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

合集下载

藏族土司制度

藏族土司制度

藏族土司制度1. 引言藏族土司制度是中国西南地区藏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政治制度,起源于古代,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藏族土司制度是一种以土司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特点、社会影响等方面全面介绍藏族土司制度。

2. 历史背景藏族土司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

当时,吐蕃王朝统治西藏地区,将土地划分为多个部落,每个部落都由一位土司负责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司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政治制度,并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3. 制度特点藏族土司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3.1 地方自治藏族土司制度是一种地方自治制度,土司在各自的地盘上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他们负责管理土地、收取税收、维护社会秩序等事务,同时也要向上级政府缴纳一定的税收和贡品。

这种地方自治的制度安排,使得各个地区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社会稳定性。

3.2 血缘继承在藏族土司制度中,土司的继承是通过血缘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土司的儿子或近亲会继承土司的职位和权力。

这种血缘继承的制度安排,一方面保证了土司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权力集中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3.3 宗教影响藏族土司制度受到了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

在藏传佛教中,土司被视为宗教和政治的领袖,具有神圣的地位。

土司制度中的一些仪式和制度安排也与藏传佛教的信仰和教义密切相关。

这种宗教影响使得土司制度在藏族地区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4. 社会影响藏族土司制度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1 经济发展在藏族土司制度下,土司是地方的经济管理者,负责土地的分配和税收的征收。

土司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和税收政策,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土司还组织人民参与一些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4.2 文化传承藏族土司制度对藏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早对于西藏的管理制度范文

最早对于西藏的管理制度范文

最早对于西藏的管理制度范文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治理西藏地区,中国历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措施,保护西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最早的西藏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的唐朝,当时吐蕃王朝与中国建立了联姻关系,西藏成为了唐朝的一个重要部分。

唐朝实行了“官平、土察”政策,即在西藏设立官吏平等处理西藏事务,同时还有土司制度,由当地土司管理西藏的内务。

随着唐朝的衰落,吐蕃王朝分裂成多个部分,西藏地区陷入了混乱和割据状态。

直到公元十三世纪的元朝,中国政府重新对西藏实行了管理制度。

元朝设立了专门的官员来管理西藏地区,统一划分行省、州县,推行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

明朝时期,西藏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叛乱和战乱,中国政府采取了更严厉的管理制度。

明朝设置了西藏行省,设立巡按司和提刑所等机构,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控制。

同时,明朝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西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和治理。

清朝设立了西藏喇嘛瓦剌管辖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事务,与西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清朝还实施了藏汉地方官制和藏书院制度,加强对西藏地区的行政管理和教育事业。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藏地区继续实行中国的管理制度。

中华民国政府设置了西藏全权代表机构、西藏行署、地方行政机构等,统一管理和治理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地区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管理治理。

新中国政府设立了西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藏族人民享有各项权益。

同时,中国政府全力支持西藏地区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经济建设措施,改善了西藏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民生水平。

在今天,西藏自治区继续实行中国的管理制度,保护西藏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西藏地区的投资和支持,推动西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同时,中国政府也注重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加强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工作。

藏族土司制度

藏族土司制度

藏族土司制度
藏族土司制度是指藏族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社会政治组织形式。

在历史上,藏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政治制度的特殊性,采取了土司制度来管理和统治当地的社会生活。

土司制度起源于元代,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最后在民国时期逐渐消失。

土司制度中,土司是地方的领导者,类似于官员的角色,负责管理本地区的政务、军事和经济,同时也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和解决纠纷的责任。

土司的身份通常是世袭的,由土司家族内部传承,他们享有一定的特权和权力。

在藏族地区,土司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管理地方事务、调解纠纷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土司在土地分配、税收征收、治安维护、军事防御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权威和影响力。

他们还与中央政权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作为地方官员执行中央政策。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政治体制的变革,土司制度逐渐式微。

在民国时期,中央政府逐步废除了土司制度,实行了现代化的地方行政体制。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土司制度完全被取缔。

总之,藏族土司制度是藏族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地方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司制度已经不复存在。

藏族土司制度

藏族土司制度

藏族土司制度【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I.藏族土司制度的起源II.藏族土司制度的发展与演变III.藏族土司制度的影响与作用IV.藏族土司制度的现代意义正文(篇1)一、起源藏族土司制度源于古代吐蕃王朝,在唐朝时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

其后,松赞干布的孙子尺带珠丹创立了藏传佛教。

由于地理环境和政治形势的影响,藏族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家族和部落为基础的地方政权。

二、发展与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藏族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家族和部落为基础的地方政权,土司制度也随之产生。

最初,土司制度只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制度。

土司在藏族地区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他们可以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行使司法权等。

三、影响与作用藏族土司制度对藏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土司制度巩固了藏族地区的统治,使得藏族地区得以稳定发展。

其次,土司制度促进了藏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为藏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土司制度还促进了藏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共同文化认同的形成。

四、现代意义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藏族土司制度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首先,藏族土司制度反映了藏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篇2)I.藏族土司制度的定义II.藏族土司制度的历史背景III.藏族土司制度的职能和特点IV.藏族土司制度的影响正文(篇2)藏族土司制度是藏族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政治制度,它源于唐朝,在元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土司制度是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统治制度,由家族中的贵族担任土司,负责管理当地的事务。

藏族土司制度的历史背景藏族土司制度是在唐朝时期开始形成的,当时西藏地区处于分裂状态,各个部落之间相互争斗,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

而唐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控制,便任命了一些家族中的贵族担任土司,让他们管理当地的事务。

丹巴土司制度发展历史考证张弘

丹巴土司制度发展历史考证张弘

丹巴土司制度发展历史考证张弘作者:***来源:《民族学刊》2021年第10期[摘要]丹巴位于“藏彝走廊”的核心區域,其对汉藏民族关系、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的稳定均具有重要影响。

自忽必烈时期开始丹巴即开始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新中国成立,研究丹巴的土司制度发展历史对梳理“藏彝走廊”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丹巴土司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考证,并对其境内的四个土司的管辖范围、权力地位进行了梳理,以期对该地区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丹巴;土司制度;历史研究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1)10-0059-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贸易发展衰落和近现代商道开辟考证研究”(17XZS&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弘(1974-),男,汉族,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专门史、南丝路;王小红(1971-),女,汉族,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遗产保护、生态旅游。

四川成都 610106土司,藏语叫作“”,意思是王,头人叫“打若”,意思是很大的。

自元开始至明清时期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土司制度一直都是中央政府治理和统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手段,此制度对当时的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丹巴地处“藏彝走廊”的核心位置,集合并浓缩了该走廊的诸多特性,是众多历史和民族事件发生发展的核心区域,其社会和政治稳定在川西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稳定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考证丹巴地区的土司制度对研究上述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从检索到的专业期刊论文来看,研究藏族地区土司制度的成果较多,而专门研究丹巴土司制度的则几乎没有,只有有限的几篇文章,而且都是有关丹巴土司遗址而非土司制度。

段斗牛等对丹巴土司历史与建筑遗产进行调查,主要是对其土司制度、土司官寨、碉楼和嘉绒藏式民居建筑遗产的价值和特点进行了研究[1];彭陟焱、陈昱彤对包括丹巴巴底土司官寨在内的共计13座川西北嘉绒藏族土司官寨遗址进行过田野调查[2],文章对巴底土司官寨的建筑布局、年代以及特点进行了描述。

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

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

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什么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管辖地方的制度,最早起源于明朝,也存在于清朝时期。

在这个制度下,一些被认为有经验和能力的绅士被任命为土司,负责管理一个地方,领导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在藏族地区,土司制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历史在早期的藏族社会中,各个部落之间的纷争很常见。

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引入土司制度以前,一些部落会自选领袖,而且这些领袖往往不会特别强势,也没有特别明显的仪式来提醒居民他们的领袖的地位。

在17世纪初,名为“札鲁札”的部族在青海湖附近发展成为了一个可以控制一定范围内的政治力量。

随后,更多的部落也开始模仿札鲁札的方法来发展他们的人民,并且在他们之间建立了很多贸易和文化交流,从而抛开了部落之间的敌视与战争,逐渐形成了藏族文化。

在朝廷的掌握下,藏族地区的土司们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如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民间纠纷的调解等。

土司们也开始用不同的方式向朝廷缴纳税款,并且经常与边疆的巨头进行交流来保护他们的领地。

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运作在藏族地区,通常称土司为“布达贡”,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最高领导人。

通过土司线性传承的方式来维持地方社会的和平稳定,同时在政治上实现影响。

土司既是政治家,也是经济元老,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并且具有某种神秘性质。

通常情况下,一些富有的家族会推举自己的成员来出任土司。

一个有实力的家族可以稳定地运营整个地区多年,甚至几十年。

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家族会任命不同的人来成为土司,但他们总是会保持家族的掌握。

在治理土司领地的过程中,土司们会向朝廷缴纳一定比例的税款,以换取朝廷的保护和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朝廷也会授予土司不同的称号,以表彰他们的贡献和功劳。

土司制度对于发展和维护藏族地区的统一性和文化特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这个制度下,不同的地方可以形成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开始的部落状态,实现了更高水平的统一。

对土司制度的反思和现状虽然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但在较晚的清朝时期,这个制度逐渐被废除,朝廷直接对地方进行了管理。

卓尼土司制下几种土地制度

卓尼土司制下几种土地制度
到了清代,根据现存的一些史料证明,朝廷己直接向土司制下的百姓征税。下面是
一件挑州厅属世袭指挥金事衙门发给上冶旗下的公文。原文是藏文。
译文 s奉大清乾隆皇帝圣旨:
(印〉
所属勺哇(上冶旗)旗下之总管及百姓须知 s你们在收税时,是要保质保量。收
齐后由总管依向例集中,务于十月初一送到卓尼,若有违者,安严加惩处。特此发文。
进入其他从外地迁入的老户"大房子"的行列中。"如遇有死亡或缺嗣,田地元人管理
者, '~民房子,只要有能力承担这份土地上的一切义务,即租税、德役,可以通过一定 的手续占有使用,谓之 4吃田地 P。由总臂、旗长报土司批准,发给耕种执照'p o 就承
认是土司的"兵马田"地百姓。由此那些"杂房子一一自由小农"在土司的土地上变为
分自营回,把这些土地租伺给耕种"户世田"的农户,让他们在这种土地上谋求生活资
料,在此以外的土地上提供大量的劳役地租来创造剩余产品。后来将租111l给农民的这部 分土地叫"租粮田"。
十六章杂的大部分农户除耕种"户世田"、"租粮田"外,还得承担土司衙门的各 种杂役。如传信,护卫及其它生活琐事。但不负其它摇役,如出兵、守防等。这也是"租 粮田"的一种劳役地租形式。 另外十六章杂中的内十二章杂的百姓,在维系土司政权,强化土司族权等方面又有
同时,也是配合十二因缘的颐序而说的,所谓四谛,又作四圣谛吨H吨 o
一〉苦i帝 s三界六趣之苦根也,是为迪之果. 二〉集谛 g贪填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 三〉灭谛 g涅磐也,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
四〉道谛 g八正道也,能通于涅栗。
无智亦无得: ili'~"'il~' Il '" 町 的· 智 , 泛指 认知主体 , 得 , 泛指对 象 . 把 一切对 象 置 于 认识 之

西南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

西南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

西南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授与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原有地区和人民的一种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曾实施于西南、中南及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渊源很早。

远在西汉武帝时,当时汉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郡县,但限于各少数民族内部的具体情况,委派前往的汉族太守、县令对各少数民族不能进行直接的统治,于是就不能不对这些地区中原来的少数民族首领加以利用。

汉代曾先后封了滇王、夜郎王、哀牢王,邛毂王、句町侯、漏卧侯、破虏旁邑侯、大汉都尉等等,使其仍按原来自己民族内部的方式,管理自己原来管理的地方和人民,隶属于汉王朝。

这些接受汉王朝封号的少数民族首领,就成了汉王朝在西南地区的“土官土吏”。

利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统治,在汉代称为“羁縻”。

“羁”是马笼头,“縻”即牛缰绳。

也就是说汉朝统治阶级将少数民族中的人民群众比作“马”和“牛”,充当马笼头和牛缰绳的是少数民族中的首领分子,而抓住马笼头和牛缰绳不让马和牛跑掉的人则是汉王朝中央统治者。

这种羁縻政策,到明代形成为完整的土司制度,虽然在某些现象上或具体措施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土司制度实质上也就是羁縻之治,这自两汉以至明代的文献记录中,也都无不称利用“土官土吏”对西南各少数民族进行统治为“羁縻”。

从汉武帝开始,历经蜀汉诸葛亮、西晋、东晋,都采取羁縻政策来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统治。

自后,尽管南北朝时全国趋于分裂,西南地区也不例外,唐宋时期,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者在云南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相对割据,但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如南北朝时有左郡左县、僚郡俚郡,唐宋有“羁縻”州县和土州土县以及峒等设置,多任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土吏,只是没有统一西南加以全面推广而成为完备的土司制度而已。

元朝重新统一西南,终于给土司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推行创造了条件。

当时,元王朝先后授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官职,又在各族聚居的路、府、州、县设立土官土吏,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
内容摘要: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作为我国土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相互妥协的产物。

在藏族地区施行土司制度,加强了藏区、佛教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藏族地区的统治与管理,也有利于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宗教文化的保护,对藏族地区的历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藏族地区土司制度佛教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
2002年,根据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上映后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其社会反响不言而喻。

该小说于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亦可见其文学价值之大。

《尘埃落定》通过对康巴藏区麦其土司家族两代人人生经历的描写,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为我们揭开了土司制度下藏民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土司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必然。

也是从看过该剧后,我便对土司制度,特别是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土司制度及藏区概括
1、"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其义在于羁縻勿绝,仍效仿唐代的"羁縻制度"。

政治上巩固其统治,经济上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维持下去,满足于征收纳贡。

因此它是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压迫少数民族的制度。

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开始于唐代的"羁縻制度",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结束于20世纪50年代,长达一千多年。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
形式。

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

藏族地区,简称藏区,意为藏族生活居住的地区。

我国的藏区按照地形和地域特色主要分为卫藏地区、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三个主要的藏族文化区。

藏族地区占有我国版图的西南大部及西北一部,是我国除汉族文化区外最大的少数民族文化区。

藏区较好的保存了藏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为深入研究藏族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二、藏族地区土司制度概括
土司制度在产生之初并不是就是为解决藏族问题而设立的,而是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设立的。

在藏族地区比较普遍而有力的政治制度是僧官制度,即通过佛教首领或者僧侣来统治人民的制度。

之所以僧官制度普遍而有力,则是因为在藏区,可以说是全民信教,而且对于僧侣具有较高的崇敬感和信任感,同时由于僧侣以研习佛法为主,以此僧官制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施行性。

虽然说土司制度在藏区也有所施行,但是施行的力度和广度是不尽相同的。

在卫藏地区,由于佛教各派别的大型寺院多汇聚于此,佛教对民众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该地区的土司数量明显少于另外两个藏区。

在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由于离汉族文化区较近,深受汉族政治文化的影响,距离统治中心也要比卫藏地区近,同时有不少其他少数民族与之杂居,因此在这两个藏区的土司制度就比较发达,拥有众多的土司。

这两个藏区土司的政治性色彩也比较浓厚,佛教对于政治的影响力也较弱,但是土司与佛教、中央政府之间还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藏族土司的职权
土司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与地方政权
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土司拥有一些汉族地区流官所不具有的特殊职权。

作为土司制度的一部分,藏族土司的职权与其他少数民族土司的职权大致相同。

在明代时,土司是该区域内的最高管理者,在中央政府的官位称谓为土百户长、土百户、土知府等,土司人选一般为当地的大族,由中央政府或各地州府的册封文书或信物,并每年领受朝廷俸禄。

藏区土司实行世袭制,一般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与中央政权皇室贵族传承方式相似,这是它与其他政治制度最明显的差异。

土司拥有自己的官吏体质,一般以管家协助自己管理各种事物,另外拥有大量更低级别的管理人员管理更小的行政单位。

藏区地区的文明程度较低,存在大量的农奴,藏族土司就相当于该地区的“土皇帝”,享有其管理区域内的生杀大权。

同时,其还享有该区域的财政税收、军事等特权,各土司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战时可随朝廷出征,以此获取封赏或升迁。

2、藏区土司与寺院的关系
藏族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虽然各教派的教义不同,但是佛教在藏民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藏民的一部分,藏族土司也多是虔诚的佛教徒。

藏族地区散落着数以千计的佛寺,僧侣人数众多,宗教生活是藏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虽然土司在该地区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但是人民的思想却是由僧侣和佛教统治的,也包括土司本人。

因此,土司对于其管理地区的寺院多给予优待,不仅为寺院捐赠大量的粮食和钱财,还为僧侣提供安全保护,以此来换取僧侣对于其统治的支持。

藏区的土司与寺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少有的。

3、藏区土司与僧官
僧官与土司都是藏族地区管理人员,两者共同组成了藏族地区政治统治的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