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神农本草经》(2)
解读《神农本草经》

58 l【2018.03】i
解 读 《神 农 本 草 经》口 钟 耀 欣
胡麻 原 文 :胡 麻 ,味甘 ,平 。主 伤 中虚 赢 。补 五 内 ,益 气 力 ,长 肌 肉 ,填 脑 髓 。 久 服 轻 身 ,不 老 。 一 名 巨 胜 。 叶 ,名 青蓑 (r0 ng)。 青蓑 ,味 甘 ,寒 。 主 五 脏 邪 气 ,风 湿 寒 痹 。益 气 ,补 脑 髓 ,坚 筋 骨 。 久 服 耳 目聪 明 ,不 饥 ,不 老 增 寿 ,巨 胜 苗 也 。 译 文 :胡 麻 ,味甘 ,性 平 。主 治 内脏 劳 伤 , 身 体 虚 弱 消 瘦 而 疲 乏。 能 补 助 五脏 ,使 气 力 增 加 ,肌 肉丰 满 ,填 补脑 髓 。长 期服 用 使 身 体 轻 巧 而 不 衰 老 。 另 一 个 名 字 叫 巨胜 。 胡 麻 的 叶 片 叫 青囊 。 青 蓑 ,味 甘 ,性 寒 。 主 治 五 脏 的风 寒 湿 邪气 ,治 疗 风 寒 湿 痹 。 能 益 气 力 ,填 补 脑 髓 ,使 筋 骨 坚 固 。长 期 服 用 能 使 听 力 灵 敏 ,视 物 清 楚 ,没 有 饥 饿 感 ,不 易衰 老 而 且 能 增 加 寿 命 的 是 巨 胜 苗 。 解 读 :胡 麻 即 黑 芝 麻 ,又 称 黑 脂 麻 、乌 麻 子 等 ,为胡 麻 科植 物 脂 麻 的 黑 色种 子 。《本 草 图经 》日 :“或 云 本 生 云 中 ,形 体 类麻 ,故 名 胡 麻 ,又 ,八 谷 之 中最 为 大 胜 ,故 名 巨胜 。”是 食 药 两 用 的滋 补 佳 品 ,可 炒 熟 直 接 食 用 ,亦 可 作 为 糕 点 食 品 的 辅 料 ,也 是 食 疗 的 上 好 食 材 。胡 麻 味甘 ,性 平 ,含 有 脂肪 油 可 达 60% , 油 中含 油 酸 、亚 油 酸 、棕 榈 酸 、花 生 酸 、廿 四 酸 、甾醇 、芝 麻 素 、芝 麻 酚 、叶 酸 、卵 磷 脂 、戊 聚 糖 、钙 及 维 生 素 E等成 分 ,具 有 ¥1-aT肾、润 五 脏 的功 效 ,用于 治 疗 肝 肾 不 足 、虚 风 眩 晕 、 耳 呜 、头 痛 、血 虚 风 痹 麻 木 、肠 燥 便 秘 、须 发 早 白、病 后 脱 发 、妇 人 乳 少 等 症 。《本 草 经 疏 》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二三三)鹿茸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二三三)鹿茸鹿茸《神农本草经》原文:味甘,温,无毒。
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
角,温,无毒。
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倪师解读:鹿茸跟我们前面讲的白胶也就是鹿角胶差不多。
这里讲鹿茸,性味差不多,鹿茸是大补真阳的药,能够生精充髓,味甘咸。
【唐容川】认为鹿睡觉是头尾相连的,所以通督脉。
不管怎么样这个鹿角是补督脉的药,我们真正补督脉最强动物性的药就是鹿角,鹿角是补得最强的,补精。
如果以任脉来说的话是败龟板,败龟板最好,督脉来说的话是鹿茸。
老人精衰腰膝无力,我们用延年益寿,滋补的药,这种鹿茸都很好。
中医是以物像来补,比如你吃骨髓补骨髓,吃肝补肝,以物像来补绝对是有他的道理存在。
吃下去同类,同气相求,所以能滋补到你的身体里面。
常常治疗脑瘤治疗督脉督阳不够,用鹿角,鹿茸,斑龙丸。
我们下去把督脉补起来的时候,新的东西会进入脑部,脑部会把陈旧的东西推出来,加快新陈代谢,所以,阳不足,需要补阳益血的时候,比如脑瘤,血癌,督脉有问题的时候都可以使用到鹿茸。
像脊椎骨扭伤受伤,脊椎骨变得S 型,就是脊椎骨不直,督脉本来是直的,现在扭曲变成 S 形,就是打 B 肝疫苗造成的。
【产地】鹿产山林中,处处有之,我国西北及东三省为多,其茸及角入药。
【性味】味甘咸,性温,无毒。
【主治】鹿茸为大补真阳要药,主养血益阳,强筋健骨,生精充髓,治男子虚劳,老人精衰,腰膝无力,滑精,眩晕,妇人崩瘘带下。
【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痛,腰脊痛,小便数利,泄经溺血,破瘀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举疽痒,安胎下气,杀鬼精物,久服耐老,不可近丈夫阴令萎。
【日华】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夜梦鬼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瘘血,赤白带下,炙末空心酒服方寸匕,壮筋骨。
【容川】其宿以头顾尾,能通督脉,督者肾脉,坎中一阳之主脉也,鹿生北方,得坎中一阳之气也,故其督脉极旺,而脊与脑髓极足,因而上发而生角,每年一换,初生为鹿茸,茸之精气极足,为补髓强精壮阳益血之圣药。
解读《神农本草经》

克; 或浸酒 或入丸 、 散, 亦 可外用 , 捣 烂 敷 于 患 处 。常 用 方 : 治头风 : 蔓荆 子 5 0 0克 , 捣 碎 入 1 0 0 0毫 升 白酒 浸 泡 一 周 , 每 次 温 服 一 小
杯, 日服 三 次 。治 风 寒 侵 目 , 肿痛 出泪 , 涩 胀
羞明: 蔓 荆 实 9克 , 荆芥 、 白蒺 藜 各 6克 , 柴 胡、 防风 各 3克 , 甘草 1 . 5克 , 水 煎服 。 洽 劳 役 饮食不节 , 内 障 眼病 : 黄芪、 人参各 3 0克 ,
之 。” ( 《 本草经疏》 ) 胃 虚 者 慎服 。“ 胃虚 人 不 可服 , 恐生痰。 ” ( 《 医学 启 源》)
小荆 实 即牡 荆 子 , 为 马 鞭 草科 植 物 牡 荆 的果实 , 与 蔓 荆 实功 效 相 似 , 有祛风化痰 , 下
气, 止 痛 的作 用 。
的通 透 性 , 有镇痛 、 抗炎作用 ; 水 煎 浸 膏 对 结 核杆 菌 、 孤儿病 毒 有抑 制作 用 ; 有 明 显 的祛
子碱和 维生 素 A等成 分 , 具有 疏散风 热 、 清 利 头 目的功 效 ,用 于 治 疗 风 热 感 冒 头 痛 、 齿
浅谈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

浅谈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经典著作之⼀,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今仍是临床常⽤药;它提出了辨证⽤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
[1]相传起源于神农⽒,代代⼝⽿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时,作者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千年的⽤药实践中发挥了巨⼤作⽤,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2015年8⽉,由外⽂出版社出版了《全图神农本草经》英法译本。
本书的译注者安德烈夫妇是对汉学颇有研究⼼得的专家,翻译出版过多部有关中国传统⽂化的书籍。
著名花鸟画家刘景曾先⽣在本书中创作了许多前⼈未曾涉⾜的物种形象,使传统花鸟画的物种⼤为增加,对新物种绘画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名《神农本草经》⼜名《本草经》、《本经》作者汉时期众多医学家东汉时期内容介绍《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的⽤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了⼀次全⾯⽽系统的整理。
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年365⽇相合,这倒并⾮巧合,⽽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五度,⼀度应⼀⽇,以成⼀岁”。
《神农本草经》不⽌进⾏了药物的搜集⼯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了分门别类⼯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
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本经·序录》中即⾔:“上药⼀百⼆⼗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毒,久服不伤⼈,”如⼈参、⽢草、地黄、黄连、⼤枣等;“中药⼀百⼆⼗种为⾂,主养性以应⼈,⽆毒有毒,斟酌其宜。
解读《神农本草经》

于 治疗 风冷 头痛 、 鼻渊 、 痰 饮 咳逆 、 风湿 痹 痛等 症 , 煎水 含 漱 可 治牙 痛 , 研 末 调 敷 脐 部 可 治 口
阴干, 不 宜水 洗 , 亦不 宜 晒干 , 否 则 会 使 香 气 降 低 , 叶变 黄 , 根变 黑而 影 响质 。 其 性温 , 味辛 , 讯 善量 n ;
* 敖, 挥发 油 、 . 二 = ’ ≯ 入肺 、 。 肾经 。 据 测 定 含、 有 , 主 要 为 甲基
译文 : 细辛 , 味辛 , 性温。 主 治 咳嗽气 逆 , 头
痛头 颅摇 动 , 多 个 关 节 拘 急 挛 缩 。可 治 风 湿 痹
痛 , 麻 木 不 仁 如 同死 肉 。长 期 服 用 能 使 眼 目视 物清 楚 , 通 利 多个 窍道 。 可使 身 体轻 巧 , 寿命增 加 。另一 个 名- 7- 叫小 辛 。 解读 : 细 辛 又名 细 草 、 少辛 , 又 一 名 为 小 辛 , 为 马 兜 铃 科 植 物 辽 细 辛 或 华 细 辛 的 带 根 全
柏 各 3克 , 煎水嗽 口, 温 嗽冷 吐 , 不 可 咽下 , 可
病用之者 , 取 其 能 散 浮热 , 亦 火都 则 发 之 之义 也 。 辛 能泄 肺 , 故风 寒 咳嗽上 气 者宜用 之 。 辛 能
补肝 , 故胆 气 不足 , 惊痫 、 眼 目诸 病 宜 用 之 。 辛
能润 燥 , 故 通 少 阴及 耳 窍 , 便 涩 者宜 用之 。 ” 《 本
草 。每 年 5 ~ 7月 间 连 根 挖 取 , 除净 泥 土 , 及 ̄ - , j -
解读《神农本草经》

轩岐纵横橘井一瓢解读《神农本草经》□钟耀欣68冬葵子原文:冬葵子,味甘,寒。
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
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
译文:冬葵子,味甘,性寒。
主治五脏六腑寒热之邪及所致的病证,身体虚弱而消瘦。
能治五种淋证,使小便通利。
长期服用使骨骼坚固,肌肉增长丰满,身体轻巧,寿命延长。
解读:冬葵子又名葵子、葵菜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成熟种子,夏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捣碎即可入药。
本品味甘,性寒,入大小肠、膀胱经。
据测定,含有脂肪、蛋白质、淀粉、亚油酸等成分,具有行水滑肠、润肠通乳、清热排脓的功效,用于治疗二便不通、热淋、石淋、血淋、劳淋、膏淋等淋病、水肿、产后乳汁不通、乳房肿胀疼痛等症。
冬葵子可煎汤内服,常用量为6~15克;或入散剂。
临床药物配伍应用:用于治疗热淋,与石韦、瞿麦、滑石等同用;用于石淋,与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配伍;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配猪苓、泽泻、茯苓等;治产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可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用;用于肠燥便秘,可与郁李仁、火麻仁等配伍;利湿止痛,滑利排脓,配冬瓜子以增效。
常用方:治血淋及虚劳尿血:冬葵子30克,水煎服,日分三次服。
妊娠有水气,身重,恶寒头眩,小便不利:葵子500克,茯苓150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日服三次,白开水送服。
治妊娠,大便不通:冬葵子6克,大黄3克,水煎分2次服。
治产妇乳房胀痛,乳汁不通:冬葵子(炒香)、缩砂仁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热黄酒送服。
治盗汗:冬葵子15克,水煎兑白糖服。
治面上疱疮:冬葵子、柏子仁、茯苓、冬瓜子各50克,共为细末,日服三次,饭后温黄酒送服。
注意:脾虚肠滑者忌服,孕妇慎服。
《本草崇原集说》:“葵性寒滑,似非孕妇所宜,何以《金匮》治妊娠水气,用葵子茯苓散。
修园曰,有病则病当之也。
《千金》以参、术等味驾驭其间,愈觉平妥。
”冬葵子的根、叶亦可入药。
《本草纲目》载:“葵,气味俱薄,淡滑为阳,故能利窍通乳,消肿滑胎也,其根叶与子,功用相同。
解读《神农本草经》

【2019.09】81解读《神农本草经》□钟耀欣桑螵蛸原文:桑螵蛸,味咸,平。
主伤中疝瘕,阴痿。
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
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一名蚀胧。
生桑枝上,采蒸之。
译文:桑螵蛸,味咸,性平。
主治内脏损伤,疝瘕,阳痿不举。
能补益肾精,治疗不孕不育使人能生孩子。
可以治疗女子闭经,腰痛。
治疗劳淋、气淋、热淋、石淋、血淋五种淋证。
能利小便以疏导水液。
另一个名字叫蚀胧。
生长在桑枝上,采后要略蒸一下。
解读:桑螵蛸又名螳螂子、尿唧唧、桑蛸,有的地方俗称猴儿包,古籍上记载名为螵蛸的,指的就是产于桑树上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等的干燥卵鞘。
现代临床上应用的桑螵蛸并非完全采于桑树之上,其原动物也并非一种。
每年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
采得后,要经过炮制。
常规的方法是除去树枝,上笼屉蒸30~40分钟,杀死虫卵,晒干即可入药。
经蒸制后可消除生品的致泻作用。
还有根据需要,将其炒至棕黄色具有焦斑,或加入盐水或黄酒拌炒以增效。
桑螵蛸性平,味咸甘,入肝、肾经。
据测定,桑螵蛸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及脂肪等,卵囊附着的蛋白质膜上含柠檬酸钙的结晶,卵黄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具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小便的功效,用于治疗遗精、白浊、小便频数、遗尿、赤白带下、阳痿、早泄等症。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曰“主伤中”,即内脏受伤而虚损的病证。
“疝瘕”,指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热搏结,症见小腹郁热疼痛,痛引腰背,小便混浊,排尿不利的病。
“阴痿”今称阳痿,指男子阴茎疲软,不能勃起,无法完成正常性交活动的病。
“益精,生子”言可以补益肾精,治疗不孕不育症,能怀孕生子。
“女子血闭”即闭经。
“五淋”即热淋、石淋、膏淋、劳淋、血淋五者。
“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
《本经逢原》亦载:“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
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
”临床上,凡肾阳不足,下元虚冷,阳痿早泄,腰膝酸痛者,可与五味子、补骨脂、附子配伍;或与鹿茸、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以增温肾止遗之功;凡肾气虚弱,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者,可与龙骨、白茯苓相伍,增益气固精之效;凡肾虚不固,尿多白浊者,可与山茱萸、熟地黄、菟丝子、黄莲合用,以补肾固精,分清别浊;用于治疗各轩岐纵横橘井一瓢46【2019.09】轩岐纵横橘井一瓢相传,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炼丹家、养生家葛洪,在他的家乡句容茅山上修道养生,采药炼丹。
解读《神农本草经》

核 菌 的生 长 , 有一 定 的 抗结 核 作 用 ; 可 降低 血 液 中 的 高 胆 固醇 , 抑 制动脉 粥样 硬化 斑块 的形 成 , 有较 好 的降脂 作用 ; 蒲 黄水 煎剂浓 缩外 敷 , 能改善 局部 循环 , 促进 重 吸收 和降低 毛 细血管 的通透 性 , 对烫 伤; i f - 明显 的消 肿作用 。
译文 : 蒲黄 , 味甘 , 性平 。主治心 、 腹 、 膀胱
腹 、 膀胱 所 致 之证 。如 邪 在膀 胱 之 血 淋 , 邪 在 肺 、 胃之 咯 血 、 吐 血 等 。正 如 《 本草逢原》 所说 的 , 寒 热形 成 的原 因是 “ 良由血结其 处 , 营 卫 不 和故 也 ” 。现代 药 理研究 证实 , 蒲 黄煎 剂 、 酊 剂 均 有 兴 奋 子 宫 的 作 用 ,使 产 后 子 宫 收 缩 力 增 强 ; 对 血管 稍 有 扩 张作 用 而 降低 血 压 ; 其 提 取 物 可增 强 肠 蠕 动 , 有解 痉 作 用 ; 能 缩 短凝 血 时
l [ 2 0 1 5 . 1 0 】 l
4 9
治重舌 、 口疮 、 耳 亭耳 流 脓 、 耳 中 出血 、 阴 下 湿 痒
临床 上 , 蒲 黄 配 白茅 根 、 小 蓟有 清热 利湿 、
凉 n l i 止血 之功效 , 用 于 治 疗 湿 热 之 邪 所 致 之 血
淋 、 尿血 等 症 ; 配 伍 青黛 、 栀 子有 清 肝 泻 热 、 凉
血止 血之 功效 , 用 于治疗 肝火 上攻 或肝 火犯 肺 之 衄l I I t 、 咯血 、 吐血 之 症 ; 配 伍 乌贼 骨 , 其收 敛 止 血 之 功 效 更 著 ,用 于 治 疗 外 伤 出 血 ;配 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神农本草经》(2)
原文: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译文:
药物有阴阳属性的相互匹配,也存在着子母兄弟样的联系,例如根与茎、花与实、草与石、骨与肉等。
药物有单用的,有相互为用的,有相互支持增强药效的,有相互畏惧而不能配伍的,有相互厌恶而抵消其功效的,有作用相反而次生毒性的,有相互消除毒性的,共有七种情形。
配伍结合使用时要看到这七种情形,应该按“相须”、“相使”进行组方,“相须”、“相使”组方效果好。
不要用“相恶”、“相反”进行组方。
如果药物有毒性应该遏制,可以通过“相畏”、“相杀”的方法组方,如果不是这种情形,就不要配伍应用。
解读:
所谓“药有阴阳”,其含义甚广。
若从药物大类分,凡矿物类药物质地沉重而主降,多属于阴性;而植物类药物
质地轻清,多属于阳性。
若单就植物药而言,凡取其花、叶、枝入药多属阳性;若用其干、根多属阴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从药物深层的内涵来区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阴昧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气味辛苦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在药物配伍时,要辨明药物的阴阳属性,使配伍更加合理;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的“七情和合”,是指药物配伍的特殊关系,包括:①单行:指用针对性强的单味药治病即能获得满意疗效的。
如独参汤只用人参1味煎取浓汁,专补元气,救阴以挽阳;清金散单用1味黄芩治疗轻度肺热咳嗽;用苦楝皮1味驱除蛔虫等。
②相须:即两种功用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相互增加疗效。
如黄连和连翘同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力比单用黄连增强6倍以上;知母与黄柏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又不伤阴的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增强攻下泻热作用;全蝎配蜈蚣,止痉治抽搐效果更加突出等。
③相使:即某些共性药物配伍,以1种药物为主,另1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如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木香配黄连,能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作用;雷丸配大黄,可以增加雷丸的驱虫功效等。
④相畏:即一种药物制约另一种药物性能或抑制另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此两种药畏生姜。
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四逆汤中干姜、甘草同煎,既降低了附子的毒性,又增强了附子的强心作用;生姜能杀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
⑥相恶:即一种药物的功效能被另一种药物削弱或破坏,或两者的功效均降低或丧失,在药效上产生拮抗作用。
如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故相恶。
⑦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新的毒副作用或增强原有的毒副作用。
如十八反中,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乌头。
综上所述,《神农本草经》根、据汉代以前临证用药经验所总结出的“七情和合”理论,至今仍是医师组方遣药的准绳,在临床应用上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