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物画-模板
2023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 教育PPT课件

【解题思路】
圈画关键句
5
整合观点 看分踩点
人物要素
①出身 ②性格 ③职业 ④爱好 ⑤品德 ⑥变化与复杂性
【答题模板】
①观点+材料(“我从哪些事件、细节等方面看出
来”)。
②文章运用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 的……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 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丰满、真实……)
。
《谁的电话》
⑦“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 “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 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⑧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⑨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⑩“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 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⑪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 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⑫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 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 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 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⑬“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 儿》……” ⑭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 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⑮两个男人继续喝。
专题11 肖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解析版)初中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模板之记叙文

专题11 肖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
外貌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神态描写主要描写的是脸上的表情。
三者虽有交集,但仍有不同。
外貌描写更广,外貌描写包括了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指描绘一个人的相貌,主要是五官,也就是头部,比如说描写他的眼神。
而外貌描写的范围要大一点,着重描写一个人的气质,穿着,以及言谈举止。
所以肖像描写不同于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区别:1.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神情、体型、姿态)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例如:他,一个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两只大又圆的眼睛,时而忽闪忽闪,流露出一股可爱的神态,一会眼珠左转右转,十分机灵的眨着眼,高翘的鼻子下一张灵巧的小嘴,别看它小,从早到晚就属它最勤劳。
最有特色的是他那蓬松的西瓜太郎的发型,走起路来忽上忽下,像个不知疲倦的精灵。
2.神态描写专指对脸部表情的描写刻画,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 她的脸好像绽开的白兰花,笑意写在她的脸上,溢着满足的愉悦;她听到这儿,噗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投进池水里,脸上漾着欢乐的波纹; 他吓得面色如土,舌头僵住了,说不出话来。
若举一个例子说明,可以理解为肖像描写主要专注于人的面部特点,外貌描写专注于人的体貌的全部特征且包含肖像,神态描写专注于面部表情变化。
当然这样说只是为了方便记忆,我们还是要深刻理解它们各自的概念,肖像描写和外貌描写在现代文阅读中也已经不做明显的区分。
阅读时这几种描写方式经常同时出现。
【范例1】天津市2020中考题艾香悠悠溢端午钟芳①“五月五,是端午。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欣赏

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欣赏
1 《流民图》
《流民图》在艺术表现上采取中西结合的手法,中国画的线 描结合西画明暗及色彩的因素,使作品既有中国画美学所追求 的笔墨气韵,又不乏写实精神。这也正是画家在艺术取向上所 追求的通过写实揭示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内心苦痛的现 实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欣赏
2 《黄山汤口图》
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欣赏
图4-29 《流民图》局部
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欣赏
1 《流民图》
《流民图》是蒋兆和于1942—1943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当 时日本侵略者已践踏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遭遇是激 发画家构思《流民图》创作的动机。画卷由右至左,起始是一位拄棍 老人,他身边还有一位卧地的老者,已经气息奄奄,两位妇女和一个 牵驴人围着他,毫无办法。再往下,是抱锄的青年农民和他饥饿的家 眷,抱着死去小女儿的母亲,在空袭中捂着耳朵的老人,以及抱在一 起、望着天空的妇女、儿童。断壁颓垣、尸身横卧、路皆乞丐。再往 下,是乞儿,逃难的人,受伤的工人,等待亲人归来的城市妇女,弃 婴,疯了的女人,要上吊的父亲和哀求他的女儿,在痛苦中沉思的知 识分子。
黄山有两湖、三瀑、七十二峰, 集天下名山之美,徐霞客赞叹“黄山 归来不看岳”。近现代画家黄宾虹 (1865—1955年)九上黄山,迭入 烟云,画过无数的黄山题材,《黄山 汤 口 图 》( 如 图 4-30 所 示 ) 是 他 的 绝 笔精品。
图4-30 《黄山汤口图》
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欣赏
2 《黄山汤口图》
图4-30 《黄山汤口图》
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欣赏
3 《奔马图》
《奔马图》作者徐悲鸿(1895— 1953年),汉族,生于江苏宜兴。中 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 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画的马,无论奔 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 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论工笔人物画的现代意识

论工笔人物画的现代意识
彭露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在20世纪初就面临转型的问题,工笔人物画也面临同样的命运。
工笔人物画现代转型的核心是要具有现代意识,所谓现代意识即要体现时代精神。
工笔人物画要体现现代意识,不能只在形式上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这种意识的形成首先需要继承中西方的优秀传统,其次结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最后创作出具有生命力、时代感的现代工笔人物画。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彭露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1.25
【相关文献】
1.现代工笔人物画中女性画家笔下的情感意识 [J], 刘莲莲
2.浅谈传统工笔人物画与现代工笔人物画构图装饰性的比较 [J], 杜芳霞
3.浅谈传统工笔人物画与现代动漫人物画线语言的区别和传承 [J], 刘晓娟;
4.从传统走向现代——浅谈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新 [J], 徐卉
5.摹古开新--从传统工笔人物画临摹到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写生练习 [J], 余曜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工笔人物画特点

现代工笔人物画特点现代工笔人物画特点一、写实性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大都突出绘画的“写意性〞,用简练、概括的笔墨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强调将客观物象与自我的审美情趣、思想观点相融合,最终到达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境界。
随着西方绘画艺术流传入我国,西方的绘画风格对工笔人物画的开展也起到一定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写实绘画。
写实绘画的造型艺术以写真为主要特征,这与工笔人物画造型“以形写神〞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
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写实性〞。
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受到的美术教育,或多或少都涉及西方写实主义所凸显的造型观和色彩观,这就使得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在审美态度、创作观念、表现手法上发生变化,写实性具有了可能。
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许多技法相比传统形式更注重造型的真实感和形式技巧上如光、色彩、质地、空间透视等的运用。
由此可见,当代工笔人物画在造型原那么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工笔人物画“以形写神〞、“随类赋彩〞的特征向追求写实与意向相结合的特征转变。
对于当代工笔人物画没有完全延续传统工笔人物画,而是将西方的艺术元素融入其中,我们应当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
工笔人物画的开展不能把自身局限于一个范围之内,,应该提倡创新、积极学习外来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形式。
二、题材多样性由于宗教、文化、政治等的影响,古代的工笔人物画题材较为单一。
题材大致可分为仙佛罗汉、帝王君杰、宿世人物、高逸雅士、绚罗仕女、市井杂流、妇孺婴戏等等。
进入到现代之后,随着文化的开展、政治制度的变化,当代工笔人物画在题材上趋于多样化,涵盖了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更多的描绘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
如可爱的儿童、慈祥的老人、朴实的农民、勤劳的工人等,都成为了当代画家的绘画对象。
此外,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人体艺术才成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绘画题材。
工笔人物画家才利用毛笔、宣纸等工具来描绘具有东方内涵和魅力的人体之美。
人体之美——名家绘画赏析(16位中外画家人体绘画精品)

巴尔蒂斯
Giorgio Morandi
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 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
艺术格言
没有什么比我们现时看到的更加抽象、更为不真实 了。作为人,我们知道我们所有能看见的真实世界,会如 我们看到的和了解的那样真实的存在。当然事物是存在的, 但是没有它们自己本身的意义,如我们所加诸于它们身上 的。我们只能知道杯子是杯子,树是树。 一个艺术的信仰者,为艺术本身的最求而非在艺术 中寻找宗教社会公理与国家荣耀之事,艺术并非去服务其 它目的,而是在艺术工作本身,没有比这信念更加贴近于 我了。
陈丹青
1953年生于上海, 画家、文艺评论家、 作家。
艺术格言
你一定要肯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很可贵的东西。画 出动人的画,凭的是感受,而不是技巧。我画的那个朝圣 的小姑娘,那么苦、那么好看,但她自己却不知道——艺 术就是这样,凭这一点点就打动人了。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 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生于法国 Haute-Vienne的小镇里蒙 (Limoges),印象派画家。
艺术风格
雷诺阿一生的作品大多以明快响亮的暖色调子描绘青 年妇女,尤其是她们的裸体形象。他以特殊的传统手法, 含情脉脉地描摹青年女性那柔润而又富有弹性的皮肤和丰 满的身躯。他虽也画了不少外光风景画和天真无邪的儿童 形象,然而裸体与妇女形象占据他一生作品的主流。他的 人体油画不同于以前学派画家所追求的那样虚伪和做作。 雷诺阿的女人体,洋溢着一种欢乐与青春的活力,一个个 都象是伊甸乐园里从未尝过禁果的夏娃,她们悠然自得, 魅力惑人。
杨飞云
五年级上册中国民间故事手抄报模板

五年级上册中国民间故事手抄报模板示例文章篇一:《五年级上册中国民间故事手抄报模板》一、手抄报标题标题就像手抄报的眼睛,要足够吸引人。
可以写“中国民间故事:奇妙的传说之旅”,这个标题用“奇妙”和“之旅”这样的词,让人感觉民间故事充满了神秘和趣味,就像一场旅行一样,等待着大家去探索。
二、板块一:什么是中国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呀,那可太多了。
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民间故事是老百姓自己创作的故事,口口相传。
这些故事里有神仙鬼怪,有善良的普通人,也有聪明的小动物。
比如说《牛郎织女》,牛郎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凡人,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
他们的爱情故事可感人了。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也能有美好的相遇。
你想啊,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人们在夜晚的大树下,围坐在一起,就开始讲这些故事。
一个老人绘声绘色地讲着,小孩子们眼睛睁得大大的,听得入迷。
这些故事就是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是不是很神奇呢?三、板块二:著名的中国民间故事那著名的中国民间故事可不少呢。
《孟姜女哭长城》就是一个。
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一去就没了音信。
孟姜女那个着急啊,她就踏上了寻找丈夫的漫长路程。
最后到了长城边,才知道丈夫已经死了。
孟姜女伤心极了,她哭啊哭啊,那哭声震天动地,结果把长城都给哭倒了。
这得是多么强烈的悲伤啊!就好像一阵狂风,可以吹倒大树一样。
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数载,梁山伯却一直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子。
等到他知道的时候,祝英台已经被家人许配给别人了。
他们的爱情受到了重重阻碍,最后双双化蝶。
这就像两只美丽的蝴蝶,挣脱了束缚,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舞。
这两个故事都是讲爱情的,但是又各有各的悲伤和无奈。
再说说《白蛇传》,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和他结为夫妻。
可是法海和尚却认为人妖不能在一起,非要把他们拆散。
白娘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爱情,和法海斗智斗勇。
这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白娘子是勇敢的战士,她不向恶势力低头。
初探现代古彩人物画的创作

初探现代古彩人物画的创作作者:傅玉婷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9期摘要:古彩艺术在陶瓷艺术史上独具美学特征,而古彩人物画更呈现出与其他陶瓷装饰形式截然不同且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
传统古彩人物画固然值得研究和学习,但对于古彩人物画的传承和创新更值得探究。
本文在分析传统古彩艺术特点及传统古彩人物画艺术性的基础上,对现代古彩人物画的创作提出一些思考,并对如何突破其传统艺术性,加入现当代艺术意识和理念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彩艺术;现代古彩人物画;传承和创新0 前言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北方地区发现的宋代时釉上红绿彩器物,可谓最早的釉上彩装饰,也被后人称为“古彩”的前身。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及研究史料中,“古彩”一词之“古”为传统、古老之意,亦指出现时期相对“古”,区别于粉彩及新彩这两种釉上彩装饰品种。
另外,“古彩”也被称为“硬彩”,是就其装饰效果上,相对于粉彩的粉润细致的风格,古彩呈现的是色彩鲜艳、对比明快、线条挺拔硬朗的独特风格。
也有些研究文献中,古彩指在已烧成的瓷器上,施以红、绿、黄、蓝、紫等多种二次烧成的釉上彩的类型,还有些陶瓷艺术研究者指出,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彩”多指“康熙古彩”(“康熙五彩”),专门针对康熙时期对釉上五彩的叫法,不仅因为康熙釉上五彩最能代表康熙五彩典型特征和独特风格(另还有“青花五彩”),更因为在清康熙时期,人们研发了能取代以前明代五彩时釉下青花的蓝色的釉上蓝彩(古翠),故现人对于大明时期的五彩,习惯直接称之为“大明五彩”或“大明彩”,用以划分概念。
然“古彩”之“古”,并不指古老之意,也不可能只是字面上能理解及解释清楚的。
我们探究古彩的创作之路,探究其名称的演变,对于我们了解其发展渊源及风格衍变都有很大的必要。
1 传统古彩人物画的特点陶瓷装饰形式涉及繪画的很多,题材内容甚至是艺术特点多少都受同时代的其他艺术、文化、思想发展的影响,比如中国绘画、戏曲、宗教等。
纵观历代五彩题材的发展和演变,人物题材在五彩瓷上的出现最早可上推至元代,当时人物纹样相对较少,受元杂曲发展繁荣的影响,一般为戏曲中人物故事及绘画艺术中常有的婴戏纹饰;到明代五彩瓷上,人物题材有所增加,比如仕女、童子图,更有大量仙佛道人的神话故事画;而到清代,尤其是康熙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当时思想文化大背景开明,其题材达到空前繁荣,有仕女图、婴戏图、高士图、神话人物故事、历史人物、戏曲小说人物等等,而在人物题材的刻画上,也由以前较局限、大概到而后的精细入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人物画现代人物画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画的赏析,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学习画家们刻苦钻研,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要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等方式,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
要引导学生讨论并独立欣赏,但要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导入新课: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
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
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
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
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
“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
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
曾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
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
线描或细挺,或秀柔,面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
“五四”以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健将都按照各自的观点倡导美术革命。
有的提出改革国画的纲领,有的留学归国后办新学,画模特儿、办展览、出画报,形成一股力量,向以模拟四王山水为代表的“正统派”展开进攻。
兼溶中西的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等教授即为其中的杰出人物。
林风眠(1900年-1991年),广东梅县人。
少年时以《芥子园画谱》习画,后留法,研习西画。
归国后,1928年被蔡元培派赴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首任校长。
他艺通中西,对中西的审美情趣皆有深刻的领悟,以调和中西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
长于人物、花鸟、山水,所作富有韵味,且通俗易懂,他的孤鹭、秋雁、水汀、美女等水墨画,设色浑化自如,浓艳处多加积色和复色,清雅处纯净透明,厚而不浊,淡而不薄,光影色彩自然柔和,具有诗一般的美感,和盎然的生命力。
晚年定居香港,弟子遍及海内外。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
早年赴日本和法国游学,1927年归国。
历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
擅长人物、动物、花卉等。
主张学习素描,讲究造型之严谨、结构之精确、整体感之强烈,并认为应吸收西画优秀技法,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
所画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往往还寓以热爱祖国、嫉恶如仇的情感。
吴作人(1908年- ),安徽泾县人。
年青时受徐悲鸿帮助,赴欧留学。
归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专。
善于溶会中西技艺,所作骆驼、牦牛等,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有清新、洗练、柔和、秀美的特点,水墨色彩变化微妙,格调高雅,耐人寻味。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1937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爱国主义画家蒋兆和(1904年-1986年)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乃创作《流民图》以表达他对沦陷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
《流民图》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
画家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
笔墨则侧重悲怆氛围烘染与愤慨情绪的渲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该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展出,不及一日,就被日本军宪勒令停展。
1944年移至上海租界展出,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
蒋兆和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专等,1950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近百年来,在继承传统、开辟时代新风的众多画家中,张大千(1899年-1983年)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代大师。
他是四川内江人,年青时游学日本,后归隐四川青城山,潜心于石涛、八大及董源、巨然、王蒙等古典风格,又赴敦煌临摹壁画,技艺大进。
中年达到可与古人争雄竞胜的水平。
张大千于山水、人物、花鸟、鞍马无所不精,工意兼具,勤奋创作,乐此不疲,且于历代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以及西洋画皆有汲取,取精用宏,晚年由传统派画家而成为融和西法的变革派画家。
作品早、中、晚年风格不同,但都以浓郁的东方情调而被受世人瞩目。
1956年他与毕加索在欧洲相识,被画坛称为“东方的毕加索”。
晚年病逝于台北“摩耶精舍”。
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激烈变革,在全盘西化、中西融合,以及新儒学思潮浸润的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绘画不断发展的进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李可染(1907年-1989年)、陆俨少(109年-1993年)就是推动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南北二位著名教授。
李可染,江苏徐州人。
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后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本世纪中国绘画的传统主义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及改良主义大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都是他的老师。
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他“以最大的功力打入传统,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并将西洋画中的明暗法、几何造型法、封闭立体主义构图法等技巧,透过自己的理解,适切地融入个人的绘画中,不但塑造出具有创造性及成熟的绘画风格,并成功地完成中国绘画的改革。
李可染的绘画讲究点、线的搭配,注意点线面的节奏感,山水构图圆中见方,饱满严谨,画面明暗层次丰富,云烟朦胧,亮点活跃;人物、动物、墨块笔痕清晰有力,简练拙朴,生趣勃勃,尤多农家自然清新气氛。
他主张苦学,主张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大自然、深入思考、深入实践,人称“苦学派”。
王式廓(1911—1973)出生于山东掖县,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6年考入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
回国后,将他学到的绘画技巧运用于创作实践。
解放后,王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继续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和根据地面貌为题材的作品。
他的作品备受徐悲鸿先生称赞,还被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誉为可与俄罗斯画家列宾并列的画家。
王式廓是一位热爱农民,热爱农村题材的画家,被任誉为“农民画家”,于是在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
他始终用他锐利而又充满热情的眼光捕捉最纯朴、最自然、最生动的描绘对象,用他极深的绘画功底去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将他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他热爱的农民。
1954年,王式廓先生开始《血衣》的创作,《血衣》是公认的王先生的代表作,是反映中国农民觉醒的纪念碑性的作品。
此画的创作长达20年之久,王先生为此耗尽了心血。
为了这幅画,王先生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了一系列的人物素描,这些单幅的素描作品本身已经表现出了王式廓先生素描的功力和成就。
经过长实践的酝酿和严肃的探讨,王先生数易其稿,终于在1973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纵米,横米的巨幅素描《血衣》,以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王先生不仅对油画、素描有精深造诣,而且木刻、速写、水墨、书法各方面的创作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他的修养和才华都史全面的,而他对农民的热爱,对农民的理解,以及他为此而付出的心血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开国大典》这幅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的巨幅力作,作者便是董希文先生。
董希文作品有两个重心:一是革命理事历史画,除了《开国大典》之外,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百万雄师下江南》等;另一个重点则是藏区写生。
董先生分别于1954年、1955年和1961年三次入藏,尤其是后两次,在藏区生活长达数月以上,对藏区的山水、人物实地写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像《草地黄河源》、《山歌》、《翻身农奴》等。
这批作品充分展现了高原特有的秀丽景色及人民的精神面貌。
三.小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