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新授课教案1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案1 岳麓版1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案1 岳麓版1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案1岳麓版1第16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课标内容](1)简要介绍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事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理念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政策。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一国两制”概念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景体验,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过程,理解“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政策,加深了我们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认识。
(2)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将法律教育渗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2)通过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意识,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课前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强民族团结”。
让我们回顾一下,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来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党和政府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导入新课程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1、构想的提出2、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二、港澳回归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历史初二下岳麓版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学案

【自主学习】1、年,正式提出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香港、澳门实行〕解决问题。
后来,“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的基本国策。
2、年7月1日,回归祖国。
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3、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4、年,海峡两岸达成共识,以口头表达述的方式说明“”和“”的立场和态度。
年1月30日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八项建议和主张。
5、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什么?〔1〕前提条件——。
〔2〕群众基础——。
〔3〕。
【当堂检测】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目前指导我国解决这一“乡愁”的基本方针是A、战争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民族区域自治D、“三不政策”2、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这一观点说明A、“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那么3、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B、“九二共识”后C、“汪辜会谈”后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4、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A、民间交往B、两岸“三通”C、台湾分裂势力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5、阅读以下材料: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请回答:〔1〕歌词中的“妈港”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2〕谁在什么时候掳去了“妈港”?“妈港”又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3〕“母亲”是按什么方针接她回来的?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4〕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哪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课后反思:。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八年级历史)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教材分析《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主要史实的,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能力目标(1)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2)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目标(1)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四、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课堂探究过程的进行实施。
五、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等六、探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设计思路:利用歌曲播放《七子之歌》,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能力。
七、实施过程:课前准备:我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有目的的搜集与香港、澳门、台湾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等。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题目】第十五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特别行政区成立的基本史实,从而深刻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以及归纳整合水平,培养从视频、图文等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水平,逐渐形成史论结合的理念。
主要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理解“一国两制”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课前将学生按兴趣分成香港、澳门和台湾三组,分别查找港澳台的历史沿革。
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合适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小组表演历史展望剧《团圆》,以加深对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真理的感性理解。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水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同时通过对港澳回归的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进一步理解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理解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1.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特别行政区成立的基本史实;2. “一国两制”的构想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2. “一国两制”方针在台湾问题上的使用【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再现法、分析综合法、讲授指导法、展示法【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播放《七子之歌——澳门》)大家知道老师刚刚播放的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吗?(七子之歌——澳门)词作者是谁?(闻一多)香港、九龙、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大连这些地方曾被殖民者侵占,闻一多为每一个地方分别写了一首诗,每首诗的末句都是深情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首诗合称《七子之歌》。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教案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重点:“九二共识”;新世纪的两岸关系。
难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导人新课:1.教师展示问题.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诗歌朗诵:诗歌中写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请问“我”代指什么?“母亲”又代指什么? 教师抽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带着整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讲授新课:一、“九二共识”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阅读材料,讨论得出: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
2.台湾问题的由来(1)请结合上图的年代尺,说出台湾在历史上与祖国有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的史实。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总结:①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导学案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一、学习目标:1、掌握“一国两制”的内容、影响及我国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2、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事实和其意义。
3、通过学习,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关系的发展。
2、难点: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全面阅读教材,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圈、划重点,同时完成学案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的,时间是。
2、一国两制的含义是的。
3、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4、海峡两岸统一的根本前提是。
(二)小组讨论: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的相同地方与不同地方。
2、教材P83的问题,如何看待“台独”现象?
(三)学习方法指导:
歌谣记忆法:1、香港和澳门回归:改革开放设计师,统一祖国探路子,“一国两制”好方式,港澳回归雪国耻2、海峡两岸交往:八项主张,指导实施。
一个中国,必须坚持。
台湾当局,背道而驰,鼓吹台独,必遭惩治。
(四)系统总结:
本节课我学习到了: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84“温故知新”题目
2、完成基础训练P37-P39内容。
(八年级历史教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八年级历史教案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指的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其核心是祖国统一大业的不断推进,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和“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分析:了解“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持续稳定发展的史实,领略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加深对党的热爱。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涵和作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二学生对目前的认知和分析能力阶段很容易将其误解,不能从根本上去认识到其真正含义。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学生了解“一
国两制”提出的原因,其中关键是掌握其真正含义,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导学案1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记住港澳回归的时间、意义及识别政权交接仪式图。
2.我能掌握“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我要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难点)【自主学习】1.为了_______________,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_____________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
后来,这一构想正式成为实现祖国___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
2.“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祖国大陆实行____________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____________制度。
3._____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______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_____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结束了________对澳门的殖民统治。
港澳回归后,分别作为中国的_____________,实行高度自治。
4.识图:看课文插图,识别港澳政权交接仪式图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区旗。
5.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共识,均坚持_____________的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和态度。
1995年,________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八项建议和主张。
【合作探究】【问题1】到现在台湾还没有实现统一是受到很多因素干扰,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有那些?你怎样看待台湾回归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自学检测】1.王芳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如下知识卡片。
如果要给卡片一个名称,最合适的是()A.民族工作成就B.外交工作纪事C.思想文化成果D.祖国统一大业2.中国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出发点是()A.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B.维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C.港澳台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只能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D.反映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3.凌清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港澳回归
1.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后与英、葡谈判,分别签署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中国于______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_______年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题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教学内容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个性化备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中英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请回答:
①“三项条约”是指哪些条约?
②根据材料,说明邓小平在香港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什么。
2.算一算,香港和澳门分别离开祖国多少年? 谈谈你对港澳回归的感受。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少数“台独”分子却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达标:
1.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二分钟)。
2.完成优化设计 智能演练1-8;10。
教
学
反
思
过程与方法
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港、澳、台三地百年来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沧桑变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及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表现出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创造精神、宏伟气魄和非凡智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爱国为民的立场和路线,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的构想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P81—85,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完成下列题目,比谁能快速正确完成)
(三)自学自测: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用____________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以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正式权交接仪式之图片导入,设问:香港是如何回归祖国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ຫໍສະໝຸດ ____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的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
(1)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共识;
(2)1993年,汪辜会谈使两岸关系向前迈进;
(3)199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全班学情
(四)讨论答疑:
学生5分钟讨论以下问题,10分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