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贫血概述

(三)无效造血
定义:由于某些因素 使其在成熟和进入 外周循环之前被 骨髓 破坏、死亡,称 无效造血或无效性 红细胞生成。是造
成贫血的一个主要因素
外 周 血
二、贫血的分类
1、形态学分类 2、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3、骨髓增生情况分类 4、其他
1、形态学分类
① Wintrobe法(1934) 根据外周血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 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浓度 (MCHC)的检测结果,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
3、神经系统的症状(头晕、嗜睡、耳鸣,神志不清等) 4、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脾大)
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肾功能减退、或出现蛋白尿等)
6、其他(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视力下降等)
第二节
贫血的诊断
贫血的诊断程序:
1、有无贫血; 2、贫血程度; 3、贫血的原因和类型。
一、判断有无贫血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fl)
MCH (pg)
MCHC (g/L)
具体疾病举例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0~360
急性失血、溶血,再障等
大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 小细胞低色素
>94
<80 <80
>34
<26 <26
320~360
320~360 <320
巨幼细胞贫血等
感染、中毒等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等
赣南医学院第五临床医院 主讲:朱华珍
学习要点:
1、简述贫血的概述和分类 2、比较红细胞形态异常对贫血类型的诊断价值 3、列出贫血的病因和要病机制的分类 4、分析贫血的诊断思路
第节 贫血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红细胞的重要知识点

红细胞的重要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红细胞的重要知识点此书名为“知识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扬知识无用论,而是希望借此名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
人体内的红细胞介绍

体内的红细胞生存周期是120天人体内的正常红细胞不会永远生存下去,一般寿命在120天左右。
衰老的红细胞由于本身代谢的改变,如酶活性和糖酵解速度的降低,能量减少,稳定性受到影响,易在脾内破坏或不断在血管床中冲撞而碎裂,这是红细胞的生理性破坏,每天相当于总量的1/120。
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吞噬裂解,释出血红蛋白,分解为铁、珠蛋白和卟啉。
卟啉则为体内未结合胆红素的主要来源。
未结合胆红素在肝脏内形成结合胆红素。
胆汁中含有结合胆红素,它经肠道细菌作用,被还原为粪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
少量粪胆原又被肠道重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其中大多通过肝脏,尚有小部分粪服原通过肾脏,随尿排出。
正常成人每天排出粪胆原为40~280毫克,排出尿胆原<4毫克。
当大量红细胞破坏,患者就会出现黄疸,血清游离胆红素增高、大便粪胆原排出增多,尿中尿胆原呈强阳性而胆红累则阴性。
红细胞就是这样不断的生成和破坏,从而维持了其在人体内的一定数量的平衡。
正常人体内红细胞是如何维护平衡的在人体内的幼红细胞不断增殖过程中,细胞质也逐渐发育成熟。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破坏,尤其是脾脏在破坏红细胞中占有重要地位。
红细胞的生命期和红细胞膜的结构、红细胞内酶系统的活力及血红蛋白分子等有密切关系。
红细胞内在的任何一种缺陷均可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如超过了骨髓代偿性增生的程度,就会引起溶血性贫血。
肿大的脾脏也可阻滞和吞噬过多的红细胞。
所以红细胞的平衡是依赖于红细胞膜结构的稳定,红细胞内酶系统的正常活动及血红蛋白分子含量,以及正常的脾脏功能均有关系。
什么是网织红细胞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增生发育过程是:多网织红细胞→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形态检查、血红蛋白测定

Hb的合成受激素的调节:Epo和雄激素。
▪ 注意事项:1. 如α-链或β-链合成障碍,使三种正常 血红蛋白比例异常,即各型地中海贫血;如多肽 链发生氨基酸置换、丢失、加长,称为血红蛋白 病。
2.病理情况下可出现硫化血红蛋白(SHb)。
(二)血红蛋白衍生物及其吸收光谱
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
或= 100
×1012/L
【报告方式】
RBC(/L)= .
× 1012/L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显微镜法 2.血液分析仪法
为目前主要临床检验细胞计数方法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小。
【质量控制】 1.手工法 误差来源包括:标本、操作、器
HiN3法
血液分析仪法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
1)原理:在Hb转化液中,除SHb外,Hb被高铁氰 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再与CN-结合,生成 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吸 收峰为λ540nm,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 L·mmol1 ·cm -1 。因此根据标本的吸光度,即可求得血红 蛋白总量(不含SHb)。
材、固有误差(计数域误差) 2.仪器法 严格按操作规程;定期作室内和室间质控。
【参考值】 男性 : (4.00-5.50) × 1012/L 女性 : (3.50-5.00) × 1012/L 新生儿:(6.00-7.00) × 1012/L
【校正】WBC>100×109/L时,需校正: 实际红细胞/L=所数细胞总数-白细胞数 (正常红细胞:白细胞=750:1, 可忽略白细胞的 影响)
【器材】 微量吸管,采血针,小试管,计数板,盖片,棉球, 显微镜。 【试剂】红细胞稀释液:任选一种 1.Hayem稀释液:氯化钠1.0g、硫酸钠(含10个结晶 水)5.0g,氯化高汞0.5g,蒸馏水加至200mL,过 滤后使用。 氯化钠---调节渗透浓度 硫酸钠---提高比重防止红细胞粘连 氯化高汞---防腐剂,有毒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的生成过程红细胞系发育的过程是从原红细胞开始的。
原红细胞体积大,胞核也大而圆,染色质细粒状,核仁1~3个,胞质呈强碱性。
由原红细胞发育成为早幼红细胞时,核染色质变粗,胞质内开始合成血红蛋白。
早幼红细胞约经四次分裂发育为中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胞体较小,核染色质呈粗块状,胞质内血红蛋白渐增多。
中幼红细胞再增殖,分化,发育成为胞体更小、核固缩、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的晚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已无分裂能力,它脱去细胞核后就成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成熟红细胞而释放入血液循环。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组织缺O2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
不论何种原因而引起的组织缺氧,都能促进红骨髓加速生成和释放红细胞。
实验表明,缺O2能促进肾脏产生一种红细胞生成酶,此酶作用于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激素)。
这种激素由血液运送至骨髓,作用于原红细胞膜上的受体,促使这些细胞加速增殖分化并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此外,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也可能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雄性激素不但能直接刺激骨髓成血组织,加速红细胞生成,而且还能作用于肾脏使红细胞生成酶的活性提高,从而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
这就可能解释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多于女性的原因。
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但也可因其他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病理原因而被破坏。
正常时红细胞的更新率每日约为1%,比其他组织为高。
红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可塑性减小而脆性增加,它可因血流撞击血管壁或因穿过毛细血管被压挤变形而破裂,此时膜内酶活性下降也影响膜的坚固性而导致破裂。
此外,麻醉剂和毒素等也可使红细胞膜的脂质溶解;在免疫过程中,抗体和补体吸附到细胞膜上可使红细胞致敏并产生凝集现象,最终导致细胞破裂。
红细胞破坏后,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将其吞噬,也可当血液流经肝和脾脏时,被其中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清除。
红细胞被吞噬后,血红蛋白分解成珠蛋白和血红素,二者均可被摄取回收再利用。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几点说明: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 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③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第三节 血细胞
纤维蛋白原、球 蛋白、胆固醇
白蛋白、磷脂
RBC 叠连
RBC 叠连
血沉 血沉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⑵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①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血红
血清 ≠ 血浆
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 40~50%, 女性 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 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水(91%-92%)
白蛋白
血浆
血浆 球蛋白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原
↓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
↓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
(形成凝血块)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参与酶数量
多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组织和血中 少 快、 约十几秒钟
内外原性凝血的区别
(三)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 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 1、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无激 活作用 2、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不易集结 3、即使血管损伤,启动凝血过程,也只限于局部, 多余凝血因子会被血流冲走稀释,并在肝、脾等 处被吞噬破坏 4、血液中还有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存在
血细胞概述

(二)白细胞的功能
• 白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
– 在五类白细胞中,除淋巴细胞外,其他所有的 白细胞都可以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从而穿过 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的渗出。
– 白细胞具有向某些化学物质趋向游走的特性, 称为趋化性(chemotaxis)。
1.中性粒细胞
– 血液中最主要的吞噬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和高度的化学趋 化性,并且具有较强的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征
1.粘附 • 血小板与与非血小板的表面粘着,称为血小板粘附。 2.聚集 • 指血小板彼此粘附的现象。 3.释放 • 血小板受刺激后,储存在致密体、溶酶体或α-颗粒中的一些物质被释
放出来。
4.收缩 • 血小板内含有收缩蛋白A和M,这些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
ATP释放能量而使血小板收缩,形成坚实的之血栓,有利于止血。 5.吸附
三、血小板
• 血小板(platelet)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质脱落形成的具有代 谢能力的小块细胞质碎片。
(一)血小板的正常值 • 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约为(100~300)×109/L。
– 一般情况下,血小板数量超过1000×109/L 称为血小板过多,易发
生血栓;血小板数量低于50×109/L则称为血小板减少,容易出现出 血倾向。
3.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 指红细胞具有的可塑变形的能力,这与其呈双凹碟
形、表面积大、膜和内容物均具有流动性有关。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1)生成部位
–
胚胎时期,红细胞生成部位在卵黄囊、肝、脾和骨 髓;出生以后,主要在红骨髓。
(2)造血原料
–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而铁( Fe2+ )和蛋 白质就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细胞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
人体内红细胞数量的多寡以及质量的好坏,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在人体内协同完成,它对于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吧。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内,是由骨髓中的干细胞经过一系列分化和成熟的过程而产生的。
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睾丸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红细胞增多素等。
其中,红细胞增多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它能够促进红细胞的增生和分化,从而提高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
在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中,干细胞首先分化成红细胞前体细胞(erythroid progenitor),然后分化成成熟的红细胞。
在这个过程中,红细胞前体细胞会经历多个阶段,包括原始红细胞(proerythroblast)、嗜碱性幼红细胞(basophilic erythroblast)、多染性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blast)和正染性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erythroblast)。
最终,通过成熟的红细胞放入血液系统中,完成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红细胞破坏主要是由位于脾脏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完成的。
巨噬细胞会识别和摧毁体内老化、变形和功能异常的红细胞,同时也会清除体内的垃圾物质和感染病菌。
在这个过程中,巨噬细胞还能将红细胞内的铁、叶酸等有益的成分回收利用。
通过巨噬细胞的清理,体内老化的红细胞会被分解成蛋白质、铁、叶酸等物质,然后再进入到新的红细胞的生成过程,完成循环。
总结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因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由骨髓中的干细胞分化而来,其中红细胞增多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红细胞的破坏主要是由位于脾脏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完成的,通过它的清理,体内老化的红细胞能够回收利用,帮助新的红细胞进入到循环中完成它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护理学专业
gp 生理学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思考题
高职护理学专业
生成的原料
• 20~30mg/d •95%来自于铁的再利用 •食物中再吸收Img
•外源性铁多为Fe3+,需要转变成Fe2+才能被吸收
职护理学专业
gp 生理学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__成熟因于❷维生素B12职护理学专业
gO 生理学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高职护理学专业
内因于(胃粘膜壁细胞分泌)
+
维生素B12
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消化酶破坏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gp 生理学
生成的调节
职护理学专业
gp 生理学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__
|"2]
雄性素
/促进肾脏产生EPO /直接刺激骨髓,促进RBC生成
高职护理学专业
gO 生理学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__
红细胞的破坏、
RBC平均寿命120天,24小时0.8%更新。
血液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蔡智慧生理教研室 深河医学高等专科 学校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生成的部位、
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胚胎早期:卵黄囊 2-4个月的胚胎:肝、 脾 成人:红骨髓
高职护理学专业
中性位/
甲幼区
郵脓
分叶核
德巴惨造血+细胞
•晩總虹/ 网织红
皿小板
Qr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