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施工周边建筑物保护--张士友

合集下载

紧邻历史保护建筑的深基坑施工技术

紧邻历史保护建筑的深基坑施工技术
上海 玉佛 禅 寺作 为 全 国重 点佛 教 学 院 ,始 建 于 1 9 1 8  ̄
基 地 东侧 有 地 下 室 ,地 下 共 l 层 , 基 坑 面 积 约 2 3 1 0 m ,呈 南 北 向长 方 形 , 南 北 向长 约 7 5 m, 最 宽 处约 3 5 m。基 坑挖 深约6 . 5 0 m,局 部挖 深6 . 6 5 、6 . 8 5 m。
3 . 1 周边环境特 殊
消除 各 种 安全 隐 患 、提升 公 共服 务 空 间和 改善 整 体 环境 形
象。
3 . 1 . 1保 留香火、分 区施 工带 来的 隐患
整个 修 缮 工程 施工 期 间 ,庙 方要 求 庙 内香 火不 能 断 , 即 玉佛 寺 处于 正 常对 外 开放 状 态 ,施 工 时不 能 影响 寺 庙 正 常 的佛 教活 动 。前院 作 为 礼佛 主要 区域 ,意 味 着整 个 前 院 修 缮 工程 不能 同时施 工 ,必须 分 区进行 。 考 虑 到天 王 殿 和 大 雄 宝 殿2 大殿 为礼 佛 主 殿 , 并 且 不
2 工 程概 况
本工 程位 于上海 市安 远路 1 7 0 号 ,地 处普 陀 、静安 交界 闹 市 区 ,地块 东 面 为交 通主 干 道江 宁 路 ,南侧 为安 远路 ,
西面 为金 城里 居 民小区 ,北侧 为集 贤里居 民小区 。
修缮 后 工程 占地面 积7 9 8 0 1 1 ' 1 ,总 建筑 面 积6 7 9 1 m , 其 中地 下 建筑 面 积2 2 7 5 m ,地 上建 筑 面积4 5 1 6 m 。新建
Co n s t r uc t i o n Te c h n o l o g y f o r De e p F o u n d a t i o n Pi t C l o s e t o Hi s t o ic r a l Pr e s e r v a t i o n Bu ld i i n g

深基坑开挖对既有建筑物的保护与监测勘察研究

深基坑开挖对既有建筑物的保护与监测勘察研究

响 到邻 近 既有建 筑 物 的安全 。 本 文 对 既有 建筑物的监测勘察与保护作了探讨。 ( 一) 既有建 筑物增 载和保 护的勘察 要点 1既 有 建 筑 物 的增 载 和保 护 的 岩 土 工程 勘 察应 注意 以 下 6 点。 ①搜集建筑物的荷载 、结构特点、 功 能特 点 和 完好 程度 资料 , 基 础类 型 、 埋深 、 平 面位 置 ,基 底压 力 和 变形 观 测 资 料 ; 场 地及 其 所 在地 区的地 下 水 开采 历 史 , 水 位 降深 、 降速 、 地面沉降 、 形变 , 地裂缝 的发 生、 发展等资料。
宜为 0 . 5 m,超 过该 深 度 时可 为 l m;必 要 时, 应 专 门布 置 探 井查 明基 础 类 型 、 尺寸、 材料和地基处理等情况。 ④压缩试验成果中应有 曲线 ,并提 供先 期 固结 压 力 、 压 缩指 数 、 回弹 指 数 和 与增 荷 后 土 中垂 直 有 效 压 力 相 应 的 固结 系数 , 以及三 轴 不 固结 不排 水 剪 切试 验 成 果 ;当拟 增层 数 较 多 或增 载 量较 大 时 , 应 做载荷试验 , 提供主要受力层的 比例界 限 荷载 、 极 限荷 载 、 变 形模 量 和 回弹模量 。 ⑤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着重对增载 后 的地基土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 , 预测可 能的附加沉降和差异沉降 , 提出关 于设计 方案 、 施工措施和变形监测的建议 。 建筑物按建 、 邻建的岩土工程勘察应 符 合 下列 4 条要 求 。 ① 应 对 建 筑 物 的 结 构 和 材 料 适 用 局 部 挠 曲的 能力 做 出评价 。 ②除按相关规范要求对新建建筑物 布置勘探点外 , 还应 为研究接建 、 邻建部 位 的地基土 、 基础结构和材料现状布置勘 探点 , 其中应探 井或静力触探孔 , 其数量 不 宜少 于 3 个, 取 土 间距 宜为 l m。 ③压缩试 验成果 中应有 e — l g p曲线 , 并 应 提 供 先 期 固结 压 力 、 压缩指数 、 回弹 指 数 和与 增 荷 后 土 中垂 直 有 效 压 力 相 应 的固结系数 , 以及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 试验成果。 ④岩土工程勘 察报告应评价 由新建 部分 的荷载在既有建筑物地 基土 中引起 的新的压缩和相应的沉降差 , 评价新基坑 的开 挖 、 降水 、 设 桩 等 对 既 有 建 筑 物 的 影 响, 提 出设 计方 案 、 施 工 措 施 和 变 形 监 测 的建议 。 ( 二) 地 下 水 抽 降影 响 的 岩 土 工 程 勘 探要点 评价地下水抽 降影响的岩土工程勘 察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 ①研究地下水抽 降与含水层 埋藏条 件、 可 压缩 土层 厚 度 、 土 的压 缩性 和应 力 历史 等 的关 系 , 做 出评价 和预 测 ; ②勘 探 孔 深 度 应 超 过 可 压 缩 地层 的 下限, 并 应取 土试 验 或进行 原 位测 试 ;

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保护施工实践

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保护施工实践

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保护施工实践
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保护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保护施工实践:
1. 开展周边建筑物的详细调查:在开挖前,对周围建筑物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它们的结构、建造材料、地基情况等信息。

2. 施工前进行预测和计算: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预测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形和沉降情况,并进行计算分析。

3. 采取有效的围护结构措施:根据预测和计算结果,采取适当的围护措施,如钢支撑、土方侧推、地下连续墙等,防止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失稳和周边建筑物受到损害。

4. 监测和调整:在开挖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建筑物的变形、位移和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应调整,保证施工安全。

5. 控制挖掘速度:合理控制挖掘速度,避免快速开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体沉降等问题,从而减小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6. 加强沉降补偿:对于因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采取补偿措施,如在建筑物下方加设沉降补偿层,通过注浆等方式减小沉降量。

7. 加强沉降预测和控制:实时监测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如果发现超过预测值,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避免对建
筑物造成严重影响。

8. 定期巡视和维护:在开挖结束后,定期巡视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维护围护结构的完整性,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存在的问题。

总之,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预测、监测、控制等多种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小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土方开挖对邻近既有建(构)筑物的保护案例

土方开挖对邻近既有建(构)筑物的保护案例

土方开挖对邻近既有建(构)筑物的保护案例作者:刘振威来源:《房地产导刊》2015年第10期[摘要]城市闹市区的新建的工程,往往紧邻原既有建筑物。

本文介绍了深基坑施工中,土方开挖对邻近既有建筑物的影响,结合已施工的工程实例,论述了对既有建筑物的监测勘察与保护方法。

[关键词]深基坑土方开挖既有建筑物保护一、概论我们知道,深基坑施工在土方开挖工况阶段,因土方的卸载作用,对基坑的支护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应力的变化从而导致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等,从而可能影响到邻近既有建筑物的安全。

(一)对既有建筑物增载和保护的勘察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和保护的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以下6点。

①评价地下工程施工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时,应分析伴随岩土体内的应力重分布出现的地面下沉、挠曲等变形或破裂,施工降水的环境效应,过大的围岩变形或坍塌等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

②评价建筑物的增层、增载和邻近场地大面积堆载对建筑物的影响时,应查明地基土的承载力,增载后可能产生的附加沉降差;对建造在斜坡上的建筑物还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③评价基坑开挖对邻近既有建筑物的影响时,应分析开挖卸载导致的基坑底部剪切隆起,因坑内外水头差引发管涌,坑壁土体的变形与位移、失稳等危险;同时应应分析基坑水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的不良环境效应。

④评价地下水抽降对建筑物的影响时,应分析抽降引起地基土的固结作用和地面下沉、倾斜、挠曲或破裂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⑤对建筑物接建或在其紧邻新建建筑物,应分析新建建筑物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土中引起的应力状态改变及其影响。

⑥搜集建筑物的荷载、结构特点、功能特点和完好程度资料,基础类型、埋深、平面位置,基底压力和变形观测资料;场地及其所在地区的地下水开采历史,水位降深、降速、地面沉降、形变,地裂缝的发生、发展等资料。

建筑物的增层、增载和邻近场地大面积堆载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5项内容。

①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着重对增载后的地基土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预测可能的附加沉降和差异沉降,提出关于设计方案、施工措施和变形监测的建议。

昆明地铁站深基坑紧邻建筑的施工保护措施

昆明地铁站深基坑紧邻建筑的施工保护措施
昆明地铁站深基 坑紧邻建筑的施工保护措施
唐 文周 , 王起 飞
( 中国铁建 十六 局集 团北 京 轨道交 通 工程有 限公 司 , 北京 1 0 1 1 0 0 )
【 摘 要】 地铁施 工 中 基 坑开挖会对周 围建构 筑物造成很 大的影响 , 根据 昆明轨 道 交通首期工程展 览
中心站现 场实际情 况及 其紧邻建筑 国贸中心住 宅楼 的特 . 占 ’ , 针对 昆明地质 结构特征 , 提 出了 系统的基坑 祭邻 建筑物保护措施 , 包括 围护结构 、 基坑降水 、 基坑开挖 方式 、 主体 结构施 工、 专项 楼房保 护措施 等。并提 出针 对性 的连 续墙接 头形式 、 基坑 外土体的加 固及 止水 , 使 国贸 中心住 宅楼得 到 了有效的保护 , 至今 无明显变形。
层 顶 埋 深( m) ,
O . 9
围 岩 基 土 石 可 挖 本 分 级 性 分 级 ,

第 四系全新统 人 工填 土层 (Q )

I I
区, 车站 围护结构 与小 区居民楼最 近距离 5 . 5 7 m( 如图 1 所
示) , 采用 静压预应力管桩基础, 管桩外径 4 0 0 m m, 壁 厚
表 1 展 览 中 心 站 土层 土 层 土性 定 名 填 土
黏 土
昆明轨道交通首 期工程 八标 展览 中心 站位 于春城 路 与 国贸路交叉 口南侧 的春城路下 , 沿南北走 向, 明挖法施 工 , 标 准段 为 二 层 二 跨 箱 形 结 构 。 车 站 主 体 结 构 总 长 度 是 2 9 7 . 6 4 n l , 基坑深度约为 1 6 . 7 5 m, 标准段 总宽度 是 1 9 . 7 m。 具 安全隐患的既有 紧邻建筑 主要 为东 侧 的国 贸花 园住 宅小

地铁深基坑施工时对邻近污水箱涵的保护

地铁深基坑施工时对邻近污水箱涵的保护

建筑施工·第43卷·第5期801地铁深基坑施工时对邻近污水箱涵的保护瞿英军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摘要:随着城市空间开发的日趋饱和,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既有重要设施交会的情况。

以轨道交通18号线复旦大学站的建设为例,研究了基坑开挖对邻近污水箱涵的影响。

通过探明保护对象现状、合理安排隔离桩施工、动态监测周边变形情况、优化附属围护结构施工等措施,保证了施工安全、顺利地进行。

实践证明,施工效果良好,总结的施工经验可供类似项目借鉴。

关键词:地铁;深基坑;污水箱涵;保护建筑;变形控制中图分类号:TU7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001(2021)05-0801-03 DOI:10.14144/ki.jzsg.2021.05.022Protection of Adjacent Sewage Tank Culvert During Construction ofMetro Deep Foundation PitQU YingjunShanghai Construction No.1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12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saturation of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urban rail transit will inevitably encounter existing important faciliti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udan University Station of Rail Transit Line 18 as an example, the impact of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on adjacent sewage tank culverts was studied. Measures such as explor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protected objects, rationally arrang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solation piles, dynamically monitoring the surrounding deformation, and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uxiliary support structure have ensured the safety and smooth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is good, and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summarized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Keywords: metro; deep foundation pit; sewage tank culvert; protected building; deformation control层、地下2层为设备层、地下3层为站台层,车站外包总长169.1 m ,标准段外包宽度24.3 m 。

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_11

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_11

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发布时间:2022-11-15T03:58:45.089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第14期作者:张德春[导读] 本文主要以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作为研究论点,张德春湛江市建筑实业工程有限公司 44080319750930****摘要:本文主要以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作为研究论点,先对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做出详细分析,主要包括喷射注浆支护、钻孔灌注桩支护、土层锚杆支护、土钉支护施工、护坡桩施工,接着基于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现状,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进行相应的总结,即加强施工组织方案设计、合理选择深基坑支护形式、规范深基坑支护施工工序等,旨在实现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高效应用,促进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顺利完成,取得良好的技术管理效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管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城市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建筑规模和建筑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当前工程项目实施方面,潜在问题仍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保持高度关注度,构建安全、稳定的工程项目施工环境。

目前,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是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对于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与安全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然要想将该项技术的应用价值发挥出来,相关工作人员应将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管理力度提升上来,对深基坑支护技术管理要求予以高度明确,更好地应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从而确保项目整体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

1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1.1喷射注浆支护对于喷射注浆法而言,在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中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分析该操作方法,不仅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而且机械占地面积也并不大,在所有深层搅拌水泥土维护墙的方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工程建设方面,此注浆方式非常值得应用。

复杂情况下深基坑周边建筑物保护技术探讨

复杂情况下深基坑周边建筑物保护技术探讨

复杂情况下深基坑周边建筑物保护技术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佛环城际铁路东平一号隧道明挖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依云国际财富中心的影响分析及保护措施归纳总结,论述了在深基坑开挖中对邻近建筑物进行保护的原则、措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可靠的安全度。

同时,希望本文所总结的工程施工实践经验对类似工程的建筑物保护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复杂情况;深基坑;建筑物保护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交通运输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安全、准时、快速的优点,在拓宽城市空间、打造城市快速立体交通网络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明挖基坑施工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

基坑工程同其他的工程相比具有深度大、隧道长、施工难度大等这些特点,对周围环境影响范围较广,在深基坑开挖中对邻近高层建筑物的保护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以广佛环城际铁路东平一号隧道明挖基坑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深基坑开挖中对邻近建筑物保护的原则、措施。

1.工程概况广佛环城际铁路1标东平1号隧道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呈东西向以地下线形式展布,隧道长3492m,采用明挖法施工。

在DK16+497~DK16+610段紧邻依云国际财富中心,从依云国际财富中心1号楼(3层)、2号楼(15层)、6号楼(29层)楼中间穿过。

该段围护结构采用连续墙+1道混凝土撑+2道钢支撑,基坑内设格构柱;连续墙厚1000mm,深度19.8m;基坑宽度17.63 m至17.798m,深度15.4至15.8m左右,基坑底标高-11.87;冠梁顶标高2.5,第一道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间距6m,第二和第三道支撑采用钢管支撑,间距3m,设计高程-2.5和-7.5。

基坑采取封闭降水,本段地下连续墙入岩长度3-5m,地下连续墙接缝采用旋喷桩止水,基坑封闭降水对坑外地下水位影响较小。

2.建筑物情况1号商业楼为地上3层,建筑高度16m,框架剪力墙结构。

位于隧道右侧,里程DK16+522~16+56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基坑施工周边建筑物保护张士友(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第十三项目部)摘要:深基坑工程的风险因素从前期勘察、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方案编制等阶段就已经存在并开始了积累,一旦进入施工所有潜藏的风险因素就开始显露出来,鉴于铁三院信息中心保护的重要性,在基坑施工前项目部便几次会同业主、设计、勘察、监测五方探讨三院办公楼的保护问题,提出以下几种控制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系统分析监测数据,针对性的及时增加措施,不影响距车站地连墙外边仅7.8m铁三院办公楼的正常使用功能。

关键词:深基坑;地层变形;建筑物保护1 工程概况北站站位于河北区中山路西侧,紧邻天津铁路客货运中心天津北站,站位沿三马路大致呈东西走向,车站基坑大里程东侧为北站招待所,距基坑11.2m;小里程基坑南侧为铁三院办公楼,距车站地连墙外边仅7.8m;容和里居民楼,居民楼一角距基坑外侧6.5m;西侧为新建三栋9层海韵家园居民楼,均在基坑开挖受影响的范围内。

车站平面尺寸:长197m,宽20.5m。

围护结构标准段地连墙深度31.7m,厚度0.8m;端头井地连墙33.9m,厚度1.0m;换乘节点地连墙深度45.7m,厚度1.0m。

利用与6号线换乘站地连墙将基坑分成三个小基坑,大里程侧08年11月4日封闭,2009年5月28号完成大里程盾构接收井的施工。

小里程基坑及换乘段09年7月15日封闭,施工顺序见下图1。

图1 车站主体施工顺序2.工程难点分析根据北站站工程周边环境情况,工程实施期间需重点保护的建筑物有四处,主要有北站招待所,铁三院办公楼、容和里居民楼、海韵家园小区及铁通办公楼。

2009大里程基坑已实施完毕,北站招待所沉降在控制范围内。

在小里程基坑降水实验阶段,铁三院办公楼、容和里居民楼产生了不均匀沉降,尤其是铁三院办公楼,基坑降水实验仅实施3天,便沉降8.41mm情况不容乐观,铁三院与基坑位置关系及沉降数据见下图2。

图2 铁三院办公楼与基坑关系及沉降数据1.水文地质情况较差。

从地质报告研究分析,北站站大、小里程段基坑地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未施工的小里程段地层含水的粉土层较厚,且左右线地质纵断面图显示地层分布不均,第一层微承压水层与第二层微承压水层之间的隔水层较薄,最小处1.1m,且呈透镜体状。

埋深约为~38.0m的第二层承压水层承压水水位4.12m,水头高度约22.9m, 粉土、砂土的室内垂直渗透系数在10-3cm/s~10-1cm/s之间,室内水平渗透系数在10-4cm/s~10-1cm/s之间,透水性很强。

第二层承压水层局部与埋深15~27m的含水层有水力联系,若不采取措施坑底将产生“突涌”情况或降水诱发周围建筑物过量沉降2.基坑周围建筑物铁三院办公楼十分重要,且年代久远,结构和基础较差,一旦有基坑施工产生地面沉降位移,对其影响较大。

保护要求等级高。

设计要求主体基坑施工安全等级为一级,地面最大沉降量≤%H,铁三院要求房屋不均匀沉降1‰(规范要求3‰)即1.76cm。

3. 铁三院外侧车棚在业主前期拆迁范围内,但由于业主与三院在拆迁过程中没有达成共识,车棚保留至今,由于车棚未拆迁,三马路方向管线切改路由也调整至车棚与车站围护结构之间的2.6m空间内,给铁三院的保护工作又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3.保护措施根据以上情况分析,项目部几次会同业主、设计、勘察、监测五方探讨三院办公楼的保护问题,从三个阶段入手提出以下几种控制措施。

车站围护结构施工阶段设计方:提出设计变更将临近楼一侧的地连墙接头由锁口管改为十字钢板,增加墙体的整体刚度及接头的止水性能。

降低因地连墙渗漏及侧向位移引起的基坑外地面沉降量。

根据小里程基坑降水实验结果,并结合地质勘察报告,找出围护结构的设计缺陷,地连墙未隔断微承压水层,通过渗流稳定计算,将小里程基坑围护结构利用双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加深至自然地面以下44.7m,其抗压强度不小于,渗透系数不大于10e-7cm/s。

施工方:1、确保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包括:泥浆指标控制、垂直度控制、防止挖槽塌方。

特别是十字钢板接头的质量,严格履行施工报验程序,关键工序如地连墙接头处理,项目部施工管理人员做到100%全程旁站,有问题做记录,在车站围护结构施工中小里程有4幅存在问题的地连墙接头,在基坑开挖前均利用双管高压旋喷施工工艺进行了处理。

基坑降水及开挖阶段设计方:为了减小基坑围护结构降水及开挖阶段侧向位移,沿基坑深度方向增加一道钢支撑,根据理论计算基坑围护最大水平位移由24.2mm减小为16.6mm,临近基坑7m处楼房的地面沉降值由18mm减小为13mm,从设计上提高了基坑安全级别,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施工方:根据天津地铁3号线北站站地质资料和基坑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值计算模型。

如图3,模型计算区域选取400m×400m,其中小里程抽水试验区域进行网格加密。

根据地层情况,划分为11个土层,如图4,每层设置120×48=5760个节点,整个模型共63360个节点。

在小里程基坑开挖前,依据工程现场地质和基坑工程建立数值模型,分别对之前小里程抽水试验和现阶段小里程抽水试验进行计算拟合,之后再对长期抽水进行计算预测,数值计算采用软件,建立2维模型分析标准段降水及开挖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图3 数值模型平面图图4 数值模型地层分布图图5 降水产生地面沉降放大图(mm)实施双高压旋喷之水帷幕后,有效的隔断了基坑内外水力联系,通过模型分析,预计基坑开挖时长期降水会导致坑外1cm地面沉降。

项目部要在小里程基坑抽水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降水方案。

降水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降水井的成井质量,在降水运行过程中,项目部要做好降水施工记录,并观测每口观测井的水质,泥沙含量大的水井停止使用,并重新打井。

水质好的降水井要分层降水,并安装水表记录每天的出水量,根据20天的抽水记录来判断基坑围护结构施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降水井是深基坑施工的眼睛,直观的反映基坑围护结构隔水效果,应给予很好的保护,降水前先安装第一道钢支撑(如图6)防止因基坑内水位下降,围护结构内外侧产生压力差,而产生的围护结构向基坑内侧位移(图7)。

图6降水前安装第一道支撑 图7 安装支撑后围护结构位移图基坑土方开挖按原方案为退台法开挖,自2月25日至3月8日期间观测数据显示盾构井段地连墙水平位移,靠近铁三院一侧13号测斜孔向基坑内侧位移,远离铁三院一侧地连墙向基坑内侧变形很小,第一道撑位置有向基坑外侧位移,如图7、8、9显示,此现象说明铁三院楼房对地面的附加荷载对基坑有影响,项目部根据此现象改变了挖土方式,实施先撑后挖方案,采用长臂挖机挖土,将土方均匀堆在基坑北侧,平面位置延基坑中轴线与三院形成对称分布,通过计算取铁三院楼房对地面产生㎡的附加荷载,在基坑对侧将基坑开挖出的土方堆在基坑北侧,按松散土体容重m ³计算,控制堆土高度不超过,以平衡铁三院办公楼对形成的附加荷载,抑制基坑南侧外土体导向北侧的位移而产生的地面沉降,进而控制楼房随地面沉降而产生沉降。

这样需要基坑支护结构有足够刚度强度。

原设计中延基坑深度方向增加的一道撑起到了作用,经过在北侧堆土平衡南侧楼房产生的地面附加荷载后,基坑南侧地连墙位移得到有效控制,11、12号孔及9、10号孔位移基本成对称变形如图10。

分段分层开挖。

以两根支撑作为一个分层施工小段,每开挖6米长的一层土体,就及时安装钢支撑及施加预应力,整个小段施工时间控制在8~10小时内。

图8 地连墙测斜管平面布置图基坑910121113141615图9 3月8号13号点位移图图10 3月8号14号点位移图图11 降水至开挖坑底部并开挖后11、12,9、10断面变形图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要严格按设计部署施工,将车站地下二层箱型结构结合钢支撑的分布位置划分成底板、地下二层柱、地下二层侧墙、地下二层侧墙及中板、地下一层柱、地下一层侧墙、地下一层侧墙及顶板七次进行浇注,施工过程中遵循基坑施工时空效应,基坑开挖出12m,立即浇筑混凝土垫层,一个工作面出来后,8天内浇筑混凝土底板,在底板施工过程中,要组织40名钢筋工,才能保证底板钢筋绑扎工作,施工时不能考虑人员窝工问题,底板施工结束后,可以按正常的施工定额安排施工人员。

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沉降控制在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主体混凝土墙板混凝土对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的约束增强,由于围护结构位移对楼房沉降产生的影响大大降低,但是为防止结构上浮基坑内有3口降水井仍在进行抽水降压,待主体结构压顶梁施工完成达到设计强度后,及时进行封井作业。

并将顶板上3.9m覆土及时回填分层碾压待土体沉降固结后,拆除第一道钢支撑,尽最大可能降低施工对楼房沉降造成的影响。

施工全过程内外跟踪监测为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权威性,在项目部自主观测的同时,建设单位及铁三院均对建筑物进行了沉降及平面位移观测,在基坑施工前委托专业的房屋鉴定单位对铁三院楼进行初步鉴定,车站施工完成后对其进行最终鉴定。

四、结束语深基坑施工安全是项目部的首要任务,在北站站基坑施工中,全面分析勘察、设计、施工方案中的潜在安全因素,彻底解决各方遗留下的潜在风险,在施工中严格管理,达到一级基坑的各项标准,保证铁三院办公楼安全,截止2010年11月6日铁三院办公楼最大沉降点沉60.8mm,安全的度过了整个车站施工过程。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几方面不足,做以下总结:1.在围护结构施工前期为详细审阅地质勘察报告,未发现地下连续墙未穿越第二承压水层,未弥补这项缺陷进行了双高压旋喷止水帷幕,增加了车站施工费用。

2. 车站围护结构测斜仪器布置数量少沿车站方向每30m一个断面,测得围护结构位移数据覆盖面小,不利于准确分析基坑施工与楼房沉降的联系性。

数据深度只做到基坑底面以下3m,致使测得监测数据可能小于围护结构的实际位移。

3.基坑土方开挖之前未能整体考虑基坑周边环境,未分析出铁三院办公楼对基坑产生附加荷载影响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规律,致使3月8号之前未采取在基坑北侧堆载措施,造成了前期的沉降偏大的结果。

4.地面沉降点布置在混凝土硬化地面上,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地面沉降值。

作者简介:张士友,男,,大学本科,工程师,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