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掌握的逻辑学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如:他是一个学生。

学生:在学校读书的人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概念用语词来表达

概念与语词有区别:

首先,概念和语词的本质不同。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具有全人类性和共同性;语词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其次,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有三种情况

(1)同一语词有时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他在上课-可以表达两个概念:听课和讲课。

(2)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偷”与“盗”

“诉讼”与“打官司”多词一义

“妈妈”与“母亲”

巧用概念的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写文章,文章生动。可以据此鉴赏文章,赏析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判定逻辑推理是否正确。

(3)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

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包括:介词、副词、感叹词。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说明对象是什么样的;

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范围,说明对象有多少。

学生内涵是“在学校读书的人”;外延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

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已满18岁”的内涵是指实足年龄,应以日计算,即过了18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才认为是已满18岁。

“已满18岁”的外延是所有已经过了18周岁生日的人。

本案被告人是在18周岁生日这一天作案的,不在“已满18周岁”的外延之内,所以不适用死刑。

练一:以下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

1.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分。

三、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外延数量的多少,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是指外延仅有一个对象的概念。如:中国、长江、周恩来、布什、《阿Q正传》的作者……

从语词角度看:专有名词、摹状词

2、普遍概念是指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如:人、商品、学生、法律、大桥……

(二)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据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具体事物,

1、实体概念如饭、菜、铜钱

2、属性概念如香味、声音等

(三)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只是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森林、丛书、群岛、舰队

2、非集合概念并不是只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树、书、岛、

例如:

在“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和“我们班的同学都是中国人”这两个语句中,前一个“我们班的同学”是个集合概念,它不反映我们班中的某个同学,不能说成“我们班的某个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后一个“我们班的同学”是个非集合概念,它既反映我们班中所有的同学,也反映我们班中的某个同学,可以说“我们班的某个同学是中国人”。前者表示集合概念,而后者则表示非集合概念。

注: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逻辑问题。

(三)同一个语词既可以表达集合概念也可以表达非集合概念——要注意语境

例1、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例2、人是有理性的。

例1中的“人”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表达集合概念。

例2中的“人”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表达非集合概念。

四、运用概念的逻辑错误

1、歧义概念:因概念反映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而产生的歧义。如:

1898年,中国清政府和德国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条约》中约定德国可以获得“山东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铁路沿线30里内的矿产开采权……”

歧义①清政府:“铁路沿线的两侧总共30里”

②德方:“铁路沿线的每一侧各30里,总共60里。”

③“30里”是“英里”还是“华里”?

2、混淆概念:由于“不知”导致的对概念的错误理解和不恰当运用。

例:有人把“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理解为“抨击”甚至“打倒”,歪曲了“理性批判思维”的本意。

甲:北京的长城景点是一天游览不完的。

乙:八达岭是北京的长城景点,一天完全可以游览完。

1英里=3.2187华里

3、偷换概念:把本质不同的概念故意当作“同一”概念来理解和运用。

例: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不可战胜。

人都有隐私权,所以我隐瞒罪行。

——由偷换概念导致转移(偷换)论题

五、概念的周延性

(一)概念的“周延”与“不周延”

若概念的语义所指断定(肯定或否定)了概念的全部外延,该概念的外延就是周延的;否则就是不周延的。如:1、“马”是动物。2、有的“称为马的动物”不是“马”。

在这个语言环境中,两个“马”的外延都是周延的,而“称为马的动物”则没有断定概念所指的全部,是不周延的。

一般地,表达判断的全称概念是周延的。如:

1、“所有公民”都享有人权。

2、张爱玲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

其中的“公民”和“著作”都是周延的。

此外,表达否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

如:1、女人不是老虎。2、有的学生不是河北人。

这里的“老虎”和“河北人”都断定了概念的全部外延,因而是周延的。

若语义所指仅断定了概念的一部分外延,那么该概念的外延就是不周延的。如:

1、有些鹤会跳舞。

2、仙人骑鹤。

其中的“鹤”、“仙人”、“会跳舞”都是不周延的,它们仅仅断定了概念所指的一部分。

一般情况下,一个表达肯定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如:

1、所有的山羊是羊。

2、有的农民养羊。

这两个判断的谓项“羊”都只断定了“所有羊”中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的“羊”的外延是不周延的。

三段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