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2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点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运用曲线分析人口增长问题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1.下图表示的是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曲线a

B.若地球上人口的环境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最适的人口数量为55亿

C.资源或空间有限是曲线b与曲线a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

D.如果环境条件恶化下去,人口增长将表现为曲线c

解析:选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呈“S”型曲线,应该表现为曲线b;“S”型曲线具有K值,若K值为110亿,则K/2值是最适的人口数量,为55亿;“J”型曲线无K 值,但在资源或空间有限时,人口增长呈“S”型曲线;如果环境条件恶化下去,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又会逐渐减少,因此人口增长将表现为曲线c。

2.(2020·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三期末)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解析:选C。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可知,Ⅰ曲线是最理想的,甚至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Ⅲ曲线表示的情况最严重。

环境污染与治理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3.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需定期投饵)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被净化,是因为水稻与藻类之间竞争光照和无机盐等,使藻类数量减少

B.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显著高于A处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使水体中藻类减少,降低了鱼塘的物种多样性

解析:选A。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含N、P的无机盐等物质,使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减少,A项正确。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各类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B 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投放的饵料中能量的总和,C项错误。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使水体中藻类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增加了鱼塘的物种多样性,D项错误。

4.下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河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项错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B项错误;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项错误;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河流,会使河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D项正确。

(1)水污染类型的判读技巧

(2)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机制

考点2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

3.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必修3 P131技能应用改编)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

原因哺乳动物鸟类

偷猎31% 20%

丧失栖息地32% 60%

生物入侵17% 12%

其他原因20% 8%

,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答案:丧失栖息地和偷猎丧失栖息地

【真题例证·体验】

(2019·高考北京卷)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

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 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解析:选C。植物作为生产者,能吸收水体中的N、P,分析表格内容可知,浮水植物a吸收N的能力最强、吸收P的能力居中,沉水植物c吸收P的能力最强、吸收N的能力居中,综合来看,投放这两种植物降低水体中N、P的效果较好,排除A、B选项。投放植物后,植物吸收N、P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其种群密度将会增加,C选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投放植物a和c后能量流动方向不会发生改变,D选项错误。

【考法纵览·诊断】

(1)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2017·海南卷,T19D](√)

(2)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2015·江苏卷,T14A](√)

(3)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015·江苏卷,T14B](×)

(4)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2015·江苏卷,T14C](×) 【长句应答·特训】

下图中图1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图2中甲、乙、丙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2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1)图1中Ⅰ、Ⅱ、Ⅲ依次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哪些层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3)图2中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基因多样性?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物种多样

性?请说明判断依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Ⅰ反映了同一物种中的差异,应为“基因多样性”;Ⅱ反映了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应为“物种多样性”;Ⅲ反映了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关系,应为“生态系统多样性”

(2)直接

(3)由A与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推知,二者未产生生殖隔离,应属于同一物种,其差异能体现基因多样性;由C与A、B间不能互相交配推知,C与A、B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C为新物种,则C与A、B间的差异反映的是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1.(2020·河南南阳期末)十九大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这一号召,2017年洞庭湖环境保护行动全面展开: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一系列措施。根据以上措施及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C.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现象

解析:选A。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B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稳定,负反馈调节是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时,由于投入的饲料及珍珠贝的排泄物等因素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起水华现象,D正确。

2.(2020·黑龙江大庆中学模拟)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解析:选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等,B正确;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这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保护及可持续性发展

社会责任

3.(2020·河北邯郸期中)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

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相同

解析:选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因此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B错误;两个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特定的环境条件所选择的有利变异也存在差异,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完全相同,物种多样性的组成也存在差异,C、D错误。

4.(2020·济南高三期中)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选C。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会导致侵入地或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出发,应加强灭害工作,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目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易误警示]

易错点1混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误认为生物多样性仅为“生物”的多样性

[点拨]生物多样性应包含三个层次内容,即:

(1)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不同个体(或种群)间存在“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

(2)不同生物(具有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间存在“物种多样性”。

(3)不同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间存在“生态系统多样性”。

由此可见,生物多样性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范畴。

易错点2误认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其间接价值,错将生物多样性在文学艺术、旅游观赏等方面的价值视作间接价值

[点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这种功能价值应远远大于其在工业原料、食物、药用等方面的直接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不能将在直接价值方面所谓的“有害”物种灭绝的原因)。

易错点3混淆“引进物种”和“入侵物种”

[点拨]引进物种和入侵物种不完全一致:引进物种不一定都会破坏生态环境,如玉米、马铃薯等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利的物种也是引进物种;人们一般把在新侵入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入侵物种。

[纠错体验]

1.(2020·湖南永州一模)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是()

A.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B.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加大了红树林的种植力度,以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

C.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礓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解析:选B。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指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红树林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B正确;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礓研制出木工用的锯,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2.(原创)江南素称“鱼米之乡”,农民设计“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模式,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可使水稻增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稻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农民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

的部分

C.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该稻田生态系统中其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解析:选B。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杂草和害虫与水稻分别是竞争和捕食关系,农民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水稻),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基础达标]

1.(2020·青海西宁调研)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D.②③④

解析:选C。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B.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

解析:选D。酸雨会导致水体pH下降;CO2是温室气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可使大气温度升高;人口过度增长,人均占有的资源就会减少;臭氧的主要功能是抵挡紫外线。

3.(2020·湖南长沙六校联考)下列现象不会造成酸雨的是()

A.增加核电站数量B.汽车逐渐普及

C.推广使用天然气D.早期大量使用蒸汽机

解析:选A。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而核电站不会产生酸性气体,不会造成酸雨,故选A。

4.(2020·山东德州模拟)下表表示中华绒螯蟹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的差异率。从中可以看出,这三个群体之间表现出()

C.群落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选A。由题表可知,中华绒螯蟹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存在差异,这说明三个群体之间表现出了基因多样性。

5.(2020·湖南衡阳一模)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吸收利用

B.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

C.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D.水华形成过程中可导致该水域群落丰富度增大

解析:选C。蓝藻是生产者,不能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以利用无机物,A错误;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动、植物之间不能完成物质循环,B错误;水华主要是由蓝藻剧烈繁殖引起的,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蓝藻的数量,进而减少水华发生,C正确;水华形成过程中可导致该水域生物大量死亡,群落丰富度会下降,D错误。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是()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

C.利用生物防治农田、森林等病虫害,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解析:选D。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延长了食物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为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人类应根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确定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B正确;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

7.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进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选D。引入新物种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还有可能作为“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能量传递具有单向性,“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C错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8.(2020·青岛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B.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解析:选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A错误;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保护,就地保护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B正确;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9.植被恢复是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若某入侵物种能入侵森林、灌木和草本三种群落,其中入侵更易成功的是________群落,其原因是该群落________________。

(3)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度干扰时,由于其具备________能力,故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____________是该能力的基础。

解析:(1)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实质是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2)对于森林、灌木和草本三种群落来说,草本植物群落结构更为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更容易被外来物种入侵。(3)当生态系统受到中度干扰时,由于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故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1)群落(次生)演替(2)草本结构更为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3)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

10.(2020·宁夏银川模拟)六盘山横贯陕甘宁三省区,仅宁夏境内森林覆盖率为46%,

有金钱豹、林麝、金雕、红腹锦鸡等30多种国家珍稀动物,因“清凉世界”“丝路古道”“回族之乡”“红色之旅”等旅游品牌而引人注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红军长征纪念馆旁的山麓到山顶,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动、植物,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是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____________三个层次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维持并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4)该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其间接价值。

解析:(1)从山麓到山顶,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动、植物,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2)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是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3)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答案:(1)水平(2)基因多样性(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4)小于

[素养提升]

11.(2020·湖南株洲一模)研究者以北美东部25个不同大小的湖泊为调查对象,统计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食物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及生态系统单位体积的生产力(同化有机物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大湖泊的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强

B.食物链的长短与生态系统的大小无关

C.较高单位体积生产力支持更多营养级

D.最大营养级位置主要取决于湖泊体积

解析:选D。题图中湖泊体积越大(生态系统越大),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食物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越大,食物链越长,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往往越强,A、B错误,D正确;由题图可知,小型湖泊、中型湖泊具有较高单位体积生产力,但是小型湖

泊、中型湖泊食物链较短,营养级别较少,C错误。

12.(2020·安徽安庆六校联考)A、B两个湖泊原来的生态系统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下图表示目前两个湖泊的光合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B湖光合速率远低于A湖,所以受到污染的湖是B湖

B.A湖和B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

C.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所以A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

D.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析:选D。比较A、B两个湖泊的光合速率曲线,可以看出受到污染的是A湖;A 湖和B湖中的植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动物的分层现象则由食物、栖息场所等决定;由于污染,A湖固定的太阳能少;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没有植物分布,因此主要生物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13.科学工作者对引起某水库水华的有害藻类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并绘制了下图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氮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

B.磷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

C.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大于氮

D.硅藻的繁殖与温度和溶氧量无关

解析:选C。题图中磷浓度为0.05 mg/L曲线数据显示,当氮浓度大于1 mg/L时,随着氮浓度的增加硅藻生物量下降,A错误;当氮浓度为1 mg/L时,磷浓度为0.05 mg/L时的硅藻生物量大于磷浓度为0.08 mg/L时的硅藻生物量,B错误;当磷浓度为0.1 mg/L时,氮

浓度从0.5 mg/L 增加到2 mg/L,增加了4倍,而硅藻生物量从106增加到107,增加了10倍,但是当氮浓度为2 mg/L时,磷浓度从0.01 mg/L增加到0.1 mg/L,增加了10倍,而硅藻生物量从105增加到107,增加了100倍,且实验中的磷含量远远低于氮的含量,可见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大于氮,C正确;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其繁殖时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其有氧呼吸的进行也与溶氧量有关,D错误。

14.湖泊暴发水华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之一是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从而导致水体中鱼、虾等生物死亡,使物种趋向单一。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暴发水华的湖水作出研究,各取500 mL湖水(蓝藻数量基本相同)在30 ℃下培养,分别给予4 klx光照(接近湖面晴天光照强度)和1 klx光照(接近湖面阴雨天光照强度),光、暗时间比为12 h∶12 h,培养5天后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阴雨天气温低,蓝藻呼吸弱,水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小

C.水华会导致湖水的透光性降低,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

D.蓝藻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于其消耗的氧气

解析:选B。湖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加,造成蓝藻等浮游生物大量生长,可引起水华,A正确;由题表可知,光照强度为1 klx相当于阴雨天光照强度,未处理湖水中培养5天后溶解氧量为0.9 mg/L,光照强度为4 klx时,未处理湖水中培养5天后溶解氧量为3.6 mg/L,阴雨天气温度低,蓝藻呼吸弱,但光照强度也较弱(光合作用弱),造成水中溶解氧量较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大,B错误;发生水华的湖水中蓝藻大量增殖,覆盖水面,湖水透光性降低,沉水植物获得的光照少,从而影响了沉水植物的生长,C正确;据题表可知,不同处理组培养5天后溶解氧含量均降低,说明蓝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于其消耗的氧气,D正确。

15.(2020·山东省济南高三一模)下图是生态工程化水产养殖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由于人为开发,潜流湿地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不同于原有的自然池塘。

(2)生态塘、潜流湿地中的所有茭白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研究2号池塘发现,鱼、虾等产出的能量远大于本池塘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对于杂食性的一些鱼而言,在不同季节生活的水层可能不同,由此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池塘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改变。

(3)利用此模式可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N、P等主要污染物,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________,这也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生态塘、潜流湿地中的所有茭白共同构成一个(茭白)种群。人工饲养的鱼塘能量有两个来源:池塘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通过有机物从外界输入能量;对于杂食性的一些鱼而言,在不同季节生活的水层可能不同,由此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池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3)利用此模式可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N、P等主要污染物,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这也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1)营养结构速度和方向

(2)(茭白)种群

鱼塘能量还包含通过有机物从外界输入的能量垂直

(3)能量的利用率间接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4、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 【学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 1、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学习方法】 通过老师提供的课件以及阅读课文,理解生态因素的含义,并能理解影响生物生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并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个探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我以后学习其他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第一课时 【问题导学】 我们知道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松、杉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很好;人参、三七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又会因为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可见,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自主学习】 【教材导读】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哪两类? 2.观察教材P13中的图1~12,思考一下,圈中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请尝试举例说明 3.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所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收获与问题】 通过自学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一并写在下面,与同学

七年级上册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业训练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2020·湖南衡阳中考)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分 2.下列哪项是以鼠妇为例探究“光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中的一组对照实验条件?() A.阴暗、明亮 B.潮湿、干燥 C.明亮、潮湿 D.阴暗、干燥 3.下列叙述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沙漠里的一种鼠类白天躲在洞里且将洞口封住,夜里出来活动。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这是鼠类的本能 B.这是鼠类对光刺激的反应 C.这是鼠类躲避敌害的行为 D.这是生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5.下列生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A.狼和羊 B.生活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和豆科植物 C.稻田中的水稻和稗草 D.一起搬运食物的蚂蚁

6.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植被分布状况形成 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7.(2016·山东淄博中考)我们当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与原产地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这种现象 说明() A.环境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8.“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这句话直接说明了() A.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人为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9.下图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可以分为和,图中的阳光、空气、水等 是,鱼、树、鸟等是。 (2)在图中影响树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等。 (3)若池塘中水的温度过高,鱼可能会死亡,湖水也会被污染,这种现象说 明。 1.(2016·河北石家庄中考)下列现象属于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是() A.在空气中含有较多氯气的化工厂附近,植物叶片会受到明显伤害 B.沙漠地区植物稀少 C.苹果、梨等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 D.野生人参生长在森林深处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测试题(附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 B 解析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能量一是在流经各营养级时被生物细胞呼吸消耗;二是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2.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 答案 D 解析选D。解题的关键是大气中CO2只与生产者之间是双箭头,其他成分间是单向箭头。 3.许多同学设计制作小生态缸,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 A.生态系统维持时间的长短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速度 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

答案 A 解析小生态缸与自然生态系统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生态系统维持时间的长短就可以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时间越长,说明小生态缸稳定性越强,其他选项最终表现维持时间的长短。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调节大气CO2平衡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大于海洋生态系统 B.发菜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简单 D.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 B 解析在调节大气CO2平衡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小于海洋生态系统;发菜属于蓝藻,是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 答案 D 解析该图包括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分解者细菌构成的完整生物群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是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作简要分析说明。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第一课时,突出概念教学,围绕材料中小麦田里各种生态因素对小麦影响分析。再通过搜集实例,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建立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最终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学习,学生对什么是生物有一定了解,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内容不深,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通过演示实例后再进行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

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五、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 六、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2.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 3.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 )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生物 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生物危害,寄生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生物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4.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右表。试推断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5.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野兔、狐和狼,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下表(能量单位:kJ·(km2·a)-1)。 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可表示为 A.草→兔→狐→狼 B.草→兔→狼→狐 C. D. 7.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基本策略是 A.使用高效农药,迅速彻底消灭害虫 B.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较低水平C.种植纯一的转基因抗虫作物 D.大量引入捕食害虫的新天敌 8.右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 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 B.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 C.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 D.甲与丙为竞争关系 9.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 A.结构组成 B.能量的多级化利用 C.物质循环过程 D.能量流动过程 10.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的功能来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A.人类排放废物的增加 B.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11.下列有关生物圈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太阳能是生物圈存在的物质基础 B.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稳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C.生物圈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不大 D.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破坏生物圈稳态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稿.docx

尊敬的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VV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论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VV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它主要是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的概念、生态因素的概念、生态因素的分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四个部分,综合了环境,生态因素等知识,站在生物圈的高度,阐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节课既有对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应用,又有对生物圈一些基本知识的描述,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节课既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由此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对环境 的适应和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 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 护生命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把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能很好地 说明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关系。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作为难点,因为相对而言,这一知识点抽象些。当然探究实验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但由于现实原因,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只有布置学生们自己选择在家进行探究。而在课堂上用图片和例子等,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理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本节课我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的图片和各种实例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悬疑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恐龙是地球远古时候的一种庞大的动物,为什么现在灭绝了呢?小时候,家乡的小溪都有很多鱼虾为什么现在又没有了呢?我们地球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 生活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通过这些悬疑,引出环境的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得到生物圈与环境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 一、选择题 1、德化戴云山上,枫叶林分布在海域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域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4、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 5、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6、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成语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二填空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1.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 人均耕地减少; b. 燃料需求增加; c. 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 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 我国应对的措施:a. 控制人口增长 b. 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二.全球环境问题:a. 全球气候变化 b. 水资源短缺 c. 臭氧层破坏 d. 酸雨 e. 土地荒漠化 f. 海洋污染 g. 生物多样性锐减 1.温室效应CO2等温室气体 2.酸雨大气中SO2过多 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4.海洋污染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大气进入 5. 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 ②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③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如植物园、动物园)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 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 a. 保护生物多样性 b. 保护环境和资源 c.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习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2.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宜于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的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背景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部分。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建构了“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界生机勃勃”、“生物的特征和共性。”等相关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对环境影响生物的方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环境是如何影响生物,生物是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的,也不能准确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图片或视频、通过大量的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和不利影响的实例,从而认识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这一基本生物学观点。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重要概念。并进一步理解“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 二、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生物与环境”主题部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以上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到以下三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

A、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 A1 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性。 A2 环境中有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3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A4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B、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B1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影响的实例 B2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实例 C、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C1人类可以改善环境,也能破坏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 C2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物与环境经典试题汇编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态系统经典试题汇编 1.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震后,灾区随时可能爆发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疫情,这些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属于_______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⑵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其目的是控制___ ;此外还应对水源、厕所、帐篷等场所喷洒消毒药物,其目的是切断___ 。 ⑶给灾民注射乙脑、麻疹、甲肝等疫苗,这一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讲是为了保护__ 。从免疫角度讲,注射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种叫(“抗原”或“抗体”)的特殊蛋白质,从而使机体获得性免疫。 三.生态系统 1.右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湖泊中的剑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小虾以剑水蚤为食,小鱼能吃小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该生态系统中能制造有机物的是,属于生产 者。剑水蚤、小鱼则属于者。 ⑵在湖泊中还存在着许多腐生和真菌,属于 者。它们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 对生态系统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能量在沿食 物链传递过程中。 ⑷如向湖泊中投放一些肉食性大鱼,大鱼以小鱼为食。 则小虾在数量(纵坐标)上的变化与时间(横坐标)的关系是下图的[ ]。

⑸一段时间后,湖泊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2某兴趣小组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时,发现有三种生物(以甲、乙、丙表示)构成一条 食物链。在同一时间内分别测定甲、乙、丙所含有机物总量,结果如 图。请据图回答:(9分) (1)甲、乙、丙之间通过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据能量流动 逐级的特点分析,生产者为生物,这条食物链 为。 (2)使用农家肥可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因农田中的者可将农 家肥所含有机物转化为,供生产者再利用。 (3)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 的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如果人们的活动使丙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乙的数量,从而破坏这种稳定状态,这表明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 3.右图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请分析回答:(8分) ⑴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图所示的生态系 统称为。 ⑵图中A是者,B是者,它们之间通过 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和。 ⑶C是者,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 和。从图中分析可知,C对生态系统的物 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下图示我国南方一种新型的“桑-蚕-气-鱼”农业模式,该模式将蚕沙(蚕粪)、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用沼渣喂鱼及为桑树施肥,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分析回答:(8分)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者之间通过 的关系形成的。“桑-蚕-气-鱼”是不是一 条食物链?。 (2)右图中的生产者是,它通过作用固 定光能,合成有机物;而分解者是腐生的,它对生态系统的起着重要作用。 (3)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5.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生态系统在考纲中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包括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其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能力要求为Ⅰ,其他考点能力要求为Ⅱ.本专题内容在近五年天津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有出现.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集训】 考向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肉动物都为次级消费者 B.自养生物都为第一营养级 C.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可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 B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处于最高营养级 B.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消费者之间只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 C.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物群落内物质循环的渠道 答案 D 考向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3.(2015海南单科,23,2分)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 C 4.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 B.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 C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节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分1课时来进行教学。主要内容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学习,学生对什么是生物有一定了解,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内容不深,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通过演示实例后再进行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出环境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尝试学习“提出问题”“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实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五、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 六、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柳树0中学11-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讲学稿课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科生物课型新授主备人王艳丽审核人李磊课时设置 1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通过实例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同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复习导学探究质疑】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 2、探究过程包括、、、、、等方面 3、对照实验指 4、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说明 蚯蚓能疏松土壤,树木能防风固沙,说明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另外还有、关系 【分组合作互动释疑】 1、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6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6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将这6块马铃薯 分别埋进6个小花盆的沙土中5cm深。 (1)该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中1号和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 (3)5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会,原因是___________ 。 (4)你认为该实验设计(选填是或否)存在缺陷,理由是: 。 2、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就能够大减少被捕食的机会。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表明 (1)(2) 【训练反馈应用提升】 1.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光 C.无机盐 D.空气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指()教师修改及学生笔记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测试题(含答案) 生物(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不是由于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的是 A.人均耕地减少B.太阳风暴 C.燃料需求增加D.人均淡水减少 2.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 A.SO2的排放B.氟利昂的泄露 C.PM2.5的含量升高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3.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是的 A.臭氧减少将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C.全球气候变暖可使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D.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4.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5.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 6.海洋,病毒之家。调查显示病毒多样性热点在北冰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多数海洋病毒对人类无害,但它们可以感染各种海洋生物 B.大型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在赤道附近最高而在两极附近最低 C.在北极的夏天,有许多微生物会变得活跃,而这些微生物可以是病毒的宿主D.大多数病毒能用培养基培养,也有针对所有病毒的普遍共享基因 7.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B.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地球上生物都有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 D.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8.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毒爆发,据图分析,生存几率最大的植物是 A.栽培小麦B.野生小麦C.栽培玉米D.野生玉米 9.下列措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利用砍伐后的沿海滩涂发展养殖业 B.南海每年一段时间的休渔 C.洞庭湖区的退田还湖 D.生活垃圾的集中生物学处理 10.下列关于全球人口动态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已经接近地球环境容纳量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后记新版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把旧版两节的内容合二为一,部分内容有缩减,但学习目标没变,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途径的探究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让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动手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学习。学生能力自觉动手主动寻找实验材料。学生动手操作对生物学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了。 虽然如此,实践中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困惑。在实验课教学中,虽然我们十分重视“动手”的训练;但由于教学进度等原因,有时也只限于教学生学会教材中给定的一种方法,或者验证一个已知的事实。这样,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只有把前人做过的实验依样画葫芦地重复一遍,收获很小。这种模式显然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其次就是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由于经费紧张,学校的生物仪器装备还停在不年的普实的验收标准上,特

别是新课程中的创新实验的仪器更是缺口更大。教学设备的陈旧,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 再加上课堂实验又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培养,主动探究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新的课题。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学习中借鉴了别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认为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生物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高中生物必修章节检测《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形势稳定,人民生活、医疗水平大大提高,所以人口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答案:C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共组织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 C.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 D.促进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解析: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破坏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答案:D 3.缓解我国人口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A.少生 B.提高人口素质 C.发展我国科技水平 D.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解析:控制人口数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办法,而控制人口数量,根据影响人口密度的特征看应该控制其出生率,也就是少生,其他选项均不能解决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 答案:A 4.下列对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快速增长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逐渐下降 B.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 C.男女性别比例的逐渐失调 D.处于种群增长的快速增长期 解析: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之所以快速增长与医疗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与男女性别比例的逐渐失调关系不大。 答案:C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②对水资源的压力③对能源的压力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⑤使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