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大黄
大黄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大黄的药理学研究现状摘要】大黄,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蓼科,大黄属。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凉血解毒,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可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中药大黄,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大黄临床药理【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099-021.化学成分现代医学研究大黄的根茎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无机成分中至少存在25种元素。
即蒽类衍生物、茋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
蒽类衍生物分为:游离蒽醌衍生物,如芦荟大黄素、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异大黄素、虫漆酸D、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结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的单和双葡萄糖甙,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单糖甙;蒽酚和蒽酮化合物,有大黄二蒽酮、掌叶二蒽酮以及与糖结合的甙如番泻甙A、B、C、D、E、F等。
茋类化合物,如土大黄甙、葡萄糖甙;萘衍生物。
鞣质类:没食子酰葡萄糖、d-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四聚素等。
大黄四聚苯经水解,得没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黄明。
此外含有树脂,尚含有有机酸:苹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异丁烯二酸、柠檬酸、延胡紊酸等。
大黄中还含有挥发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最近从大黄中分得新泻下成分大黄酸甙A,B 及 C,D,经鉴定,A和B为一对差向异构体,结构为8-0-β-D-葡萄糖基-10-羟基-10-C-β-D-葡萄糖基大黄酸-9-蒽酮;C和D为另一差向异构体,结构为 8-O-β-D-葡萄糖基-10-C-β-D-葡萄糖基大黄酸-9-蒽酮。
《神农本草经》讲堂实录—大黄

《神农本草经》讲堂实录—大黄原创2022-07-24 08:29·肾科申子龙医生味苦,寒。
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一)原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主下瘀血,血闭,寒热。
大黄泻下攻积可以治疗便秘为大家所熟知,而对于大黄“下瘀血”的作用常常忽视,“下瘀血”代表方剂如《伤寒论》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下瘀血汤等,均有泻下逐瘀的功效。
寒热,指寒热往来,《伤寒论》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明确提出热入血室可以出现寒热往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提出:“瘀血在肌腠则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
宜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红花治之。
”《本经》有“推陈致新”功效的药物为大黄、硝石、柴胡,“推陈致新”就有“下瘀血”之意。
经方大家陈慎吾老中医认为:“新瘀血证似少阳,久瘀血证似阳明。
”临床需仔细鉴别。
2.破癥瘕积聚。
是指大黄在“下瘀血”的基础上,有散结消癥的功效,代表方剂鳖甲煎丸治疗疟母。
3.留饮,宿食。
留饮,痰饮病,如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云:“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曾治病房李某,女,73岁,主因“双下肢水肿2周”入院,既往无肾病、肝病、心脏病病史,甲状腺功能提示轻度甲亢,入院诊断为“水肿原因待查”,症见双下肢重度可凹性水肿,怕热,乏力气短,口干口苦,口干舌燥,纳差,睡眠可,腹胀,大便干,3日1行,舌红,苔黄腻,脉沉滑,辨证为“己椒苈黄丸证合大柴胡汤证”,予己椒苈黄丸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5天,诸症大减,未使用利尿剂,有意思的是患者虽然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但体重未变化,由此可见本病是津液分布出现障碍,并不是排泄障碍。
“宿食”在《伤寒论》阳明病篇反复提到,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大黄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大黄祝按《神农本草经》载“荡涤肠胃,通利水谷,调中化食”是对大黄泻下攻积的详细描述,是胃肠积滞证候的常用药。
“推陈致新”是指大黄具有很强的泻下和活血祛瘀作用,其功效迅猛,与柴胡之“推陈致新”有异曲同工之妙。
“安和五脏”则是对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之临床疗效的高度总结,表明大黄的神奇效果,能使人五脏六腑安顺通和。
※药物解读※大黄——蓼科Polygonacea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性寒,味苦。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火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等。
药材、饮片鉴别要点药材: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8cm,直径3~10(15)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呈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黏牙,有砂粒感。
饮片:饮片呈不规则的厚片或块,切面红棕色至黄棕色,可见网状纹理,锦纹明显,微显朱砂点。
气清香,味苦,微涩。
药材、饮片鉴别专用术语锦纹:指大黄横切面特有的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及星点互排列所形成的织锦状纹理。
星点:特指大黄根茎横断(切)面可见的暗红色放射状小点,环列或散在,如星星点缀,为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放射状纹理是异常维管束的射线。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在中医方面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逐瘀通经等功效。
大黄含多种化学成份,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色黄而得名。
别名大黄、文军、锦纹、生军、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药用历史悠久,作用广泛,是内服外用皆宜的良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去瘀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血热出血、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痈肿疔疮、水火烫伤、瘀血诸证、湿热黄疸等[1]。
近年来对大黄的研究不断深入,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
大黄有多种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没食子酸以及大黄多糖。
大黄不仅用于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治疗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探讨,现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1.1泻下作用:大黄属泻下药,通过增加肠道黏膜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从而促进排便。
武玉清等[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小鼠湿粪实验,发现二蒽醌类衍生物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另外,产地与炮制方法均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
产地不同,大黄化学成份含量会有不同;炮制方法不同,化学成份的析出量就会有差异,故影响其泻下作用。
1.2 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炎作用: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功效,有效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
大黄抗菌谱较广,其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大黄素还具有一定的杀真菌作用。
大黄体外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杀病毒效应[3]。
大黄.doc

大黄(一)大黄以攻下通便作用被人们熟知。
实在,经过不同炮制办法能将使大黄的其他成效愈加一般。
第一,虽为同一种类,但由于炮制办法不同,其疗效各异。
比方炙首乌为补肝益肾之品,能治肝肾阴亏,而生首乌就不具有这一成效,而且还有轻泻作用,故不可相互代用;又如大黄生用峻泻作用极强,可中转下焦,而蒸炙为熟大黄,称为熟军,泻下作用分明削弱,适用于老人、小儿便秘;而炒炙成大黄炭,不但没有泻下作用,反而起到止血、止泻及收敛作用。
再如生地黄为清热凉血药,而经酒蒸成为熟地黄,就成为滋阴养血、温补肝肾的药物;还有生甘草和炙甘草、生黄芪和炙黄芪均不可相互替代运用。
第二,来自同一动物的药材,由于生临时和采摘期的不同,或生长部位不同,其成效也各有差别。
比枳实和枳壳,同为芸香科动物酸橙的果实,而不同的是,枳实为枯燥幼果,枳壳为幼稚的果实,同为行气药,可破气除积、化痰除痞,但药力不同,《药性赋》中称:“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
”又如柏子仁和侧柏叶,同为柏科动物侧柏的种仁和枝叶,柏子仁能补养心气、宁神止汗、润燥通便,而侧柏叶则是凉血止血的良药,虽生长在同一动物上,其成效却大相径庭;还有苏梗和苏叶、竹茹和竹沥、干姜和生姜均不能相互替代。
1.生大黄:即原生药材的饮片。
次要功用为攻积导滞、泻下通便,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2.熟大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臵容器内密闭,隔水炖后至内外呈黑褐色时取出,枯燥制成。
熟大黄泻下作用紧张,却加强了活血化淤作用,特别合适老人体虚并有淤血证者。
3.酒大黄:生大黄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用微火炒至光彩加深后放凉即可。
酒能引药下行,因而酒大黄可清上焦实热,对吐血、鼻出血、头痛、目赤、咽痛、口疮、牙龈肿痛等疗效愈加。
4.大黄炭:生大黄用武火炒至表面玄色后放凉就是大黄炭。
大黄炭收敛和吸附作用加强,止血止泻,可用于大肠有积滞的便血,以及吐血、崩漏等病症。
(二)大黄益寿,救人的传奇故事。
提要:大黄泻下人人皆知,至于益寿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的介绍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的介绍大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大黄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本品为常用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此其个大色黄故名。
别名:川军、锦纹、生君。
来源: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栽培。
概述:大黄分布地区很广,以青海、甘肃、四川为主产区,此外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亦产,由于产区、品种、野生与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的不同,性状气味,色泽等均有差异,因而在历史上形成品种规格繁多。
过去甘肃所产的大黄,均冠以地名,如武都蛋吉,文县中吉,清水瓣子等,又各分若干等级。
青海、甘肃多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四川、云南多为药用大黄。
但原植物的分布地区,不能截然分开,四川也有掌叶大黄分布。
为了简化繁锁名称,根据商品大黄的各种特点,并且照顾到历史用药习惯,商业部于1965年颁发了“三类药材100种商品规格试行标准”,把大黄归纳为六个品种。
性状鉴别:1、西大黄。
系指青海、甘肃、甘南自治州,岷县等地所产野生品种,俗称“西宁大黄”,有蛋吉(个匀、整,形如鸭蛋者);片吉(根头部,纵切瓣呈片状者);中吉(根茎叶部的横切段);苏吉(指尾根部、稍加闯光,并具原性状的楔状形),等。
表面黄褐色,每块上有一阴干前穿绳的小孔。
体重质坚实,断面槟榔碴,呈现红肉白筋、纹理清晰不乱(绵纹)。
气清香,牙咬有砂砾感,味甘微苦。
是大黄中的优良品。
西宁大黄箱黄与包黄两个规格,箱黄直径不得小于0.3厘米(中节和粗大的块根内碴不好的不做箱黄)去净粗皮和细皮闯光。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二八0)大黄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二八0)大黄大黄《神农本草经》原文:“味苦,寒,无毒。
主下瘀血,血闭,寒热。
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生山谷。
”倪师解读:大黄,大黄又有一名称,叫川军,四川产的,非常的彪悍,甘肃省也产大黄,甘肃大黄纹路比较多,叫做锦纹大黄。
平常使用的是川军,四川的大黄。
我们从生附子,炮附子,生半夏,天南星,前面的芒硝,现在是大黄。
大黄主要在经方里面使用的时候是去实,病人如果是虚的话,不可能用到大黄。
很多的病因为有实在里面,有的时候是寒实,有的时候是热实。
那大黄是去实,但大黄本身不去寒也不去热,它就是去实,只负责把实去掉,那里面寒的话用附子,里面热的话用黄芩、黄连去里面的热,处方就这样来的。
《黄帝内经》里面说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跟药性有关系,诊断他是热实,我们开去热的药,同时要开去实的药。
他是寒实,我们就开去寒的药跟去实的药,才能把病通通的治好。
大黄它是将军,很彪悍了,实还没有去掉大黄已经跑掉了,这个时候就会加甘草,不要跑得太快,停下把胃里面清掉,就好了。
所以,大黄甘草就可以把坏死的食物清掉。
经方在处理吃拉肚子的食物,我们用大黄甘草汤。
很简单的两味药,因为去实。
出汗还得恶心,可以加点半夏。
如果说大黄下去、甘草下去,恶心就没有了,因为它把那个食物去掉了,去实的力量很强。
大黄味苦,性是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所以我们症瘕积聚身体里有积聚都可以使用。
宿食、宿便,有的人一个礼拜十天都没有大便,它可以荡涤肠胃,都可以使用大黄。
【性味】味大苦,性大寒,无毒。
味的确是很苦,可是如果你是食物中毒的时候,实证的时候,大黄放在嘴巴里面吃,一点都不苦。
本来很恶心,胃里面很难过的,结果大黄一到嘴巴,好舒服。
因为对症,大黄到胃里很舒服,一下子清掉了。
【主治】:大黄是泻实,不去热。
寒实热实都用大黄。
能够荡积,停滞在身体里面的东西都可以使用大黄。
血闭热结,包括女人血闭、月经排不出来,我们都可以使用大黄,它能活血化瘀,能够攻坚,活血化瘀,大便燥结都可以使用。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中药的产地、采集和炮制方式都会对其功效有明显影响,选用地道的药材,适时采集,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炮制煎煮,可保证药效。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祛瘀等功效。
可采用水制、酒制、醋制、生用、碳炒、研末等方式进行炮制,制剂有单方、复方、汤剂、丸剂等,不同的炮制、煎煮、制剂方法,其功效不也有所差异。
标签:大黄;炮制;煎煮;功效大黄属我国传统中药,在我国的陕西、四川、湖北、云南等省份多有分布。
神农本草经》[1]对大黄的介绍如下:”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可”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足见其药用价值。
笔者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行医经验,总结了不同炮制煎煮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其具体影响机制如下。
1对泻下作用的影响大黄有很强的泻下通便,清除肠道积物功能,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
大黄素泻下的现代医学机理如下:人体ATP酶的活性受到大黄素的抑制,Na+、K+就无法通过肠道转入到细胞之中,这就能把水分留在人体肠道里,保持了人体肠道湿润,也可以有效刺激人体大肠的蠕动,进而治疗患者便秘[2]。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为蒽甙类,而蒽甙类易受热破坏,使大黄的泻下功能削弱,各类大黄炮制品的泻下作用强弱如下:大黄炭<熟大黄<酒、醋大黄<生大黄片,酒炒大黄和醋炒大黄的泻下功效会削弱1/3,而用酒炖出的熟大黄泻下作用会削弱90.0%以上,大黄炭甚至没有了泻下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中的醌和鞣质含量与炮制过程中的蒸晒次数成反比,蒸晒次数越多,泻下作用越差。
由此可见,生大黄的泻下作用强,药效快,适合治疗实热[3];酒大黄泻下作用明显削弱,但无恶心、呕吐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可用于排除人体肠内积渍,适合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大黄
祝按《神农本草经》载“荡涤肠胃,通利水谷,调中化食”是对大黄泻下攻积的详细描述,是胃肠积滞证候的常用药。
“推陈致新”是指大黄具有很强的泻下和活血祛瘀作用,其功效迅猛,与柴胡之“推陈致新”有异曲同工之妙。
“安和五脏”则是对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之临床疗效的高度总结,表明大黄的神奇效果,能使人五脏六腑安顺通和。
※药物解读※
大黄——蓼科Polygonaceae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性寒,味苦。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火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等。
药材、饮片鉴别要点
药材: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8cm,直径3~10(15)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
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呈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黏牙,有砂粒感。
饮片:饮片呈不规则的厚片或块,切面红棕色至黄棕色,可见网状纹理,锦纹明显,微显朱砂点。
气清香,味苦,微涩。
药材、饮片鉴别专用术语
锦纹:指大黄横切面特有的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及星点互排列所形成的织锦状纹理。
星点:特指大黄根茎横断(切)面可见的暗红色放射状小点,环列或散在,如星星点缀,为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放射状纹理是异常维管束的射线。
南大黄:药用大黄习称南大黄,主产四川甘孜、阿坝等地。
西大黄:即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主产西北地区,又称西北大黄。
马蹄大黄:主产四川甘孜、理塘、九龙等地。
习称雅黄,产于四川雅安汉源等地。
药材中间凹陷,状如马蹄者,习称马蹄大黄,为大黄之上等品。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1.大黄常见伪劣品种蓼科植物土大黄Rumex japonicus Houtt.的根:药材呈圆锥形,较粗壮,表面暗棕色,具有横长皮孔瘢痕,断面黄棕色,偶见腐朽样空洞,具特色香气味,
味苦涩。
蓼科植物牛耳大黄Rumex crispus L.的根:药材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粗壮,断面黄色,具特殊香气,老根可见腐朽空洞。
味微苦涩,略带酸味。
2.大黄炮制功用生大黄:生用攻积导滞之势猛,泻火解毒之力亦强,处方入煎剂时须备注后下,若另包开水冲泡兑服或研末吞服,疗效更佳。
熟大黄:以黄酒拌透蒸熟、露晒干名“熟大黄”,亦名“制大黄”“制川军”,泻下清热之力较生品力缓,具有清热化湿、止血之功,体虚邪实而不耐攻者尤宜。
酒大黄:酒洗大黄介于生大黄和熟大黄之间,可驱上焦之火下行。
醋大黄:醋制大黄入肝,破血而泻血分之实热,并可调经。
大黄炭:大黄炒炭,泻火逐瘀之力大减,而止血作用增强,可用于肠胃中积热、大便下血等。
经典汤方
大承气汤(《伤寒论》方)大黄四两,芒硝三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
治阳明病,胃热便难。
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具备,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
汤剂需注意,大黄须后下,芒硝不能入汤剂同煎,须另包冲服。
小承气汤(《伤寒论》方)大黄四两,厚朴二
两,枳实(枳壳)三枚。
功能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热轻证。
症见大便燥结,脘腹痞满,谵语潮热或热积胃肠之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等。
大黄须酒洗,而不用酒蒸,厚朴须蒸制。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方)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冬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之证。
临床上常用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急性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等属湿热瘀滞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