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呼吸困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呼吸困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呼吸困难(dyspnea)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国外文献报道,9%~13%社区成人有轻至中度的呼吸困难症状,>40岁者中15%~18%、≥70岁者中25%~37%有呼吸困难症状。美国每年因呼吸困难急诊就诊达300万~400万人次。研究显示,呼吸困难为心肺疾病住院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某些疾病中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而且与心脏疾病死亡关系更明显。 呼吸困难的病因涉及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血液、精神等多个系统,进行鉴别诊断需要系统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因其在临床诊治中常发生误诊,故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十分重要。1999年和2012年美国胸科协会(ATS)发表了关于呼吸困难的专家共识。 目前我国在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尤其对呼吸困难的定义、语言表述及评估和诊断流程等方面尚无统一认识。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参照ATS相关文件及近年发表的有关呼吸困难的重要文献,经认真讨论撰写了本共识,希望在呼吸困难的定义、描述、评估及处理等方面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 ―、呼吸困难的定义 目前我国通用的教科书中对呼吸困难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运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2012年ATS呼吸困难共识中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某种包括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呼吸不适感的主观体验"。 ATS的定义是狭义呼吸困难的定义,仅将呼吸困难作为患者主诉,从而将呼吸困难定义为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我国的呼吸困难定义则为广义呼吸困难的定义,既包括了患者主观症状感受,也包括了患者的客观体征表现。但我国呼吸困难的定义未指出患者主观感受与客观感受间的关系,易使人误解为呼吸困难必须同时伴有客观呼吸费力的表现。 本共识认为,呼吸困难的界定是深入研究呼吸困难的基础。呼吸困难既可以是患者表述的一种症状,又可以作为医生判断病情的依据。虽然呼吸困难是一种患者的主观感受,但医生还应关注呼吸困难的客观表现,因此对广义呼吸困难的定义,不仅应含有患者主观感受及体征描述(如端坐呼吸,发绀等),还应包括对患者主观感受之外的附加客观表现的描述(如呼吸费力等)。 因此本共识将呼吸困难定义为:呼吸困难指患者的某种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空气不足、呼吸不畅、呼吸费力及窒息等呼吸不适感的主观体验,伴或不伴呼吸费力表现,如张口呼吸、鼻翼扇动、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运动等,也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患者的精神状况、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心理因素及疾病性质等对其呼吸困难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影响。 对呼吸困难性质的分类有多种,按病程分为急性呼吸困难与慢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困难是指病程3周以内的呼吸困难,慢性呼吸困难是指持续3周以上的呼吸困难。按病因可分为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和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其中肺源性呼吸困难又分为呼气性、吸气性和混合性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鉴别

心源性、肺源性or…你还在分不清? 呼吸困难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常被来诊患者描述为“憋气”“气短”“拔气”等,由于患者描述不一,让很多医生只能靠猜来判断患者病情。呼吸困难常为伴发症状,很多时候也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因此在诊治过程中时常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呼吸困难常暗藏杀机,不仅仅局限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还有很多其他系统及全身疾病亦有此表现。今天我们就系统学习一下呼吸困难的相关问题。 呼吸困难的概念 根据《呼吸病学》中的描述,呼吸困难是一种患者感到空气不够、呼吸不畅的感觉。既然是一种感受,就存在主观的成分,也就是说呼吸困难不仅仅会出现在病人身上,健康人也可以在某些情况出现。 常见呼吸困难的鉴别 呼吸困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最常见的类型是体力活动时。当机体活动时,血氧的降低或二氧化碳的升高均会使大脑呼吸中枢兴奋,引起通气量增加,导致呼吸困难的出现。在病理状态下,轻微的活动即可引发呼吸困难,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出现。根据成因,可将呼吸困难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肺源性呼吸困难 常由限制性或阻塞性通气障碍引发。 (1)限制性呼吸困难:由于肺不能充分扩张以吸入足够容量气体所致。常在活动后明显,静息状态下一般无不适主诉。 (2)阻塞性呼吸困难:常由气道的狭窄引起,又根据狭窄部位分为: ①大气道阻塞:由喉水肿、喉痉挛、气管异物、气管肿瘤及压迫等因素所致,以吸气明显困难为特点,查体可见三凹征,可伴干咳和高调吸气性喉鸣; ②小气道阻塞:由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疾病所致,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特征,查体可闻及呼气时间延长,常有哮鸣音。 (3)混合性呼吸困难:在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或自发性气胸、大面积肺不张或肺栓塞等情况可见,特点为呼吸双相均感费力。 2.心源性呼吸困难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降低,液体积聚在肺内,从而产生肺水肿。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呼吸气促、不能平卧、口唇发绀,双肺闻及湿啰音,心率增快,临床上首先想到的是急性左心衰。若为急性左心衰,则通过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对症处理其症状可缓解。需要指出的是,此类症

诊断复习题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 一、填空题 1.呼吸困难的病因主要是和疾病。 2.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包括:①、②、③、④、⑤。 3.从发生机制及症状表现,呼吸困难分为:、、 、。 4.发作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者,见于、。 5.呼吸困难伴有大量浆液性泡沫样痰,见于和。 6.呼吸困难伴昏迷,可见于、、、、 、等。 7.呼吸困难伴血性泡沫样痰见于。 8.骤然发生的严重呼吸困难见于、、、等。 9.呼吸困难伴一侧胸痛见于、、、、 、等。 10.呼吸困难伴发热可见于、、、、 等。 11.呼吸困难伴咳嗽、咳脓痰者见于、、 、、等。 12.呼吸困难伴咳脓痰较多者可见于、等。 13.癔病患者由于或的影响可有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呼吸频率可达60~100次/分,常因通气过度可发生。严重时可有。 14.叹息样呼吸实际上是一种。 二、判断题

1.判断呼吸困难客观表现应注意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异常变化。() 2.呼吸困难者不一定有发绀表现。() 3.出现呼吸困难的主要疾病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4.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由于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 5.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 sign)() 6.呼气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干啰音。() 7.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是由于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两者发生机制相同。() 8.急性左心衰竭的呼吸困难又称“心源性哮喘”(Cardiac asthma)() 9.右心衰竭时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体循环淤血所致。() 10.出现深长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声,称为酸中毒大呼吸(Kussmael)呼吸。() 11.呼吸中枢受抑制,致呼吸缓慢、变浅,且常有呼吸节律异常,如Cheyne-Stokes或Biots呼吸。() 12.癔病患者出现的呼吸困难是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所致。() 三、名词解释 1.呼吸困难 2.心源性哮喘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最多见的是:() A.呼吸系统疾病 B.心血管疾病 C.中毒 D.血液病 E.神经精神因素 2.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突发呼吸困难(吸气或呼气)或和哮鸣音,下列哪种情况最多见:() A.隔肌运动受限 B.神经肌肉疾病 C.胸廓疾病 D.肺疾病 E.气道阻塞 B型题: 问题(3-7) A.气道阻塞 B.心力衰竭 C.尿毒症 D.重度贫血 E.脑出血

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呼吸困难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肺炎 肺炎(Pneumonia)是指肺部出现炎症,为呼吸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肺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层的人身上,但以年幼及年长者、以及患有免疫力缺乏症或免疫系统比较差的人属于高危患者,他们比较容易发病。若病况严重,可以致命。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肺炎死亡率占呼吸系统急性感染死亡率的75%。严重肺炎可以出现呼吸困难,但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咳嗽、咳痰、咯血等,一般容易诊断。但应该注意观察是否合并更为隐蔽的基础病,比如白血病等,患者容易并发感染,尤以肺部为甚。 支气管哮喘 呼吸困难是哮喘的典型症状,喘息的发作往往较突然。呼吸困难呈呼气性,表现为吸气时间短,呼气时间长,患者感到呼气费力,但有些患者感到呼气和吸气都费力。这部分患者一般都有明确的哮喘病史,容易诊断。但如果患者为初次发病,就应该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体格检查,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有效。缓解后可做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肺功能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心肌梗死 心肌梗塞又称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这部分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但结合病史及体征容易做出诊断。尚有心绞痛的病人,临床表现较为轻微,心绞痛的同时也可诉呼吸困难。注意鉴别。 有机磷中毒 有机磷中毒患者,由于腺体分泌增多,中毒者口腔及呼吸道较多带“蒜臭”味的分泌物,严重者出现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发绀;咳嗽、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心率增快、心音弱,两肺布满哮鸣音及湿性罗音;甚至可发生呼吸衰竭、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力衰竭。结合病人服毒病史及相关症状体征,一般可作出诊断,如果没有明确服毒史,但典型症状体征,诊断也不十分困难。 癔症

小儿常见病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有明显的流行史、局部症状较轻,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病程较长。该患儿发热1天,无上述症状,可除外。 2、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3. 上呼吸道感染为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为小儿最常见疾病,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较重。患儿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全身症状为发热、烦躁不安、头痛、乏力等。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浅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4.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最常见细菌和病毒感染,也可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起病多数较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胸片有助于诊断。 5. 过敏性紫癜:为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多见四肢及紫癜,对称出现,以伸侧较多,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常伴关节肿痛,腹痛、血便和蛋白尿。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6.水痘:本病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初起于躯干部,继而扩展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红色斑丘疹或斑疹,数小时后变成椭圆形水滴样小水泡,周围红晕为特征,该患儿无上诉症状,皮疹特点与之不符,可除外。 7. 过敏性皮炎:为接触某种过敏物质或无明显诱因引起患儿全身皮肤红肿,瘙痒,严重者可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腹痛、便血等,查体全身皮肤红肿,有时可见斑丘疹,肺部听诊可闻及喘鸣音。 8. 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可分早发性及晚发性,早发性黄疸出现时间出生后3-4天,晚发性则出生后6-8天,血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无论早发性或晚发性一旦停母乳或改配方奶48-72小时,黄疸即可明显消退。 9. 婴儿肝炎综合征:常是病理性黄疸延长,超过二十八天,多种原因所致,血中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转氨酶异常,肝、脾可肿大,该患儿母乳喂养,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正常,目前可排除此病,需进一步确诊。 10.梗阻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出生后1—2周或是3—4周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大便变为白陶土色,尿色变深黄,肝大质地硬,直胆高,肝功异常,出现营养和发育降低。

小儿常见病鉴别诊断(精)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有明显的流行史、局部症状较轻,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病程较长。该患儿发热1天,无上述症状,可除外。 2、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3. 上呼吸道感染为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为小儿最常见疾病,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较重。患儿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全身症状为发热、烦躁不安、头痛、乏力等。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浅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4.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最常见细菌和病毒感染,也可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起病多数较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胸片有助于诊断。 5. 过敏性紫癜:为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多见四肢及紫癜,对称出现,以伸侧较多,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常伴关节肿痛,腹痛、血便和蛋白尿。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6.水痘:本病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初起于躯干部,继而扩展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红色斑丘疹或斑疹,数小时后变成椭圆形水滴样小水泡,周围红晕为特征,该患儿无上诉症状,皮疹特点与之不符,可除外。 7. 过敏性皮炎:为接触某种过敏物质或无明显诱因引起患儿全身皮肤红肿,瘙痒,严重者可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腹痛、便血等,查体全身皮肤红肿,有时可见斑丘疹,肺部听诊可闻及喘鸣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