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

公共艺术景观除强调它的公共性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以外,在价值上,还尊重不用的文化差异,体现出多元丰富的特征,打破了传

统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视觉上的审美,还强调了趣味上的“正面性”,功能上的“纪念性”等特征,在作品形态上,也体现出多样

性的特点。

(一)是让艺术作品走向公共空间

走出美术馆,走出工作室,让个人的“架上”作品走进公共空间,成为让公众共享的艺术。公共艺术改变了传统艺术:艺术家、作品、观众这种流程,使艺术成为真正公众艺术。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有时候只要是一个好的创意,就会吸引众多艺术家和公众来积极参

与的。

(二)走向生活的艺术

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协调不仅仅是视觉审美上的协调,也是与这个生活环境的协调一致。在早期,艺术的出现被看作是高雅的艺术、

富人的天堂,公共艺术的产生使艺术从工作室、展览馆走向大众。

一方面,它的表现越来越贴近生活,充满平常生活的情趣;另一方面,他所用材料也更加平常和廉价,表现的内容充满了生活的幽默感。

在法国巴黎的5月、10月,很多艺术家会集中开放自己的画室,供

人们参观欣赏,很多艺术家都利用了廉价的材料,表现的十分有个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三)以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的形式出现

以这种面貌出现,为它们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这也是当代公共艺术的常见方式,具有雕塑的形态,又丰富了原来意义上的

内涵。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公共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家、规划师精心

布置的,公共艺术几乎都不会以一种孤立状态存在于环境中,通常

都是与周围环境组合在一起。公共艺术以视觉要素的形式出现,一

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会对某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斯图

加特,它是一座山城,地形有很大的起伏,因此道路上的雕塑也可

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有些雕塑造型的顶部具有一定的识别性。

(四)壁画与玻璃艺术

壁画可以说是艺术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的最早形式。在欧洲,建筑壁画应该是艺术走向公共空间的第一步,很多国家都有过推动

自己的公共艺术的政策,例如,在法国,为了不拆毁旧的建筑,艺

术家在这些建筑立面上进行绘画,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也

提升了整个城市的艺术品形象和品味。在国外很多城市街头,都能

够看到很多这种描绘生活的写意艺术,使人感到欣喜、惊讶和浪漫。

(五)在时间上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

随着公共空间艺术作品越来越多,艺术家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所以作品的坚固与地点的固定越来越不受艺术家

的喜爱。公共艺术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相对于传统雕塑的'永久

性更具有灵活性,它们只存在于某个时间段和地点。例如法国巴黎

一件被冰冻住的衣服,冰慢慢融化,好像在传达着:我们终于可以

在某个困境中挣扎出来,可是要慢慢等待,这决定于周围的环境,

好像自己无能为力,这个等待的过程就实现了艺术家的观念。如果

去欧洲旅行,也会看到很多很好的街头艺术,它的表现给人们带来

了生机和乐趣。

(一)针对特定时代、地域和环境

它不是放之四海皆可用、普遍适应的艺术,它是针对特定时代、地域和环境的。

(二)公共艺术应引入社会学

公共艺术景观强调了公共性,是与社会、公众、空间相互作用实现的,它的方法和观念首先是社会学的,其次才是艺术学的,只有

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才是一种可能有效地艺术方式,它的社

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

(三)艺术家的创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公共艺术景观场所的设计受到多方便的影响,其中艺术家受环境影响和对城市认识、价值取向都会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中。所以这些

作品都是个性鲜明的,是艺术家们展现自己的舞台。

在公共艺术领域,开放性使公共艺术景观涉及到全民的生态意识,涉及城市用地、水资源绿化等众多环境,涉及人们的生产消费观念,涉及到历史遗产保护等问题,因此,公共艺术景观体现的生态、人

文意识使得很多艺术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绿色生态和人文的

和谐。

(一)绿色生态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实施,绝不应脱离对城市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思考。如果没有适合人类生存很愉悦生命精神的环境,

而仅是纯粹的艺术物件,或者以破坏和失去前者为代价,那么艺术

的魅力及其内在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细心地将公共艺术创作

设计,融入到其地区的生态及景观维护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人文遗产

优秀的公共艺术景观与本地域的人文规划设计是分不开的,它建立在城市规划、自然形态及人文基础之上,并对自然和人性深度关怀。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市中心区域及广场,而是使其在城市分

区规划中融入,成为不同形态社区文化和居民生活场景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变迁,给我们留下很多非常珍贵的人文遗产,这些都是公

共艺术设计的重要资源。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摘要: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何适应这种要求,如何开展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正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开放空间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1 城市设计中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况 1.1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等室内外空间。是市民容易到达和使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间,比如市民广场,开放式绿地和公园等等。 1.2 开放空间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它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城市结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城市文化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要素。 路易斯·康认为空间场所感非常重要,他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原”。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不可复制的重要作用。 1.3 开放空间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1906 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二的用地有建筑物,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1] H·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的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遗娱乐设施。这种解释偏重于开放空间的游憩功能。 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和景观都无关”。此处强调的就是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浅析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论文

浅析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论文 浅析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全文如下: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推动着传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 交融和碰撞,公共艺术从西方被引入并得到新的发展。在城市景观建设当中,公共艺术作 为一种广泛的艺术形式进入中国艺术研究的视野。因此,在探讨公共艺术在我国城市景观 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时,我们应当首先明晰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聚焦研究对象。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及转变 一公共艺术的定义 公共艺术一开始是为了适应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市的大 量出现、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对周边的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应运而生。总的来说,这时的公共艺术是“艺术家运用某种材料创造的、以城市开放空间为背景、具有一定形式结构的、满足公众审美需要的艺术作品。”①公共艺术被视为有别于私人物 品的公共建筑形式被分离出来,成为新型艺术样态。 二公共艺术内涵在新时期下的转变 在新时期,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宽泛。公共艺术被扩大到指代一切满足公 众艺术需求的、在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作品。这里的公共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城市的实体空 间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包括虚拟信息网络环境。公共艺术逐渐成为大众对现代城市发展和 生活质量意识的重要反映。 在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注重公共艺术的开放度、 自由度、互动性。公共艺术从原来的以创作者为主体的角度开始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众的 参与,从实体空间的单纯物质展示向实体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并存的趋势发展。许多公共 艺术的形式“混搭”现象日趋流行,作品的艺术符号和元素携手“跨界”,核心价值更加 强调以人为本,目的是在我们生存的城市空间中创造新的生机和活力。公共艺术不再是单 纯为鉴赏而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与人共进的生活意识。 二、公共艺术的特征分析 公共艺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范畴,并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类别。城市公共艺术 相对于美术画展、私人藏品而言,具有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一场域性 是城市在长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分布形态、民俗文化等自然或社 会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场合氛围。公共艺术具有场域性意味着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当 中无论设计、规划和实施都必须考虑它的场域性。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公共艺术的场域性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 (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本章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介绍。 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本节主要讲述城市广场的概念、起源、分类、设计注意的问题、所需的资料以及设计最终形成的成果。 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因此,城市广场的费雷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 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浅析公共艺术在风景园林作品中的作用

浅析公共艺术在风景园林作品中的作用 Humble Analyses of the role of public art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陈雪娟CHEN Xue-juan 2010305110161 摘要:公共艺术是风景园林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风景园林作品的水平,甚至该地区的发展水平。优秀的公共艺术不仅能在造型上标新立异,成为风景园林作品独特的标志,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公众参与,体现人性化和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传承地域文化并彰显当代信息化社会时代特征。 关键词:公共艺术;风景园林作品;环境品质;公众参与;地域文化;时代特征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public art, to an extent, represents the leve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and ev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trict. Excellent public art can not only be regard as a unique symb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because of its incredible form, but also can maximize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manifest the human nature and humanistic care.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public art can effectively heritage culture and context and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ntemporary era. Key Words:Public ar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Environmental quality; Public participation; Regional culture; Age characteristics 1 研究背景 2012年10月,在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年度会议“艺术与风景园林论坛”中,苏珊·维勒(Susan Weiler)提出“公共艺术是重要的”。她回顾了起源于费城(Philadelphia)的美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指出公共艺术将会一直保持重要地位,并坚信风景园林师将引领并协助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实施。 1.1 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源自美国,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公共艺术”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杨晓春 周晓露 万 超
【摘要】公共开放空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共
开放空间也由最初的平面衍化出地上、地下等多种形式。然而,公共开放空间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其可达性, 可达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是否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诸如此类问题在国内还鲜少引起关注。目前,我 国仅偏重于物质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方法已无法真实反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可达水平,因此本文试图 建立一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在基于 2SFCA(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空间可达 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空间可达性因素作为调校以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深圳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将 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进行对照验证。期望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做 出的综合客观评价,能引导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推进,并为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 开放空间规划研究方法提供支撑。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2SFCA,非空间因素,综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及文脉,市民的生活和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公共开放空间也日趋重视。 在近年来提 出的可持续性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以及绿色城市理念中, 公共开放空间都是至关重要的衡量 指标之一。如深圳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就明确规定: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建议到 2015 年城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大于等于 7.4 ㎡/人,到 2020 年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 大于等于 10 ㎡/人。 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性越发突显, 而其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却不尽完善, 已有的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诸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等,在宏 观尺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或城市地区的整体公共开放空间的配置和均衡状态,但在中、 微观尺度仍难以反映城市内部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拥有及使用水平, 而建立于不同空 间尺度和多种维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则可弥补相关不足。 可达性是评价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核心指标,广泛应用于如学校、医院、消防站、避难 场所和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评价。目前在可达性的研究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物 理距离和时间”可达(即空间可达)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单个对象进行 研究(俞孔坚,1999;周廷刚等,2004;胡志斌,2005;马林兵,2006;李博,2008;尹海

研究论文: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研究

71180 艺术理论论文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它是一门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形式。在视觉焦点和特定景观环境下,保证其设计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本文对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打造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一、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情况分析 城市是作为市民生活聚集的地方存在的,针对于城市社会中多元化生态的发展状况,是会影响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艺术风格的,而这个影响是从多方面产生的。以现代城市的建筑为例,城市的雕塑、色彩和服务设施等,都是表达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而语言表现形式。他们能够彰显出一个城市的特点以及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是作为城市形式的载体存在的,现代城市形式载体即城市公共景观形象,它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价

值。游客们去不同的国家旅游无非就去到这个国家的某个城市进行观光,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景观特征等。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可以向游客表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使游客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实现艺术景观创新的理念。 但是现阶段我国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景观设计与社会时代和发展不符,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而有一部分的景观建设不够细致,设计方案缺少城市地区文化特点,使整个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缺乏个性,市民也不能感受到景观的亲切感,继而城市的审美度也大幅度降低,与城市景观建设的最初目标相违背。基于此,我们对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规划性,体现其艺术性与公共性,但是不能绝对的将艺术性和公共性混为一谈,景观设计者应该对其侧重点进行比对,在对艺术审美价值进行高度赋予的同时,尽可能的去表现其景观设计的公共艺术内涵,从而使两者形成一种和谐和协调的状态。对于比较粗糙的景观建设一定要从各个方面细致起来,与当地城市文化进行结合,打造出符合该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使市民能够充分对该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进行审美与享受。 二、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介绍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有感于巴塞罗那的公共艺术何谓公共艺术?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城市与公共艺术又有着如何的关系呢?近日我借对巴塞罗那——一个被誉为“开放空间的雕塑美术馆”的城市的浅薄研究来谈谈这些问题。 何谓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于英文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从表面意思上看,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称之为公共艺术。在“公共艺术”这词未出现之前,人们把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形成的艺术语言指为“公有空间的艺术”。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有空间中的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人类一切生活状态下的文化现象,具有了以城市为舞台、以人的交往需求为核心而展开的对空间的体验、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形态、意象的亲历和审美活动。 因此,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在于它的“公共性”。其文化价值的核心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以艺术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环境、时间的综合感知,批判、质疑或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 "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这是一件结论性的事实……世界历史是市民的历史,这就是‘世界历史’的真正标准,这种标准把它非常鲜明地同人类史区分开来了。民族、国家、政治、宗教,各种艺术以及各种科学都以人类的一种重要现象,市镇,为基础。"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这样说。 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的建设已不能只满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城市也是人类文化和世俗感情的集散地,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国家与政府渐渐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西方,城市的“公共艺术”更多的指向一个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演变的、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通过国家、城市权力和立法机制建置而产生的文化政策。其实,从最早的城市美丽运动开始,西方就对城市文化建设和美学风格有所追求了,到后来的“百分比艺术”的出现,再直到现在得几乎每一座欧洲的主要城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承载历史文化建设的标志了,因此公共艺术被亲切地称之为“城市名片”。 纵观欧洲的历史传统,公共艺术最早的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近现代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文化与公众文化的新需求则促进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演变。因其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例如,德国魏玛共和时期,魏玛政府宣布让艺术家参与公共建筑物的创作,并且通过公共建筑计划帮助自由创作的艺术家有机会从事建筑物雕塑和壁画创作;德国汉堡市“建筑物艺术”的设置与执行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汉堡市的建筑物、城市规划和户外艺术成为其城市发展的形象需求。接着,城市美化运动兴起,最为显著的城市就是巴塞罗那,1860年的《赛尔达规划案》、1880年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摘要:在理论实践和设计探索中,对城市提供给人们交往活动的各种开放空间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增加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设计理念来解决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日益匮乏的矛盾,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效果很好。 关键词:架空,开放空间,过渡,交往活动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exploration, to the city provide peopl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open space is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ttom increase overhead of open space design concept to solv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people to increased demand and urban public space shortage of contradiction, the design concept is applied to practice the effect is very good. Keywords: overhead, open space, the tran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如今这一问题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城市广场、公共集中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宏观层面上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用地红线内的建筑外部空间,如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内的活动空间。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建筑底 层架空空间。其实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类空间因易于到达、便于使用以及特 殊的空间性质,其使用频率也很高。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如美国通过放宽容积率等鼓励政策号召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我国南方地区特别在居住建筑中也常出现底层架空式公共空间。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 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有“顶” 而无围护的空间。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 作为人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曾经建筑学家汉宝德说过,“一座具有人性的公共建筑,要想让来访的市民们感受到亲切,感受到自己被热心接纳,就不能具有丝毫的高高在上的高姿态,让到来者感到内心压抑,亦或是让路过的市民们产生出被抗拒的感觉。”我们都知道,在城市中,一道道靓丽的景观就像是一颗颗星星被洒落在宽广的大地上,而这些看似不精心的环境摆设,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城市景观规划理念。而本文就是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进行研究,从而探讨设计师如何让自然环境与设计理念契合起来。 一、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状况分析 我们都知道,城市是市民生活聚集的地方,而城市社会中发展的多元化生态状况,是会从多个层面上影响到现代城市公共景观形象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比如:现代城市的建筑,现代城市的色彩,现代城市的雕塑,现代城市的服务设施等,可以说现代城市公共景观形象具有的语言形式十分丰富所愿,不但可以体现出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与风格,并且也推动了新时期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可以说城市公共景观形象不但是现代城市的形式载体,也是现代城市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人们去一个国家旅行是为了观赏这个地方的独特的文化景观与了解与众不同的地区文化特色与景观特征,并且汲取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达到拓展视野的目的,实现融合中的创新目的。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现状与发展依然存在着与现代社会不协调的音符,例如城市公共景观缺少科学性的规划,为了提升自己城市的声誉与品位,动用重金来兴建自身的“面子工程”,部分城市的景观建设地较为粗糙,许多景观设计方案雷同,缺少地区特色与创新,而这种无视地区环境特征的设计方式让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相似度较高,纵观艺术风格都缺少个性,难以与城市承载的文化特征相协调,很容易会造成自然景观不自然,市民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化成为我国近几年社会客观发展趋势,有越来越多的人群逐渐朝市区集中,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开始在城市中定居,扩大了城市的规模与承载量,这使得城市的公共景观设计与建设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对我国当前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状况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设计、建设问题。 标签:城市化;公共景观设计;建设工作 引言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构成,但是通常多数景观设计只是局限于解决功能等理性问题,但是忽略了城市景观对于整个城市形象的影响力。为了能够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提高整体生活环境,因此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成为目前研究者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1 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状况分析 众所周知,城市是市区群众生活聚集的区域,而现代城市社会中趋于多元化发展的状况,会从多个层面上去影响到当前城市公共景观形象艺术风格的形成。例如当前城市的建筑,当前城市的色彩、雕塑、服务设施等等,可以说城市公共景观形象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不只是可以体现出现代城市独有的文化特征,并且也能够去促进了新时期我国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如今城市公共景观的形象成为了城市形式的载体,也能够成为现代城市价值的重要构成。一般人们去一个地方旅行,是为了欣赏这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景观,也从而去了解不同地区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实现了拓展视野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依旧难于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例如许多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缺乏科学性的规划,一味地想要提高自己城市的名誉与品位,就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设自己的“面子工程”。 我们所要建设的城市景观艺术是给予群众一种感悟艺术的事业空间与没有限制交流的文化艺术场所,是不能够将公共性与艺术性混合在一起的,这两者需要有各自的侧重点。我们在给予其审美价值同时,需要去努力展现出自身具有的公共艺术内涵,使得两者能够在当前公共艺术领域中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2 当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们说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不能忽略的是,在实际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在下文中简要论述: 2.1 城市景观失去原有特色 随着现代城市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传统景观与文化遗产频繁遭受破坏的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

《景观雕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33011 课程名称:景观雕塑设计 总学时数:60学时 实验或上机学时:36学时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 基础造型、公共艺术媒介、雕塑技法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专业课程,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必修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景观雕塑在环境中应选择合适的材质和尺度,特别是城市雕塑所选用的基本材质与施工的周期以及各种材质在加工应用过程中的施工工艺与技术研究。进而在公共艺术中对城市雕塑的应用有一个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景观雕塑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进而把该方面的知识能够合理和准确地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项目中。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1.景观雕塑综述 2.景观雕塑的特征与分类 3.景观雕塑的选题与选址 4.景观雕塑的艺术构思 5.景观雕塑的基座设计 6.景观雕塑的总平面设计 7.景观雕塑的材质 8.景观雕塑设计的原则 9.景观雕塑实例分析 10.景观雕塑模型制作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景观雕塑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创作的步骤与过程,掌握景观雕塑的创作思维方法,能够根据公共艺术设计的具体的要求,从文化、环境特点、历史、人文等多个角度来定位雕塑作品的内容、形势,从而进行设计创作,其中也包括雕塑尺度、内容与建筑环境等关系的研究。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景观雕塑的种类;景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景观雕塑的创作思维方法;景观雕塑模型制作应用技术;景观雕塑的设计及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景观雕塑的创作思维方法;景观雕塑的设计及制作过程。 5.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设计陈述。 作业:课堂测验,课题训练。 实验:课程实验。 课外教学:参观,调研。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温洋.《公共雕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2] 张燕根.《装饰雕塑》.广西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浅谈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1)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 29-0347-02 浅谈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 李晓琼 摘要:在引入城市街头绿地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其设计结构与形态理论, 阐述了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得出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形态, 还应包括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的结论。关键词:城市街头绿地, 景观 设计, 设计原则, 心理特征中图分类号:T U 985 目前,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城市建筑日趋密集, 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街头绿地为了缓解城市远离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压力, 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 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趣味性, 保护和改善已有的城市生态环境格局应运而生。因此, 城市街头绿地不仅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文献标识码:A 效果, 从而达到美化市容市貌的目的, 同时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视觉上的美感。 人们同样还具有不喜欢雷同及追求就近布置的心理。但是, 随着城市中主要构筑物建筑地方风格的削弱, 各城市面貌越来越趋于同一, 显得千篇一律, 缺乏自身的特色, 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越发挑剔与追求这些街头绿地的特色。 另外, 我们还可以发现结合街头绿地使用功能, 以不同地域乡土植物为骨干树种, 根据不同的环境因子组成多种结构的植物群落, 结合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形成不同结构形式的城市街头绿地, 从而可以形成不同地域的城市特色。至于就近布置的心理, 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使用的便利。街头绿地可以做到点多面广, 均匀布局, 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开敞式、全天候接待, 真正满足人们对公共绿地的就近、随意及经常性的要求。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CCTV媒体公园设计思索 摘要城市大型建筑周边的公共开放空间既是各城市建筑体之间的分隔空间,也是互为联结的纽带和缓冲地带。以CCTV媒体公园为案例,探索如何实现此类公共空间的社会性、文化性、功能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媒体公园公共空间 Study on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round Large Scale Architecture ——Design Thinking on the Landscape of CCTV Media Park Abstract: Urban Public Space around Large Scale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the separating space among urban structures, but also the ligament and buffer zone of urban spaces. Taking CCTV Media Park as an example, the text explored how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sociality, literariness and functionality of these public spaces. Keywords: CCTV, Media Park, Public Space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国外很早就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我国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重视在近几年才得以体现,但各方面的研究都尚在探索阶段。2006年2月,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媒体公园设计公开向国际招标,通过层层筛选,从几十家参选的中外设计机构中选取了6家入围单位。作为代表“中国之窗”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以及首都北京中央商务区的一处大型城市开放空间,它的设计必将在我国城市大型开放空间设计的发展里程中留下重要的一笔。此次招标竞赛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作品丰富了我们对城市大型开放空间的设计实践,本文选取了本次规划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入围方案,通过全面细致的比较分析,提出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探索。 1. 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中央电视台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电视台,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8年)正式开播;中央电视台又是我国最大的电视台,15套电视节目以平均每天230小时的大容量滚动播出,其国内收视人口覆盖率高达90%,观众数量超过10亿;中央电视台更是我国的国家电视台,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发表时间:2019-06-13T11:41:26.977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作者:王洪涛 [导读] 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建设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可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但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坚持科学设计原则,提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水平。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引言: 城市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城市人们的精神面貌。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包括城市中的广场、公园等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带给城市人们极佳的精神享受。 一、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广场、绿地等场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多在公共空间进行交流,开展各种公共活动,增强了人们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了城市与公共空间的特性,多存在城市中的各个建筑之间,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让人们享受到多种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最大化发挥城市的功能,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离不开好的城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运用了景观学知识,人们以基本的景观内容为依据,在城市的特定空间内,从全方位的角度对涉及到景观的各个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呈现出一定的美感,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对公园等景观比例进行设计,如:杭州洗后带状林荫公园长度近700米,快度在40米左右,完善了景观空间。设计人员遵循保护景观的理念,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为景观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与城市中人们的活动相融合,成为一体。 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一)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更多注重提升景观的高端感,运用多种设计方法,将景观完美展现出来。但在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多数设计人员过于追求豪华景观的设计,忽视了景观作为公共空间的作用,比如一些城市中的绿地完全成为了观赏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开始阶段,出发点就偏离了景观自身的特性,与城市结合度不够,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如:21世纪初北京绿化带面积原先大于300平方千米,设计施工完成后变为100平方千米,面积大大缩小。 (二)原有景观遭到破坏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原有景观,一些文化古迹消失,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城市中的古树也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被砍伐,城市高楼越建越多,公共空间景观均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设计,缺乏城市个性化特点,使得城市自身生命力不足。城市中的原有景观、文化遗产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对于探究城市自身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原有景观又能体现城市的独特性。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出现雷同化现象,不利于城市的多样化发展[1]。 (三)植物引进及草坪设计不规范 为了提升生态环境水平,人们通常采用引进植物等方法,让城市空气变得清新,调和城市空气温湿度,降低温室效应等的不良影响,但在植物引进以及草坪设计方面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比例对植物以及草坪进行调配。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特点,盲目引进植物品种,多数植物难以存活,出现经济损失问题。在草坪设计面也缺乏更多考虑,为了保证草坪的正常景观效果,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维护,并且草坪对水源的需求较大,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草坪在调节城市温湿度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使用价值不高,纯粹增加草坪的面积,而不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长期发展[2]。 (四)重模仿轻创新 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中多出现模仿化现象,比如模仿欧洲的建筑景观。在向人们展示景观过程中多强调欧式风情,运用这种方法让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高端品位。其实,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引进外来景观元素是合理的做法,但若是过于引进,以致失去了城市自身的特色,对城市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3]。 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市与人、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进行有效调控。在城市化发展中,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使得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持在均衡的状态。城市中的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并不具备再生的特点,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对其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改善。如:上海化学工业园每日可净化2万多立方米废水,其间有20多平方百米的净化湿地,近500米的综合服务中心,中心由观景码头、景窗等组成,与湿地相配合的有木栈道,道路长度为2公里。该景观系统可循环利用。这样可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多重特性,既能展现生态美,又融合了历史特色,并具有现代城市的气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先进发展理念,真正实现城市的长期高效发展。 (二)景观整体设计与协调原则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活动中,可凭据城市中的自然景观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景观种类、结构构成等元素进行综合设计。对此,需要设计人员站在整体的角度考虑景观的设计风格,同时兼顾个别景观的设计效果促使城市空间景观在整体与部分方面达成统一。设计人员应追求景观的和谐美,让城市公共空间与周围环境成为一体,并注重使其具有动态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不可全部模仿外来风格。空间景观设计要全面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对人、环境等关系进行协调,将城市的长期发展作为目标,总体上为人们提供良性的城市生活环境。在城市空间景观中加入文化、美学等知识,能够增强景观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具备综合美,并合理实现公共空间景观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