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关系

合集下载

乳腺结节与乳腺癌的区别

乳腺结节与乳腺癌的区别

乳腺结节与乳腺癌的区别
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女性都被乳腺疾病所困扰。

而乳腺疾病中,最常听到的两个词汇就是“乳腺结节”和“乳腺癌”。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分不清乳腺结节和乳腺癌,也不清楚二者的联系,这让很多患有乳腺疾病的女性朋友忧心忡忡。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区别吧。

先看看什么乳腺结节
这不是一种疾病的具体称谓,而是一类症状的具体表现。

乳腺结节常见于乳腺增生和乳腺肿瘤。

其中,乳腺增生是当前最常见的乳腺疾病,通常会表现出结节症状。

乳腺结节通常会产生痛感,也有部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不适,导致其不断生长变大,等到影响其正常生活之后已经比较严重了。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是有密切联系的,部分乳腺增生是癌变前的征兆。

因此乳腺结节要引起女性朋友的重视。

乳腺结节作为一种乳腺增生疾病,通常以随访观察为主;若症状严重,则需密切随访,可以服即瑞夏枯草口服液,达到消肿散结、抗炎镇痛的目的。

再看看什么是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多数患者都是通过乳腺结节的检查发现并最终确诊了乳腺癌。

通常来讲一些直径比较小且性质不明确的乳腺结节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年龄相对比较大的患者,在绝经之后出现的乳腺结节其癌变的概率比较大。

当前,乳腺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是乳腺彩超以及乳腺钼靶X线摄影。

如果确诊为乳腺癌,一定要检查是否存在转移。

如果尚未出现转移,可以通过改良根治术对乳腺进行切除;如果尚未发生转移,通过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乳腺结节与乳腺癌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如果在体检过程中发现了乳腺结节,一定要保持警惕,根据医生的意见接受检查。

哪些人更容易得乳腺癌

哪些人更容易得乳腺癌

哪些人更容易得乳腺癌女性在生活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也就出现了很多的疾病。

女性最常见的就是乳腺癌,是继肺癌后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乳腺癌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癌症,情况比较严重的时候,会造成人死亡。

平常的生活中,也有些人很容易就会患上乳腺癌。

一、容易患有乳腺癌的人群(1)乳腺增生很多年没有愈合乳腺增生有四种特别的现象:一是乳房的边缘有不清楚原因的肿块;二是在月经之前乳房有肿胀和疼痛的感觉,甚至还会扩散到肩膀或者背部,会感觉到非常不舒服;三是有致癌的可能性,尤其是囊性增生的类型,据说致癌的概率是0.35%;四是治疗的时间比较长,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比较差,或者缺乏特效药的治疗。

所以,在现代科学发展的今天,乳腺增生也使很多的医生感觉到困难,使很多的女性感觉困惑。

(2)月经来的比较早或者绝经比较晚女性12岁来月经(一般女性在13岁以后才会来月经)、绝经比较晚(50岁以后才绝经)、总的经期时间比较长(从第一次来月经到绝经的时间,大于三十五年),都很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

有调查显示,女性经期提前四到五年的时候,患有乳腺癌的概率就会在原有的概率上提高一倍。

而第一次来月经在13岁以后的人,患有乳腺癌的概率要比12岁之前的概率要低百分之二十。

绝经期在55岁以上的人,患有乳腺癌的概率会比绝经期在45岁的人概率高一倍,在55岁之前绝经的人,患有乳腺癌的概率就比较低。

(3)经常做人流手术的人反复的进行人工流产就会增加女性患有乳腺癌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自然流产不会增加患有乳腺癌的风险;而在18岁之前,已经人工流产的女性,比没有人工流产的女性概率高110%。

原因是每次人工流产以后,怀孕被突然中断,身体内的激素水平就突然的下降,使新发育的乳房突然停止生长,使腺泡慢慢变小直到消失,乳房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而这种恢复一般不是完全的,很容易就会引起乳腺肿块和疼痛,进一步的导致乳腺疾病的出现,而乳腺疾病反复就很容易导致乳腺癌出现。

警惕!十种女人难逃乳腺癌的魔爪

警惕!十种女人难逃乳腺癌的魔爪

警惕!十种女人难逃乳腺癌的魔爪作者:艾莎来源:《科技视界》 2011年第30期乳腺癌是威胁女人健康的一大罪恶杀手。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一些新的女性生理特点相应出现让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据调查以下十种人最易得乳腺癌。

第一种人:乳腺增生多年不愈乳腺增生有四种怪脾气:一是乳房出现边缘不清的肿块;二是经前乳房胀痛,甚至放射至双肩或背部,有时还很难受;三是有发生癌变的可能,特别是属于囊性增生类型的,据说它的癌变率在0.35%;四是治疗时间长,增生组织对药物敏感性差,或者说,至今还缺乏特效药治疗。

因此,乳腺增生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还令众多医生感到棘手,更令许多妇女感到困惑。

第二种人:13岁前月经初潮或绝经晚女性月经初潮早(12岁前来月经),绝经较晚(50岁以后绝经),经期长(大于35年),都是公认的发病危险因素。

统计数据表明,月经初潮年龄每提前4-岁,患乳腺癌的几率就增加1倍;初潮年龄在13-5岁以上者,患乳腺癌的机会要比12岁以下者少20%。

绝经期在55岁以下者,乳腺癌的发病率则较低。

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绝经年龄小于45岁者危险性增加1倍左右。

第三种人:反复做人工流产手术反复人工流产会使女性患乳腺癌症的可能性大增。

一项研究表明,自然流产不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而18岁以前做过人工流产的妇女,比没有做过人工流产者高110%。

这是因为怀孕妇女每次人工流产后,妊娠被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骤然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腺突然停止生长,使得腺泡变小以至消失,乳腺复原。

而这种复原通常是不完全的,容易造成乳腺肿块和发生疼痛,可诱发乳腺疾病,反复多次的乳腺病变可成为乳腺癌的诱因。

因此,现代女性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提倡晚婚晚育,但也不宜太迟,女性结婚最好在28岁以前。

要提倡母乳喂养、合理膳食和加强体育锻炼等科学生活方式,注意保持心胸开阔,避免抑郁、发怒,维护好身心健康。

这些都是预防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必不可少的。

乳腺癌健康教育

乳腺癌健康教育

乳腺癌健康教育每年的十月为“世界乳腺癌防治月”。

1992年10月,美国各地成千上万妇女自豪的在胸前佩戴上了粉红丝带;2000年10月,全球许多地标性建筑齐齐亮灯,用粉红色点亮世界; 2003年10月10日傍晚,上海黄浦江上的一艘豪华游轮亮起了一枚灿烂美丽的“粉红丝带”灯饰,与外滩两岸华美的灯光交相辉映,标志着“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正式进入中国。

在色彩缤纷的世界里粉红色并不是最亮丽的一点,却最能突显女性特有的气质——温柔、坚强、自信,柔和的粉红色也在有力的召唤公众,尤其是女性们加入到这场迫切的战争中——对抗乳腺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严肃而又神圣。

何为乳腺癌?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异常增生,以致超过自我修复的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

以乳腺肿块为主要表现。

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高,颇具侵袭性,但病程进展相对缓慢、自然生存期较长。

乳腺癌的流行概况乳腺癌已成为全世界包括我国妇女在内的最常见、最多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增长较快,且病因尚不明确,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对社会、经济、家庭及妇女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乳腺癌的发病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且还在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

近年来,随着治疗方案的日趋成熟,乳腺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

但由于人口增长和分布老龄化,在未来几十年内如果仍保持现有的发病率,至2050年乳腺癌患者的绝对数值会增加一倍。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

我国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年均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

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有四个特点:一、发病率、死亡率持续快速上升。

二、乳腺癌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近年来,国内乳腺癌的发病正在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30岁以后到绝经期前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始终保持上升趋势,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0~49岁,比西方国家的妇女早10~15年。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病

※活组织病理检查: 乳房肿块较大、较硬者,可考虑肿 块切除送冰冻病理检查。
五、鉴别诊断 :
乳腺纤维瘤: 乳房内肿物,圆形或椭圆形,边界 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触痛不显, 与月经周期无关。 乳腺癌: 乳房中无意中发现肿块,不痛,边 界不清,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可 与表皮粘连,活动度差,同侧腋窝淋巴 结可肿大。
六、治疗:
(一)、 肝郁气滞型: 舒肝理气,化瘀止痛。 柴胡10克 香附10克 郁金15克 青陈皮各10克 归尾15克 赤勺15克 丹参15克 元胡10克 川栋子9克 瓜络6克 杭芍20克
口苦烦者加: 黄芩10克, 失眠多梦者加: 炒枣仁10克,远志10克,首乌藤30 克。 经期小腹冷痛者加: 吴茱萸9克,乌药10克。
(二)、冲任失调型: 调理冲任,软坚散结。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元参10克 夏枯草15克 欠母10克 生牡蛎20克 白芍20克
闭经者加: 生蒲黄10克、益母草15克。 月经淋漓不尽者加: 银花炭15克、血余炭10克。
头晕、胸闷便干者加: 菊花15克、全瓜蒌30克。
(三) 、肝肾阴虚型: 滋补肝肾,行气和血。 生地15克 山萸肉15克 枸杞子15克 茯苓10克 丹皮15克 元参20克 菟丝子15克 川芎10克
头晕目眩者加: 菊花15克,珍珠母15克 腰膝酸软者加: 寄生20克,川断15克
虚烦不眠者加: 茯神10克,合欢皮10克
七、预防与调护 :
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恼 怒忧郁,学会自我减压。 2、避免过食生冷及辛辣食品,适当控 制脂肪类食物摄入。 3、及时治疗子宫及附件的慢性炎症, 月经失调等妇科疾患。 4、怀疑有恶变倾向时,应及早考虑局部 手术切除送病理检查,病理证实后及时 行乳癌根治术。

浅谈女性乳腺增生疾病

浅谈女性乳腺增生疾病
参 考 文 献
[ 1 ] 徐荣祥. 烧伤 医疗技 术 蓝皮 书. 北京: 中 国医药 科技 出版社 。
[ 2 ] 王惠杰 , 王斌 , 关 宇欣 . 浸浴疗法 治疗深度 烧伤残余 创面. 中国
疗 养医学 , 2 0 0 1 , 1 0 ( 1 ) : 1 6 . 1 7 。
浅 谈 女 性 乳 腺 增 生 疾 病

3 2・
主国理 药堑廑
年1 月第 7 卷第 1 期
2 0 0 0: 1 5.
C h i n J M o d D r u g A p p l J a n 2 01 3. Vo 1 . 7. N0 . 1

时, 及时采用 邮票状植皮 。若创 面大 , 自体皮源不 足 , 可用异 体 皮或其他皮混合移植 。
者, 则恶变 的可能较 大 , 属于癌前 期病 变。约 2— 3 % 的患者
可能发生恶变” J 。
任 的医疗机构或某专科 医生处 相对 稳定地 治疗一段 时间 , 不 要频繁更换 , 以免因 医生不 了解全部病 情而重 复检查或作 出 不正确 的处 理 ; 应 坚持 用 医生 的处 方用 药 治疗 完 规定 的疗
富的乳腺血管 和经络 , 刺激大脑皮层及 脑垂体产 生后反馈 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的时间会 自然 消失 : 而乳腺 病癌变 的危 险性大 约在 1 % 以 下; 囊肿性乳 腺增 生病发生癌变 的可能性较大 , 大约在 3 %~
4 %左右 , 目前认为多种类型 的乳腺 上皮增生症 , 特别 是囊肿
性的乳腺上皮 增 生 、 乳腺 的非典 型增 生 发 生癌 变 的可 能性
刘 丽 娟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 的一种非炎 症性疾病 , 是乳腺 组织导 管和 ̄ l , / J - , 叶在结构上 的退行 性病 变及 进行性 结缔 组织 的生 长, 又称乳腺小 叶增 生、 慢性囊性乳 腺病 , 乳腺增生 病约 占全 部乳腺疾病 的 7 5 % 以上 , 是 妇女多 发病 之一。在我 国, 囊性 改变少见 , 多以腺 体增生 为 主, 故多称 “ 乳 腺增生 症 ” 。世界 卫生组织 ( WH O) 统称 “ 良性乳 腺 结构 不 良” 。本 病 常 见于 好, 多吃核桃 , 黑 芝 麻、 黑 木耳 、 蘑菇 。生 活要 有 规律 , 不 吸 烟、 不 喝酒 、 多活动等 养成 良好 的生 活 习惯 、 劳逸 结合 , 可 调 节 内分 泌失调 , 保持大便通 畅会减 轻乳腺胀痛 。注意 防乳 房 部 的外伤等 。 由于对本病 发生的机理和病因 尚无切 了解 , 目前治疗 上

10种女性最容易得乳腺癌

10种女性最容易得乳腺癌

10种女性最容易得乳腺癌
10种女性最容易得乳腺癌
1.乳腺增生多年不愈
乳腺增生是一种慢病。

尽管不是每一例乳腺增生都会恶变,但两者之间的诸多联系,提示人们积极保健与治疗。

提示:乳腺增生中年龄较大、病史较长、肿块较大、肿块与月经关系不明显者,容易发生恶变。

鉴于乳腺增生有可能恶变,建议尽早调理改善,不可拖延大意。

2.反复做人工流产手术
很多女性在做人流前总是问医生:人流对身体有多大影响?而她们考虑的一般都是指对肉体的损伤及疼痛,而没有认识到不痛不痒的激素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3.常用激素类药品或化妆品
研究证明:滥用含雌激素类保健品,可能导致乳腺癌。

4.有乳腺癌家族史除去遗传原因和环境因素
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株庞大的FAMILYTREE上伸出的一个枝桠--主干的健康状况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未来。

5.未哺乳或哺乳过长
6.肥胖或过多摄入脂肪
7.精神抑郁,经常生气,心情不好
8.反复长期接触各种放射线(多次放射线、电脑、手机等)
9.独身未育或婚后不育
10.13岁前月经初潮或绝经晚
当今女性新的生理现象,如月经初潮提前、绝经推迟、不育晚育等大大增加了乳腺癌的发病率。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如今儿童营养丰富,滥用补品,月经普遍提前,一些女性为延长青春期人为延迟绝经,乳腺受雌激素作用时间过长。

此外,独身、婚姻持续时间短、性伴侣多以及初产年龄大于30岁,女性乳腺增生患者增多,虽乳腺增生不是恶性肿瘤,但如长期不愈就有可能转变为乳腺癌。

因此,乳腺癌病学专家告诫:了解乳腺健康知识,调整生活方式,治愈乳腺增生,是阻断乳腺癌的癌前病变,预防乳腺癌的最佳措施。

女性乳腺癌的早期自检

女性乳腺癌的早期自检

女性乳腺癌的早期自检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如果早期发现乳房不适,应该早期做检查,早期治疗。

一、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处于上升趋势乳腺癌跟人体内的雌性激素有关。

乳腺癌的发病,与患者的遗传基因、生活习惯、常用食物、生育状况等紧密相关。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特点是,近20年来发病率迅速上升,发病的高峰年龄是45-49岁,全世界每年死于乳腺癌的女性达50万人。

二、对乳腺增生不要过于恐慌由于对乳腺癌高发病率的恐慌,不少女性对自己的乳腺增生表示担忧。

乳腺增生是育龄妇女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表现为乳房周期性疼痛和肿块乳腺增生。

其实乳腺增生并不是真正的疾病,可能是受月经周期影响,或者是因为内分泌失调所致,是一种相对比较正常的生理现象。

乳腺增生只是在上皮有高度增生及不典型增生时才有癌变的可能,良性病变跟乳腺癌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三、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应是多种手段的综合性治疗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其病变不仅仅局限于乳腺,乳腺肿瘤在其直径不足1厘米时,就可以发生全身的转移。

但乳腺癌并不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越早发现治愈的希望越大,有一半以上的乳腺癌病人可以终身治愈。

现在的医学领域已经有了早期的保乳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立体的放疗以及更为精确的靶向治疗。

但治疗乳腺癌手段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乳腺癌的具体情况,如病期、是原发还是复发性乳腺癌等因素,治疗方案的确定应符合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系统性综合治疗这一原则。

四、自检与定期乳腺检查相结合早期发现乳腺癌早期发现乳腺癌,乳腺可保留,不用做更多手术。

通过开展女性的乳腺癌普查工作,可以降低死亡率,同时提高生存质量。

另外可以降低发病率,发现高危人群。

但也要督促女性认识到自检与定期做乳腺癌检查的必要性。

自检可以做到早发现,防止晚期乳腺癌的出现。

对成年女性来说,尤其是45岁以上的女性,每1~2年做一次正式的乳腺癌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月经正常的女性,月经来潮后的第3~5天是体检的最佳时间,此时雌激素对乳腺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阶段,容易发现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关系
摘要】在临床上,乳腺增生和乳腺癌的表现都是出现肿块,它们有共同的发病
机制,而且某一种类型的乳腺增生若发展严重,就会演变为乳腺癌。

二者之间究
竟有无关系,关系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

多年以来在学术界备受争议。

对研究结
果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明显看出,妇女若患有乳腺增生,则发展成为乳腺
癌的几率要比正常人群高出许多,尤其是对于乳腺癌家族史的,则患病的危险性
更会增加,由此可见,乳腺增生病和乳腺癌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增生研究关系
一直以来,业界人士对于乳腺增生病和乳腺癌的关系,存在着明显的认识上
的差异。

现从临床表现、采用纤维镜观察,及分析流行病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

有专家提出,在流行病方面应该分为三组患者,既有高发性乳腺癌的,高发性乳
腺增生的,曾患有乳腺增生病史并伴有高发性乳腺癌的,在对流行病的发病规律
进行探寻。

乳腺组织采用显微镜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共存性、回顾性和
前瞻性糅合在一起。

诊断临床恶性和良性乳房病的依据,基本上是参照临床的体检和病史情况,
采用的手段为穿刺活检或B超等等,而分析以上三种研究形式,单凭任何一方都
无法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应该将流行病学、组织病学、临床观察等多种方式结
合在一起,采取长期随访的方式,才能寻找是否出现癌变的规律。

一、流行病学
分析乳腺癌及乳腺增生病的流行病的特征,能够看出诱发此类病的高危因素
主要是因为未生育过、未授乳过、未孕过、自然绝经时间较晚,或者母系家族患
有严重的乳腺癌病史,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而至于发生初潮的年龄,第一
次生育的年龄,或者所采取的绝经形式,仅仅说明了能够增加乳腺癌的危险系数。

不少文献都做过诱发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是乳腺增生病相关报道。

通过对比分析能
够看出,若过去发生过乳腺增生病,则发展为乳腺癌的几率要明显比正常人高出
许多。

但还有极少数人的观点是,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病并无直接的关系,因为在
中年妇女中发生乳腺增生病的较多,而一旦妇女到了绝经期,则会降低发病率。

多以中老年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几率较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骤增。

二、显微镜观察
具体的依据是观察显微镜下的乳腺组织的病理,研究乳腺增生病和乳腺癌的
关系,研究方法为分型和共存,回顾性和前瞻性。

1、前瞻性
持这种观点的认为继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往往是在乳腺癌病灶被发现后的10
年或更长的时间才逐步发生。

若在乳腺增生病出现两年的时间内就患上了乳腺癌,则说明并非是继发性乳腺癌,而是伴有乳腺增生发生的。

查阅国内外各种相关文献,很多报道都指出,和正常人相比,乳腺增生病继发乳腺癌的发病率和危险性
要高出两倍左右。

而那些认为高出3倍的或者认为没有任何危险性的观点都是片
面和不准确的。

2、回顾性
对过去发生过乳腺增生,后期演变为乳腺癌患者的发生频次进行追查。

报道
显示,和正常人比较,曾经有过乳腺囊病变史的低于2.4%。

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和一般中年妇女囊性病发病率相比,这个比例明显要低。

这似乎在证明这样的理论,乳腺癌和乳腺囊性病患者之间并不存在密切的关系。

但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
导管非典型增生,和无非典型增生患者相比,发生乳腺癌的几率要高出5倍。

3、共存性
对乳腺癌同时伴有乳腺增生发病率患者切除标本进行观察,同时和非癌切除
标本乳腺癌发病率进行比较,数据显示,后者发生乳腺增生病的几率为58%,而
前者的标本只有26%。

非乳腺癌和乳腺癌改变增值性的发生率是一致的,但乳腺
癌标本中有较高的非典型增生表现,由此可以得出非典型性增生和乳腺癌有密切
的关系。

三、分型研究
还有人根据组织学表现,将乳腺增生分为两大类,即囊肿病和腺病。

查阅国
外相关文献,基本上分为非增殖性和增殖性改变。

这种观点将导管分为不同的五级,即正常是一级,增生是二级,明显的非典型增生为三级,非原位癌的为四级,原位癌的为五级。

通过相关研究证明,和正常人相比,乳腺增生患者具有增值表
现的,将来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几率要高很多。

导管上皮增生或发生中等度小叶的患者,和正常人相比,其发生癌变的危险
性要高出1.5-2.0倍。

而4级小叶增生或非典型导管患者要高出5倍,表示非典型增生患者出现乳腺癌的系数非常大。

若有过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同时还伴有非典
型增生,则出现乳腺癌的危险性要高达11倍。

作为乳腺内的一种细胞异常活动,非典型上皮增生症若不断发展,就会进一步演变为乳腺癌,有几种不同形状的上
皮增生,如实性、乳头状等,都可能出现癌变而导致乳腺癌。

从上皮到肿瘤,往
往都要经过增生。

而上皮增生的发展路径可能是从最初的腺病经过非典型增生,
最终发展为原位癌。

目前对于囊肿会不会发展为癌变,争议一直很大。

而至于乳
腺增生病中的上皮增生等组织的表现,如腺病和纤维化轻度上皮增生等,多数人
的观点是,和正常人相比,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没任何显著差别。

四、临床表现
体检和临床病史是诊断临床良性乳腺病的依据,还可通过放射性检查、常规
活检及彩色B超等方式。

临床良性乳腺病发病高峰期是45一49岁,以育龄妇女
居多,以后又会很快的下降。

而从这个年龄段开始,发生乳腺癌的几率增加。


这个意义上讲,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妇女往往都是先患上乳腺癌,最后又逐
渐演变为乳腺癌。

之前曾有过良性乳腺病活检史者,后期又发展为乳腺癌患者的
比例是10.4%,而一般人群发生乳腺癌的为8.3%,二者之间基本上差不多,表明
之前在临床上有过良性病患者的后期并没有增加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

有人将表现较为可疑的X线做过活检,结果显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患者和非
典型小叶增生患者患有乳腺癌的危险性和正常人相比,要高出18倍。

但还有一
些人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因为这些良性病例是经过帅选的,所以无法和普通
人做比较。

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统一的观点是,必须将长期随访、组织学和临床学
结合在一切进行研究,才能进一步寻找是否会出现癌变的规律。

五、结论
1、和正常人相比,若患者以前曾有过乳腺增生病史,则以后病变为乳腺癌的危险性药高。

2、若以前患有轻度腺病、上皮增生、纤维化者并无显著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

3、和正常人相比,患有中等度增值改变的患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要高出正常人1.5-2.0倍。

4、目前对于囊肿是否发生癌变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5、导管增生或者是非典型小叶患者和正常人相比,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要高
出5倍。

乳腺癌的主要来源是上皮增生特别是非典型增生。

凡是具有非典型增生病的患者,均可以看做是癌前的病变。

6、若患者是乳腺癌家族史,且具有增值表现和进一步的钙化可能,则会进一步提高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

患有乳腺增生病的患者的年龄和能否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有关。

7、若患者发生乳腺增生病,则进一步增加了患乳腺癌的几率。

至于其它方面的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姚淑霞,李素萍,葛向红.乳腺疾病的血清吸收光谱的初步研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2]宋爱莉,李静蔚,殷玉琨,陈娜娜.活血化痰论治乳腺增生病的生活质量评价
[A].2011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王群.经神阙穴透皮给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A]. 2011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裴晓华.解析乳腺增生与乳腺癌[J].家庭医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张少华,曾敏.解析乳房密码之乳腺增生与乳腺癌[J].抗癌之窗,2010年01期.
[6]关晏星,雷秋模,王莉,张芸.血清泌乳素含量与乳腺癌关系的探讨[J].实用癌症杂志,1999年02期.
[7]乔良,刘淑杰,代春梅.浅谈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关系[J].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0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