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探究课。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教室】多功能电子教室。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
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
(幻灯片展示)《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
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
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
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
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展示幻灯片)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
《最后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在学生体验过疫情带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之后,学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小说《最后一课》作为法国作家阿隆·沙朗贝尔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一个小学教师在法国普鲁士战争时期最后一节法国文化课上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内容、主题和背景,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文学美感,使学生在情感和智力上得到提高。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反思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小说《最后一课》的核心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2. 难点:挖掘小说中的隐含意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最后一课》,相关课文资料。
2. 教学媒体:投影仪,音乐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爱国主义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并进行简要讨论。
步骤二:预测(约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最后一课》的背景,提问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猜测。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并进行讨论。
步骤三:阅读理解(约30分钟)将《最后一课》的文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默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
随后,进行整体理解的讨论,教师逐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步骤四:文学分析(约15分钟)通过教师的引导,向学生介绍小说《最后一课》在文学上的特点,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第二课时:步骤一:复述(约10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复述,让他们根据课文回忆和整理,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给其他同学。
步骤二:思考与讨论(约20分钟)提问学生关于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优秀品质和做出的牺牲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最后一课》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对主人公情感和心态的把握和理解。
难点: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如何将文中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引出主题。
提问学生对“最后一课”有什么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句,并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模拟“最后一课”的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关联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国家的“最后一课”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最后一课”相关的短文或绘画作品。
总结归纳回顾课文要点,强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所收获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关键词汇的默写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的短文。
收集与“最后一课”相关的其他文化材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1、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

余映潮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余映潮老师的教育情怀和人生哲理。
2.学习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余映潮老师的教育情怀。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一课”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1:课文中的余映潮老师具有哪些品质?问题2:余映潮老师的一课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四、课堂小结2.强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2.提问:课文中的余映潮老师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1: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有哪些?问题2:如何理解“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这句话?三、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分析。
语句1:“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语句2:“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四、写作训练1.以“我的一课”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五、课堂小结2.强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2.提问:课文中的余映潮老师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1:课文中的教育理念有哪些?问题2:如何将课文中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三、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次主题教育活动。
四、课堂小结2.强调将课文中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以“我的教育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来分析鉴赏人物。
2、能力目标: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肖像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肖像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课型阅读课;主要教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弗朗士这个人物形象,并分析了塑造这个人物想象的意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研读人物1、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⑴是一个可怜的人。
⑵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⑶是一个严厉的人。
⑷是一个普通的人。
⑸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⑹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⑺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⑻是一个爱国的人。
⑼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⑽是一个敢于自责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⑴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⑵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
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⑶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内心的极大悲痛。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⑶种见解。
听教师讲述。
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像、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最后一课》都德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法国历史上的德国统治时期,理解人民对德国统治的反抗;2. 理解小说《最后一课》中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主要情节与主题;2.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与情感描写;3. 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启发学生思考小说中的社会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 引导学生表达与发表个人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复印小说《最后一课》的文本;2. 准备课堂练习题和讨论题。
五、教学过程:导入:1. 对学生进行铺垫,引发话题,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2. 打开小说《最后一课》文本,呈现故事背景,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
主体部分:1. 学生独立阅读《最后一课》;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4. 板书相关词汇和短语,并解释其意义;5. 进行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
拓展部分: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小说中的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并呈现;2. 学生个人发表观点:鼓励学生个人发表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见解;3. 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
教学总结:1. 小结本课内容,回顾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主要情节和主题;2.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词汇和短语;3. 展示学生个人见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2. 继续阅读小说《最后一课》,做好读书笔记。
七、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2. 评估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 完善教案,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以上是《最后一课》都德教案的基本框架,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小说内容,增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同时,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讨论环节,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9教育目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
教育重点:让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1、搜集以往在暑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并画成图。
2、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教育过程: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暑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
这一段时间时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
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
现在就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在这一期间曾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出示在以往暑假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并由画图学生介绍事例。
图一:几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
(略)图二:几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
(略)图三:几名少年在河边玩耍时,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略)图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
(略)图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
(略)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暑假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
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师生讨论:结合课前学生自拟的注意要点,共同制定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自己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煤气中毒。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的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科学,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二)户外游戏1、不到河边玩耍。
2、不到偏僻、危险处玩耍。
3、不攀登电线杆、树木或高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清线索和小说结构,弄清小说情节上的伏笔和照应及其作用;
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找出社会背景;
3、通过过分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汉语,我为你哭泣》,文章作者在当下中国母语式微的情况下,表达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担忧。
是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学习和热爱本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一、析题:
——“最后一课”关键在“最后”这一词上。
谁的最后一课?为什么是最后的一课?它有什么意义?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小说家。
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
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三、读课文,理线索,明结构
【教学要点:学会寻找线索,并按线索划分结构】
1.线索:最后一课
2.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6)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发展(7-10)上课前
第三部分:发展(11-23)上课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下课
四、分析课文
㈠环境和情节
1.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有直接交代的,也有隐含在自然环境或其他描写之中。
本篇小说就有这样的情况,请找出来,分析一下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③段“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第④段“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打败仗的坏消息屡屡传来,法国的土地上有普鲁士兵(德)操练,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法国这部分领土已经沦丧,被普鲁士占领。
小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屈辱的背景之下。
这里对社会环境的交代非常巧妙,同时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
【教学要点:学会从小说的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找出社会背景来】
2.小说情节上为了更清楚,更具可读性,安排了许多伏笔,设置了一些悬念。
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伏笔、悬念和照应。
并说一说伏笔及照应在文中的作用。
——伏笔和照应的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
3.第2段和第3段首句的自然环境描绘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自然非常优美,清新,明快,恬静,这与国土沦陷的现实即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4.今日的上课前的课堂与往日比有哪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以前总是吵闹,今天则很安静
②以前老师很严厉,今天则很温和
③以前老师穿普通衣服,今天穿了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
④以前教室后排总是空着的,今天却坐了许多镇上的人,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总之,今天课堂上的气氛很严肃。
——这说明阿尔萨斯人对这最后一课非常重视、珍惜。
描写课堂的不同往日的气氛,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和悲愤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