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新鄉市博物館藏殷墟甲骨文介紹

新鄉市博物館藏殷墟甲骨文介紹王麗娟(新鄉市博物館) [摘 要] 新鄉市博物館現藏殷墟甲骨313片,這批甲骨最早是1949年10月由平原省文管會收藏,1958年8月入藏新鄉博物館。
這批甲骨文結構匀整,綫條遒勁,字迹清晰,風格多樣,均爲解放前的流傳品,一期到五期均有,所反映的内容較爲豐富,涉及世系、稱謂、王事、呼命、職官、地理、經濟、祭祀、夢幻、疾病、軍事、方國等,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關鍵詞] 新鄉市博物館 甲骨 整理 研究自1899年河南安陽發現殷墟甲骨文以來,至今已有121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甲骨文的發現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新鄉市博物館作爲一個地方性博物館,也因收藏了一定數量的甲骨而倍感榮耀。
新鄉市博物館的前身是成立於1949年9月的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組,對外稱平原省博物館。
提起平原省,多數人可能不了解,這裏有必要解釋兩句。
平原省最早是1945年3月侵華日軍從河南新淪陷區劃分出來的一個行政區劃,1949年5月華北完全解放。
1949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在原民國河南省的基礎上再次設立平原省,省會駐新鄉市,由中央直接領導。
1952年11月,平原省建制撤銷,平原省博物館隨同平原省文管會一起撤銷。
之後,在新鄉市成立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豫北分會,隸屬豫北地區行政專員公署領導。
1958年3—7月稱新鄉市人民圖書館文物股。
1958年8月,文物股從市人民圖書館分出,正式成立新鄉市博物館。
1980年9月,新鄉市博物館館舍搬遷至南幹道東段南幹橋人民勝利渠西岸(今新鄉市體育中心東南角)。
1996年7月,新鄉市博物館庫房及辦公遷至和平路南段。
2002年6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平原省委舊址交於新鄉市博物館管理並進行維修,恢復其原有面貌。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百年来的殷商历法研究(可编辑)

百年来的殷商历法研究百年来酌殷商历法研究常玉芝关于殷商之历法,《汉书?律历志》说上古至三代有黄帝、颛顼、夏、段、周、鲁古六历。
但南北朝时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祖冲之指出:。
古之六术,并同四分。
四分之法。
久则后天。
以食检之,经三百年,辄差一日。
古历课今:其甚疏者,朔后天过二日有余。
以此推之,古术之作,皆在汉初周末,理不得远。
”宋书?律历志》这就是说,所谓古六历是证名为古,实际是周末汉初行用的历法。
因此六历中的。
殷历”也就并不是殷代所曾经行用过的历法,它只不过是假毛名为“殷历”面实际是周末汉初的历法丽已。
经过了两千多年,到年。
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商代的甲骨文以后,学者们即开始从甲骨文中探索殷商历法的原貌。
年,束世激发表了《殷商制度考中央大学《半月刊》第卷第期.首先提出了殷代的历法同题,接着刘朝阳、孙海波、董作宾等学者也参加了讨论。
到世纪年代,在对殷历的认识上,已逐渐形成了两大派意见:~派以刘朝阳为代表.认为殷商历法是一种“纯粹的政治历”,这种历法月和年的长度都与天象无关,都是人为规定的。
另一菲以董作宾为代表,认为殷商历法是由推步方法制定的合天的阴阳历。
这是殷商历法研究的第一阶段。
年代以后,随着刘朝阳的作古,对于殷历是。
政治历”的观点似乎已没有人再坚持了;对于董作宾的殷历学说,国内外学者也一直是不断地提出尖锐否定的批评。
总之,关于殷商历法,一虽然经过中外学者近年的反复研究,发表的各种论作已近两百种,但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达成的共识似乎就只有一点:即认为殷商时期行用的是以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太明太阳历,即阴阳合历。
但对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阴阳合历意见却不统一:即它是如董作宾所说是由推步方法制定的严密的合天历,还是如大多数学者所说是依据天象调整的不精密的历法。
日、月、年是组成历法的三要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殷商历法的历日、历月、历年的研究概况如下。
历日的研究耙畚殷墟量文史瑰一百用年一际学术研讨套论文集一殷代行用干支纪法殷墟甲骨辞表明,殷人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自晚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即公元1899年为人所发现,到今年已有100周年了。
这一直接来自殷商时代的古文字记录,证明文献中的商王朝世系并非杜撰,是为信史,使中国有文字可资考索的历史相应上推到三千年前。
殷墟甲骨文堪与古埃及纸草、巴比伦泥版文字等相辉映,并且是与今日汉字一脉相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唯一没有失落的文字,由此构成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之大事,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前赴后继创造性的探索,甲骨文中反映的殷商文化奥秘,逐渐揭示开来,崭然产生了甲骨学这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
在甲骨学科领域,集成性的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百年来代有其作,最早的著作,实肇自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考释》(1914)和《xx契待问编》(1916)。
在百年甲骨学史上,这类工具书的编纂,大体有过三个热盛时期:一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王襄《簠室殷契类纂》(1920,天津博物院)、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1923,决定不移轩;又1927年删校本;又1971,台北艺文印书馆翻印本)、孙海波《甲骨文编》(1934,哈佛燕京学社)、曾毅公《甲骨地名通检》(1939,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日本高田忠周《古籀篇》(1925,古籀篇刊行会)等为代表。
一在五六十年代,以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台北艺文印书馆)[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1965,孙海波《甲骨文编》改订本,中华书局;又1979年香港中华书局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96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1967,汲古书院;又1971增订本)、永田英正《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1968,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赤井清美《书体字典》(1974,东京堂)和《书体小字典》(1976,东京堂)、小林博《古代汉字彚编》(1977,木耳社)等为著。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殷墟甲骨文“为”字的意义及相关问题研究

【名家特稿】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3年12月(第12期,总第320期)Dec.,2023(No.12,General No.320)殷墟甲骨文“为”字的意义及相关问题研究张玉金(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要:殷墟甲骨文中的动词“为”有以下三个义项:建造、兴建,进行、举行,担任、充当,还有动词用如名词和人名的用法。
它没有地名、神祇名等用法。
在殷墟甲骨文中“为”和“乍(作)”是一组同义词,两者在意义和用法等方面有同有异。
两者都有建造、兴建和进行、举行的意义,也都有人名的用法。
但是“乍(作)”还有制作,制造、为,建立、创建,开垦,兴起、发动等意义,而“为”没有。
“为”有担任、充当的意义,而“乍(作)”没有。
虽然“为”和“乍(作)”都有建造、兴建和进行、举行的意义,但两者的具体情况和用法也还是有区别的。
如这样意义的“乍(作)”很常见,而这样意义的“为”却不常见,等等。
关键词:甲骨文;“为”;义项;意义中图分类号:K8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12-0007-08“为”在汉语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它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意义如何?它与另一个重要的词“作”在意义和用法方面有何异同?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依据刘钊等人的研究,[1]“为”在殷墟甲骨文中作“”“”“”等形,从“又”从“象”,像用手牵着大象帮助劳作。
罗振玉认为,古人役象来助劳之事,可能在服牛乘马之前。
[2]关于殷墟甲骨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未见到专门的研究论文。
但是,在殷墟甲骨文的字词典中,一般都会罗列其义项。
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列出了两个义项,一是助、作。
二是疑为人名或神祇名。
[3]赵诚编著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列出了下面的义项:用作祭名。
[4]崔恒昇编著的《简明甲骨文词典》列出下列义项:一是作。
二是地名。
三是祭祀名。
四是神祇名。
[5]刘兴隆著的《新编甲骨文字典》列出下列义项:一是人名。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附详尽答案包括作文详解跟范文(可出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殷商文化研究历史与现状

殷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殷商文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甲骨学研究、商史研究和殷商考古。
她是一门古老而年青的学识,其研究的内容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历史文化,而研究的历史到现在才100余年。
一百年来殷商文化研究获得了绚烂成就,惹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睥国际性学识。
百余年来殷商文化历史,当前依据绝大部分学者的建议,基本能够分为四个阶段:甲骨文的非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草创期间;殷墟的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发展期间;殷墟科学发掘的连续展开和甲骨学深入研究期间;殷商文化全面深入发展期间。
一、甲骨文的非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草创期间( 1899-1928 )从 1899 年甲骨文的发现到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开始对安阳殷墟进行科学发掘,这一期间经历了文字的识读、断句、初步的考释和研究,并进行了对甲骨文的出土地探访,确立了甲骨文所处时代和安阳小屯为殷墟所在地。
1899 年,王懿荣生病欲服服龙骨,识读了龙骨上的刻划,乃是殷商时代的文字,此后“龙骨”身价倍增,小屯居民、古玩商人、文人学士,竞相发掘贩卖、收售珍藏甲骨文。
据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表》记录:从 1904 年冬至 1928 年春,出名有姓并知起程的甲骨个人发掘就有十余次。
与王懿登山同时识读、珍藏甲骨文的还有王襄( 1876-1956 年)、孟定生、刘鹗( 1857-1909 年)等人。
刘鹗珍藏甲骨约 5000 余片, 1903 年他选录刊印《铁云藏龟》一书,这是甲骨文资料著录的第一部著作,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使古文字学家获取了研究甲骨文的时机,标记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玩期间”进入了“金石期间”,有侧重要意义。
这一期间,从事甲骨文采集和研究的还有许多外国人,如日自己林泰辅、英国人金璋、此中成绩最突出的当属加拿大人明义士。
明义士( 1885-1957年)原名詹姆斯·梅隆,是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1910 年来华、 1914 年到安阳传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 编写人:高三语文组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人民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
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
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
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
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
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
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
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
《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
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
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
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
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
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
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
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
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
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
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
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
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
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
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
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
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
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
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
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
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
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
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
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
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
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高三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 编写人:高三语文组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人民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参考答案】
1. D D项以偏概全。对照原文“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
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可知王同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及《续考》只是对《史记·殷本纪》记载的“殷王世系”这一部分内容加以印证
确认是可靠的,并不是对其全部内容的印证,故D项错误。
2. B B项扩大概念范围。原文是“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其中古史辨派批判的是所有经不
住史证的旧史学,并不包含那些能经住史证的旧史学,选项中扩大了概念。
3. D D项判断无据。“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表述错误。原文中
有北宋金石学不断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进行补充,以及清代金石学进一步深人的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