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合集下载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D点蚀程度
点蚀程度可用点蚀系数或点蚀因子来表示:
点蚀系数=最大腐蚀深度/平均腐蚀深度
点蚀因子= P/d
图3-3 最深点蚀、平均侵蚀深度及点蚀 因子的关系。
3.2.3 影响点蚀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3.2.3.1 材料因素
1)合金元素的影响 不锈钢中Cr是最有效提高耐 点蚀性能的合金元素。
随着含Cr量的增加,点蚀电位向正方向移动。 如与Mo、Ni、N等合金元素配合,效果最好。
孔内 阳极反应:Fe→Fe+2 + 2e
(3-5)
孔外 阴极反应:1/2 2H2O + 2e → 2OH- (3-6) 孔口 pH值增高,产生二次反应:
Fe+2 + 2OH- → Fe(OH)2
Fe(OH)2 + 2H2O + O2 → Fe(OH)3 ↓
(3-7) (3-8)
Fe(OH)3沉积在孔口形成多孔的蘑菇状壳层。 使孔内外物质交换因难,孔内介质相对孔外介质 呈滞流状态。
局部腐蚀类型,主要有点蚀(孔蚀)、缝隙腐蚀、 晶间腐蚀、选择腐蚀,应力腐蚀、腐蚀疲劳、湍 流腐蚀等。
3.1.1 全面腐蚀的特征
全面腐蚀是常见的一种腐蚀。全面腐蚀是指整个 金属表面均发生腐蚀,它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 不均匀的。
钢铁构件在大气、海水及稀的还原性介质中的腐 蚀一般属于全面腐蚀。
全面腐蚀一般属于微观电池腐蚀。通常所说的铁 生锈或钢失泽.镍的“发雾”现象以及金属的高 温氧化均属于全面腐蚀。
B点蚀发生的条件
1) 表面易生成钝化膜金属材料,如不锈钢、 铝、铅合金:或表面镀有阴极性镀层的金 属,如碳钢表面镀锡、铜、镍等。
2) 在有特殊离子的介质中易发生点蚀,如 不锈钢在有卤素离子溶液中易发生点蚀。

5材料腐蚀与防护-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2资料

5材料腐蚀与防护-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2资料

• 硝脆、碱脆、氯脆等是特定介质对特定材料的作用而发 生SCC。
• 温度影响至关重要,SCC 热激活反应。
• 溶解O2对SCC有重要影响。pH下降, SCC敏感性增大, 破裂时间缩短。
• 发生均匀腐蚀的体系则一般不会发生SCC。
01:26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12
4.7.2.3 发生SCC的电化学条件 敏感电位范围----敏感电位区
01:26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3
Zn 2+ 留在溶液中,而Cu+迅速与溶液中氯化物 作用,形成Cu2Cl2 ,接着Cu2Cl2 发生歧化反应:
Cu2Cl2 →Cu + CuCl2 Cu2+ +2e→Cu
Cu又沉积到黄铜表面,只不过再沉积的Cu呈海 绵状,疏松没强度 。
防止黄铜脱锌的措施
在α黄铜中添加少量的As(wAs=0.02~0.06%)或少 量的B(wB=0.002~0.01%)可有效防止黄铜脱锌。但 这种方法对防止α+β黄铜脱锌作用不大。
01:26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2
4.6.2 黄铜脱锌
黄铜脱锌机理:优先溶解机制、溶解再沉积机制、 空位机制和渗流机制等。
海水中黄铜脱锌按下述步骤进行:
1)黄铜中的锌和铜一起溶解; 2) Zn2+ 留在溶液中,而电位较高的Cu2+在靠近溶解地 点的表面上迅速析出,沉积到黄铜表面。对应的反应为:
阳极反应:Zn→ Zn2+ + 2e,Cu→ Cu+ + e 阴极反应:O2+2H2O+4e→4OH-
溶液中穿晶开裂
01:26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10
4.7.2 应力腐蚀开裂发生条件和特征

材料腐蚀与防护-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材料腐蚀与防护-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材料优化
优化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加工方法以减轻局部腐蚀的风险。
全面腐蚀概述
全面腐蚀是指材料表面均匀腐蚀的现象。它通常是由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与材料相互作用引起的,如酸、碱、盐 等。
全面腐蚀的原因和影响
1 化学反应
一些化学物质与材料发生反应,导致材料的腐蚀。
2 湿度和温度变化
高湿度和温度变化可促进腐蚀反应的进行。
3 损失功能
全面腐蚀可能导致材料的失效和功能损失。
1 微观结构
材料的微观结构不均匀,导致在某些区域上腐蚀更严重。
2 电化学反应
局部腐蚀通常与电化学反应有关,导致局部区域发生腐蚀。
3 损失可靠性
局部腐蚀可能导致材料可靠性的下降和部件失效。
局部腐蚀的防护措施
1Leabharlann 缓蚀剂使用缓蚀剂来减缓局部腐蚀的发展。
2
阳极保护
通过施加电流保护材料,抑制局部腐蚀的发生。
3
材料腐蚀与防护-全面腐 蚀与局部腐蚀
材料腐蚀是指材料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破坏性 变化。本讲座将介绍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的概念、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防 护措施。
腐蚀简介
腐蚀是原材料和制品在特定环境中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的材料破坏。 它可以导致功能损失、增加维护成本和安全风险。
全面腐蚀的防护措施
材料选择
选择能够抵抗腐蚀的材料,如 不锈钢和特殊合金。
表面涂层
使用具有防腐蚀性的涂层来保 护材料表面。
缓蚀剂
使用缓蚀剂来减少腐蚀的发生。
局部腐蚀概述
局部腐蚀是指材料表面的一小部分遭受腐蚀,而其他部分保持无损的现象。它通常由局部环境条件导致,如局 部化学物质浓度差异。
局部腐蚀的原因和影响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铁如果处于钝态,并且溶液中同时存在Cl- 、 Br- 、 I或ClO4-,它在酸性、中性及碱性溶液中均遭受小孔腐蚀。
锆在盐酸溶液中有高的腐蚀稳定性,但它在稀盐酸溶 液中阳极极化或有氧化剂存在时遭受强烈的小孔腐浊。
四、影响小孔腐蚀的因素:金属的性质
钛的小孔腐蚀仅发生在高浓度氯化物的沸腾溶液 中(42% MgCl2; 61%CaCl2; 86%ZnCl2 均指质量分数)以 及加有少量水的溴的甲醇溶液中。
3.3、缝隙腐蚀
1、定义 金属部件在介质中,由于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
非金属之间形成特别小的缝隙(其宽度一般为 0.025一0.1mm)足以使介质进入缝隙内而又使这 些介质处于停滞状态、引起缝内金属的加速腐蚀, 这种腐蚀称为缝隙腐蚀。
2、缝隙腐蚀主要特征
(1)产生缝隙腐蚀的必要条件是,任何金属与非金 属之间形成的缝隙,其宽度必须在0.025~0.1mm的 范围内,有介质滞流在缝内,才会发生缝隙腐蚀。 当宽度大于0.1mm,介质不再处于滞流状态,则不发 生缝隙腐蚀。
电极面积 阴极 = 阳极
阳极 << 阴极
电 位 阴极 = 阳极 = 腐蚀(混合) 阴极 < 阳极
腐蚀产物 可能对金属具有保护作用 无法保护作用 Ec≠ Ea Ec= Ea= Ecorr
3.1.1、全面腐蚀速度及耐蚀性
金属遭受腐蚀后,其重量、厚度、机械性能、 组织结构及电极过程等都会发生变化。 1. 重量指标
金属小孔腐蚀的特征(三)
小孔腐蚀多发生在表面生成钝化膜的金属或 合金上,如不锈钢、铝及铝合金等。在这些金属 或合金表面的某些局部地区膜受到了破坏,膜未 受破坏的区域和受到破坏已裸露基体金属的区域 形成了活化-钝化腐蚀电池,钝化表面为阴极而 且面积比膜破坏处的活化区大得多,腐蚀就向深 处发展而形成蚀孔。

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3.3.2 缝隙旳形成
1.不同构造件之间旳连接,
• 金属和金属之间旳铆接、搭焊、螺纹连接,
•多种法兰盘之间旳衬垫等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旳接触。
2.在金属表面旳沉积物、附着物、涂膜等。
•如灰尘、沙粒、沉积旳腐蚀产物。
3.3.3 缝隙腐蚀旳特征
1.可发生在全部旳金属和合金上,尤其轻易发生在
靠钝化耐蚀旳金属材料表面。
一、环境原因
1.介质类型:
一般材料易发生点蚀旳介质是特定旳
不锈钢轻易在具有卤素离子Cl-、Br-、I-旳溶液中发生点蚀
铜对SO42-则比较敏感。
FCl3 、CuCl2
高价金属离子参加阴极反应,增进点蚀形成和发展

在一定旳条件下溶液中有些阴离子具有缓蚀效果,
对不锈钢阴离子缓蚀效果旳顺序是:
OH->NO3->AC->SO42->ClO4-;
第三章全方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1 全方面腐蚀

2 点腐蚀

3 缝隙腐蚀

4 电偶腐蚀

5 晶间腐蚀

6 选择性腐蚀

7 应力腐蚀

8 腐蚀疲劳
金属旳腐蚀形态:全方面腐蚀 局部腐蚀
全方面腐蚀:
各部位腐蚀速率接近,金属旳表面比较均匀地减薄,金属表面
无明显旳腐蚀形态差别。同步允许具有一定程度旳不均匀性。
局部腐蚀:
阳极过程:M
Mn++ne
阴极过程:O2+H2O+ne
4OH-氧扩散困难-缺氧
阴极反应为吸氧反应,蚀孔内缺氧, 蚀孔外富氧,形成供氧浓差
电池


(2)孔内金属离子浓度不断增长.

腐蚀分类

腐蚀分类
3 、点蚀发生在某一临界电位以上,该电位称作点蚀电位 (或击破电位),用 Eb 表示。如图所示,如把极化曲线回 归,又达到钝态电流所对应的电位 Ep ,称再钝化电位或叫 保护电位。大于 Eb 值,点蚀迅速发生、发展。 Eb-Ep 之间 ,已发生的蚀孔继续发展,但不产生新的蚀孔。小于 Ep 值 ,点蚀不发生。所以, Eb 值越高,表征材料耐点蚀性能越 好, Ep 与 Eb 值越近,说明钝化膜修复能力愈强。
局部腐蚀 ( 点蚀 ) Localized corrosion
( Pitting corrosion )
全面腐蚀 General corrosion
不均匀的全面腐蚀
均匀的全面腐蚀
比较项目
全面腐蚀
局部腐蚀
腐蚀形态 微
腐蚀遍部整个金属材料表面 腐蚀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其余部分腐蚀甚
电池 阴、阳极在表面上变幻不定,不可辨别
第四章 局部腐蚀
腐蚀形态分为两大类,即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
如果腐蚀是在整个金属表面上进行,则称为全面腐蚀。
如果腐蚀只集中在金属表面局部地区上进行,其余大部 分地区则几乎不腐蚀,这种类型的腐蚀便称为局部腐蚀。
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具有不同的特征:全面腐 蚀的阴阳极面积非常小,甚至用微观方法也无法辨认出来 ,而且微阳极与微阴极的位置是变幻不定的。因为整个金 属表面在溶液中都处于活化状态,只是各点随时间(或地 点)有能量起伏,能量高时(处)为阳极,能量低时 (处)为阴极,这样使金属表面都遭受腐蚀,金属腐蚀造 成金属的大量损失,但从技术观点来看,这类腐蚀并不可 怕,不会造成突然事故。
阳极: M→M++e ,
阴极: O2+2H2O+4e→4OH-
在经过一个短时间后缝内的氧消失耗完,氧的还原反应不 再进行。这是由于缝内缺氧而缝外富氧,形成了氧浓差电 池,然后金属 M 继续溶解,缝内溶液中 M+ 过剩,为了保持 平衡,氯离子迁移到缝内,缝内已形成金属的盐类发生水 解: M+Cl-+H2O→MOH+HCl 结果使缝内 PH 值下降,可达 23 。这就促使缝内金属溶解速度增加,相应缝外临近表面 的阴极过程,即氧的还原速度也增加,使外部表面得到阴 极保护,而加剧了缝内金属的腐蚀,缝内金属离子进一步 过剩又促使氯离子迁入缝内,形成金属盐类、水解,缝内 酸度增加,更加促使金属溶解,这就是缝隙腐蚀的自催化 过程。

化工企业设备管道腐蚀安全危害及管控措施浅析

化工企业设备管道腐蚀安全危害及管控措施浅析

化工企业设备管道腐蚀安全危害及管控措施浅析腐蚀形态腐蚀形态可分为全面腐蚀、局部腐蚀、应力腐蚀、氢腐蚀等。

一、全面腐蚀全面腐蚀是在设备管道较大面积上产生的程度基本相同的腐蚀,结果造成金属大范围全面减薄以致被破坏,不能再继续使用。

如,在碳钢强酸、强碱中发生的腐蚀属于全面腐蚀。

对于全面腐蚀,可通过挂片试验或定期检测,计算出腐蚀速率,可预算出金属结构或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突发失效和泄漏事故的风险相对容易防控。

二、局部腐蚀与全面腐蚀相比其危害性却要严重得多,局部腐蚀造成的失效事故往往没有先兆,一般为突发性的破坏,通常难以预测,局部腐蚀破坏的控制也较为困难,所以管控措施制定不全面,落实不到位,很可能造成重大泄漏而引发火灾或人身伤亡事故。

如点蚀能导致容器或管道穿孔泄漏,应力腐蚀则会导致构件的承载能力大大降低等。

而局部腐蚀中又以点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和腐蚀疲劳形式最为突出。

1.点蚀(孔蚀):集中于金属表面很小的范围并深入到金属内部的腐蚀形态,一般是直径小而深度深。

点蚀产生的危害特点:(1)点蚀一旦发生,孔内溶解速度相当大,经常突然之间导致事故的发生;(2)点蚀经常发生在具有自钝化性能的金属或合金上,并且在含氯离子的介质中更易发生,如奥氏体不锈钢管道在输送含氯离子或溴离子的介质时最容易产生点蚀等。

(3)点蚀通常发生在静滞的溶液中,有流速或提高流速常可减轻或不发生点蚀。

据腐蚀失效引发的事故事例的调查结果表明,全面腐蚀仅占约20%,其余约80%为局部腐蚀破坏,如2019年6月21日,美国费城能源解决方案公司炼油厂氢氟酸烷基化装置发生爆炸,造成5人受伤。

事故直接原因是管道弯头由于腐蚀变薄,进而发生破裂,管道内丙烷泄漏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2.缝隙腐蚀:腐蚀介质中的金属表面上,在缝隙和其他隐蔽的区域内发生的局部腐蚀。

缝隙腐蚀一般认为是浓差腐蚀电池的原理,即由于缝隙内和周围溶液之间氧浓度或金属离子浓度存在差异造成的。

缝隙腐蚀在许多介质中发生,但以含氯化物的溶液中最严重,其机理不仅是氧浓差电池的作用,还有像点蚀那样的自催化作用。

第三章 局部腐蚀

第三章 局部腐蚀
0C)
18 Cr) 缝隙 CPT Mo
流动状态
在流动介质中金属不容易发生孔蚀, 在流动介质中金属不容易发生孔蚀, 而在停滞液体中容易发生, 而在停滞液体中容易发生,这是因为介质 流动有利于消除溶液的不均匀性,所以输 流动有利于消除溶液的不均匀性, 送海水的不锈钢泵在停运期间应将泵内海 水排尽。 水排尽。
在钝态金属表面上,蚀孔优先在一些敏感位置 在钝态金属表面上,蚀孔优先在一些敏感位置 上形成,这些敏感位置(即腐蚀活性点)包括 包括: 上形成,这些敏感位置 即腐蚀活性点 包括: 晶界(特别是有碳化物析出的晶界 特别是有碳化物析出的晶界), 晶界 特别是有碳化物析出的晶界 ,晶格缺陷 。 特别是硫化物 硫化物,如 非金属夹杂 特别是硫化物 如FeS、MnS,是 、 , 最为敏感的活性点。 最为敏感的活性点。 钝化膜的薄弱点 如位错露头、划伤等)。 的薄弱点(如位错露头 钝化膜的薄弱点 如位错露头、划伤等 。 孕育期: 孕育期:1/τ=K[Cl-]

25-13-1MO-N
与 海 水 温 度 的 关 系
种 不 锈 钢 的 孔 蚀 电 位
( ( ( ( 系 ) ) ) )
蚀 1.6 电 位 (伏 1.2 ) 0.8

孔蚀临界Cl 离子浓度与 孔蚀临界Cl-离子浓度与Cr 含量的关系
[H+]=iN 孔蚀临界Cl 孔蚀临界 -离 铬含量(%) 铬含量( ) 子浓度(N) 子浓度( )
缝隙形成
机器和设备上的结构缝隙 机器和设备上的结构缝隙 结构 固体沉积 泥沙 腐蚀产物等)形成的缝 固体沉积(泥沙、腐蚀产物等 形成的缝 沉积 泥沙、 隙。 金属表面的保护模 如瓷漆 清漆、 如瓷漆、 金属表面的保护模 (如瓷漆、清漆、磷 化层、金属涂层)与金属基体之间形成的 化层、金属涂层 与金属基体之间形成的 缝隙。 缝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1 晶间腐蚀产生的条件
1)组织因素 晶界与晶内的物理化学状态及化学成分不同,导 致其电化学性质不均匀。 如晶界的原子排列较为混乱,缺陷多,易产生晶 界吸附(C、S、P、B、Si)或析出碳化物、硫化 物、σ相等。 晶界为阳极、晶粒为阴极相,析出第二相一般为 阴极相。 2)环境因素 腐蚀介质能显示出晶粒与晶界电化学不均匀性。 易发生晶间腐蚀金属材料有不锈钢、铝合金及含 钼的镍基合金等。
3.3 缝隙腐蚀
3.3.1 缝隙腐蚀条件 金属结构件一般都采用铆、焊、螺钉等方式连接, 因此在连接部位容易形成缝隙。 缝隙宽度一般在0.025-0.1mm;足以使介质 滞留在其中,引起缝隙内金属的腐蚀。这称为缝 隙腐蚀。 缝隙腐蚀可发生在所有金属和合金上,且钝化金 属及合金更容易发生。 任何介质(酸碱盐)均可发生缝隙腐蚀,但含Cl的溶液更容易发生。
3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金属腐蚀分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工程技术上看,全面腐蚀腐蚀其危险性小些; 局部腐蚀危险极大。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金 属构件就突然发生断裂,甚至造成严重的事故。 腐蚀失效事故统计:全腐17.8%,局腐82.2%。 其中应力38%,点蚀25%,缝隙2.2%,晶间 11.5%,选择2%,焊缝0.4%,磨蚀等3.1%。 可见局部腐蚀的严重性。 局部腐蚀类型,主要有点蚀(孔蚀)、缝隙腐蚀、 晶间腐蚀、选择腐蚀,应力腐蚀、腐蚀疲劳、湍 流腐蚀等。

C 耐蚀标准

3.2 点腐蚀



点腐蚀(孔蚀)是一种腐蚀集中在金属表面数十微 米范围内且向纵深发展的腐蚀形式,简点蚀。 点蚀是一种典型局部腐蚀形式,具有较大的隐患 性及破坏性。在石油、化工、海洋业中可以造成 管壁穿孔,使大量的油、气等介质泄漏,有时甚 至会造成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 3.2.1 点蚀的形貌与特征 A点蚀的形貌 点蚀表面直径等于或小于它的深度。一般只有几 十微米。其形貌各异.有蝶形浅孔,有窄深形、 有舌形等等。
B 深度法

重量法难直观知道腐蚀深度,如制造农药的反应 釜的腐蚀速度用腐蚀深度表示就非常方便。 B=8.76V/ρ (3-3)
B 深度计算腐蚀速度,mm/a;(毫米/年) V 腐蚀速度,g/m2·h;ρ 材料密度g/cm3. (3-3)式是将平均腐蚀速度换算成单位时间内的 平均腐蚀深度的换算公式。 对均匀腐蚀金属材料,判断其耐蚀程度及选择耐 蚀材料,一股采用深度指标。
br cl

E
Br br
0.126lg a 0.294 V
Br
(2-75)。
2) 溶液中其他离子的作用

溶液中若存在Fe3+、Cu2+、Hg2+等离子可加速 点蚀发生; 工业常用FeCl3作为不锈钢点蚀的试验剂。

OH-、SO42-、NO3-等含氧阴离子能抑制点蚀;
抑制18-8不锈钢点蚀作用的大小顺序为: OH- > NO3-> SO42- >ClO4-. 抑制铝点蚀的顺序为: NO3- >CrO42-> SO42- 。
3.4.2 晶间腐蚀的机理
现代晶间腐蚀理论有两种:贫化理论和晶间杂质 偏聚理论。 3.4.2.1 组织与晶间腐蚀敏感性关系 多数金属材料一般都要经历热处理和焊接等冶金 过程。这都会引起合金组织变化,如在晶界上析 出碳化物或其他相。 不锈钢(18-8)中碳的质量分数一般在0.02%~ 0.15%范围内。RT 碳在不锈钢中的溶解度为 0.02%~ 0.03%(质量分数); 碳处于饱和固溶状态,可见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 度将随温度而变化。
3.1.2 全面腐蚀速度及耐蚀标准




人们关心的是腐蚀速度。知道准确的腐蚀速度, 才能选择合理的防蚀措施及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全腐速度也称均匀腐蚀速度,常用表示方法有重 量法和深度法。 A重量法 重量法是用试祥在腐蚀前后重量的变 化(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失重或增重)表示腐 蚀速度的方法。其表达式为; V+∆W = (W1 – W0)/st (3-1) V-∆W = (W0 – W2)/st (3-2) W0 试样原始重量; W1未清除腐蚀产物的试样 重量; W2清除腐蚀产物的试祥重量,±增重、失重。




经高温淬火后的晶粒间界上,无任何析出, 如图3-8(a); 在回火过程中出现了局部非常细小碳化物, 如图3-8(b) ; 在一定温度范围(敏化温度)内随回火时间的 延长析出的Cr23C6以连续的网状存在如图 3-8(c)、(d),此时晶间腐蚀最敏感; 在敏化温度温度范围内继续延长时间,即长 时间回火处理,将发生碳化物的聚集,晶间 腐蚀将逐渐消除,如图3-8(e)。

点蚀包括点蚀核的形成到金属表面出现宏观可见 的蚀孔。
蚀孔出现的特定点称为点蚀源。

形成点蚀源所需要的时间为诱导时间,称孕育期。 孕育期长短取决于介质中Cl-的浓度、pH值及金 属的纯度.一般时间较长。Engell等人认 为.孕育期的倒数与Cl-浓度呈线性关系:

1/τ = K[Cl-]
(3-4)





加热 T=1050~ ll00℃以上时,碳溶解 在奥氏体中、溶解量为0.1%~ 0.15%。 若从高温缓冷至室温时,大量Cr23C6的从 奥氏体中析出; 如从高温急冷至室温(淬火),则碳过饱和 固溶于钢中,这种过饱和固溶体不稳定的。 低温重新加热过程中(回火),碳以Cr23C6 形成沉淀析出,使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 敏感性增加。其变化过程如图3-8所示。




Fe(OH)3沉积在孔口形成多孔的蘑菇状壳层。 使孔内外物质交换因难,孔内介质相对孔外介质 呈滞流状态。 孔内O2浓度继续下降,孔外富氧,形成氧浓差 电池。其作用加速了孔内不断离子化,孔内 Fe2+浓度不断增加,为保持电中性,孔外Cl-向 孔内迁移,并与孔内Fe2+形成可溶性盐 (FeCl2)。 孔内氯化物浓缩、水解等使孔内pH值下降,pH 值可达2-3,点蚀以自催化过程不断发展下去。 孔底 由于孔内的酸化,H+去极化的发生及孔 外氧去极化的综合作用,加速了孔底金属的溶解 速度。从而使孔不断向纵深迅速发展,严重时可 蚀穿金属断面。
3.4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是金属材料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沿着材 料的晶界发生的一种局部腐蚀。 它是在金属表面无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使晶粒间 失去结合力,金属强度完全丧失,导致设备突发 性破坏。 许多金属都具有晶间腐蚀倾向。 其中不锈钢、铝合金晶间腐蚀较为突出。 在石油、化工和原子能工业中,晶间腐蚀占很大 的比例,可导致设备破坏,危及正常生产。 应力存在,由晶间腐蚀转变为沿晶应力腐蚀破裂 的事故更多。
3.4.2.2 贫化理论




认为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析出新相,造成晶界附 近某一成分的贫乏化。 如奥氏体不锈钢回火过程中(400-800℃)过饱 和碳部分或全部以Cr23C6形式在晶界析出。 Cr23C6析出后,碳化物附近碳与铬浓度急剧下 降。由于Cr23C6 的生成所需的碳是来自晶粒内 部,铬主要由碳化物附近的晶界区提供。 铬沿晶界扩散的活化能为162~252kJ/mol, 铬由晶粒内扩散活化能约540kJ/mol,因此铬 沿晶界扩散速度要比晶粒内扩散速度快得多。
1)E>Ebr,将形成新的点蚀孔(点蚀形核),已有 的点蚀孔继续长大: 2)Ebr>E>Ep,不会形成新的点蚀扎,但原有的 点蚀孔将继续扩展长大; 3) E≤Ep,原有点蚀孔全部钝化,不会形成新的 点蚀孔。

Ebr值越正耐点蚀性能越好。 Ep与Ebr值越接近,钝化膜修复能力愈强。
B 点蚀源形成的孕育期
5)介质流动的影响

介质处于流动状态,金属的点蚀速度 比介质处于静止状态时小。 实践表明.一台不锈钢泵经常运转, 点蚀程度较轻,长期不运转很快出现 蚀坑。

3.2.3.3 预防点蚀的措施
1)加入抗点蚀的合金元素 含高Cr、Mo或含少量N及低C不锈钢抗点蚀效果 最好。双相不锈钢及超纯铁索体不锈钢抗点蚀性 能非常好。 2)电化学保护 防止点蚀的较好方法是对金属设备采用恰当的电 化学保护。在外加电流作用下, 将金属的极化电 位控制在保护电位Ep以下。 3)使用缓蚀剂 对于循环体系,加缓蚀剂可抑制点蚀,常用缓蚀 刑有硝酸盐、亚硝酸盐、铬酸盐、磷酸盐等。

随着含Cr量的增加,点蚀电位向正方向移动。 如与Mo、Ni、N等合金元素配合,效果最好。 降低钢中P、S、C等杂质含量可降低点蚀敏感 性。经电子束重熔超低碳25Cr1Mo不锈钢具有 高的耐点蚀性能。

2)热处理的影响 奥氏体不锈钢经过固溶处理后耐 点蚀。
3.2.3.2 环境因素
1)卤素因素 不锈钢的点蚀是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发生的。在 含卤素离子的介质中,点蚀敏感性增强,其作用 大小按顺序为:C1->Br->I-。 点蚀发生与介质浓度有关,而临界浓度又因材料 的成分和状态不同而异。 不锈钢点蚀电位与C1-及Br-浓度关系 cl E 0.88lg a 0.168 V (2-74)
3.3.2缝隙腐蚀机理 其机理用氧浓差电池与闭塞电池联合作用机制解 3.3.3 缝隙腐蚀的控制 1) 合理设计 结构设计上尽可能合理,避免形成缝隙, 不能避免缝隙时,采取妥善排流、避免死角等。 2) 用垫片 采用非吸湿材料的垫片。 3)阳极保护 采用阳扳保护,使电位低于Ep。 4)选择耐缝隙腐蚀材料 选含高Cr、Mo、Ni不锈钢,如18Cr-12Ni-3Mo-Ti, 18Cr-19Ni-3Mo-Ti等合金。 Ti-Pd合金具有极强的耐缝隙腐蚀能力,但昂贵。 Ti-0.3Mo-0.8Ni合金具有优良的耐缝隙腐蚀性能且 价廉,在化工、石油,尤其制盐业上代替了Ti-Pd合金 及不锈钢,倍受青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