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东南亚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7月至10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和其它的资产价值。

一、背景从世界范围来看,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东亚地区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直到金融危机爆发,东亚地区各国对这种变化和挑战还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

美国出于自身的考虑,昔日的盟友和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地区都被认为是自己的挑战。

同时,国际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和各种贸易壁垒则是对美国的挑战。

正是由于这些变化,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对外关系的核心目标。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在多极化发展的同时,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其主要特征是:第一,科技进步特别是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世界日益联接成一个整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网络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突出地变现出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征。

第二,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向,全球性的市场日渐形成。

第三,国际产业分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正从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生产体系,使生产的全球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工越来越细,跨国协作越来越广泛。

第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和重要变现,国际金融市场也日益全球化,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

这次金融危机从表象来看,是手持巨额透支基金的国际投机商炒出来的。

因为在现代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投机活动无处不在,几十亿,上百亿元的交易在电脑键盘上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

(三)世界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走向多元化目前,多数国家还是将自己的货币和美元挂钩。

这一方面是传统,另一方面,美元在各国货币中占优势地位。

在金融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实行的都是以某种形式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

“魔鬼”索罗斯1997年狙击香港是成功还是失败了?有答案了!

“魔鬼”索罗斯1997年狙击香港是成功还是失败了?有答案了!

“魔鬼”索罗斯1997年狙击香港是成功还是失败了?有答案了!索罗斯是世界公认的“金融巨鳄”,1992年因为成功狙击了20 0年来一直是世界主要货币的英镑,打垮了英国金融体制的强大支柱英格兰银行,使得这位惯于隐藏于幕后的他突然聚焦于世界公众面前,成为世界闻名的投资大师。

但是索罗斯并没有因此满足,最终把目标瞄准了东南亚。

1997年3月,由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家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铢,导致泰铢狂跌不止,截止到7月底,泰国政府被国际投机家一下子卷走了40亿美元,许多泰国人的腰包也被掏个精光。

但是泰国只是充当了一个开幕式的角色,随后,索罗斯飓风很快就扫荡到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

印尼盾、菲律宾比索、缅元、马来西亚林吉特纷纷大幅贬值,导致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物价上涨等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

这场扫荡东南亚的索罗斯飓风一举刮去了百亿美元之巨的财富,使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灰烬。

由此索罗斯被冠以了“魔鬼”的称号,曾被称为“国际金融市场纵火犯”。

索罗斯在金融市场上的套利出击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和贸易逆差激增,破坏性极大,许多国家已经到了谈“索”色变的地步。

扫荡完东南亚,索罗斯那只看不见的手又开始悄悄地伸向刚刚回归祖国的东方明珠——香港。

要说起来1997年香港金融保卫战到底是哪一方胜利,很多的金融学家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在香港保卫战中索罗斯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中国及香港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也有人说,索罗斯虽然在香港货币套利战役中没有捞到便宜,但是却在香港股市上收获巨大,总体来说,索罗斯并没有吃亏,反而还赚了不少。

香港港币只是保住了稳定的汇率,但因此付出的代价是股市暴跌,导致了索罗斯做的第二手准备派上用场,所以索罗斯在97年的香港战役中,不太完美的胜利了!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详细的还原一下当时索罗斯高明的投机手段。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突然在半夜12点,索罗斯在纽约卖空港币。

98金融危机为何人民币不贬值

98金融危机为何人民币不贬值

98金融危机中国毅然选择了不贬值不贬值,意味着将损失很多的出口利益,就业压力将增加尤其是当时国内需求不足这将给国内经济带来很大冲击中国和俄罗斯一样是专制国家,具有各项的管制贸易管制加资本管制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并且中国当时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高所以,外汇投机的冲击无法对人民币形成冲击保持了人民币的坚挺而香港,则是利用外汇储备缓冲平抑汇率巩固了联系汇率制(盯住美元)同时,提高了港币的利率(紧缩银根)----加大了投机成本-----这使得国际投机基金低价卖出港币,高价买入港币 ----没有差价收入,反倒损失了一大笔的利息费用和手续费投机基金遭受惨败而香港用于稳定汇市的盈富基金则大赚了一笔金融危机的起因是东南亚国家长期依靠宽松的经济政策(赤字政策)并且吸引外资来投资,而自身由于产业结构不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外汇储备也非常有限;出口导向型经济(劳动密集型出口竞争力较差)对外依存度很高又是固定汇率同时,美国方面的压力要求东南亚的一些小国家提高开放程度在出口上利用自身竞争力贸易输出而这些国家在经济不成熟的情况下就放开贸易管制和资本管制------结果就导致外汇投机的供给大量的外来资金撤出本国本币大量贬值股市和期货市场由于资金的大量撤离而濒临崩溃--------------------------“经济学原理以价值为基础价格基本上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为此,大量的企业倒闭国内物价上涨,国外汇市上本币大量贬值:一方面长期贸易赤字另一方面为了维持经济快速发展,放开资本管制大量吸引外资进入这为短期游资炒作本币提供条件(------主要是短期资本流动造成的)炒作手法:1.首先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大量的美元外汇期货合约(同泰铢兑换)2.其次,借入大量有贬值压力的货币(如泰铢),用这些泰铢去现货市场买外汇,如美元,进一步打压泰铢,制造市场恐慌(在泰铢没有贬值之前通过各种渠道借了大量泰铢;当借到一定数量后,通过他在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力和泰国与美国的实际经济状况,发表演说或其他媒体进行宣传,引起拥有泰铢的人们在市场上抛售泰铢,-------庄家示范效应,引导市场),抬升美元外汇(这是基本操作)3.等到外汇美元涨到一定程度,对冲外汇期货合约同时,在现货市场上,用美元低价收购泰铢来偿还---------这样,索罗斯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双重单项投机牟取暴利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对于外来投资资本,需要区别对待为此,周小川提出了“资产池”理论对不同的资本类型做不同的准备短期资本不稳定,对其进行全储备进来多少,就储备多少长期投资资本,是可以使用并且欢迎的良性资本只需要准备其相应的利润输出即可还有就是一些商品和劳务输入带来的资本输出。

后金融危机时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争议及改革

后金融危机时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争议及改革

后金融危机时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争议及改革【摘要】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面临新的考验。

文章通过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主要争议,得出结论:在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中加入人民币因素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现阶段的政策重点应是进一步加强两地协商和配合,共同推进港元汇率制度的平稳与协调运作。

 【关键词】联系汇率制度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从1983年实施至今,对维持港元币值稳定和香港经济金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也一直存在着缺陷和弊端,在不同经济周期和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投机资金大量出入香港,使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再次承受了新的压力。

 一金融危机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经受新的考验 香港联系汇率制既不同于“钉住制”,也不同于典型的固定汇率制。

联系汇率制规定的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只适用于发钞行与外汇基金之间的发钞准备规定,以及发钞行与非发钞行之间的港元与美元交易。

在香港外汇市场上的港元与美元交易并不受此约束,汇率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

所以,香港实际上存在两种汇率,一种是固定的发钞行与外汇基金之间的发行汇率,另一种是自由浮动的市场汇率。

港元对美元汇率的稳定性,或者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的趋同性,主要是由“套戯”机制所维持。

通过“套戯”机制的套汇和套利功能,使港元汇率自动得到调节,始终保持在联系汇率附近波动。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香港与其他新兴市场一起成为全球资金避险地,资金大量流入香港,对香港金融市场稳定带来较大的影响。

据香港金管局统计,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年底,共有约6500亿港元资金流入香港,导致香港股市、房市暴涨,港元对美元急剧升值。

为稳定联系汇率,香港金管局不得不动用外汇资金以买美元、沽港元的方式干预汇市。

但2011年以来,香港市场出现了资金流出的迹象,港元对美元汇率开始呈现持续偏软的趋势。

香港股市发展历史

香港股市发展历史

香港股市发展历史咱来唠唠香港股市的发展历史哈。

一、早期起步(19世纪中叶 20世纪中叶)1. 开埠与初步形成。

香港在1841年开埠之后呢,就慢慢有了商业活动。

那些洋行啊,像怡和洋行啥的,就开始搞点类似股票的东西。

你想啊,当时香港是个贸易港口,大家做生意需要钱,就想着把自己的生意分成好多份,卖给别人一些,这就有点股票的雏形了。

就好比一群人凑份子做生意,你出一份钱,就占一点份额,以后赚钱了就按这个份额分。

2. 二战前的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20世纪初,香港的经济越来越活跃。

银行啊、贸易公司啊这些企业越来越多,股票交易也变得更频繁了。

不过那时候,交易可没现在这么规范,就像在街边摆摊似的,大家凑一块儿,谈好了价格就买卖股票。

但是这也算是香港股市慢慢成长起来了,就像一个小树苗开始冒芽。

3. 二战期间的挫折。

二战的时候可就惨喽。

香港被日本占领了,整个经济都被打乱套了。

股市那肯定也是一落千丈啊,好多公司都倒闭了,股票就跟废纸差不多了。

这就好比一个正在跑步前进的人,突然被人绊倒,摔了个大跟头。

二、战后重建与发展(20世纪中叶 1980年代)1. 战后复苏。

二战结束后,香港又开始重建。

大量的资金涌入香港,因为香港的地理位置好啊,在亚洲来说是个很不错的贸易和金融中心的苗子。

这时候股市也跟着慢慢恢复元气了。

那些老的企业重新振作,新的企业也不断冒出来,股票市场又热闹起来了。

2. 六七十年代的繁荣。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制造业发展得很不错,像纺织啊、电子啊这些产业。

企业赚了钱就想扩大规模,就到股市去融资。

这时候股市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

股民们也很兴奋啊,都觉得买股票就跟捡钱似的。

不过呢,这期间也有一些小波折,比如有时候经济波动了,股市也会跟着跌一跌,但总体是向上的趋势。

3. 走向国际化。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香港股市开始走向国际化了。

国际资本开始关注香港,为啥呢?因为香港的制度比较好,经济发展也稳定。

97金融危机

97金融危机
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 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 达13.7%。
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 半。
六、97危机的主要过程——第三阶段
全球股市股市在大跌之后都有回升现象,亚洲市场 也一度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在人们认为东南亚金融 危机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金融风暴渐趋平息之 际,韩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却再次将东南亚卷入了第 三轮金融风波之中。
1987~1990年为外国对泰投资高峰期,1991年后投资势 头有所减缓。 1993年外资又大幅回升,全年申请扶助项目为 1252宗,总投资额2788亿铢,超过最好时期的1990年。 其中日本和欧洲的投资增长速度最快。
泰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增长传统上是一直是泰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并对泰国工业结构的多元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1- 1997年间,出口额增长了一倍,由282亿美元增长到567亿 美元。
自1997年初起,韩国许多大财团先后陷入了破产 倒闭的绝境,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加上东南亚金 融动荡的影响,韩国经济负增长跌至多年来的最低 点。
11月17日,由于政府金融改革法案未获通过,韩 圆兑美元的比价突破1000:1大关,股票综合指 数跌至500点以下。
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 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 国开金融管理局一方面动用外汇储备在 外汇市场进行积极干预,另一方面只得提高银 行间市场短期利率。而香港股市在汇价和银行 短期利率高企的影响下,受投机沽售力量冲击 大幅滑落。
10月23日,同业隔夜拆借利率一度由7%上 升至300%,港元兑美元汇价也一度升至联 系汇率制实施14年来最高水平(7.6150)。
1.2更加极端的例子---新加坡

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Microsoft Word 文档

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Microsoft Word 文档

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金融风暴启示录对冲基金(Hedge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原指广泛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资保值的一类基金,现今指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一种投资模式。

亚洲金融危机,又称亚洲金融风暴,是指1997年发源于泰国,之后进一步影响到临近亚洲国家,甚至全球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资产价值的一场金融大危机。

其过程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7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投机者瞄准泰铢注入大量热钱,迫使泰国政府于7月2日宣布放弃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并很快波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其它东南亚国家;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香港,香港恒生指数自1996年以来首次跌破10000点;11月中旬,韩国爆发金融风暴,随之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由此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随之日元也大幅贬值,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使其遭遇失利。

继而因俄罗斯国家政策的突变,在俄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再次大伤元气,并带动美欧国家股市、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由此亚洲金融危机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

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

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

胡进、张才进:“全球金融动荡加剧的四大成因”, 《港澳经济》,1997年第3期。

而且过分集中于简单加工业。

结果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冲击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东南亚国家出口扩张势头放缓,带动经济增长下降,从而导致经常项目赤字、外汇储备减少,进而对固定汇率产生压力,最终使金融风暴在区内广泛爆发。

97亚洲金融危机

97亚洲金融危机

危机前传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1.经过二十世纪50.60.70.80年代的高速发展,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 欧国家在两极格局下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苏联解体后,在美国的经 济压力下,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放缓,在90年代初由欧共体向经济更 加一体化的欧盟发展。 2.东亚岛国日本在神话般的经济增长后,1985年被迫在美国签订“广场 协定”,日元被迫贬值,经济陷于长达数十年的经济萧条。 3.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受到中东石油价格提升导致的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80年代,美国通过政府调整的措 施,实施经济复兴计划,经济颓势得以扭转,90年代初经济恢复。
(3)汇率政策 、长期人为高估本币 、盯住美元不美元在90年代的波劢 、调整缓慢,费误时机
1、在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幅度增大的条件下,墨西 哥和东南亚国家仍对汇率变化实行限制,对国际 金融市场波动反应之后。如泰国,长期实行泰铢 与美元联系汇率制,14年来,一直保持在25铢左 右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当美元贬值时,它对西方 主要货币的汇率也随之贬值,增强了出口竞争力。 2、美元占韩元、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印 度尼西亚卢比和泰铢名义汇率定价中的权数分别 为:0.96、0.75、0.78、0.95、0.91。之所以选择 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与贸易计价方式相关联 的,麦金农(2000年)曾经提出:“绝大多数东 亚国家的商品贸易是以美元计价的。” 3、本币升值并非这些国家的主观愿望,但是当美 元升值时,它对地方主要货币随之升值,增强了 出口竞争力。当美元升值时,泰铢随之升值,出 口竞争力下降。1996年以后,美元对日元持续升 值,泰铢随之升值,出口竞争力下降,国际收支 恶化。 泰国政府在汇率问题上反应迟缓,日后终铸成大 错。
1970年代,新加坡、南韩、香港、台湾迅速抓住国际产业结构大调 整之机,重点发展旅游、港口、机场、贸易、汽车、电子、金融等行 业,很快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并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88909294969810010201234567實質產值指數,經季節因素調整-7.8%2008年第1季1997年第3季-8.9%季度數目+4.3 個百分點+4.1 個百分點+2.1 個百分點就業人數回升失業率於9月份回落,降至5.3%-4-2024681097989900010203040506070809-2-112345就業人數變動 (按3個月計) (右邊刻度)失業率 (%) (左邊刻度)佔勞動人口百分比 (%)按3個月計增減率 (% )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产值跌幅比较∙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带来严重冲击。

在2008年第2季至2009年第1季期间,本地生产总值连续4个季度收缩,累计下跌7.8%,几乎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跌幅相若 (连续五季累积下跌8.9%)。

就业市场状况∙ 失业率由8月的5.4%降至9月的 5.3%,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次回落。

∙ 这次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不及过往衰退时严重。

在这次危机期间,失业率由去年9月起连续攀升12个月,升幅达2.1个百分点,但较亚洲金融风暴和科网泡沫爆破时相对温和。

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失业率由1997年10月开始飙升,16个月后到达高位,升幅为4.3个百分点, 而且其后仍反覆徘徊在高位至1999年底。

至于科网泡沫爆破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首现于2001年初,失业率其后拾级而上至2003年6月高位,历时29个月,升幅达4.1个百分点。

∙ 本地就业市场在这次危机中灵活应变,职位流失数字较亚洲金融风暴时少。

除了因为企业部门财务状况稳健以外,部份原因是政府很快及主动地作出回应,特别是针对创造就业机会和协助陷入财困的公司两方面,以期达到「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的目标。

例如扩大现有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及推出特别信贷保证计划,以帮助企业渡过这困难时期。

截至10月底,超过14,600间公司受惠于这些计划,间接帮助稳住该些公司逾25万个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在今年和去年推出多轮财政纾缓措施,所涉及的总金额达876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 5.2%,对整体经济产生正面的提振作用。

此外,政府部门亦加快了招聘程序,以填补约7,700个公务员职位。

拖欠還款比率0.00.20.40.60.81.01.21.41.61.82.09798990001020304050607080910按揭貸款拖欠比率信用卡貸款拖欠比率%註冊公司數目增減註:陰影部分顯示實質本地生產總值連續兩個或以上季度下跌的期間。

-3,000-2,000-1,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9798990001020304050607080910註冊公司數目淨增減(3個月移動平均數)家庭的财政状况∙ 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个人的财政状况仍相对稳健。

∙ 个人财政状况大致保持稳健:-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按揭贷款拖欠比率仍保持稳定,处于0.05% 的历史低位。

但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按揭贷款拖欠比率由风暴前夕的0.29%迅速跃升至1%以上并维持在此水平至2003年第3季。

其他具参考价值的指标如经重组按揭贷款比率也相对稳定,2009年第3季处于0.11%水平,远低于2003年第4季的0.56%高位。

- 信用卡贷款拖欠比率在6月底微升至0.5%,但仍低于10年平均水平,并远低于1999年初及2002年的周期高位,当时信用卡贷款拖欠比率分别为1.28%和1.9%。

企业的财政状况∙ 企业的财政状况亦较佳。

∙ 香港注册公司数目持续录得净增长,即新成立公司数目多于结业或破产的公司数目,间接反映企业的财政状况依然相对稳健。

截至今年9月,有80,814间新公司成立,35,282间结业,净增长45,532间。

∙ 在以往经济衰退期间,结业公司数目往往多于新成立公司的数目。

資產質素24681012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特定分類貸款(總額)逾期及經重組貸款%24681012141618201997199920002001200220042005200620072009本地認可機構資本充足比率%银行业概况(I)∙ 在这次危机期间,本港银行体系亦保持稳健。

∙ 本港注册认可机构资本额充足,平均综合资本充足比率升至16.5%(2009年第2季数字),流动资金比率亦达47.5% (2009年第3季数字) 。

银行业概况(II)∙ 零售银行贷款的信贷质素仍然良好:特定分类贷款比率在2009年6月为1.51%,逾期与经重组贷款比率在2009年6月为1.05%,分别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高水平 (在1999年9月分别为10.61%及8.58%)。

-100-500501001502001Q082Q083Q084Q081Q092Q09十億港元私營部門資金流入經常帳結餘* 2009年10月29日的數字。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1Q082Q083Q084Q081Q092Q093Q094Q09*十億港元未償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總額總結餘跨境资金流入∙ 国际收支平衡数据显示资金自2008年第4季初起大量流入,在2008年第4季及2009年第2季情况尤其明显。

∙ 国际收支平衡数据亦显示2008年第4季私营部门资金流入的主要形式是境外持有的货币及存款回流(3036亿港元)。

这可能反映了当时本地企业将资金汇回以舒缓资金流动性紧拙的情况。

∙ 资金在2009年第1及第2季持续流入。

随着股市畅旺,2009年第2季录得更显着的资金流入。

而这些资金流入的形式部份是香港居民在境外持有的货币与存款回流。

凭国际收支平衡数据不能得知资金回流后的去向,但本港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性于当时已渐趋稳定,这些资金流入似乎跟在2008年第4季时资金回流的性质不太一样。

市场消息指出这些资金的去向可能跟股票市场活动有关。

资金流入港元∙ 部分由于经济复甦前景转佳,以及全球流动资金充裕带动对港元资产的需求上升,香港录得大量资金流入港元。

这一点从银行体系的总结余增加及增发外汇基金票据可以反映出来。

∙ 近数个月亚洲地区录得大量资金流入, 香港亦不例外。

∙ 由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11月13日,大量资金流入令总结余及外汇基金票据的总和上升约5,675亿元。

01234561/087/081/097/0901234563 個月倫敦銀行同業拆息3 個月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年率(厘)年率(厘)`•資金流入的原因–寬鬆政策導致資金充裕,投資者風險偏好情緒升溫–美元匯價疲弱及利率接近零,催化套息交易活動–亞洲區經濟增長前景較佳•潛在風險–加大通脹壓力–助長資產泡沫形成本港利率维持于低水平∙ 由于资金流入以及银行体系流动资金充裕,港元利率维持于低水平,并且略低于同期美元利率。

年初以来,香港银行同业隔夜拆息接近零,3个月拆息亦稍降(在11月13日为0.12%)。

资金流入亚洲的原因及潜在风险∙ 近期大量资金持续流入亚洲,其主要原因包括:- 各国持续实施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造成市场资金非常充裕。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已基本稳定下来,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情绪显着升温,资金渴望寻找更高回报。

- 此外,亚洲货币与美元利率的差距扩大,而美元汇价持续弱势及利率接近零,亦催化美元套息交易活动,吸引资金流入亚洲。

- 亚洲区的经济增长前景较其他地区特别是先进经济体为佳,是吸引资金继续流入区内的另一主要原因。

∙ 然而,资金持续流入,可能会产生以下的风险:- 楼价上升可能会引致通胀预期上升,影响经济复甦。

- 大量资金流入会造成流动性泛滥(excess liquidity),从而助长资产泡沫形成。

假如资产价格长时间地上升,特别是在低利率环境之下,可能会导致杠杆比率过度加大,从而增加金融市场风险。

香港與其他亞洲經濟體系的通脹率資料來源:CEIC 、基金組織的《世界經濟展望》及金管局估計數字-6-4-202468102007200820092010按年計%韓國新加坡泰國香港國基會預測5010015020025011/081/093/095/097/099/09重訂基期為2008年10月27日 = 1002009年3月9日香港恆生指數MSCI 太平洋指數(不包括香港及日本)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香金融稳定风险评估(I): 通胀∙ 尽管有资金流入及流动资金充裕,但由于全球各地产能过剩及劳工市场疲弱,香港在短期内的通胀风险不大。

最新通胀数据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10年的预测显示,香港与亚洲其他地区相比的通胀压力温和。

香金融稳定风险评估(II) : 资产价格泡沫: 股市∙ 在市场憧憬香港及中国内地经济复甦步伐较快,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升温的推动下,资金大量流入,港股从三月起跟随区内市场大幅上扬。

∙ 恒生指数自去年9月起大幅下滑,跌至今年3月9日的11,345点低位,跌幅达到46.6%。

之后恒生指数迅速反弹,自低位起计升幅接近100%,超过美国标准普尔同期61.6%的升幅,但升幅接近其他亚太区股市(MSCI 太平洋指数(香港及日本除外)升幅为98.0%),反映整个亚洲有大量资金追捧。

∙ 证券交投量回复至去年9月前的水平,最近3个月平均每天交投量达到657亿港元,稍高于去年第3季的634亿港元。

恒生指數的市盈率510152025303/953/973/993/013/033/053/073/09科網泡沫爆破2009年9月:18.4倍長期平均數:14.8 倍(1973年5月至2009年9月)亞洲金融危機「九一一」事件美國爆發次按危機雷曼倒閉±1 標準差幅度246810121997Q11998Q11999Q12000Q12001Q12002Q12003Q12004Q12005Q12006Q12007Q12008Q12009Q1%非按金貸款 (所佔%)按金貸款 (所佔%)股市估值∙ 根据统计,目前恒生指数市盈率已高于约15倍的过往三十年的长期平均数。

∙ 但现阶段仍难断定这个水平属于过高或过低。

银行业所承受跟股市有关的风险∙ 然而,近期股市回升对银行体系的贷款组合质素所造成的影响不大。

股市相关贷款占本地贷款的比率大部份时间低于2%,只在2006-07年,以及2009年第二及第三季受到首次发售新股活动影响而急升。

银行业跟股市有关的贷款额在09年第3季约为649亿港元。

∙ 因此,银行业所承受跟股市有关的风险甚低。

20406080100120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面積160平方米或以上*面積100至159.9平方米*面積100平方米以下*1997年第3季 = 100註: * 較受歡迎屋苑资产价格泡沫: 房地产∙ 物业市场转趋活跃,住宅物业价格及楼宇买卖成交量大致上回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