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合集下载

三种视野中的制度概念辨析

三种视野中的制度概念辨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JOU RNA L O F RENM I N U N IV ERSIT Y OF CHINANo.2 2004[收稿日期] 2003-09-19[作者简介] 杨立华(1975-),甘肃民勤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和经济管理;杨爱华(1958-),江西安义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项目管理。

三种视野中的制度概念辨析杨立华,杨爱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 当前学界所使用的 制度 概念可以划分为三个视野:社会学视野中的制度、政治学视野中的制度和经济学视野中的制度。

不同视野中的制度有不同含义和发展路径,它们构成了当前制度研究中的 铁三角 ,并且由于各自内部的分歧,而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 制度概念丛林 。

但是,随着有关制度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种将制度和组织、机构等区分开来的倾向。

[关键词] 制度;社会学视野;政治学视野;经济学视野[中图分类号] D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20(2004)02-0115-07在现代社会科学的视野中,最起码具有三种学科意义上的 制度 含义,即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可把它们称为制度研究中的 铁三角 。

认真梳理一下这些领域中的制度概念以及与制度有关的主义或问题,是对制度进行综合研究,进而从完整制度的角度和层面揭示制度分类和制度性质的前提。

一和许多(也许是绝大多数)社会学概念得之于现成的常识性观念,通过改用而满足这个学科的需要的状况一样,制度这一概念在社会学领域里,也是这么发展而来的。

在常识性用语中,制度一词有多种意义。

但就当代社会学视野来说,制度一词具有两个常识性用法。

最通常的是用它来指称各种容纳人们的组织,比如指医院、监狱、精神障碍者收容所,等等。

欧文 戈夫曼在论述全控机构的著作中即取此义。

在那里, 戈夫曼把全控机构描述为一种一大批处境相似的人所居住的环境,同更广大的社会相隔离,从属于一种共同的体制,其目的常常在于有效地改变他们的认同。

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1作者: 何俊志来源: 国外社会科学来源日期: -5-22本站发布时间: -8-22 10:37:13阅读量: 95次【提要】历史制度主义既是当代西方以经验为基础的政治科学的主要分析范式之一, 也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部的一个重要流派。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继承和改造了政治科学中的旧制度主义, 而且还在对行为主义作出反思的基础上承接了集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些分析视角, 同时吸纳了历史社会学的有关理论资源。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观和历史观上, 在结构观中,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强调了政治制度对于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极为重视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 在历史观上, 历史制度主义注重经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来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 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 并试图经过放大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史性因果关系。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经过新范式的建立而架起了政治科学各分支的沟通桥梁, 开辟了政治科学研究的新空间,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2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西方政治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而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各大流派中, 真正从政治科学的传统中生发出来, 最早成为方法论意义上的新制度主义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历史制度主义学派(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对于什么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和观点有哪些等问题, 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介绍。

一些学者还曾经尝试使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来分析中国的基层选举和社会活动等。

可是, 对于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居重要地位的历史制度主义, 国内学界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文拟结合国外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有关文献, 对这一流派的主要分析视角和基本观点作一初步介绍, 以唤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从而引发更为深入的研究。

新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比较

新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比较

新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比较摘要:行为主义和新制度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学主流研究方法。

而从一般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都只侧重于政治系统运行的不同环节或过程。

这两种分析方法在理论上和分析中的局限性都与它们在系统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息息相关。

行为主义重视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就必然会忽视制度本身的作用;新制度主义立足于研究复杂制度的系统转换过程则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其研究的科学化程度。

关键词: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对传统政治学的批判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所谓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简要地说,就是以人类的政治行为作为基本分析单位,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各种类型的政治行为作经验的实证分析,使政治学成为一门可以用经验验证的、能预先用科学方法进行预测的学科。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体现为两个大的方面:第一,针对传统政治学的意识形态倾向,行为主义政治学提出了“价值中立”论,主张政治学研究必须“价值中立”,而且政治学研究可以达到“价值中立”。

第二,针对传统政治学方法思辩和抽象推演的特点,行为主义政治学提出了政治学唯实论的研究方法,实证方法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第二面旗帜。

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学有选择地吸收了传统政治学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兴起了一股新制度主义思潮。

新制度主义认为,虽然政治行为、政治选择受到了制度的约束,但制度只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核心因素(或者重要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

新制度主义着重解释性理论研究,把制度变量纳入理论框架,研究变量呈现多元化,制度对个人、群体行为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层的考察和变量的分析,考虑路径依赖的因素,注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变化,通过归纳法的应用形成成熟的经验理论,再进一步应用到跨国研究或者别国的比较研究中去。

特别是新制度主义还做了将制度科学化的工作,主张提出新理论,对新理论进行验证,并且要构建新框架来验证新理论。

新制度主义拓宽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新制度主义和行为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两种主流研究方法。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版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版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的开山之作是(共产党宣言),它系 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充分显示出马克 思主义政治血统以前的政治学的根本区别: 1. 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的政治统治组织的观点。 2. 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 斗争、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政治是 阶级的政 治,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是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 3.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 即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 4.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代替君主制,不是 仅仅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不是一般地改变现存的生产关 系,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 决裂,即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 5.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辩 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是政治学发 展史上一个重大转折。
• 斯多葛主义: 斯多葛主义是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也是古希腊 流行时间最长的哲学学派之一。(注:古希腊另外三个 著名学派是柏拉图的学园派,亚里斯多德的逍遥学派和 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主义从公元前3世纪后期逐步 盛行,该学派主张人类的普遍性以及建立在自然法基础 之上的世界秩序。代表人物是波里比阿,他用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观念分析罗马历史和政制。其认为罗 马迅速崛起的根源在于它的政治制度——混合政体—能 够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原则结合起来。该学派的 政治思想主要有—自然法思想、个人主义、世界主义、 平等观念。斯多葛主义是具有连贯性的西方政治思想的 真正起点,其许多政治见解均成为西方政治文明的主要 构成要素,奠立了整个西方思想史上影响深广的自然法 传统。 1 2010、8、17
1.历史分析法 :任何政治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历 史条件,研究政治现象时应该将特定的政治现象放 到特定的历史范围中和背景中去加以考察。 • 2.经济分析法:政治的产生和变迁都要受一定的社会 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 发生,归根结蒂是由经济原因决定的。一方面,经 济决定政治,另一方面,政治具有相对独立性,对 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 • 3.阶级分析法:在一切有阶级的社会中,人们在生产 关系中是划分不同阶级的,阶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 会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政治现象的实质 内容。 1 2010、8、17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制度主义的旧与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回归”与变革

制度主义的旧与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回归”与变革
新制度主义修正并拓展了旧制度主义范式强调制度24的基本主张融合了行为主义动态过程定量化的科学方法把制度同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整合起来使作为政治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制度问题重新回到了主流政治学家的视野其多元化的方法论特征彰显着越来越大的学术价值势必对当代政治科学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2 1 年 0 1
《 田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 和
学的全新理论,绝不是 I制度主义的简单 “ H 回归” 。本文回顾 了政治学中的I制 B
马奇和奥尔森发表了 《 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
作用。这种理论的典型特征是是要利用旧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制度研 究的变量,来分析行为主义框架下的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行为与政 治结果 。
度 主义,在 论述新制 度主义 产生的基础 上,着 重探讨了 对旧 度主义的变 提出用 “ 其 制 革。 新制度主义”观点来看待政治生活,重新复兴制度分析的
J1 0 1 3 u. 1 第 0卷 第 一 期 2
总第 6 9期
制度主义的旧与新
— —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 “ 回归”与变革
季翔 Leabharlann (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8 ) 008
94 L 捅 婴 J 制度研 究是政治学的 基础。 新制度主义 作为当代西方 社会科 能结合传统方法与行为主义的优点,而抛弃各自的缺点。18 年,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 “ 回归 与变革
( 一)制度主义的全新 “ 回归” 。根据彼得斯的观点,l 9世纪 末到 2 O世纪 5 0年代属于旧制度主义时期,在行为主义占据 3 0年 光景之后,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才开始兴起.2 O世纪 8 O年代,
政治学中的旧制度主义 政 治学研 究导 向了某种程 度的回归 ,即重 新关注公共部 门的正式或 政治制度一直 是政治学家研 究的对象 ,制度研 究对政 治学 的支 非正式制度 ,这就是新制 度主义政治学 的产 生。新制度主义 学者强 配,一直持续到 2 0世纪 5 O年代 。罗德斯 ( hds 98 95 烈反对 以行为为基石 的政 治分析 ,认为行 为是镶嵌在制度环 境 内, R oe,18 ,19 , 19 )曾在政府 与政治的研究 中顽强的捍卫制度 主义研究途径 ,他 只有发生在制度背景下的行为才能充分地被理解。正是在这样的背 97 形容其为政治学的 历史中心 (io c er ,是 “ h tr a ) si h t 每个政治学家 景下, 学者们大声疾呼: 重新发现制度 rd cvr gnt tn) ( i oei st i s、 es ni i o u 工具组的一部分 R oe,19 :5 4 。( hds 9 7 ,6 )在对 政治生活最早 的系 “ 回归 国家 ”(r gn e t e aki)与 “ bi i t a c n gh stb n 回归制度 ”(f g g bnm i ntu i s c 。 t o b n 统阐述中,制度可 以引导个体行为导向更好的目 标,从这个意义上 isi t n aki) 讲,几乎所有的政治学研究都是制度研究。 新制度主义在政治研究方面反映了旧制度主义的许多特征,同 “ 旧制度主义 是早期西方现代政治科学的一个典型范式。它 时也提出了政治研究在理论和经验上的许多新方 向。新制度主义倾 继承了卢梭等近代政治学家强调制度重要性的传统,带有一定的制 向于将政治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重点考察经济与社会发展 度 决定论色彩 。 一切 总是从根本上取决于政 治, 且无 论人们采取 过程中的政治因素, “ 而 它将制度的长期演进看作是一个不连续的过程, 什么方式,任何民族永远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质所使他成为的那 强调行为背后的制度因素,并循此追问制度的长期效率及其后果。 种样子。 旧制度主义者采用规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注重政 “ 制度是一系列 被制定 出来 的规则,守法程序和 行为的道德伦 理规 治系统的整体性,关心法律等正式制度在政府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它 旧制度主义者对制度的研究基本等同于对政治人的研究,政治行为 沿用 了旧制度主义的许多前提,同时也吸收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 中的个 人受既定的制度 结构所决定 ,缺 乏主动性 。他们认 为掌握制 分析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随着 2 0世纪后期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新 度的运转规律就能推断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律,而实证描述通常用来 制度主义分析范式表现出更多的形式,其丰富的内涵也充分地展现 服务于他们假定的何为好政府。 旧制度主义政治学对静态的正式 出来 。 政 治制度 、法律规范的过 分重视及对政 治现 实和政治行为 的忽视为 ( )新制度主义 研究 范式 的变革。所谓 的新制度 主义 ,在 一 二 行为主义 “ 命 提供 了动力 。随后兴起 的行为主义标榜 以所 谓的 定意义上, 革 是对行为主义的反动或向规范研究的制度主义的“ 回归” , 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旧制度主义的上述特点因此被抛弃。 借鉴了大量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新制度主义,绝不 二、新制度主义的兴起 是单纯的旧制度主义的 “ 复兴 在更为明确和精细的理论架构脉 。 行为主义政 治学强调政 治行 为和行为互动 ,以此代替传统 的政 络中,新制度主义吸收和扬弃旧制度主义的许多主要观点。由于 策和制度 ,并利用 各种科学技术 手段 对研究对 象进 行量化和实证 分 “ 、“ 新 旧 两种制度主义同样代表着各式各样的立场,新制度主 析,被视为传统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奇尔科特认为,行 义到底 “ 新 在哪里成为 一个需要探 究的理论命题 。由于新制度主 丸主义的出现是 “ 对于根据规范或权威性规章与标准而提出说明、 义已经成为一种 “ 广泛的研究途径”(e r,19 ;4 ) Pt s 99 9 ,它与旧制 e 推论与判断的理论思考的反动,也是对于当代传统方法所特有的西 度主义研究的脱离与变革,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方种族中心主义、形式主义与描述的反动。 ”0世纪 5、6 年代, 2 O 0 第一,关注焦点由 “ 组织” 转向 “ 规则” 。政治制度不再等同于 研究政 策和 制度的传统政 治学开始 向现代 政治学转变 。 自此,政治 政治组织,反而被视为引导、限制个体行为者行为的 “ 规则”组合。 学放弃对制度的研究, 而从个人理性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政治现象。 马奇和奥尔森 认为,规则透过 决定行为者 “ 当的 ”行为而产 生作 适 然 而,行 为主义 的研 究同时也存在很大 的局限性 ,政 治学新制 用 。在理性选择制度 主义者那里 ,规则决定 了功效 最大化的行 为者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政治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的含义第二节政治学第三节政治学方法论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节权力与权利第二节法治与民主●第二篇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四章意识形态第一节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第三篇政治体系第五章国家第一节国家起源与国家目的第二节现代国家建设第三节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第六章政府第一节政府体制理论第二节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第三节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第四节国家内政府间关系第七章政党第一节政党理论第二节政党制度第八章政治社会第一节利益集团第二节新兴社会组织第三节新闻媒体第九章政治人第一节政治人与公民第二节政治家●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理论第二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第十一章公共治理第一节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第二节公共治理的模式第三节公共治理的实践第十二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第二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第五篇政治发展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第一节政治现代化理论第二节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第三节现代化的问题第十四章政治民主第一节政治民主理论第二节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第十五章人权第一节人权的含义第二节人权的基本内容第一篇政治的性质导论:1)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016 填空题1)2)政治研究的对象是(权威性的分配)。

(2017 填空题1)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4)政治学总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此不仅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是政治学要涉及的内容,而且经济学途径与社会学途径也仍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5)要弄清政治的性质,必须研究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法治与民主问题。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重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

作者:何俊志来源:国外社会科学来源日期:2002-5-22本站发布时间:2009-8-22 10:37:13阅读量:95次【提要】历史制度主义既是当代西方以经验为基础的政治科学的主要分析范式之一,也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部的一个重要流派。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继承和改造了政治科学中的旧制度主义,而且还在对行为主义作出反思的基础上承接了集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些分析视角,同时吸纳了历史社会学的有关理论资源。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观和历史观上,在结构观中,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强调了政治制度对于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极为重视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在历史观上,历史制度主义注重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来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并试图通过放大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史性因果关系。

历史制度主义一方面通过新范式的建立而架起了政治科学各分支的沟通桥梁,开辟了政治科学研究的新空间,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而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各大流派中,真正从政治科学的传统中生发出来,最早成为方法论意义上的新制度主义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历史制度主义学派(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对于什么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和观点有哪些等问题,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介绍。

一些学者还曾经尝试使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来分析中国的基层选举和社会活动等。

但是,对于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居重要地位的历史制度主义,国内学界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文拟结合国外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有关文献,对这一流派的主要分析视角和基本观点作一初步介绍,以唤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从而引发更为深入的研究。

【《政治学》】一、导论: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政治学》】一、导论: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尽管行为主义政治学指责传统政治学在现实政治面前 束手无策,但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局动荡不安,美国内外 政治危机的事实证明行为主义政治学同样是不能担负起科 学说明并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重任。此后,行为主义政治 学研究逐渐低落,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
一、导论: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2、理性选择理论
第一,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 第二,个人与社会本位观。
第三,政府合法性的来源; 第四,消极政治观。
第五,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力的制约;
第六,公域与私域的区分。
一、导论: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1)代表理论:古典多元主义 表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较
一、导论: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一、导论: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一)政治的分析单位(理解政治的视角)
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1)该政治观的典范是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它认 为个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个人在价值维度上是崇高的;
第二, 个人在分析维度上是理性和能动的。
(2)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观主要内容:
一、导论: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3)缺陷和问题: 行为主义政治学出现后也受到各方面的批评。批评者
们认为行为主义政治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过分注重政治 的形式,揭示政治实质不够;过分注重方法论,忽视实际 问题的研究;过分注重微观分析,忽视宏观理论的建树; 过分推崇自然科学方法与技术而排斥历史的哲学的方法; 试图排除价值成分,只解释“是什么”,不研究“应如 何”;只求解释现实不求改造现实;特别是所谓的经验理 论带有极大的主观因素。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 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作者:朱德米 更新时间:2008-6-5 21:51:36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点击率:807

[作者简介] 朱德米(1972 — ) ,男,江苏盱眙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生,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教师,主要从事政治学基本理论研究 [关键词] 制度 新制度主义 行为主义 政治学 [摘 要]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反对把个体行为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重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新制度主义内部“分化”成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资产阶级进行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制度,所以当时的政治学关注的主题是政体。从洛克到孟德斯鸠再到托克维尔,都把国家的政治制度作为研究的主题。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搭起了政治制度的整个架构。政治制度步入稳定的发展时期,政治学关注的中心开始从制度转移到公共政策上来。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已不是集中在建立何种政治制度上,而是采用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正是由于这种深刻的时代背景,在20 世纪50 、60 年代,行为主义逐渐成为政治学主流理论。人们对正式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的重视,没有关注到对政治现实和政治行为的研究中去,被视为传统政治学的一个主要缺陷。行为主义倡导政治科学的研究以政治行为为中心,注重对个体的政治心理、动机研究,注重对政治现象的定量化研究。制度开始被排除在主流政治学研究的视域之外。

在20 世纪80 年代,由于行为主义革命在进行了近30 年后,仍旧无法实现最初宏伟的学术“抱负”,由于受到经济学界同行们对制度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鼓舞,政治学家开始再度关注制度,把制度纳入了当代主流政治学理论视野。始于亚里士多德的从制度入手研究政治现象的传统,终于在此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一个理论流派———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m ,new institutionalism) 。瞻姆斯·马奇(James G.March) 和约翰·奥尔森(Johan P.Olsen) 在1984 年的《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上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揭开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序幕。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作为一个理论流派的新制度主义日益成熟。有的学者把新制度主义在当代政治学发展概括为一场类似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有的学者则说“我们现在都是制度主义者了。”

新制度主义在当代的兴起, 不仅表现在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制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制度的涵义、构成、起源、变迁, 行为与制度的关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等主题) , 而且还把新制度主义理论运用到公共管理、治理、公共政策分析、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 以及欧洲一体化研究中。从当代政治科学主流的杂志所刊登的学术论文来看, 制度主义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科学界一个热点。

一、新制度主义兴起的知识基础 新制度主义对行为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行为主义的偏好假设发问。对行为主义者而言,个体的“真正”偏好不可能直接“查明”,必须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才能揭示出来。制度主义者认为个体的“表达出来”的偏好和“真正的”偏好之间是有区分的。其次,行为主义者认为集体现象是个人行为的聚集,个人偏好经过有效的利益聚集机制能带来最佳效果。制度主义者对聚集概念的本身提出疑问,认为政治决策不是建立在个体偏好集聚的基础上,而是决策规则直接影响到政治后果;同样集体决策不能还原为个体偏好。他们指出:比如在选民的偏好和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上,公共政策的形成不是无数选民偏好的聚集,而是通过规则制定出来的。

为了使批判深入到行为主义理论的“内核”,马奇和奥尔森担当起了对在行为主义影响下的政治科学理论进行“清算”的任务。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中,他们指出,如同经济生活中厂商、社会生活中各色组织主导各自领域一样,在政治生活中正式组织、法律制度等也主导着这个领域。但是由于行为主义主导“天下”,政治生活中基本因素的组织却被忽略了。他们认为当代政治科学的特征主要有:情景主义(把政体看作是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并且拒绝把它们区分开来) ;化约主义(把宏观政治现象看作是个体行为结果的汇集) ;工具主义(仅仅从对资源分配的决策的视角来看待政治,忽略政治在围绕符号、仪式、典礼的意义发展上的作用) ;功利主义(把政治行为看作是源于自我利益的算计,而不是源于责任和义务) ;最后是功能主义(历史被一个为达成唯一的合适均衡的有效机制所决定,而忽视了历史的无效率的一面) 。

马奇和奥尔森在把行为主义影响下的政治科学基本理论的“内核”的弊端揭示出来的基础上,提出用“制度主义”观点来看待政治生活。他们强调政治制度具有相对自主的特征;强调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和历史具有无效的特点;强调政治生活中意义和象征性行动。他们认为政治机构本身就是一个有着自身利益和要求的集体行动者,不只是社会力量的简单的反映,直接影响到政治活动的结局。

新制度主义者拒绝行为主义理论,以及在行为主义影响下的多元主义理论(类似上述的背景论) 、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还吸收了70 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政治和社会理论。如“回归国家学派”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组织理论(group theory)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 、符号互动论( symbolicinteraction theory) 和比较政治学中的政治发展理论。

制度引起政治学者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高度重视制度研究。尤为突出的是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所取得的成功,他们不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而且成为主流经济学理论之一。这些成果鼓舞着政治科学研究者把制度纳入分析的视野中。政治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尽管注意到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在建构理论框架时,还是从制度经济学中借鉴基本概念、术语和方法论,诸如制度的含义、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方法论等。由于学科间交融是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制度分析范式也体现了这种努力,它们构成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另一个理论来源。

从制度入手,在政治学中不是一个新的现象,那么它们为何又表明自己是“新制度主义”呢? 它们与老制度主义有何区别和联系呢?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二战之前的制度主义研究主要太重视政治结构、法律框架和程序规则等,过于注重描述性,常常用静态的眼光看待制度而忽视制度的动态运作过程。学者朱利娅·布莱克(Julia Black) 认为新制度主义力图把老制度主义关注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主义关注政治行为两者结合起来。①新制度主义的“新”体现在既关注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又吸收行为主义的动态、过程、定量化的研究方法。这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二、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最新发展 正因为新制度主义有这些理论来源,所以在其内部也造成“分化”。该领域的众多学者都认识到不存在着一种“制度主义”,而是多种。最著名的为后来学者大体上沿用的分类是彼得·霍尔(Peter A. Hall) 和罗斯玛丽·C. R·泰勒(Rosemary C. R. Taylor) 在1996 年的英国《政治研究》上发表的《政治科学和三个新制度主义》一文中提出把“新制度主义”分为“历史制度主义”(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和“社会学制度主义”(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此外还有的把新制度主义简单地分为两类: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主要批判地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一些观点,吸收了比较政治学中有关政治发展理论。冠之以“历史”,因为这一学派认为历史是克服人类理性(工具理性,手段———目的的算计) 局限性的一个主要途径;之所以又是“制度主义”,因为他们注重以制度为核心来考察历史,以国家、政治制度为中心来分析历史,斯科克波的《国家和社会革命》就是其典范。历史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是扎根于政体的组织结构或政治经济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惯例、规范等,它们包括宪法规则、官僚标准的执行程序等,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行动主体。埃文思等人在《回归国家》一书中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个行动者,国家具有自主性和能力(the autonomy and capacity of states) 。历史制度主义在早期主要是反对多元主义政治理论,批判多元主义者所持的个体偏好经过转化机制可以通过利益团体、政党等形式表达出来,并进入到政治过程中的观点。认为集体行动者、制度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它们塑造着利益的表达;宪法和政治制度、国家结构,政策网络等构成了政治过程。他们关注的是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国家、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法团主义(corporatism) 和回归国家学派是其主要理论代表。历史制度主义近来的发展主要有查尔斯·梯利(Charles Tilly) 把社会学和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代表著作是《社会学遇到历史》;斯科克波把政治社会学的研究从以社会为中心转向以政体为中心,其代表著作有《: 历史社会学中的想象和方法》和《国家与社会革命》。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主要吸收新古典经济学中有关“经济人”的假设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中有关制度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理论,其主要分析工具有产权、寻租和交易成本等理论。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有着特别影响的理论有:威廉森(williamson) 提出的特定的组织形式是努力减少交易成本的结果; 诺思的制度发展理论;米尔格罗姆(paul milgrom) 普拉特(Pratt) 等人的委托———代理理论。这个流派主要起源于对美国国会制度的研究,关注国会的规则如何影响到立法者的行为,主要代表著作有马修D. 麦卡宾斯(Mathew D. McCubinns) 和特里·沙里文(Terry Sullivan) 主编的《国会:结构和政策》、加里·考克斯(Gray Cox) 和麦卡宾斯的《立法利维坦》。近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关注的领域有:运用博弈论来分析民主转型、欧洲一体化中的制度改革、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间组织的崛起和衰亡。

社会学制度主义是组织理论的一个分支。这个流派大体上可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传统的组织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认为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效率是组织建立的一个主要原则,它们体现了手段———目的逻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