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观察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评价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评价下肢血管介入对糖尿病严重下肢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足的预后情况。
方法:38例2型糖尿病伴严重下肢血管病变并有不同程度糖尿病足的患者,分为治疗前组及治疗后组,做自身对比。
观察38患者治疗前后的足部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足部溃疡愈合情况及经皮氧分压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组临床症状、下肢动脉血管内径、溃疡愈合情况、溃疡愈合时间、经皮氧分压均明显改善。
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血管介入手术治疗与防护结合,可以降低患者病残率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足下肢血管介入经皮氧分压【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12-01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足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者需截肢,甚至死亡。
[1]糖尿病足患者多数血糖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红蛋白处于高水平,且合并有糖尿病肾病及眼底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因此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下肢截肢率较正常人高5~10倍[2]。
传统给予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血液循环、局部换药等对症支持治疗,但溃疡愈合慢,疗效不理想。
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我科对38例糖尿病严重下肢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进行了下肢血管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37-82岁,(平均59.5岁)糖尿病病史4-20年。
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节段性狭窄。
闭塞及足部病变,确诊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足。
其中足部溃疡前期6例,湿性坏疽22例,干性坏疽1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方法。
38例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作自身对比。
1.2.2 治疗方法:38例行下肢血管造影的患者,12例行球囊扩张术,10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10例血管狭窄程度小于50%,未予球囊扩张。
6例因血管狭窄程度严重或堵塞长度过长,球囊无法通过,未能行扩张术及支架植入。
糖尿病足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3 3 2 并 发 症 观 察 糖 尿 病 足 血 管 病 变 范 围 广 , 变 多 , .. 病 累 及 数 支 动 脉 , 呈 阶 段 性 分 布 _ 。介 入后 常 见 的 并 发 征 有 : 并 3 ] 血 栓 脱 落 、 刺 部位 血 肿 、 穿 支架 错 位 等 。应 密 切 观 察 患 肢 足 背 动 脉 波动变化及有无肢体 肿胀 、 出血 及 血 管 再 通 后 又 栓 塞 的迹 象 。 本 组 6例 无 并 发 症 发 生 。 3 3 3 药 物 护 理 术 中 、 后 需 用 肝 素 抗 凝 , .. 术 以减 少 栓 塞 发 生 率 。应 密 切 观 察 有 无 出 血 倾 向 , 鼻 、 龈 有 无 异 常 出 血 , 如 牙 有 无 血 便 、 尿 等 。 如 有 异 常 及 时 汇 报 医 生处 理 。 血 334 排 便护理 ..
331 一般 护理 ..
~
病室 的温度保持在 2 ~2 2 6℃ , 度 5 湿 O
6 。手 术 后 绝 对 卧 床 休 息 2 O 4小 时 , 侧 下 肢 制 动 , g 术 1k
沙袋压迫穿刺部位 8 时 , 带加压包扎 2~4 小 绷 4 8小 时 。对 于 放 置 支 架 患 者 限制 活 动 1 , 周 防止 支 架 脱 落 。患 足 防 寒 保 暖 。
9 ~ 10 。具 有 创 伤 小 、 病 死 率 、 致 残 率 等 优 点 口 。 5 0 低 低 ]
我院 20 0 7年 1 ~2 0 月 0 8年 8月 对 6例 糖 尿 病 足 患 者 行 经 皮
血 管 内 介 入 治 疗 , 得 了良 好 的 效 果 。现 将 观 察 及 护 理 总 结 取 报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糖尿病足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虽然有关方法的研究很多,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本文就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成形术;腔内支架植入术;导管溶栓术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总称。
糖尿病足溃疡与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DF的常规治疗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治疗,包括血糖的控制、局部清创等治疗[1]。
下肢血管狭窄主要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动脉转流术和血管腔内成形术[2-3]。
DF患者下肢远端血管易受累,而直接影响足部血供,导致缺血坏疽的发生[4]。
DF 治疗重点应放在下肢血流的重建,辅以内科药物治疗,从根本上解决其因缺血引起的问题,有效改善下肢循环。
近年来由于介入技术的发展,DF的血管腔内成形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DF的介入疗法综述如下。
1 血管腔内成形术1.1 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dilatation,PTA) PTA是经导管等器械扩张再通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主要采用球囊导管进行治疗,其中几种新技术,主要是激光血管成形术(laserangioplasty)、粥样斑切除术(atherectomy)、血管内支撑器(endovascularstent)。
PTA原来主要用于肢体血管,后扩展至内动脉,如肾动脉、冠状动脉并且由动脉发展至静脉,治疗人造血管、移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
可以有效地扩张狭窄闭塞的微血管。
常用全身肝素化后,将导丝通过导管缓慢旋转的向前推进,通过病变段血管,到达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置入成功后随即导入微球囊,球囊覆盖病变后,使用压力泵逐渐加压扩张,若狭窄解除不满意,可再次扩张,术中及术后采用普通肝素抗凝。
重视介入手段在糖尿病足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fr emoe se c l ta s lnain wo l rsn rmiig ftr r te tet n fda ei o t( u h r r tm el h n pa tt ud pee ta po sn uue f h rame to ib t fo. J t o o c
ltre t do , 0 8 7:3 53 8 nev n il 2 0 ,1 Ra 0 —0 )
【 ywod 】 It vni a maae e t i ei f tB ps prt n Ke r s ne et n ngm n; a t o;yas e i r ol Db co o ao
O u o rey.On t t rh nd, t e c nrbu in fs ca ntr e to a e i e nd tc niue tr ee fr n f at r he ohe a h o ti to s o pe ili e v n in ld v c sa e h q s a g td a i r p plta at r s o t nfa o ie l re y h w unque he a u i o to e o it r e to a m a a e n ; i t rpe tc u c m s f n e v n in l n g me t tg t r o ehe wih t
学研 究 证 实 , 尿 病 患者 下 肢 截肢 前 8 %有 足 部溃 糖 5
糖 尿 病 患者 因体 内代 谢 紊 乱 , 期 高血 糖 与 蛋 长 白质 的非 酶 糖 化 状 态 、脂 代 谢 异 常会 造 成 动 脉 狭 窄 , 括 大血 管 阻 塞 和微 血 管病 变 。大血 管 阻 塞 性 包
【 键 词 】 糖尿 病 足 ; 入放 射 学 关 介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

果甚微 , D 致 F的发展 加剧 , 容 易 出现 坏疽 ; 大 很 澳 利亚 的足病 调查 报告显 示 ,0 的 D 3% F患 者会 因下 肢 缺血坏 死截肢 ,5 的坏 疽患者 6个月 内将 面 临 2% 死亡 J 。为 了早 预 防 、 治疗 , 探 讨 更 有 效 的治 早 并 疗方 法 , 本科 20 0 5年起 开 展 了 D F的介 入 治疗 , 取 12 治疗 方 法 两组 患 者 均予 以糖 尿 病 治 疗 知 .
【 yw rs Ieetntr y i ecotD ) A k — r h mi e(B) Ke od 】 nr no e p Da t o F tv i h a b if ( nl ba i dxA I e cu n 糖 尿病 足 ( F 是 糖 尿 病 一种 危 害 性 大 、 残 D ) 致
・
24 ・ 2
浙江临床 医学 2 0 0 9年 3月第 1 卷第 3期 1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中的临床应用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中的临床应用糖尿病足病变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治疗方案基本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糖尿病足病变的治疗,其包括以血管腔内介入技术为基础的血管重建和局部止血等治疗手段。
血管重建是糖尿病足病变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其包括支架植入技术、球囊扩张技术和旋切术等。
支架植入技术是通过输送支架到病变部位,使血管腔得到扩张与重建的技术。
球囊扩张技术是通过输送球囊到狭窄部位,使球囊在狭窄部位扩张,从而达到扩张血管的目的。
旋切术是通过使用特殊的切割器具,切除血管内膜和局部的斑块,使血管重新通畅,循环恢复正常的技术。
局部止血是糖尿病足病变中常见的治疗手段,其分为针灸止血和手术止血两种。
针灸止血通过针刺皮肤穴位,使血管引流减少,达到局部止血的效果。
手术止血通过进行局部手术切割,切开局部病变部位,以手术缝线缝合止血。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病变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血管重建技术是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支架植入技术、球囊扩张技术和旋切术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能够迅速有效地扩张狭窄部位,恢复血管通畅。
同时,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同时可进行局部止血,常常能够使患者免于开刀手术的痛苦。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选择,如病变情况、病变位置、病变程度、存在的危险因素等。
同时应注意术后的护理工作,如清洁伤口、防止感染、避免淤血等,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糖尿病足病变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具有快速、简单、有效、安全等优点,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所青睐的治疗方法之一。
而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糖尿病足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可为广大糖尿病足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

r nltng wh le dph hne hne o snao n uj i m t rvm n r osre .Ble l gauao o t,ucr e t cag ,cags fotestnadsbet e y p m ipoe e t e bevd it a i r of i cv s o m we a r dra a e i e r n l df wrcvr dt t ycl ope.R sl T eeet ert w s8. % (0 4 )i o l rr da t dbo o oe e c db oo D p l s ty m e a ol e y ee r r eut s h fci a a 89 f v e 4/ 5 n it vni ru ,ad6 . % (54 )i aioa te p opae et et h ieec a gicn ( 00 ) n retng p n 2 5 e o o 2/ 0 nt d i lh r yg u frra n,ted f ne s i f at P< . 1 . r tn a r t t m fr w s ni T ee a s n cn ieec oa a eyd m t n lo o pe e en2g u s( 0 0 ) C nls n A— hr s i i at frnei dr r r i ee adbodf wsedbt e r p P< .5 . o cui I W g f i d n l t a r l w o o
t r o ib tsS i uae y WHO i 9 9, c n itn i r d n i Nom fD a ee t l td b e p 19 n o s e tw t ga ig A, B o AS e rla d P p i a e r d n . s h T C F moa n o l e Aa r G a i g f tl y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附8例报道)

2 1年8 0 0 月第1 卷第2 期总第2 4 6 3 1期
C ne p rr dc e u .2 1 , o .6 N .3 I u . 1 o tm o ay Me ii ,A g 0 0 V 11 o 2 s eNo 2 4 n s
d i1 .9 9 ji n.0 9 4 9 .0 0.3 06 o:0 3 6 / . s 10 — 3 3 2 1 2 .0
T ei ev nin lrame tnda eifo ( e ot f ae ) h tre t at t n ib t tR p ro cs s n o e i co 8 XA h n - n , UGug n L L h n , UXa -ig W E P i i , HE ah i lO C e gj g X -e , I i e g F i y , I e— n C NY -u i a - o n yg
daei o t 1 o r xrmie ( g e,. wa d ns rd CT so dta r a u p pi a r re eec we x e t ib t f t hl lwe te t s Wa n r v、 s miit e . A we t etn 2s b o lel t isi t a hl ret mi c o wi e i 0 a e h h mo h t ae nh o r y
T ed p r h e a t n fIt re t n l h e o d p o l, s i l f me t e v n i a , e S c n e pe s Ho pt a g on r v n e Gu n z o , 1 3 ,h n o n o t a o Gu n d g p o ic , a g h u 5 1 c i a 0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观察
作者:高洪盛贺光辉张方兵张立斌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7期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确诊为糖尿病足的患者35例,随机分为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6例和保守治疗对照组19 例,记录两组治疗1个月和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踝肱指数较前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关键词】糖尿病足;DSA;介入治疗
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由于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对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大有帮助。
本科联合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自2012年开展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本院接治的确诊为2 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35例,男 21 例,女14 例,均符合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2004年)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6例,平均年龄( 55.8±6.6)岁;糖尿病足病程(8.6±1.4)个月;常规治疗对照组19例,平均年龄(56.2±8.1)岁;糖尿病足病程( 9.1±1.2)个月。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两组治疗前均行ABI测定,同时观察下肢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
治疗组根据血管状况采取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等治疗。
对患者下肢动脉的病变范围、病变程度、病变的数量以及造影剂的流速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如果病变处的血管闭塞则首先应置入支架或者球囊扩张,对于下肢严重狭窄者使用支架或者膨胀支架,对于下肢节段性狭窄患者则使用血管球囊进行扩张。
术后给予常规的抗凝以及改善微循环的治疗。
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的治疗,主要的治疗目的是调节患者的血脂、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抗感染、改善微循环以及局部减压等。
在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1个月和6个月时间分别记录其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
1. 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有效:病变 Wagner 分级下降1~2 级,创面愈合 40%~80%,患者自身感觉症状消失或者不明显。
无效:经过治疗后病变没有任何起色甚至上升1级,创伤愈合的面积小于五分之二,患者自身感觉症状加重或者无变化。
②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双侧前臂血压,并取高值作肱动脉压;双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为踝动脉压,左右两侧分别取最高值,分别除以肱动脉压即为 ABI。
③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血管破裂、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形成及支架移位等。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
2 结果
①造影均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受累血管多呈多节段、弥漫性,严重的血管完全闭塞。
②治疗组在治疗前ABI为(0.48±0.27),治疗1个月后(0.95±0.41), 6个月后(0.83±0.36)。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ABI为(0.52±0.22),治疗1个月后(0.75±0.24), 6个月后(0.65±0.19)。
两组患者治疗后ABI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
3 讨论
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几率能高达20%左右,而需要进行截肢的患者数量也在逐渐上升[1]。
DSA是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国内外的一些报道中已经明显获悉PTA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足都有很好的疗效。
PTA可使下肢供血正常,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的肢体,使致残率明显降低。
随着股浅动脉及以远动脉应用中小口径长球囊行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并将其逐渐应用到长短动脉病变患者的治疗当中,明显降低了动脉破裂和夹层形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PTA可以结合支架植入术,通过多斑块以及管壁的挤压和压迫,重新使闭塞的血管开通,从而使下肢的缺血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保守治疗相比,介入治疗能使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缺血性病变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且在临床治疗中操作安全且并发症少,所以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常宝成,潘从清,曾淑范. 208例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