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七情内伤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一)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盛邪退 2.邪盛正衰 3.正虚恋邪 4.邪正相持 5.邪去正虚
(二)
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转化 6.阴阳亡失
(三) 气血津液的失调 1.气的失常:气虚、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的失常: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出血 3.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4.气血津液关系失调:气滞 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水停 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血瘀津停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
痰——较稠浊者
无形之痰:只是征象,不见形质的痰病
饮——清稀者:留积于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因部位而名异
2.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失宜 其他各种原因
脏腑功能失调
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 肾不主水 肝失疏泄 三焦气化失司
津液代谢障碍 痰饮
3.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影响病情 变化
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 损伤相应心脏 数情交织伤心肝脾 易伤潜病之脏腑
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二、饮食失宜
过饥——摄入过少,气血生化不足,体虚,抗病能力衰 退
过饱——积食,损伤脾胃功能,聚湿生痰,化热
五味偏嗜——引起脏气偏胜,脏腑之间关系平 衡失调 寒热偏嗜——致阴阳失调
偏嗜烟酒
三.劳逸失度
耗气(伤脾肺之气)
劳力过度(形劳):
劳伤筋骨(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中的六淫指什么?

中医中的六淫指什么?

中医中的六淫指什么?中医把病因又称病邪。

导致病因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痰饮、瘀血等。

中医识别病因,主要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导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即“辨证求因”。

其中六淫和七情是最主要的发病因素。

啥是六淫,听起来好淫荡似的!让我们一一说来.六淫(一)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致病特点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古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正常的情况,叫“六气”。

“六气”正常不会使人得病,当突然刮风下雨,正巧你又身体抵抗力不足时,你就容易得病了,此时“六气”也就成了致病因素。

当“六气”不正常时叫“六淫”。

六淫是不正之气,又称为“六邪”。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都是外部致病因素(2)季节性,如冬天容易感冒,夏天容易中暑(3)地域性,南北方的病种有很大差异(4)相兼性,就是可以掺和着来,比如风寒、风湿(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是阳邪,其性开泄(风邪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易袭阳位(比如风吹的脑壳疼,哈哈)(2)风邪善行而数变(风总变来变去,到处跑)(3)风为百病之长(风是载体能载其他邪气,比如风载着寒、湿而来,所以风是老大)(三)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风阵阵,不寒而栗)(2)寒性凝滞,主痛;(寒冷使身体成凝滞的状态,受寒侵袭比较痛,都有受寒肚子痛的经历吧?)(3)寒性收引:(使气机收敛,腠理紧闭,脉络拘紧,筋肉挛急,简单理解为热胀冷缩吧!)(四)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伤津就跟跑步跑多了会流失津液一样(3)暑多挟湿(暑必兼湿)。

(五)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阴邪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因为湿又沉又浊。

(3)湿性黏滞:性质粘稠停滞,导致病程反复发作。

(4)湿性趋下,主要袭击阴位,袭击下部分,比如风湿腿脚痛。

(六)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病因七情六淫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病因七情六淫
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避免过度劳累。
病例二:风寒感冒的病机与治疗
总结词
风寒感冒是中医常见的一种感冒类型,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 治疗原则为辛温解表,常用药物有麻黄 、桂枝等。
VS
详细描述
风寒感冒的病机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邪气 ,导致肺卫失宣,营卫不和。临床上常表 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等症 状。治疗原则为辛温解表,常用药物有麻 黄、桂枝、杏仁等,同时可配合针灸、推 拿等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 暖,避免受寒,适当运动以增强身体免疫 力。
寒邪
具有凝滞、收引的特点,易导致气血 凝滞、关节痹痛等,如风寒感冒、寒 湿痹等。
暑邪
具有温热、升散的特点,易导致热病 、中暑等症状,多发生在夏季。
湿邪
具有黏滞、重浊的特点,易导致肢体 沉重、关节疼痛等,如湿痹、湿热黄 疸等。
燥邪
具有干燥、收敛的特点,易导致皮肤 干燥、口鼻干燥等症状,如秋燥等。
火邪
具有炎热、耗伤的特点,易导致高热 、口渴等症状,如火热内盛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病例三:脾胃湿热的病机与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脾胃湿热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 食欲不振、肢体困重等症状。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常用 药物有黄连、黄芩等。
脾胃湿热的病机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原因导 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郁而化热。临床上常表现为脘腹 胀满、食欲不振、肢体困重、大便黏滞等症状。治疗原则 为清热利湿,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等,同时可配 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规 律,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

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

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1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

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2 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

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

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⑴ 直接伤及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

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脏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

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等证。

基础中医学:七情内伤

基础中医学:七情内伤
③悲则气消 消,即气的消散或功能减退。过度悲
忧,损伤肺气——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2、影响脏腑气机
④恐则气下
下,即气机陷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 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甚则遗精, 昏厥。
⑤惊则气乱
乱,即气机紊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 乱——心悸,惊恐不安。
⑥思则气结
结,即气机郁结而不畅。思虑过度,使 脾气郁结——脘腹胀满,纳呆便溏。
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 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伤心则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等 伤肝则胁下胀痛、梅核气,妇女痛经、闭经、癥瘕等 伤脾则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泻等
④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2、影响脏腑气机
①怒则气上 上,即气机上逆。过度愤怒,使肝气横 逆上冲——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
②喜则气缓 缓,即气机涣散而不收。过喜使心气涣 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 狂乱。
2 .情志过激又伤五脏精气
五脏
肝藏


肺伤

化 精

情志
生怒

喜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①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过怒伤肝 过喜伤心 过思伤脾 过悲伤肺 过恐伤肾
②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
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③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心主血脉 脾主运化 关系气血精生成、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3、多发为情志病
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症,如郁证、癫、 狂等。
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症,如胸痹、 真心痛、眩晕等身心疾病。
③其它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 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 等。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病因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本文将对中医中的病因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病因名词解释中医》,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篇1一、六淫六淫是中医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

当这些气候因素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人体自身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当这些情绪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是指饮食不规律、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饮食不节会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四、劳逸损伤劳逸损伤是指长期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导致的身体损伤。

劳累过度会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安逸过度则会导致气血不畅,都可能引发疾病。

五、外伤外伤是指外部暴力对身体造成的损伤,如跌打损伤、刀枪伤等。

外伤不仅可能导致局部损伤,还可能引起全身反应,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六、内伤内伤是指身体内部因素导致的疾病,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

内伤多与体质、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治疗。

七、毒邪毒邪是指一些有毒物质对身体的侵害,如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等。

毒邪入侵会导致身体出现急性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病因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六淫、七情、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内伤、毒邪等多种因素。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篇2病因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病因可以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它们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病因的分类和解释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外感病因、内伤病因、饮食病因、情志病因、劳逸病因等等。

此外,中医学还采用病因网模型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并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

七情六欲之七情伤

七情六欲之七情伤

注: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

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

”《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忧(悲)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99199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99199PPT课件

主要病症

心气涣散 心悸、失眠、精神不集
乐 过 度
喜伤心 喜则气缓
中 心神失常 喜笑不休、妄言、妄动
.
(3)悲则气消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悲 哀 过 度
声低息微,气短乏力,
悲伤肺 肺气消散精神萎靡不振,甚则失
悲则气消
魂落魄
.
(4)恐则气下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气血趋下 面色苍白,头昏欲倒,
惧 过 恐伤肾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
升散 上犯头目 伤暑:头昏、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多夹湿 暑湿夹杂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呕恶,苔黄腻
.
湿邪
.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损伤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
①怒则气上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症
肝气上逆
大怒 怒伤肝 怒则气上
血随气逆 影响脾胃
急燥易怒,头痛、头胀、 面红、目赤 吐血、呕血、甚则昏厥
嗳气、呕吐、腹胀、腹 泻、食欲不振
.
(2)喜则气缓
病因 致 病 特 点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燥性干涩:燥邪具有干燥、涩滞不滑润的性
质。燥邪致病特点: 1、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的症状。如 外感燥邪,可见口干唇燥,皮肤干燥,小便 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2、易伤肺阴。如燥邪犯肺,肺阴受损, 宣降失可,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 痰中带血等症。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性主动:“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 不定的特征。常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中首要的致病 因素。寒、暑、湿、燥、热等多依附于风邪侵犯 人体致病,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 燥等症。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 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 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腹泻 等症。 • 寒性凝滞:寒为阴邪,具有凝结阻滞不通的性质, 寒邪致病可使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疼痛。 • 寒性收引:寒为阴邪,具有收缩、牵引的性质。 寒邪致病,可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 地域性 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 相关。 • 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 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病。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分为阳邪、轻扬开泄:具有轻扬、升 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表现:头痛、汗出、恶风。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定位游走不 定和症状变化多端的特点。如风疹,疹块 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
六淫七情内伤和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 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其为“六邪” 。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 外感性:
六淫致病多从人体的肌表、口鼻而入,常 从外界侵犯人体致病,故称外感病 • 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湿性趋下: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 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浊”,即 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 湿性粘滞:粘,粘着、粘腻。滞,停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 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表 现为黏滞而不爽,如淋证的小便滯涩不畅。二是病程的缠绵性。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如湿疹。 • 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水湿内生、停聚,出现水肿、尿少等症状。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暑为阳邪:故具炎热的性质。暑邪致病一般多为实热证,表现为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等症。 • 暑性升散:具有升发和向上的性质。其致病特点:
1、易上犯头目。如伤暑出现头昏、目眩等症。
2、易上扰心神。如中暑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 3、可使皮肤腠理开泄而多汗。 4、易伤津耗气。出现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等病变。 • 暑性多夹湿:夏季气候既炎热,又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 气弥漫,故暑邪多夹湿邪侵犯人体,形成暑湿夹杂证。表现为发 热、烦渴兼有四肢困倦、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
•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阳胜则热”,故发为实热性病证,临 床多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火性趋上,火热邪易侵害人 体上部,故火热病证,多发生在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为多见。如目 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肿痛等。 • 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 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等。 • 易伤津耗气:热邪侵入,一方面耗灼津液,另一方面迫津外泄,故伤 津液。气随津泄,热盛耗气,故易耗气。 • 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潘灼肝经,耗劫津液,使筋脉失于濡 养,而致肝风内动。表现为高热神昏等症;火热之邪侵犯血脉灼伤脉 络,并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 • 易致疮痈: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 直接伤及内脏 • 影响病情改变
• 影响脏腑气机
影响脏腑气机相应的临床表现
暴怒
怒则气上、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头胀头痛,面红 目赤、呕血
影响脏腑气机 悲(忧)
悲则气消、肺气耗散
临床表现: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 胸闷,乏力懒言。
影响脏腑气机

喜则气缓 临床表现:精神不能集中,甚至神 志失常,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 息微弱。
七 情 内 伤
七情和七情内伤的概念
• 七情: 喜、怒、思、悲(忧)、恐、惊七种正 常的情志活动 • 七情内伤:
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情志刺激,超越了 人体的心理和生理适应能力,引起脏腑损伤。
七情与五腑的关系
• 七情与五腑的关系
怒——肝 思——脾 喜——心 悲(忧)——肺 恐(惊)——肾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影响脏腑气机

恐则气下、肾气不固 临床表现:二便失禁,甚则遗精
影响脏腑气机

惊则气乱
临床表现: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甚 则神志错乱。
影响脏腑气机 思
思则气结
临床表现: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秘 或便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