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现代通信系统知识总结

各种接入技术归纳N-ISDN 、B-ISDN 、E1/T1、FR ATM802.4令牌总线网、802.5令牌环网、802.6MANs一小丄、、 DQD 和交换式以太网、快速以太网、 G 比特以太网有线接入光纤接入网(PON )铜缆xDSL 接入、Cable TV 接入、HF (接入微波一点多址(DRM )无限本地环路(WLL直播卫星(DBS 多点多路分配业务(MMDS接入网研究的重点是围绕用户对话音、数据和视频等多媒体业务需求的不断增 长,提供具有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接入技术, 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现在接入 网的发展状况是全球电信运营商处在转型过程中, 分别从三个方面:第一,在业务竞争力方面提供更多业务;第二:在增加 ARPU !方面,实现多种业务捆绑, 以降维护成本;第三:在提升用户忠诚度方面,提高用户对网络感受满意度,从 而降低离网率。
若要实现转型目标,那么宽带提速是前提。
一、 有线接入技术(1)铜线接入技术在原有铜质导线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提高双绞铜 线对的传输容量,提供多色业务的接入。
现有采用TC M 格状编码调制)的Modem 的最高传输速率为56kbit/s ,已经接近香农定律所规定的电话线信道的理论容 量。
因此要想在双绞铜线对上提供宽带数字化接入,必须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 理技术,实现非加感用户线对数字信号线路编码及二线双工数字传输的支持功 能,达到提高传输容量和传输固定无线接入接入网无线接入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 甚小型天线气球站(VSAT 移动接入 陆地移动通信无绳通信卫星通信集群调度Wi-Fi 、WiMax 、MobileWPAN综合接入网 FTTC HFC有线+无线速率的目的,这就是所说的铜线接入技术。
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有效保护既有投资,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双绞铜线对的传输能力,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xDSL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数字信号自适应均衡技术、回波抵消技术和高效的编码调制技术,在不同的程度上提高了双绞铜线对的传输能力,为用户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综合业务接入方式表1 xDSL接入系统(2)光纤接入技术PDH、SDH 技术有源MSTP、MSAP PTN光纤接入网无源占到占、占到多占八、、亠J八、、、八、、亠八、、光纤到户、光纤到楼、光纤到路边、光纤到交接箱由于xDSL技术很难解决距离与带宽的矛盾,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光进铜退”的概念,即采用光纤接入技术。
12种无线接入方式

12种无线接入方式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宽带需求的不断增多,原来羁绊人们手脚单一、烦人的电缆和网线接入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接入方式的需要。
这时,因势而起的另一种联网方式消然走入了人们视线,并在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中演绎着一场“将上网进行到底”的运动,这就是无线接入技术。
借助无线接入技术,无论在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轻松地接入互联网。
或许,未来的互联网接入标准也将在此诞生。
本文特选出当前国内、国际上流行的一些无线接入技术,并对其进行一次大检阅,希望对大家今后选择无线接入方式有所帮助。
1、GSM接入技术GSM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该技术是目前个人通信的一种常见技术代表。
它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
GSM是199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
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上的标准。
GSM数字网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采用此项技术标准,此前一直是采用蜂窝模拟移动技术,即第一代GSM技术(2001年12月31日我国关闭了模拟移动网络)。
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拥有一个GSM网,GSM手机用户总数在1.4亿以上,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2、CDMA接入技术CDMA即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的缩写,译为“码分多址分组数据传输技术”,被称为第2.5代移动通信技术。
目前采用这一技术的市场主要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全球用户达9500万。
CDMA手机具有话音清晰、不易掉话、发射功率低和保密性强等特点,发射功率只有GSM手机发射功率的1?60,被称为“绿色手机”。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宽带技术的CDMA使得移动通信中视频应用成为可能。
CDMA与GSM一样,也是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精选全文完整版

无线局域网的概述
无线局域网的功能
为小范围内固定或移动站点提供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局域网的环境及面临的问题
有限的带宽
2.4GHz无需申请频带,非常拥挤 5GHz频带
共享信道
多个站点共享同一信道 数据通信具有广播的特点 两个或以上站点同时发送会发生冲突 如何避免冲突、如何分解冲突是WLAN面临的问题之一
BSS是一个基本的WLAN的单元网络
为一组站点提供通信服务
在一个BSS内,各站点可直接通信(对等),或只 能通过一跳中继实现站点之间的通信(AP)
每个BSS都有一个ID,称为BSSID
不同的BSS之间的站点不能直接通信
BSS与ESS(续)
ESS
ESS:Extended Service Set ,扩展服务组
点协调功能 PCF,是一种集中控制方式,站点之间的通信基于轮询的 方式,一种无竞争的方式
关联 认证与加密 帧的分段与重装
无线信道易受干扰,短帧有利于提供传输的成功率 分段功能是802.11的一个可选项
IEEE802.11标准体系 ——BSS与ESS
BSS
BSS
Basic Service Set ,基本服务组
WLAN环境面临的问题(续)
移动带来不定因素
移动中通信链路变化 拓扑变化 加上不定的信道干扰 如何保持站点移动时的连续通信是WLAN面临的问题之一
提高抗干扰能力 安全性问题
防止非法用户的接入 防止恶意的获取他人个人信息
WLAN的网络结构
无中心-对等结构(ad-hoc)
B
A
C
D 频率f E
载波侦听
物理层载波侦听
可以通过检测信号能量,判定信道的忙闲状态
无线接入技术

加业务或者紧急备用.此时.无线接入技术可以迅速提供所需的服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 1无线接入网概述
有时由于资金或不确定的发展前景等种种原因.希望能够推迟有线接入设 施的长期建设.此时无线接入系统也可以作为经济的临时性或过渡性通信 手段.等时机成熟不再需要时.还可以移至他处继续使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 1无线接入网概述
基站实际上是一个多路无线收发机,它的覆盖范围被称为一个“小 区”(对全向天线)或一个“扇区”(对方向性天线)。小区的覆盖范围从几 百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可以分为3类:大区制5~50 km;小区制0. 5~5 km; 微区制50~500 m。基站一般由4个功能模块组成:无线模块、数字信号 处理模块、网络接口模块、公共设备。这些模块可以分离放置也可以集 成在一起。
上一页
返回
12. 2固定无线接入系统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又称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 WLL)·它 是指接入网中从业务节点接口到用户终端部分.全部或部分采用无线方式。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用户终端设备一般不含或者仅含有限的移动性.它只 能提供固定无线接入业务.所以不包含复杂的移动性管理和越区交换功能。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所连接的网络一般是指接入到PSTN.因此它实际上是 PSTN的无线延伸.其目标是为用户提供透明的PSTN等业务。
(4)能够同时提供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无线接入网除了能向用户提供有 线接入网中的固定接入业务外.还能向用户提供有线接入网不能提供的移 动接入业务。能够向用户提供移动性业务是无线接入网区别于有线接入 网的重要标志。
(5)支持个人通信。个人通信的特点是用户与终端的移动性.只有无线接 入网才能支持个人通信的移动性。
无线接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无线接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我国电信市场已从传统单一运营商发展到了多运营商竞争的格局,对于新兴运营商而言,迫切希望通过能够快速部署的无线接入技术切入市场,争取用户,因此无线接入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接入手段,有着非常大的潜在市场发展空间。
窄带无线接入主要用来提供语音业务,解决部分地区不能通过有线手段提供语音通信的问题,同时满足部分用户的移动语音需求,是有线接入的有效补充;宽带无线接入主要用来提供综合的语音和数据业务,以满足用户对宽带数据业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本文周详介绍了我国应用的几种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情况。
无线接入的发展现状在窄带无线接入中,除了PHS制式的“小灵通”技术外,SCDMA制式的无线接入应用从2003年开始呈现发展和上升趋势。
在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中,近年发展的主要技术包括LMDS技术及WLAN技术.由于不同技术的工作频率、技术特征、市场特性及目标定位的不同,因此每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也不同。
SCDMA技术SCDMA无线接入系统采用同步码分多址技术,工作在时分双工方式.SCDMA无线接入系统是由大唐集团信威公司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利用了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上行同步技术等,系统能提供支持移动性的无线市活。
随着SCDMA技术的逐步成熟及不同类型终端的出现,从2003年开始,SCDMA 无线接入系统在我国迅速发展.在大庆,SCDMA无线市话首先进行了商用试验;之后,中国网通在陕西省的宝鸡和榆林也进行了商用试验。
到目前为止,中国网通在南方地区(如四川、广西等地)已开展了大规模的SCDMA网络建设。
SCDMA除了作为城市无线接入的有效方式之外,还被推荐用于农村电信普遍服务。
为了更好、更顺利地完成普遍服务,我国政府在2004年初指定6家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承担电信普遍服务义务,并为此指定了“村通”工程实施方案,对“村通”工程中采用的无线接入系统,推荐优先采用SCDMA等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手段。
无线接入技术介绍

网通常是用在一座建筑物或一个工厂内,使用上通常是某一单位或某一部门使用, 规模上一般不超过几百个用户 ✓ 主要分为两大协议体系:IEEE802.11协议标准体系和欧洲ETSI HIPERLAN协议标准 体系 ✓ 通常所说的WLAN即是IEEE802.11系列标准 ✓ Wi-Fi是无线局域网联盟(WLANA)的一个商标,该商标仅保障使用该商标的商品 互相之间可以合作,与标准本身实际上没有关系。但是后来人们逐渐习惯用WiFi 来称呼802.11b协议
带化发展
无线接入技术介绍
移动接入宽带化、固定宽带接入移动化
无线接入技术介绍
- 10 -
目录
1 无线接入标准及分类 2 几种主要的无线接入技术介绍
1 移动无线接入技术 2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3 无线接入技术后续演进
– 主要实现技术 • Home RF:2.4GHz不需申请许可证的ISM工作频段 ,最大功率为100mW, 有效范围约50m ,可支持10Mbps的数据速率,支持数据与语音业务 • IrDA(红外线数据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可支持16Mbps的 数据速率,传输距离一般都在30公分-3米左右(视功率而定),角度 限制在30-120度 • 蓝牙(Bluetooth): 2.4GHz ISM工作频段 ,最大功率100mW,有效 范围100m,可支持1Mbps的数据速率,支持数据与语音业务 • IEEE802.15.3/4-超宽带(UWB):“无线USB2.0”,10m以内的近距 离高速无线传输接口,目前数据速率已达100Mbps
– 根据覆盖范围 ,分为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城域网WMAN和 无线广域网WAN四大类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发展的分析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发展的分析-----------------------作者:-----------------------日期: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发展的分析摘要: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曾经是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经过多年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发达国家,有线网络比较发达,人们有更多的选择;而在发展中国家就要稍好一些。
另外,近几年来,在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发展过热、过快,一些公司在IT业遭遇大滑坡时难逃破产的厄运。
但尽管如此,业界仍然看好这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技术,预计在2004年其在全球接入市场的份额将突破100亿美元。
固定无线接入是有线接入的补充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曾经是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当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等宽带接入并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时候,全球的开放趋势使得很多国家的电信经营者数量急剧增加。
这些新兴的电信企业又不可能短期内迅速敷设好传统运营商数十年建设起来的接入网络,因此,接入成为它们业务发展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尤其如此。
于是,无线技术所固有的提供业务迅速的优势受到了关注。
多路多点业务分配系统(MMDS)、本地多点业务分配系统(LMDS)等固定无线接入技术能够提供相当于甚至比DSL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并且能够灵活地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建设,因此受到了众多运营商的青睐。
但是经历数年,固定无线接入市场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发展起来,除了部分运营商还利用MMDS系统为用户提供包括视频业务在内的一些业务外,固定无线接入作为宽带Internet接入手段并没有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三家大的长途公司AT&T,Sptint和WorldCom获得FCC颁发的MMDS许可证,希望能够弥补公司在接入网络的不足而直接为用户提供综合服务。
但是一年前,这些公司都不再向新客户提供MMDS业务,AT&T甚至不再向现有的用户提供这种连接。
相比之下,ADSL技术逐渐成熟,在韩国等地的成功发展促进了设备的规模化,带来的是成本的急剧下降和市场的良性反应,同时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modem)在有线电视公司的努力下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无线接入技术PPT课件

WPAN是一种采用无线连接的个人局域网。现通常指覆盖范围 在10m半径以内的短距离无线网络,尤其是指能在便携式消费 者电器和通信设备之间进行短距离特别连接的自组织网。 WPAN被定位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IEEE802.15工作组负责WPAN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IEEE 802.15.1标准协议主要基于蓝牙(Bluetooth)技术,由蓝牙小 组SIG负责。IEEE802.15.2是对蓝牙和IEEE 802.15.1标准的修 改,其目的是减轻与IEEE802.11b 和IEEE802.11g的干扰。 IEEE 802.15.3旨在实现高速率,支持介于20Mbps和1Gbps之 间的多媒体传输速度,而IEEE 802.15.3a则使用超宽带(UWB )的多频段OFDM联盟(MBOA多频带正交频分复用联盟 )的 物理层,速率可达480Mbps。IEEE802.15.4标准协议主要基于 Zigbee(紫蜂)技术,由Zigbee联盟负责,主要是为了满足低功 耗、低成本的无线网络要求,开发一个低数据率的WPAN(LRWPAN)标准。
)和MB-TDD(时分双工) 。IEEE802.20弥补了802.1x协议 族在移动性方面的不足实现了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高速率 数据传输。在物理层技术上,以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入多出技术)为核 心,在设计理念上,强调基于分组数据的纯IP架构,在应 对突发性数据业务的能力上,与现有的3.5G(HSDPA: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分组接入 、EV-DO:全称为CDMA20001xEV-DO,是 CDMA20001x演进(3G)的一条路径的一个阶段 )性能相 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5.1 引言无线接入在接入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无线接入无需铺线、组网快捷灵活,接入自由;根据用户终端的可移性,无线接入分为固定无线接入和移动无线接入;固定无线接入开始用于密集住宅小区,对其他接入技术提出了挑战;固定无线接入是新运营商进军接入网市场的一个切入点。
5.2 固定无线接入概述用户终端到网络节点交换机之间的传输设施,部分或全部采用无线传输称为无线接入。
用户终端位置固定的无线接入称为固定无线接入。
固定无线接入的特点是:用户终端不具备移动性;对某一特定地域的固定用户提供接入;没有越区切换和漫游的功能;工作频率高,在微波波段;提供高的传输容量和多业务;5.2.1 典型的固定无线接入技术1. LMDS(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e Service)覆盖3-5km,向密集小区或大厦提供高速无线接入2. MMDS(Multichannel Multipoint Distribute Service)覆盖约50km,向城郊的分散用户提供无线接入3. 高轨卫星接入典型的为DBS(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覆盖广阔的地域,为偏远地区的用户提供无线接入。
5.2.2 固定无线接入网基本结构一般采用有中心的结构,中心站称为基站;中心站控制所有用户站的接入,同时接入有线网;所有用户站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必须通过基站转发。
如图5-1所示。
图5-1 固定无线接入网基本结构5.2.3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标准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标准802.16的发展概况如下:1. 802.16工作组1999年成立,制定本地/城域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标准。
分为3个小组:802.16.1小组:10 GHz~66GHz 频带无线接口开发;802.16.2小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共存;802.16.3小组:2GHz~11GHz频带无线接口开发。
2. 2001年12月802.16标准发布(10 ~66GHz)。
3. 2003年1月802.16a标准发布(2~11GHz )。
4.WiMAX联盟,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推动802.16系列标准产品的应用及802.16产品的互连互通测试和认证。
5. 802.16e研究802.16用户在不同基站之间切换。
协议详细介绍如下:(1)802.16的频段为10-66GHz,美国分配的频段分为A段:27.5GHz~28.35GHz, 29.1GHz~29.25GHz ,31.075GHz~31.225GHz;B段:31.225GHz~31.3GHz。
中国划分的频段为26GHz。
其他国家为:24GHz,28GHz(多数国家采用)等。
其技术特点:速率为155Mbps,蜂窝半径为3-5km,需要视距传输,支持多业务和保证QoS。
由于频段高,需视距传输,芯片贵,发展相对缓慢(比当初预期慢)。
(2)802.16a的频段为2-11GHz。
其技术特点:速率为70Mbps,蜂窝半径为30-50km,可超视距传输,支持多业务和保证QoS。
应用前景:WiMAX强力推荐,近期热门;Intel 等著名商家已投大量资金研制和生产支持802.16a的芯片;Intel与成都和大连签署协议,抢先占领市场。
由于频段相对低,可超视距传输,实现相对容易,加上众多著名商家的强力参与,发展前景看好。
802.16的协议模型如图5-2所示。
802.16的物理层的功能为:信号的调制解调,从无线信道上收发信号,信号的同步等。
使用的双工技术为频分双工FDD;多址技术:采用FDMA 和TDMA;主要调制技术采用QAM,802.16a规定采用OFDM。
802.16 的MAC层分为三个子层:业务汇聚子层CS(Convergence Sublayer )、MAC控制子层(MAC Command Part Sublayer)和加密子层PS(Privacy Sublayer );MAC层功能为: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带宽分配机制(申请、轮询等)、冲突分解机制、寻址方式、分段与重组、接入认证与数据加密。
图5-2 协议模型5.3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LMDS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LMDS本地多点分配业务,技术特点为:固定、双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采用点到多点微波传输技术,传输频带为微波范围10GHz~66GHz,带宽为1.3GHz,享有“无线光纤”之称,单基站覆盖半径3~5km,多址方式采用FDMA和TDMA,调制方式为QPSK、16QAM和64QAM,通信速率n×64Kbps~155Mbps,支持业务有话音、数据、视频、多媒体综合业务。
LMDS系统结构如图5-3所示。
系统由用户站和基站组成,通过传输网(基础网)连接到LMDS中心局,通过中心局连接到业务网;采用蜂窝小区结构,一个小区一个基站;基站之间不切换;点对多点结构,上行信道多个用户共享信道,需要某种信道访问机制。
图5-3 LMDS系统结构LMDS系统结构中的基站位于蜂窝小区的中央,向用户提供覆盖,基站可不划分扇区,也可划分扇区;基站全向天线和用户定向天线不划分扇区,基站多个定向天线、各天线覆盖一个扇区和用户定向天线要划分扇区;一般采用划分扇区,相邻扇区采用交叉激化方式,频率可重复使用,增加系统容量;扇区角度划分:150、22.50、300、450、600、900;对应扇区数:24、16、12、8、6、4。
图5-4 单扇区基站图5-5 多扇区基站LMDS系统结构中的用户站设备包括天线、收发信机和网络接口单元NIU。
一个LMDS 的用户站可由多个用户终端共享,如一幢楼的所有用户终端,如图5-6所示。
图5-6 用户站LMDS-技术特点:集中控制,便于用户接入管理(基站控制);上下行不对称,下行带宽为1GHz,上行为300MHz,特别适合Internet业务;提供QoS保证,根据业务QoS,申请并分配带宽;全双工通信,FDD实现上下行双向通信,下行为TDMA方式,上行为FDMA 和TDMA;系统容量大,带宽大(1.3GHz),提供容量大;可扩容性强,可增加每个扇区的载波数(最多可容纳5个载频),可增加扇区的数量,最多可划分24个扇区。
LMDS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视距(要求视距传输)、雨衰(雨天信号衰减大)、树木反射(反射引起信号衰减)、天线的高度(高度低通信质量差),采取的应对措施:蜂窝交叠、保证天线高度、自动功率控制、抗衰落的调制技术和差错控制技术提高通信可靠性。
因此LMDS 更适合于平原少雨的地区。
LMDS的每个用户站有一个48位的MAC地址,下行通信采用广播通信技术,各用户站接收符合自己地址的信息,上行信道分为许多个时隙(用于注册、竞争或传输数据等);各站在上行发送数据之前,向基站申请时隙数,由基站分配(根据Qos按需分配),各站在分配的时隙内上传数据;申请带宽时可能会冲突,冲突后按二进制指数退避;申请到带宽后,传数不会冲突。
5.4 卫星接入技术卫星接入是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地球上无线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到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图5-7所示。
卫星接入的用户可移动,天线指向卫星,面状天线的口径越大,所需发射功越小。
图5-7 卫星接入卫星接入的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大、对接收站没有特别的地理环境要求,特别适合偏远山区、农村等地域;带宽高、容量大,特别适合广播型业务;传输时延大,不同轨道的卫星时延不同,适合的业务也有所不同。
卫星工作频段范围很大,目前卫星通信使用的频段主要在L、C、Ku、Ka波段,如表5-1。
5.4.1卫星接入技术基本类型卫星通信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地球同步卫星轨道,MEO:Medium Earth Orbit中地球卫星轨道,LEO:Low Earth Orbit低地球卫星轨道。
GEO可称为地球同步卫星、高轨卫星、静止卫星,离地距离35768km,与地球自转同步,相对于地球静止不动;3颗卫星就可覆盖全球,单颗星覆盖范围广,通信时不需更换卫星,信道稳定,由于距离远,时延很大,往返时延大于500ms;不适合传输实时业务,但适合广播电视业务或无时延要求的数据业务,用于固定用户的接入。
如东方红三号卫星(DFH-3),它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广播、通信及数据传输等业务。
卫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服务范围有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
MEO离地距离10352km,运行方向与速度与地球自转不同步,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连续覆盖同一地域需要多颗卫星,一颗卫星可以较长时间覆盖某个地域,大多数通信过程可能不需切换卫星;时延较大,往返时延大于100ms,不太适合传输实时业务,但有时依然传输话音,有一定延时;主要用于军事、海事等应急通信,用于固定或移动用户的接入。
运行于中地球轨道的卫星大都是导航卫星,例如即将完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GPS(20,200km), 格洛纳斯系统(19,100km)以及伽利略定位系统(23,222km)。
部分跨越南北极的通信卫星也使用中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的卫星运转周期在2至12小时之间;最早的通信卫星“Telstar”也是使用的这条轨道。
LEO离地距离1457km(平均),运行方向与速度与地球自转不同步,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连续覆盖某一地域需要许多颗卫星(几十上百),大多数通信过程可能需要切换多颗卫星;时延较小,往返时延小于30ms,适合传输实时业务及其他数据业务,最适合移动用户的卫星接入方式。
OBCOMM系统是由美国Orbital Sciences公司和加拿大Teleglobe公司共同提出的,是投入商用的小LEO系统。
5.5 直播卫星DBS直播卫星DBS是一种采用同步轨道卫星作为通信链路,以大功率辐射地面某一区域,向用户传送信息的宽带接入系统。
上行链路为各运营商将有偿信息加密上传至卫星,下行链路为卫星将有偿信息通过广播方式送回地面,由用户接收,用户必须安装相应运营商的解码器后,方能对信号解码;一般一个解码器只能对一个频道解码。
它的卫星波束窄、功率大、用户天线小、只需接收天线和解码器就可接收信号;直播卫星DBS是一种有偿服务,同时也是一种受管制的业务。
5.5.1 直播卫星DBS的业务与实现直播卫星DBS的业务包括一下三种:(1)广播电视业务:业务提供商将电视信号加密上传至卫星,卫星将各路加密信号复用下传到一个地面覆盖区,覆盖区的用户通过定向天线和特定解码器接收信号。
(2)广播数据业务:发送和接收过程与广播电视业务类似,用户可以通过定制的方式接收。
(3)Internet下行业务,用户到网络方向的小数据量通过传统的地面方式接入(如话带modem方式)网络到用户的大量数据通过DBS传输;目前“中星在线”提供此项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