘤 的 生
长 离 不开氧 和 营养 物 质 , 些 物 质 主要 是 通 过 肿瘤 这
离 子型 造影剂 及 新 抗 癌 药 物 的广 泛 应 用 , A 治 疗 BI 肺癌 的不 良反 应越 来越 少 。

随着 医疗 技术 的改 进 和对肺 癌研 究 的不断 深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支气管动脉化疗和栓塞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1)晚期不能手术的肺癌,无远出转移者。

(2)肺癌手术前局部化疗。

(3)肺癌术后复发或肺内转移。

【禁忌症】(1)恶病质或心肝肾肺功能衰竭者。

(2)高烧、严重感染者。

(3)严重的出血倾向。

术前准备:1、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胸片、CT或MRI、心电图。

2、明确诊断,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鳞癌:VCR、DDP、MMC、ADM、CTX等。

腺癌:5-FU、DDP、MMC、ADM 等。

小细胞未分化癌:VP-16 、CBP、DDP、ADM 等。

3、术前4—6小时禁饮食。

4、术区备皮,做碘过敏实验。

治疗方法:1、将导管(或微导管)插至肿瘤供血的支气管动脉。

右则支气管动脉开口按:右则璧—右前璧—前璧寻找;左则支气管动脉开口按:左前臂—前臂—右前臂—右则璧寻找。

2、行支气管动脉造影,了解血供有无肋间动脉供干和脊髓动脉显影,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

3、将化疗药物分别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

4、推注时缓慢,药物可30—40分钟注完,如有多支血供可分别推注治疗。

5、导管超选并闭开脊髓动脉后方可栓塞。

术后处理: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2、充分补液,补液量在1500—2000ml。

3、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4、止吐药物应用。

防止脊髓动脉损伤的注意点:1、插管前作好造影、拍片准备,并准备好化疗药物,尽量缩短导管停留时间。

2、造影剂用量及浓度适量,最好选用非离子造影剂。

3、化疗药物注入速度宜缓慢(30—40)分钟。

4、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下肢感觉,如有症状,立即停止治疗。

5、化疗15分钟左右可将导管退出5分钟,而后插管注入余下化疗药物或进行栓塞。

6、栓塞前行造影检查,闭开脊髓动脉。

支气管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肺癌,是经病变的靶血管将有效的抗癌药集中、大量地直接注入瘤体,使瘤体受到强有力的杀伤,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对体内尚未发现的微小病灶也起到化疗作用,亦可随循环再次进入瘤体。

肿瘤局部受药量明显大于静脉用药量,全身药量明显小于静脉给药量,全身毒副作用明显减少,又能提高疗效〔1〕。

近年肺癌介入治疗又有新进展,现介绍如下:一、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BAI)采用Seldinger氏法。

经皮股动脉穿刺,在电视透视下利用连续性血管造影技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支气管肺动脉造影(BAG)及BAI〔2〕。

BAG多用5F导管,亦有用7F导管。

BAI一般用碘剂,将泛影葡胺稀释至35%-60%,手推或高压注射器快速给药1-2ml/sec。

张星〔3〕报道35例中晚期肺癌BAG和BAI,9例加肋间动脉造影灌注,1例加右胸廓内动脉照影灌注。

化疗方案为三联药:DDP80、MM C10、5-Fu1000,少数以卡铂代替顺铂。

35例共治疗90次,每例治疗1-9次,平均2.6次,每两次间隔20-30天。

Ⅲb期和Ⅳ期患者占48.6%(17/35)。

近期有效率达82.9%,显效48.6%。

其特点为多血供型疗效(6.7%)显著高于少血供型(9.1%);病期越早有效率越高;支气管—段动脉分流多则疗效低。

经肋间动脉灌注者有2例发生肋间神经痛和皮肤片状青紫。

有作者〔4〕选DDP(60-80)、MMC(10)、ADM(30-40)、EADM(30-40)、5-Fu(1000)、Vp-16(100-200)、CTX(800-1000),用其中3种做联合用药。

钱之庭〔5〕报道BAI用药依据肺癌组织细胞学来选择,鳞癌:ADM或EADM、DDP或CP、CTX;小细胞未分化癌:Vp-16、DDP、ADM并口服Me-CCNU;腺癌:MMC、DDP、5-Fu或ADM。

5例BAI1次,32例2次,第一次与第二次间隔为2-4周。

BAI治疗总有效率(CR+PR)70.3%。

从现在资料比较BAI化疗较常规静脉化疗效果好〔6,7〕。

二、BAI+其他治疗1.BAI+静脉化疗BAI治疗中晚期肺癌在国内研究较多,取得了肯定的近期疗效。

但临床观察到BAI对转移灶的控制不理想,且在治疗过程中转移率较高。

席晚秋〔8〕报道两组病例,对照组42例ADM+DDP灌注有效率64.29%。

观察组53例BAI后给予Vp-16静点连续三天,总有效达92.45%。

两组患者约3-4周BAI1次,3-4次为1疗程。

对照组42例共行BAI139次,观察组53例BAI175次,两组最多BAI10次,最少2次,平均3.3次。

两组BAI次数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认为BAI灌注化疗,虽然肿瘤局部药物浓度高,但是循环至全身的药物浓度较低,对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灶的控制不理想。

采用BAI+V p-16静点的方法,在有效治疗原发灶的同时,也积极治疗尚未发现的亚临床转移灶,故而能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率。

2.BAI+肺动脉灌注化疗(PAI)石文君〔9〕报道,10例非小细胞肺癌,全组先行BAI2次,然后PAI2次以上,共灌注42例次。

灌注用药为CP300/m2,Vp-16200-3 00/m2,隔周灌注1次。

1例因第1次BAI后支气管动脉口径变细,再灌注时插管失败,PAI获得成功。

灌注前Ⅲa期3例、Ⅲb期5例、Ⅳ期2例。

BAI后近期有效5/10,CR1例、PR4例,两次PAI后有效为8/10,CR2例、PR6例、NC1例、PD1例。

双重灌注(D AI)后5例获得手术切除。

DAI可充分发挥药物在病变局部的作用。

肺为双重动脉供血,其营养血管主要来自支气管动脉,功能血管来自肺动脉。

根据Milne及滕皋军等对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供血的灌注模型〔10,11〕发现,支气管动脉供血以肿瘤中心为著,也见于肿瘤边缘;肺动脉供血多位于肿瘤边缘,少见于肿瘤中心。

DAI使高浓度、游离状态的化疗药物与肿瘤细胞充分接触,发挥最佳疗效。

DAI为防止肿瘤的增长、扩散和复发,控制肿瘤周边部位癌细胞的生长均很重要。

DAI对肺腺癌疗效较好,认为腺癌多位周边,有肺动脉参与供血。

DAI不仅直接作用于肿瘤局部,也可到达肺门、纵隔等处的淋巴结,对病人的治疗和愈后非常有益。

BAI时也观察到疗效与肿瘤体内的血管构成有关,即BAI对多血管型疗效较好。

3.BAI+外照射(RT)有学者〔5〕报道BAI加体外照射治疗晚期肺癌37例。

放射治疗一般在第二次BAI后2-3周开始,采用60Coγ射线,前后对穿照射,放射野包括原发灶、同侧肺门、全纵隔。

上肺癌变包括同侧锁骨上区。

每次DT200cGy,每周5次,总量D T5800-6600cGy,平均DT6300cGy/6-7w。

本组单用BAI治疗肿瘤缓解率为70.3%,BAI+RT有效率89.2%,临床症状改善率90.1%。

认为BAI+RT是目前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迅速使肿瘤退缩、改善临床症状,且毒副作用轻,提高生存质量等优点。

4.BAI+栓塞何德馨〔12〕采用载药明胶海绵,经支气管动脉选择肿瘤血管栓塞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5例。

局部肿块完全消失1例,缩小50%以上5例,缩小达不到50%有6例。

栓塞剂选用明胶海绵,制成40μm大小细颗粒,抗癌药选用顺铂或卡铂。

BAG确认导管插入供瘤支气管动脉后,缓慢注入载药明胶海绵,电透观察肿瘤血管由远端开始被栓塞剂充填,直到完全充填。

栓塞后DSA显示:供瘤支气管动脉干显影,被栓塞后的肿瘤不再显影。

放射线检查栓塞后1周内肿块可略增大,2周疗效明显。

1个月后DSA复查,即有部分血管再通表现。

认为支气管肺癌无论中心型或周边型,都是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肺动脉不参与肺癌供血〔13〕。

载药栓塞具有栓塞加化疗的双重治疗效应。

只要患者出凝血时正常,生命器官功能无严重障碍,即是载药栓塞治疗的适应症〔14〕。

5.BAI+无水酒精瘤内注射周边型肺癌王云华〔13〕报道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结合灌注化疗治疗周围型肺癌12例,治疗有效率100%,显效81.8%。

注酒精前应用23GChib a针先行穿刺抽吸活检,接着注射99.5%酒精,一般每次不超过10ml。

BAI选药DDP60、MMC10、VCR2。

2例因未找到支气管动脉,将导管放置于主动脉弓与降部交界处灌注同样药物。

先行BAI1-2次;再行瘤内注射酒精每周1-2次,共2-4次;然后又进行BAI1次。

瘤内注射酒精的优点:①不受细胞组织类型及增长状态所限;②无水酒精破坏血管,相当于周围血管栓塞;③不受癌细胞抗药机制干扰;④能同时灭活、破坏肿瘤活性物质。

不足:①注射酒精部位局限,不能控制转移灶;②酒精难以在瘤体内均匀弥散;③至今尚无瘤内注射酒精肺癌完全坏死的报道。

认为对周围型肺癌应用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安全有效,但是单独应用尚有一定限度,而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结合BAI治疗既能治疗原发灶,又能控制转移灶,对大病灶肺癌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周围型肺癌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的常见并发症为术中呛咳与术后反应性发热(38℃左右),发生率为79.4%和52.9%,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6.BAI+部分骨髓保护技术肺癌的化疗疗效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即浓度高、疗效好。

BAI就体现出此优点,但是也存在骨髓抑制而影响化疗。

有人在自体骨髓移植和输入成分血配合下采用大剂量化疗延长晚期肺癌生存期,因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和许多条件的限制,使其不易普遍应用〔16〕。

杨海山报道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120例中晚期肺癌病人采用BAI,同时应用肢体循环阻断技术,结果疗效显著,毒副作用明显降低〔17〕。

BAI前经BAG显示肿瘤为支气管动脉供血,并除外与脊髓动脉共干,将自制血压计袖带捆在非插管的三个肢体上部,加压超过本人的收缩压,即触不到远端动脉搏动为止,插管侧肢体以拇指压迫阻断股动脉,然后顺次灌注DXM10、ADM60、MMC20、DDP60,均以3-5ml/min的速度注入,每隔10分钟解除压力及停止注药1分钟。

总灌注时间为30-60分,总有效率为92.6%。

化疗后骨髓、血常规化验检查,无骨髓抑制改变。

三、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及肺癌多支动脉供血在灌注治疗中的重要性张希全〔18〕报道对120例肺癌进行286次BAI治疗,选择性动脉造影发现:12例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不是由主动脉直接发出。

56例存在多支动脉供血,即除支气管动脉外还有1-2支肋间动脉或胸廓内动脉的分支参加供血。

支气管动脉解剖位置变异在本组占10%。

国外文献报道〔1 9〕支气管动脉20%异位起源于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无名动脉、腹主动脉、心包膈动脉或甲状颈干动脉。

认为,①当BAG在胸主动脉内经过反复寻找,未找到支气管动脉开口时,提示支气管动脉解剖位置变异,应做主动脉弓或锁骨下动脉照影。

②BAG及BAI效果不理想时均应考虑到肺癌的血管变异及多动脉供血。

③肺癌患者在肺野范围内,除支气管动脉外其它体循环动脉供血都属于病理情况,说明肿瘤已侵犯胸壁或临近器官〔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