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陶山镇山地造林规划设计

瑞安市陶山镇山地造林规划设计
瑞安市陶山镇山地造林规划设计

瑞安市陶山镇山地造林规划设计

摘要山地造林是绿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瑞安市陶山镇山地造林建设工程中营造林技术设计、种苗工程设计、管护技术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投资概算等整个过程分析山地造林技术,以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地造林;规划设计;浙江瑞安;陶山镇

中图分类号 s7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61-02

山地造林是瑞安市在创建“浙江省森林城市”活动中一项重要的举措,该文以陶山镇山地造林为例,探讨瑞安市山地造林的技术规范。

1 项目概况

该项目建设地点在陶山镇张骆桥村的大团山、沙岙村的姑庵山、苏山村的苏山、桐溪村的桐溪水库上等小山丘上,为多年遗留荒山荒地及部分抛荒地。项目区内当年未经火烧的狼衣、茅草高大而密集,大部分地块被火烧后狼衣、茅草较少,盖度在25%以下,区内原有乔木树种分布极少。项目区坡度在30°以下,区内土壤主要为山地红壤,土层较深厚,适合各种林木生长。项目总面积158.7 hm2,分4个作业区。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2.1 设计依据

该项目的造林技术设计主要依据以下4个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西省造林绿化_一大四小_工程规划

附件: 江西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规划 技术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规划,统一技术标准、规划内容、规划方法、规划深度等技术要求,依据有关林业技术规范和标准,结合我省造林绿化实践,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全省县级行政区域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规划编制。 第三条规划编制目的与任务 ㈠规划目的 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规划,是进一步提升国土绿化水平,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总体规划;是制定年度造林计划,落实苗木和资金,稳步推进国土绿化进程的重要技术文件;是明确国土绿化任务和绿化责任,考核评价各级政府和部门造林绿化成效的重要依据。 ㈡规划任务 1、确定区域国土绿化目标; 2、通过全面调查,摸清待绿化土地资源的分布范围和数量; 3、确定山上、山下造林绿化类型及规模;

4、制定年度造林绿化计划和苗木、资金安排; 5、提出具体的造林绿化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理念,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以保护绿色生态优势、促进林农增收和实现63%森林覆盖率为总目标,巩固提高山上绿化成效,加快山下绿化步伐,主攻设区市政府所在地、县城和乡镇所在地绿化、村庄绿化以及农田林网、通道绿化、工业园区和矿山裸露地绿化,提升造林绿化整体水平,构筑功能完备、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森林生态体系,为加快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实现江西中部崛起作出新贡献。 ㈡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原则。在政府领导和协调下,林业、农业、水利、国土、交通、铁路、建设等部门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各自完成责任范围内的规划方案。 2、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原则。在增加林木覆盖率,提高国土绿化水平和适地适树的前提下,规划营造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景观效果好的树种,突出地方绿化特色,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3、坚持巩固山上绿化,突出平原造林的原则。在确保山上林地及时绿化,林分结构优化调整和森林质量稳步提高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山下(平原)地区的路沟渠(农田林网)、乡村绿化和城镇绿化,提升国土绿化水平。 4、坚持实事求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造林绿化

荒山造林绿化工程设计方案

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章造林绿化工程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一、组织机构 我公司将根据本合同段的特点及施工具体要求组织精干高效的项目经理部,严格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组织实施本合同工程的施工管理,并与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通力配合,全面履行合同,使业主满意。 二、施工总体目标 (一)工期目标 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本项目拟定总工期按3个月进行控制根据本公司施工能力、施工特点,我们将配备足够的机械设备、技术、人力资源以保证按质量、按进度优质完成本合同段的全部施工任务。 (二)质量目标 杜绝重大质量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优良。 (三)安全目标 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四)环保目标

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防治大气污染、噪音及粉尘和水污染,保护文物、宗教设施及其他重要设施,做到让业主满意、让群众放心。 三、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 (一)施工动员 1、工程中标后,项目经理部将利用3~5天时间进行开工前的分层动员,主要工作有: (1)介绍工程的基本情况,工作内容以及该工程的重大意义; (2)讲述工程施工特点、难点,施工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3)介绍工程所在地民风民俗,搞好团结,取得当地民众的支持帮助; (4)强化质量及环保意识。 2、经过逐级动员工作做到: (1)参加施工人员人人明白自己的职责; (2)动员普及率达到95%以上; (3)施工人员对工程基本情况了解,清楚施工特点及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4)加强纪律性,提高思想意识,振奋精神,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士气投入施工。

(二)人员、材料、设备进场安排 1、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和管理要求,人员、设备采用同时进场,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2、进场后的主要工作: (1)在业主的协助下,取得与当地政府和各主管部门的联系,办理各种手续和落实生产、生活临时设施; (2)安设发电机,搭设供电线路,落实施工用电; (3)对照施工图对各控制桩、水准点进行复核; (4)对照设计图纸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勘查,摸清合同段内各分项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三)人员、机械设备的管理及运到现场的方法 本工程的施工人员及设备由公司统一安排调配,通过汽车到达现场;对到场的设备要加强现场看守,防止被盗和损坏。 (四)材料的运输、采备方案 材料采用自卸汽车运输,要提前联系组织好有丰富行车经验的运输车队,确保材料安全、及时的运至现场。 根据工程的实际地理位置情况,对各类施工用材料必须进行充分的储备才能满足施工需要。对大宗材料由工程部门根据施工进度提前做出材料需用计划,由材料部门于当月内落实。对于紧急需要的材料部件提前联系好材料供应商及经常来往工地的客货车辆,需要时能在较短时间内送至现场,尽量避免影响工期。对到场的材料采取集中遮盖堆放,加强现场看守,防止被盗和损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山地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影响显然高于平原城市公园,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城市的平面肌理,还影响了城市的立面景观,它是构成城市天际线重要而美丽的一部分。我国许多山地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已经有能力改造自然山水环境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但一味地改造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阻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城市中环境资源减少、绿地空间狭小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山体环境建设城市公园,改善城市风貌,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浪费是山地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本文从国内外山地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和文献浅析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1山地城市公园相关概念 所谓“山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的地貌形态。山地具备两个明显的地理学特征: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而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它是不同于平地概念的具备特殊地理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地,也就是地形起伏比较大。而“山地公园”是在规划设计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为山地或具有山地的地形特征的公 园绿地。山地城市公园是利用山地的特征和植被所营造的游玩休憩场所,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山地城市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山地公园在城市中的一种存在,是山地公园与城市公园的结合体。

2国外相关文献 (1)斯德霍格雷(Thomas?J?Stohlgren)等一行研究者以一定的技术为研究基础,分析美国洛杉矶国家公园的植物种类,重点分析其多样性景观,且对麋鹿生境和水岸生境的植物种类进行丰富度调查以及分析,统计出不同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不同生境下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科学数据。(2)拉福林(DanielC?Laughhn)等一行研究者对美国大峡谷公园的山地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森林防火、森林结构、可燃物载量以及地形学角度对不同海拔地区的下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适宜较低山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和适宜亚高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3)国际上有名的“宫胁昭方法”是一种在城市中营造近自然林的方法,是由日本宫胁昭教授提出的。这种方法是将所选的乡土树种的幼苗,按自然群落的结构密集种植在接近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种植以后利用种群之间的自然竞争,优势种会被保留,2~3年便可郁闭,10年后便成林。这种“宫胁昭方法”管理粗放,种植简单,而其最后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国内相关案例 案例分析总结———以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为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位于兰州皋兰山山顶,占地面积5200亩,整个公园以山体本身为基调,依山而建,是典型的根据山地本身的地形特点所建造的山地公园。兰山山地公园最独特之处在于黄河穿城而过,不仅仅让公园有山

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上

《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 2011年8月22日,安徽巢湖行政区划调整正式公布之后,市委、市政府对环巢湖地区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高度重视。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充分利用湖光山色和温泉、湿地、历史文化等资源,按照“城湖共生、重点开发、以点串线、整体推进”的思路,重点开发以健康、休闲、度假、水上运动等为特色的环湖旅游产业带,加快建设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把合肥打造成为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巢湖半汤和庐江汤池温泉是我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统筹规划两地温泉资源,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标准,做大做强合肥温泉旅游品牌,合肥市规划局就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项目开展全球招标,通过广泛征集有创意、可实施的概念规划方案,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地对温泉度假区进行综合一体化保护和开发。本次规划目标是以资源保护为前提、以温泉资源整合与利用为核心,以全域整体打造与差异化发展为策略,来确定半汤和汤池温泉度假区未来不同的功能定位、交通组织和空间景观,营造 策划各具特色的温泉度假品牌与旅游项目。 2011年12月21日,合肥市规划局、合肥招标投标中心对来自全球符合报名条件的31家设计机构进行了第一轮设计单位筛选,选取了5家实力强、水平高的设计机构开展第二轮方案设计工作。2012年2月28日,合肥市规划局、合肥招标投标中心组织专家对5家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 本次半汤的概念规划范围南至合巢芜高速公路、兴业大道、振兴路,东至花山路、巢湖经开区边界,西含试刀山、青龙尖部分山脉,北至巢湖经开区边界,规划面积约为29.83平方公里;研究范围:试刀山向东北、向东南、向西南山脉,延伸至S105公路围合的区域,面积约为115.59平方公里;城市设计范围:在汤山以西区域合理选择集中建设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契机,精心谋划,有序开发,提升档次,实现半汤温泉度假区从粗放发展阶段向品质发展阶段过渡。 本次汤池的概念规划范围东起合安(沪蓉)高速公路,西至县域西界,北依军二路沿线,南靠大山腹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庐江县县域范围;城市设计范围自行选定总面积10平方公里 为了让公众了解规划、参与规划,打造阳光规划,合肥市规划局开展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招标方案公众参与活动,充分征求、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希望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对5家投标方案进行投票,提出意见建议,为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科学规划建设积极出谋划策。 注:

《石质山造林规划设计方案》

石质山造林规划设计方案 含山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服务中心 二○一四年七月

项目名称:石质山造林规划设计方案 编制单位:含山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服务中心资质证书:皖林资证[2010]乙字004号 主任:郭家奇 项目负责人:郭家奇 参加人员:汤玉龙

目录 第一章总论 (5) 1.1项目摘要 (5) 1.2设计依据 (5) 1.3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7)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项目区概况 (8) 2.1项目建设背景 (8) 2.2项目区概况 (8) 2.3、社会经济情况 (10) 2.4作业设计开展情况 (11) 第三章造林技术设计方案 (11) 3.1造林地概况 (11) 3.2立地条件划分 (12) 3.3造林模型设计方案 (12) 3.4造林技术设计 (12) 3.4.1整地方式与方法设计方案 (12) 3.4.2树种设计 (13) 3.4.3造林密度与栽植配置设计方案 (13) 3.4.4苗木设计方案 (14) 3.4.5栽植方法设计方案 (15) 3.4.6抚育设计方案 (15) 3.4.7施工进度 (16) 3.4.8辅助工程设计方案 (16) 3.4.9森林防火措施设计方案 (17) 3.4.10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设计方案 (17) 第四章投资概算 (18) 4.1、概算依据 (18) 4.2、概算结果 (18) 4.2.1总投资 (18) 4.2.2分项投资 (18) 4.3、资金来源 (19) 第五章效益分析 (19) 5.1森林资源动态展望 (19) 5.2生态效益 (19) 5.3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9) 第六章组织与保障措施 (19) 6.1项目管理形式 (19) 6.2项目资金管理 (20) 6.3提高科技含量,确保工程质量 (20)

旅游度假区设计

旅游度假区设计 (一)旅游度假区的演变 由工业的散落到工业的集聚,从而使得散落工厂转变为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也是由此原理而形成的,旅游景点、景区、娱乐、体验等形成旅游的集大成——度假区。度假区设计的原理和传统的项目设计原理不同,要从产业密度、服务功能、产业集成等更高层次方向思考,相应的设计原理、收费标准、技术要求等需要设计人员进一步升级。著者总结了我国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一是旅游景点阶段,二是旅游经济区阶段,就是依托旅游资源周围又做了很多相应的经济开发,靠投资建设来盈利,第三个阶段是旅游度假区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旅游城市阶段,如,拉斯维加斯。 度假区的建设始于度假旅游的兴起,由于度假旅游在20世纪60年代的蓬勃发展,在加勒比海岸、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国家的海滨地区、夏威夷、澳大利亚的海滨形成了以夏季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海滨旅游度假区,在欧洲的阿尔卑斯、韩国汉城附近的山地出现了以冬季山地运动、健身为主要目的的的山地度假区。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旅游者中休闲度假旅游渐渐成为度假区的一种新功能、新时尚。 我国的度假历史可以追朔到几千年前封建王朝的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式的旅游度假区,如,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和皇家园林,以及苏州、无锡等地的私家园林。现代休闲度假则主要集中在海滨、山地和温泉疗养等地。真正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标志,我国的大众化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启动。现代度假区的类型可以分为:山地度假区、海滨度假区、乡村度假区以及温泉度假区。 (二)旅游度假区的概念及其特征 关于度假区定义众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度假区的概念的中心原则就是创造出一种能够促进并提高愉悦感觉的环境,在实践中,它是通过提供娱乐设施以及服务项目来创造愉快、宁静的环境,尤其重要的是以亲切、友好的态度来服务客人,根据客人的不同情况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来实现的”(朱卓仁,1992);“旅游度假地是以闲暇为导向、自给自足的设施与服务有机组合体,用以为游客创造一种特殊的环境与经历(邹统钎,1990);还有学者认为定义度假区先要清楚观光、休闲和度假这三者的区别,认为度假区的功能包括了

造林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0)

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前言 为了保证自然资源的不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校园绿化、保证空气的清新度等一系列原因,有必要恢复校园后山的植被,可为我校后山作出造林绿化规划,并以予实施,待实施完成后,可供给我校师生散步散心等使用,更为我校林业班、园林班、园艺班提供实训基地。 二、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造林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经济开发区凯开大道1009号。地处东经107度89分57秒,北纬26度53分21秒,地理交通位置便利东与凯里市区相通,西抵凯麻高速,南达高铁站,西至麻江。海拔700米至800米。其中我们组负责的职院的(1)(2)小班土壤结构主要以沙粒土为主,土壤表层有浅层黑壤土,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基本适合五被子、蜂糖李的生长。 2、气候类型: 造林地后山(1)(2)小班作业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至18℃,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5至8℃;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4℃至28℃,全年日照时数为1068至1296小时,无霜期270至330天,降水量1000至1200CM,相对湿度78%至84%。 3、社会经济情况: 2017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末常住人口352.3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年末户籍人口475.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7.41万人,占总户籍人口比重为28.9%,比上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全州人口出生率为14.05‰,死亡率为6.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6‰。2017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5.5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06.77亿元,增长6.8%;林业增加值30.76亿元,增长7.6%;畜牧业增加值50.55亿元,增长4.5%;渔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7.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9.64亿元,增长5.8%。总而言之作业区劳动力雄厚,足够发展第一产业需求。 三、造林技术措施 1、整地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它可以改善幼苗生长的立地条件,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林生长。根据我校后山地形地势特征,我们此次采用的是块状整地,整地采用块状明穴方式进行整地,其穴规格为80×80×80cm,株行距规格为200×200cm。整地质量是造林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组织专人严格检查,特别是挖穴,如有不合格的必须坚决返工。穴内要检除树根、杂草及时石块。明穴经技术人员验收合格后方能回填穴土,回填穴土时要先回填表土(包括周围表土),后回填心土。回填穴土可与施基肥同时进行。

造林规划设计

东至县梅城林场造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 1. 基本概况 1.1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梅城林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 在东至县城郊,距东至县城北 2.5km, 林场离东至县城北只有2.5km,且尧渡河由南到北穿越林场,地理坐标为16。56'?11。77'E,30 。5?30。 1O'N, 南北长8km,东西长10km,经营总面积1769.2km。 1.1.2地形地貌梅城林场在东至县内,地形地势属于江淮丘陵地带,其地形地势是丘陵,他的地形地貌 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以高低起伏的低山和平地为主。 1.1.3气候条件 梅城林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1 C ,年将雨 量1530.6mm。 1.1.4土壤条件 土壤主要为紫色砂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以及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 1.1.5 植被条件 梅城林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主要乔木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栓皮栎、檫树、樟树、苦槠、枫香、黄檀等。 1.2社会经济条件 梅城林场1958 年在国营苗圃基础上扩建成场,建场时总面积35000 亩,林业三定后定权发证面积为26261 亩,其中林业用地25799 亩,非林地462 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8199 亩,无林地5108 亩,林地中用材林14119 亩。其中杉木6705 亩,松树547 亩,阔叶树1100 亩,毛竹313 亩,经济林4080 亩,其中栓皮栎3714 亩,茶叶90 亩,杜仲3 亩,油茶88 亩,板栗92 亩,森林覆盖率为69%,活立木蓄积量773 万立方米,全场职工221 人,房屋5675平方米,累计投资达18811 万元。 梅城林场林地类型主要有有林地、采伐迹地、经济林、未成林地、疏林地、苗圃地、荒山荒地。 在全场2 8 5个小班中, 有林地占226个小班, 说明该林场林地利用率高; 从林种结构来看, 该场有用材林、经济林、特用林、竹林,其中用材林最多, 占全场小班个数的90%以上,由此可见该林场的林种结构极不合理。 梅城林场的树种主要是杉木、马尾松以及松杉混交林( 针叶林组), 阔叶林较少, 主要集中在3 号和6 号林班即青加田和河西营林区, 阔叶树种以栓皮栎最多, 共有19 个小班; 另外还有少量的青冈栎、檫树、枫香、樟树及针阔混交林;因此, 该场树种结构单一, 纯林针叶化严重。 梅城林场林木年龄偏小, 林分平均直径、平均树高以及每公顷蓄积量都较低。林分因子 平均值林分因子平均值林分因子平均值年龄(年)18.9 平均胸径(cm) 12.5 蓄积(m3/hm2) 82.4421平均高(m) 9.4 断面积(m2/hm2) 13.99 7 该场经营型资源多,而利用型资源少,即中幼林资源多、成过熟林资源少;另一方面也说明需要抚育间伐、林分改造的林分多,因此, 应加大营林的资金投入, 确保中幼林资源林分质量的提高。 2.造林规划设计调查方法与步骤 2.1准备阶段 2006.9.4 日早,老师在教室对我们分析了林场的基本情况,对实习所要注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向我们做了有必要的交代。将实习人员进行了分组和任命小组负责人。并且将进行外业调查所必须的仪器进行了检查和分配。 2.2外业调查 2.2.1 踏查 2006.9.4 日9点-2006.9.6 日7点由老师带着实习小组成员和实习仪器去湿地松林,马尾松,金钱松林,水杉林进行了基本踏查和开辟了一些简要的道路。 222外业测绘 200698 日下午以组长为主首先进行对马尾松进行测绘和调查工作,主要对林分结构, 林木情况,土壤结构和水分含量以及含石量,地形和土壤类型进行了调查。2006.9.9日一 天分别对水杉林和金钱松林,湿地松林进行了以上标准地调查,以及总结数据等。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一、公园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一)概念 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内容,适合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居民进行一日或半日以上的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二)综合性公园的功能 1、政治文化方面 2、游乐休憩方面 3、科普教育方面 (三)综合性公园的类型 1、市级公园 2、区级公园 (四)面积和位置的确定 1、面积 面积不少于10hm2,10-50m2/人。 游人容量为服务范围的15%-20%;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全市性综合公园至少容纳10%的游人。 结合城市规模、性质、用地条件、气候、绿化状况、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与作用等因素来考虑。 2、位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考虑。

方便居民使用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形 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 现有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 有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的地方 公园规划应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留有发展用地) (五)公园的游人容量 公园游人容量是指游览旺季高峰期时同时在公园内的游人数。 公园游人容量是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或规模的依据,也是公园管理上控制游人量的依据,通过游人数量的控制,避免公园因超容量接纳游人,造成人身伤亡和园林设施损坏等事故,并为城市部门验证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程度提供依据。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 C=A/Am 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 A——公园总面积(㎡); Am——公园游人均占地面积(㎡/人)。 (六)项目与活动内容 1、活动内容 观赏游览、安静休息、文化娱乐、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体育活动、政治文化和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园务管理 2、设置因素 当地人们的习惯爱好

造林规划设计教程

第一节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造林规划设计是造林的基础工作,具体的讲就是根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对宜林荒山、荒地及其它绿化用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实用的一整套造林规划和造林技术设计方案。 一、造林规划设计的任务 造林规划设计的任务,一是制定造林总体规划方案,为各级领导部门制定林业发展计划和林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提供造林设计,指导造林施工,加强造林科学性,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效。从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具体来讲: ⒈查清规划设计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森林生长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林业的社会经济情况。 ⒉分析规划设计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需求,对造林、种苗、幼林抚育、现有林经验管理和森林保护等提出规划设计方案,并计算投资、劳力和效益。规划设计的造林面积和营林措施要落实到山头地块。 ⒊根据实际需要,对与造林有关的附属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包括造林灌溉工程、防火了望台、营林区道路、通讯设备、林场和营林区址的规划设计等。 ⒋造林规划设计还必须确定林业发展目标、造林经营方向、安排生产布局,落实造林任务,提出保证措施,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文件。 二、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 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是根据任务和要求决定的。对于一个林场或一个区域来讲,造林规划设计是为编制造林年度计划、预算投资、进行造林作业设计或造林提供依据。主要规划造林总任务量的完成年限,规划造林林种、树种,设计造林技术措施等。这些规划设计意见均需落实到山头、地块。此外,对现有林经营、种苗、劳力、投资与效益均需进行规划和估算。必要时,对与完成造林有关的项目如道理、通讯、护林及其他基建等设施,也应做出规划。其具体内容有: ⒈土地利用规划 在植被建设中,正确地处理农林牧各业的关系,制定出符合国家和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是造林规划设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关系到造林工作的成败。要在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林业区划(规划)提出的农林牧土地利用比例,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工作方案:植树造林工作方案

植树造林工作方案 根据庐政办〔XXX〕194号《关于印发XXX县XXX年植树造林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就XXX年度植树造林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工作任务 XXX年全镇造林绿化任务: 1.成片造林(单一小班起始面积50亩以上)1300亩。 2.未成林造林地补植补造300亩。 3.创建省级森林村庄1个。 4.村庄绿化5个。 5.乡村道路绿化5公里。 6.河渠绿化5公里。 7.塘坝绿化10个。

8.苗木花卉500亩。 (一)成片造林。主要以荒山荒地、岗坡地造林和主干路沿线森林长廊造林为主,其中苗木花卉基地500亩。森林长廊建设重点是合铜路、邱黄路两侧及沿线。 (二)农村五个一绿化工程。即:一个成片造林、一个自然村庄绿化、一条道路绿化、一条渠道绿化、一座塘坝绿化。1、结合美好乡村建设,重点是中心村、永久性居民点绿化,充分利用村庄周围、房前屋后、路渠两边等空隙地,每个村庄人均新栽乔木树种不少于10株;2、镇主干路、村村通道路沿线开展绿化每侧栽树1-3排; 3、结合水利兴修绿化河渠、塘坝; 4、村委会驻地及中心村周边绿化。 二、建设机制 坚持以明晰产权为核心、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和规模林业,把生产经营权落实到企业、大户和农民手中,形成政府、企业、大户、农户共同参与的投资格局。 (一)成片造林项目,积极通过招商引资,确定投资建设主体,由企业、大户经营。 (二)道路、渠道绿色长廊林木确权给大户或农户,村庄、塘坝树木确权给农户所

有。 (三)加强农田林网建设,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林木所有权确权给农户。 (四)鼓励企业和造林大户租地造林,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企业、大户合作,建立苗木花卉基地、商品林基地和企业原料林基地。 (五)按照合肥市《关于加强和规范森林合肥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规范农村土地流转、造林合同,加强规模造林规划和质量监管,确保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在确保造林主体享有所造林木所有权的同时,不得影响整体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林区道路长廊林木不允许移植或采伐。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和任务落实阶段(XXX年12月30日以前)。 全面做好植树造林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分解落实任务,编制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完善土地流转、选择树种、苗木询价订购、筹集资金等。

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20-04-13T14:43:44.430Z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第24期作者:华晨阳[导读] 随着城市的扩张,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摘要:随着城市的扩张,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健康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人们也期望自己的生活空间,绿化环境能得到提高,这样能够缓解自己的压力。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实现了人们这一愿望。笔者针对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展开研究,通过本文的论述,明确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必要性与原则,并以印山公园项目为例,分析该公园 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1.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1.1民俗文化发展需要 民间是民俗文化起源的地方,并且民俗的传承也依赖民间,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祈求平安、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文化现象,与经历过漫长历史的社会因素不同,民俗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城市由不同的社区组合而成,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社区周围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公园,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等场地。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场所,因此,在山地公园的设计过程中,会融入民俗文化,一方面是为了增添山地公园的文化气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让城市居民能够在民俗文化浓郁的氛围中休闲娱乐。 1.2公共休闲需求 随着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多数时间精神处于紧绷的状态,因此,希望在工作之余能有一个休闲的场所。在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并在其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山地公园景观。采用合适的色彩及线条搭配,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愉悦的空间。山地公园景观不仅有丰富的山体资源、绿色生态环境、繁茂的植被群落,还有能够休息的公共场所,同时配备了专业的运动设施与场地,为人们舒缓压力、放松心情提供了空间。 1.3全民健身需求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无形当中身体健康被透支,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身体素质综合评估中,合格率在逐年下降,国民体质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为了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发展,全民健身的计划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作为主题公园的一种类型,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健身提供了场所,同时也大力宣传了体育精神。 1.4城市对生态绿化的需求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周边绿地逐渐被吞噬,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当中,自然景观严重匮乏,人们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当中,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人们对于绿色景观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作为自然绿色生态景观密集形场所,不仅有山体自然景观,还有公园绿色景观。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的出现,对城市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设计原则 2.1整体协调原则 通常城市综合型山地公园占地面积都比较大,但是在最开始建设过程中,整体开发的理念并不完善,公园的入口以及城市道路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公园的通达性也不强。这对山地公园的建设来说是极大的阻力。因此,整体协调原则是综合型山地公园设计的首要原则,这就需要重视公园如何与周边的环境完美结合,就城市规划学的角度来看,将公园与周边的道路设施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公园的使用面积,同时也让山地公园的交通更加便利,也增加了山地公园的可达性,结合公园景观的分布设置园路,能够让山地公园的游览更加顺畅。印山公园总面积约324270.2m2(约386.38亩),净用地面积约297126m2(445.69亩),基地周边主要是住宅用地、科教研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医疗用地为主,未来人流主要来自周边以及老城区,因此,对于道路交通的要求非常严格,山地公园规划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整体协调的原则。 2.2多种运动组合主题 综合型山地公园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将运动项目做好规划,可以通过调研的形式,向公园周边居住的居民发放问卷,结合大众对运动项目的需求以及选择,在公园内设计以多种运动组合为主题的场所,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养生运动、休闲运动、娱乐运动等项目,以此来丰富公园的运动类型,扩大运动可选范围,从而突出公园多种运动组合的主题。 在印山公园的运动场地中,除了向人们提供一些常规的运动项目外,还增加了五禽戏景墙、晨练广场、拓展运动营地、极限运动场所、智慧运动场等不同的运动场地,为居民提供了诸如五禽戏、广场舞、山地自行车等多种运动类型,突出了印山公园多种运动组合的主题。 2.3民俗文化元素 印山公园地处四川简阳市,简阳市面积2213.5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共853个村(社区),人口总计148.6万,是四川省第三大人口大县(市),简阳素有“天府雄州”的美誉,是四川天府新区国际旅游文化功能的核心区,依托四川这一文化大省,在印山公园的设计中,蕴含有及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状元文化、山水印象、巴蜀文化、雄州民俗环绕着印山公园,在内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专门的文化展示空间,一方面为了增加印山公园的文化气息,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 2.4保护生态环境 在山地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构建人类景观空间就是综合型山地公园的设计,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要尤其重视,充分尊重山地公园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切记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此外,在规划过程中,要将山地公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为山地公园的设计增添色彩。 印山公园的总体格局呈现为两山夹水,临江眺城,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山水相融、绿色环保、美观实用、特色鲜明的原则,构建出山水环境当中的景观高地。 3.印山公园景观设计

度假村开发设计原则

度假村开发设计原则 建造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度假村,除提供足够的设施之外,其规划还必须符合其他的一些原则:满足市场和投资需求,创造有吸引力的形象,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等。一般适用的原则有以下几个: 1.满足个性化需求 包括细致地划分和引导度假者游览和游玩需求的不同功能区,但这些分区之间常常相互矛盾,在旅游策划度假产品的规划中要求尽量的将这些矛盾融合到一起,例如: ①度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宁静和休息,但同时也有娱乐和运动的需要。这就需要在规划度假产品的同时既要考虑宁静优雅的环境,又要配备部分人流集中聚集的设施; ②隐私保护也是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度假别墅区内,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空间也要预留。 2.提供不同体验 多数旅游度假者都是城市或城镇居民,对他们而言郊游和外出度假就意味着逃离城市环境,远离高密度、拥挤、按部就班的索味的日常生活。旅游度假村可以规划成“反城市”,提供相反的新鲜体验,比如:改变生活节奏和提供放松的机会;接近自然、阳光、海水、雪地、森林、山地;提供人文关怀;由运动和游憩带来的活动的变化与生活圈和工作圈之外的人群交往;发现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建筑布局与个别区位的吸引点 整个度假区中建筑的统一布局将产生大量无吸引力或枯燥的小型空间,因此对建筑在特定分区的集中往往有益于保护景区内最有价值的自然用地。建筑布局应以提供好的景观或对以下方面增加吸引点为出发点,例如: ①在主要公共区域如餐馆和酒水吧(产生利润的地方),可以打造生态餐厅吸引客群消费,尤其是在冬季,生态餐厅是度假区客户的主要吸引点。 ②在区位上不好的客房,可以通过对客房内部空间景观的打造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 ③如果度假区内规划有住宅群,则需要增加单个住宅的独立性,并尽量以度假别墅的形态规划,避免高密度的高层建筑规划。 个性化设计的体现 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在不同时间的户内活动和温泉沐浴的需求。创造舒适宜人、安全健康,浪漫悠闲的室内外环境。 1.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充分结合当地自然坡地的地形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现有建筑空间、地面上下构筑设施的特点及要求,实现景观与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 2.立体景观设计 实现场地标高的多元变化,丰富景观层次,提供不同的空间体验。整个温泉度假村室内外场地成坡地式的景观平台,周围空间绿化高低错落、收房相间、将平面上的各种环境要素竖向空间延伸,丰富了人观赏精致的视觉感受,一切风景在映入眼帘之后都变得动态起来,仿佛回到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之中。 3.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提升住区形象品位 注重整体景观与建筑空间文化的沿袭、适当的运用巴厘岛特色材料如陶质和砂岩装饰材料点缀园建、小品、容器,把文化性融入到整个度假村的景观设计中来,突出文化村的文化品味和生活情趣。

第七章造林规划设计

第七章造林规划设计 第一节工程造林 所谓工程造林,指的就是要把植树造林作为工程项目来对待。工程造林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它的涉及面很广,包括育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不同生产阶段。因此,工程造林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造林学与现代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纳入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系统的观点、现代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国家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和实施的工程项目。 一个完整的工程造林项目,包括下面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项目的确立。 2.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方案决策。 3.工程造林的规划设计。 4.年度施工设计。 5.工程管理。 第二节造林调查设计 一造林规划设计的类别 造林规划设计的总任务,是对一个地区(单位或项目)的造林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作出具体设计,它是指挥造林生产、制订造林计划和指导造林施工的主要依据,是工程造林必不可少的环节。造林规划设计按其细致程度和控制顺序,可分为三个逐级控制而又相对独立的类别:造林规划、造林调查设计及造林施工作业设计。 造林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造林工作进行粗线条的安排,包括一个地区的林业发展方向、林种比例、布局、规模、进度、主要技术措施的规定、投资及效益概算等。造林规划可按基层单位(乡、林场等)制定,也可按更大的地域单位(县、省及至全国)制定。通常它是在相应的地区或其上一级地区的林业区划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作为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制定计划及指挥造林生产的依据。 造林调查设计是在造林规划的原则指导及宏观控制下(在没有进行造林规划的地方也可直接按林业区划的原则指导),依据上级机构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对某一个基层单位的涉及造林工作的各项条件因子,特别是对宜林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造林设计,落实到山头地块。造林调查设计,还要对此项造林工程的种苗、劳力及物资需求、投资数量及效益估计等作出更为精确的测算。

南京浦口珍珠泉总体规划

南京浦口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一)规划认识 针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处于由观光旅游至度假旅游转型战略机遇期,规划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力求达到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协调:一方面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自然资源,维护其生态环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追踪旅游度假的需求,合理布局配套,提高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其既有绝佳山泉林湖美景,又有一流旅游度假设施,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交融。(二)规划依据 1、规划依据文件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调整) 《南京市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 《南京市浦口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 《南京市旅游业“十一五”计划》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4年4月)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2004年) 2、规划参考文件 《南京市浦口区“一山三泉”地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老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纲要》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3年4月、未批) 《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2006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一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二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3、规划相关文件 规划依据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等相关标准,并参考国内外一些发展较好的旅游度假区经验编制。 (三)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风景资源,维护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各项规划设计均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确保做到规划建设无污染、无破坏。规划旅游度假设施融入优美如画的自然环境中。 根据景观环境评估结果,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保护好南北较高山体;建设用地则尽可能选择影响较小的丘陵低地,以维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总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不受破坏。尽可能保护好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带,维护其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良好的生态基础。 (2)突出特色的原则 既要挖掘区内历史文化(如山水文化诗),又要突出山泉林湖美景,注重对湖光山色的展现利用,讲究规划艺术性。 整合、挖掘、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最能体现特色的地带留出来作为核心游览区,尽可能使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景观视觉质量较好的地带强化景观特征,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3)高起点、高品位原则 以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为南京国际化大都市配套,与国际旅游度假趋势接轨。 为占领旅游度假市场有利地位,建立旅游度假高端市场的优秀品牌,必须注意

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前言 二基本概况 (一) 自然条件: 淳化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北部,地处东径108°18′—50′,北纬34°43′—35°03′。北接旬邑、南连泾阳、礼泉,东与三原、耀县毗邻,西隔泾河与永寿、彬县相望。距咸阳市75公里、西安市85公里。造林作业区位于淳化县枣坪沟流域,海拔900—1300米,地貌为“U”形沟壑,沟谷陡而深,相对高差150—180米,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特性。土壤疏松干旱,土层薄、裸岩多、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沟头不断向前发展,原面遭受蚕蚀,属中度侵蚀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白善土、黄善土、褐土型石渣土、普通褐土。无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植物群落为酸枣、蒿类,分布较为均匀,盖度70%左右,该立地类型适宜栽植防护林树种较多,整地难度较大。 (二) 气候条件: 人工造林作业区属半干旱两年三熟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2℃,≥19℃活动积温3200℃,无霜期200天左右,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干燥度1.25一13.8,热量充足,降水分布不均,春旱、伏旱严重,对人工造林成活率影响很大。针对气候条件,在造林施工中要切实采取一系列抗旱造林措施,提高造林成效。 (三) 社会经济情况: 作业区共有人口9326人,3668名劳力,农村剩余劳动力1172人,农民纯收入1077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居住相对集中,交通比较方便。 淳化县属于国家贫困县,县财政收入仅保党政事业单位工资,投资林业生产资金不足。但群众具有投身林业,热爱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1980年、2004年二度被评为“全国林业先进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县实施以林业统揽全县大局的思路,使林业生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每年投入到林业生产的时间为两个多月,其造林组织方式主要以乡为单位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整地造林和雇请专业队整地造林。 作业区的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林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在长期的林业生产实践中,总结推广了容器育苗,裸根苗带土包装,鱼鳞坑集水整地、穴底植苗、埋小土丘截杆造林以及ABT生根粉,保水剂等化学药品的应用等一系列配套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在过去的工程造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淳化县出台了宜林“四荒地”使用权拍卖办法,加之禁牧力度加大,提高了造林保存率,使群众个人、下岗职工、党政企事业单位投身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东至县梅城林场造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

东至县梅城林场造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 1.基本概况 1.1自然概况 1.1.1地理位置 梅城林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在东至县城郊,距东至县城北2.5km,林场离东至县城北只有2.5km,且尧渡河由南到北穿越林场,地理坐标为16。56'~11。77'E,30。5'~30。10'N,南北长8km,东西长10km,经营总面积1769.2km。 1.1.2地形地貌 梅城林场在东至县内,地形地势属于江淮丘陵地带,其地形地势是丘陵,他的地形地貌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以高低起伏的低山和平地为主。 1.1.3气候条件 梅城林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1℃,年将雨量1530.6mm。 1.1.4土壤条件 土壤主要为紫色砂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以及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 1.1.5植被条件梅城林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乔木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栓皮栎、檫树、樟树、苦槠、枫香、黄檀等。 1.2社会经济条件 梅城林场1958年在国营苗圃基础上扩建成场,建场时总面积35000亩,林业三定后定权发证面积为26261亩,其中林业用地25799亩,非林地462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8199亩,无林地5108亩,林地中用材林14119亩。其中杉木6705亩,松树547亩,阔叶树1100亩,毛竹313亩,经济林4080亩,其中栓皮栎3714亩,茶叶90亩,杜仲3亩,油茶88亩,板栗92亩,森林覆盖率为69%,活立木蓄积量773万立方米,全场职工221人,房屋5675平方米,累计投资达18811万元。 梅城林场林地类型主要有有林地、采伐迹地、经济林、未成林地、疏林地、苗圃地、荒山荒地。 在全场285个小班中,有林地占226个小班,说明该林场林地利用率高;从林种结构来看,该场有用材林、经济林、特用林、竹林,其中用材林最多,占全场小班个数的90%以上,由此可见该林场的林种结构极不合理。 梅城林场的树种主要是杉木、马尾松以及松杉混交林(针叶林组),阔叶林较少,主要集中在3号和6号林班即青加田和河西营林区,阔叶树种以栓皮栎最多,共有19个小班;另外还有少量的青冈栎、檫树、枫香、樟树及针阔混交林;因此,该场树种结构单一,纯林针叶化严重。 梅城林场林木年龄偏小,林分平均直径、平均树高以及每公顷蓄积量都较低。林分因子平均值林分因子平均值林分因子平均值年龄(年) 18.9 平均胸径(cm) 12.5 蓄积(m3/hm2) 82.4421平均高(m) 9.4 断面积(m2/hm2) 13.99 7 该场经营型资源多,而利用型资源少,即中幼林资源多、成过熟林资源少;另一方面也说明需要抚育间伐、林分改造的林分多,因此,应加大营林的资金投入,确保中幼林资源林分质量的提高。 2.造林规划设计调查方法与步骤 2.1准备阶段 2006.9.4日早,老师在教室对我们分析了林场的基本情况,对实习所要注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向我们做了有必要的交代。将实习人员进行了分组和任命小组负责人。并且将进行外业调查所必须的仪器进行了检查和分配。 2.2外业调查 2.2.1踏查 2006.9.4日9点-2006.9.6日7点由老师带着实习小组成员和实习仪器去湿地松林,马 尾松,金钱松林,水杉林进行了基本踏查和开辟了一些简要的道路。 2.2.2外业测绘 2006.9.8日下午以组长为主首先进行对马尾松进行测绘和调查工作,主要对林分结构,林木情况,土壤结构和水分含量以及含石量,地形和土壤类型进行了调查。2006.9.9日一天分别对水杉林和金钱松林,湿地松林进行了以上标准地调查,以及总结数据等。 2.3内业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