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4
教方法 专制势力与民主力量的较量
斗争双方
专制势力
民主力量
袁世凯破坏共和,实行专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进
斗争表现

行议会斗争
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 革命党人掀起二次革命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25
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释惑·应用
学思之窗
1.想一想,这样的投票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吗?你对此有何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5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1.“洪宪帝制”
(1)解除议会制对帝制的束缚 ①1913年10月,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解散 国民党 、取消 国会。 ②1914年,炮制出《 中华民国约法 》,将责任内阁制改为
总统制 。 ③炮制《 总统选举法 》,规定总统可 连选连任 。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6
(2)寻求帝国主义支持:1915年,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 “ 二十一条 ”。 (3)大造帝制舆论 ①组织复辟帝制的“ 筹安会 ”和“ 请愿团 ”。 ②帝国主义的代言人大造舆论。 (4)操纵国体投票:获得“全票拥护” 君主制 的结果。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2
(3)结果:护法运动失败。 (4)评价 ①显示了孙中山坚持为民主共和 而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②民主共和制 并没有真正恢复起来,中国仍处于列强支持 下的 军阀纷争局面。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13
课堂讲义
主题 维护共和的斗争
理解·深化·探究
1.“二次革命”的性质 是在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矛盾公开激化的情况下,以孙中山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 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高二历史书人教版课本

高二历史书人教版课本

高二历史书人教版课本人教版高二历史书一、第一章旧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开端,犹如固定的历史影像,用以说明时代发展习惯。

它是由石制装饰物、石制器皿、及文字及画等素材所构成。

2.旧石器时代经过了创建阶段、发展阶段和瓦解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也不断进步。

3.旧石器时代的古人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如石器碳十四同位素测年技术,它们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这时期的发明被认为是打破石器时代的底线,这个时代的文化以及人类智慧在新石器时代蓬勃发展。

二、第二章新石器时代1.新石器时代是由旧石器时代发展而来,新石器时代人把创造旧石器时代文化与经验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基础更加扎实。

2.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新的器具,许多古人类特有的生产工具也被发明,文化也得到发展。

3.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人类已经开始耕种和放牧,而且掌握了熔岩的制备技术。

4.新石器时代的发现丰富了科学家对历史的认识,它也是一个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第三章史前文明1.史前文明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具有较完善的社会制度和文化。

主要特征是古人建立了许多劳动机制,实现了工业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史前文明的发展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一系列历史事件组成,它终于跃升为文化古代,被称为最早的文明。

3.史前文明的发展使人们从知识的认知到社会的进步,及文明的普及都得到了促进。

它用大量的文物记录了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为历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4.史前文明对人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发生在很久以前,但是它仍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今天的文明提供了理论及实践的指导。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高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与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高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与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大体结构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测试题知识点:初期农业生产的显现1.(2021·湖南郴州调研)《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暝蜮。

”材料要紧反映了( )。

A.耕耘技术的进步B.浇灌技术的进展C.耕耘制度的变革D.生产工具的进步2.(2021·河南六市模拟)最近几年河南省挖掘的9 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挖掘出我国最先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说明( )。

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域B.那时南方的稻作推行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C.那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D.中原地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3.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硕,有小米、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要紧农作物多已具有最先应出此刻( )A.原始社会B.夏代C.西周D.春秋4.(2021·山西太原模拟)远古时期,传奇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搜集畜牧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时期C.原始农业开始显现D.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知识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5.(2021·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耕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挖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耕具占58件,包括钅矍、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耕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耕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耕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耕具最先显现于河南辉县6.(2021·湖北武汉模拟)西汉桑弘羊说:“铁器者,农夫之死士(敢死的勇士)也。

”他如此说的要紧缘故是( )。

A.那时农人必需用铁器B.农业生产开始利用铁器C.那时冶铁业技术提高D.铁器成为必备生产工具7.“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要紧特点。

2020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2020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2020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电子课 本课件 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21页 0059页 0128页 0164页 0235页 0274页 0321页 0373页 0411页 0470页 0534页 0589页 0659页 0733页 0754页 0819页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探究活动课一 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第1课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第3课 改革的后果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称为“古希腊的民主之父”?A. 柏拉图B. 梭伦C. 亚里士多德D. 柏拉图的学生2、以下哪项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成就?A. 布鲁诺提出“日心说”B. 达·芬奇创作绘画《蒙娜丽莎》C. 威廉·莎士比亚撰写戏剧《威尼斯商人》D.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即得救”3、西汉时期,哪位皇帝在位时基本上统一了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4、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夷陵之战D、赤眉起义5、以下哪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A.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B. 农村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C. 基本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 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6、下列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创建B. 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 加入联合国,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D. 与印度签署《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协议》7、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8、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在经济上实施了“盐铁官营”政策。

请问,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盐铁生产,增加政府收入B、打击豪强势力,削弱地方割据C、打击商贾势力,增加政府收入9、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B. 废八股、改科举是其主要内容之一C. 戊戌变法被顽固势力所废除D.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10、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A. 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为了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B.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农村C. 新文化运动中涌现了一批杰出代表,如陈独秀、鲁迅等D. 新文化运动得到了国共两党的支持11、以下哪一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数字、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数字、B、电力的广泛应用数字、C、原子能、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数字、D、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12、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数字、A、多极化趋势加强数字、B、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完全形成数字、C、欧洲一体化进程暂停数字、D、联合国的作用逐渐减少13、题干:在近代中国,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家是谁?选项:A. 洪秀全B. 康有为C. 梁启超D. 张之洞14、题干:在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曾经规定了一系列保障民权的措施,以下哪项不是其中之一?选项:A. 废除旧约章,实行约法B. 实行三民主义,实现民主政治C. 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教育D. 实行一夫多妻制1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是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这种观点在《十日谈》中的一个具体体现是:A、歌颂教会权威和神学观点,强调上帝的伟大与人的渺小。

人教版高二历史上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人教版高二历史上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欧洲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条件;海地独立;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葡属巴西独立。

二、要求学生认识1.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疯狂掠夺和专制统治,导致拉丁美洲社会发展的迟滞。

2.拉丁美洲人民推翻殖民统治,争得国家独立,是历史的进步,是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

3.拉丁美洲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弱胜强,不畏殖民者的强权。

这种斗争精神是战胜强大敌人的重要保证。

4.拉丁美洲的独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北美独立战争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条件;西属拉美独立战争。

二、本课难点:拉美独立战争的性质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挂图等教学要点〔板书〕一、历史背景1.西、葡的殖民统治〔封建专制统治〕〔1〕野蛮的经济掠夺〔2〕严厉的经济政策2.拉美独立运动的历史条件〔1〕主观上:拉美经济的发展;拉美人民要求摆脱宗主国的愿望强烈;启蒙思想传播,拉美人民民主意识增长〔2〕客观上:法国大革命爆发与西、葡的衰落;美国独立的鼓舞二、拉美独立运动的进程1.海地独立1804年2.西属拉美独立第一阶段:1810—1815年,墨西哥为中心第二阶段:1816~1826年,南美为中心3.葡属巴西独立4.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建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如何?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归纳后,指出北美独立战争对与其毗连的拉丁美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这一时期为什么会爆发独立运动?独立运动的状况如何?结果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来探讨和学习本课内容。

讲授新课一、历史背景〔投影:独立前的拉丁美洲图〕提问: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是哪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分布范围如何?〔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创建中国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 体会孙中山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了解孙中山在缔造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程中的历史功绩, 探讨孙中山在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了解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历程;探讨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对孙中山的先驱作用做出客观独立的历史评价。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一系列革命活动, 展示了一个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

通过学习, 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 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难点: 孙中山的历史作用、革命精神以及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对其精神、品质的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亚洲的侵略, 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印度、土耳其等许多国家开展了民族民主运动,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运动席卷了整个亚洲, 被列宁称为“亚洲觉醒“。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几位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 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上,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中山、凯末尔通过领导本国人民的反帝反封斗争, 分别创建了新型的国家, 甘地则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1.出生: 1866 广东香山2.求学: 传统教育、西方资本主义教育3.弃医从政: 寻找救国途径4、走上革命道路: 上书李鸿章失败, 认识到政治改良行不通“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 货能畅其流。

人教版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3篇)人教版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篇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行政机构枢密院——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人教版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篇2)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矛盾:宋辽、宋夏战事不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积弱-----军队战斗力弱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原因:冗兵,冗官,冗费3.庆历新政中心:整顿吏治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富国之法(理财)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2、强兵之法(整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