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赵执信《原山狼》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5)(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复习)及答案《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四)狼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 )行甚远。
屠惧, 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 ( )如故( )。
屠大窘 ( ),恐前后受其敌 ()。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 ( )担持刀。
狼不敢前. (),眈眈 ()相向。
少时 (),一狼径( )去,其-犬( )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 ()欲行, 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 .( ),盖()以诱敌。
狼亦黠( )矣,而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止()增笑耳。
2、重点句子翻译。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3)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 文章里的狼有什么性格特征?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6、 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7、下列对本文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应作让步,而是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御狼一惧狼一杀狼。
C •“投以骨” 和“复投之”表现了刚开始屠户对狼的让步和抱希望。
D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明了狼人狡猾。
8、 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 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2021届林亭口镇糙甸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林亭口镇糙甸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
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
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
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
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
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
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
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
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
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
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
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
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
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
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
况且一部小说。
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
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8课《狼》培优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8课《狼》培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②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③,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节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注释]①欻(xū):忽然,突然。
②蚤:通“早”。
③昧爽:拂晓,黎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少时,一狼径去.去:目似瞑,意.暇甚意: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前:及走,又从.之从:2.请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划一处)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其一犬坐于前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投以骨”“复投之”中的“投”字,表明屠户最初的侥幸心理,对狼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
B.[甲]文“屠暴起”中的“暴”字,形象地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
C.[甲]“乃悟前狼假寐”中的“悟”字,表明屠户明白了狼“目似瞑,意暇甚”的真正目的,认识到狼的狡诈。
D.[乙]文“日已暮”中的“暮”字,既写出了时间,又表明了屠户在夜晚走路,处境危险。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文言助读161-170题目及答案 (2)..

161牧竖逮狼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1、解释加点词(1)两牧竖..( ) ..入山至狼穴( ) (2)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3)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 (4)既而..奄奄僵卧( )2、翻译句子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3、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
参考答案1、(1)僮仆(2)着急慌张的样子(3)距(4)不久2、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才望见小狼,于是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奔跑号叫如同先前的样子。
3、从牧竖的身上看: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而且不要轻易被别人欺骗牧童采取“调动对方,疲于奔命”的策略,轻松获得了小狼。
要用智慧来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但从母狼的身上看:却看出了它对小狼的爱,也看出了母爱的伟大。
译文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
(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
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
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
(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奔跑边嚎叫像刚才一样。
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
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岩峰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岩峰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冲见差拨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
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
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
”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林冲与众人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
”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
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
”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
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
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
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看顾。
”差拨道:“你只管放心。
”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
”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
我一面与你下书。
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一路有病,未曾痊可。
2021届遂川县于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遂川县于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豹子头林冲茅盾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在林冲心窝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放在心上颠来倒去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
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
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
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
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
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
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

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篇一」文言文《牧竖捕狼》,回答8~11题。
(共14分)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牧竖,牧童;竖,童仆。
8.(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相去数十步:_____________ ②狼辍声四顾:_______________③乃舍此趋彼:_____________ ④气绝身亡:_______________(2) 和“久之不动”一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2分)A. 又转奔之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C. 至之市D. 乃记之而去9.划分句子的停顿(两处)(2分)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10.翻译句子:(4分)①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②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出自《晏子使楚》)11.读完全文,结合下面材料链接,说说你得到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2分)【连接材料】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参考答案:8(1)距离停止奔向气息终止、断(2)B9其一竖〡又在彼树〡致小狼鸣急10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
②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水土不同。
11.任何生物都是有爱的,狼亦如此;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要轻易被别人欺骗;只要拥有智慧,敢于斗争,任何邪恶都可以被战胜。
译文: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
于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
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
2020年齐鲁武术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齐鲁武术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越千年、蜿蜒万里的长城静穆矗立、巍峨壮丽,它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奋勇顽强、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
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长城的认识,从更高层面保护、利用长城刻不容缓。
长城是一张闪亮的“北京名片”。
由于具有拱卫京师的重要战略作用,北京段长城历来受到重视并多次加固,明代更是将修筑北京段长城当作国家大事。
我国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长城分布,目前北京段长城是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也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之冠”。
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而北京作为首都,肩负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责任。
北京有浩大壮观的明长城,也有分布在门头沟、密云等多个地点的北齐长城城堡遗址,北京段长城沿线有“威震边关”的杨令公庙,至今回响着杨家将喋血沙场、舍身报国的感人事迹。
北京长城更留下了长城抗战的铁血烙印,长城抗战最激烈的古北口战役中,中国军队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
北京长城沿线还有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纪念地,包括门头沟区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平谷区将军关抗战时期战道遗址、鱼子山抗战遗址等。
北京长城不仅饱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传承着雄浑激越的红色基因,长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播工作大有可为。
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依法修缮保护,也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开发利用。
北京段长城除少部分进行旅游开放外,目前相当一部分处于自然状态,在长期风吹雨打、灌木滋生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影响下,多数墙体损害严重,抗自然损毁能力减弱,有的甚至濒临倒塌、消失。
此次北京市建立长城保护员管理体系,保护员职责包括巡视、险情监测、环境清理、劝阻游人攀爬野长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山狼
(清)赵执信
原山有穴焉,处非极颠,与村墟密迩。
而经路险僻,旧盖人所居也。
溪谷阴黝,草树蒙密。
顷岁,一狼据之。
狼状丑且秽,其声甚怪,出入百兽,且能为人。
每日暮阴晦,则负穴而嗥,为儿啼,为嫠妇泣,为冤鬼哭,为市井喧哗,为军阵鼓吹,林壑响应,村人震悚,久而憎恶之,然莫敢犯。
山中鸟兽闻之,以为雄杰也,群往附焉。
有點狐者,善媚,请奉为山之王,群小咸和。
狼大喜,声益凶厉,间出行山下,窃鸡豚食之。
与人值,亦未敢搏噬。
黠狐曰:“此去城市才数里,盍往游乎?”狼意蹙缩,内自揣:吾以夜往,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至,则阑入吏舍。
吏者海壖人也,所习惟鱼鳖,见狼则大惊,为具酒脯,致礼敬。
狼意得甚,恣饮啖。
由是数过吏,浸不避昼日。
市人或遇之,骇而走,相恐以妖,竞闭其户。
士人者从墙上视之曰:“狼也!”语吏不可近。
吏既不能绝狼因不听狼益无所惮泽其毛衣侈然往来自村及城中皆相戒谨避之。
有道士,抱奇术,隐深山。
闻而造士人曰:“何子之柔也?是将食人。
今不除,子与众且不给齿牙矣!”曰:“固知之,众不一,无有弓矢网罟,且吏昵之。
”道士曰:“吏亦何利?语有之:野兽入室主人将去。
既入其室矣,无已,吾助子。
”乃为檄文,告诸神。
其夕,大雷电夷其穴。
狼适未归,归则无所据矣。
狐兽尽散,狼窜于野,厌然不复能自奋。
暮声凄断,但如鬼而已。
村人相与谋,彼已无能为,操梃棓,敛瓦石,将毙之。
城市知而争出,道士笑之曰:“前者神殛之也,幸其未食人,贷其命。
汝曹顾欲死之,昔者奈何相戒而莫敢犯乎?汝曹之甚也。
”众乃止,狼亦遁去。
评曰:狼无能为也,恐动群兽,弄吏以为威,由有所据以发其恶声也。
丧其穴,败矣。
地固不可以假狼哉!
(选自《饴山文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吏既不能绝/狼因不听/狼益无所惮/泽其毛衣/侈然往来自村及城中/皆相戒谨/避之。
B.吏既不能绝狼/因不听/狼益无所惮/泽其毛衣侈然/往来自村及城中/皆相戒/谨避之。
C.吏既不能绝狼/因不听/狼益无所惮/泽其毛衣/侈然往来/自村及城中/皆相戒/谨避之。
D.吏既不能绝狼因不听狼/益无所惮/泽其毛衣/侈然往来/自村及城中/皆相戒谨/避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壖,指的是沿海地区,文中的官吏是海边人,对狼不熟悉。
B.酒脯,指酒和干肉,此处泛指酒肴。
C.罟,本意为“网”,“网罟”指“捕鸟兽的工具”。
D.檄文,指用于晓谕、声讨等的文书;文中檄文意在声讨上天,纵狼危害百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山狼所居之洞穴虽不在山巅,但与村落相接,且周边道路偏僻,草木茂盛。
B.原山狼受到鸟兽拥戴,从下山窃食开始,直至后来入城袭击人类,胆子越来越大。
C.村人得知原山狼并无特别的本领,便手持器械,欲将其击毙,市人也争相响应。
D.作者借这则寓言,说明恶者本不可怕,重要的是不要给他们的作恶创造机会与空间。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而造士人曰:“何子之柔也?是将食人。
今不除,子与众且不给其齿牙矣!”
(2)前者神殛之也,幸其未食人,贷其命。
汝曹顾欲死之,昔者奈何相戒而莫敢犯乎?
14.原山狼敢于在城市里无所顾忌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0.C
11.D
12.B
13.(1)道士听说后便拜访士人,说道:“你们怎么如此软弱呀?它将要吃人。
现在不消灭它,你和众人将来都不够它吃的。
”
(2)之前是神在惩罚它,幸而它没吃人,才宽恕了它。
你们现在却想杀死它,当初怎么都相互告诫不敢冒犯它呢?
14.占山为王,有恃无恐;官吏姑息,礼敬迁就;市人畏惧,告诫躲避。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翻译为:官吏已经无法拒绝与狼的来往,因此不肯听从。
狼于是更加肆无忌惮,把自己的皮毛修整得十分光泽,放纵地来来往往。
从村庄到城里,大家都相互告诫,小心地避开狼。
由画波浪线句子前的“语吏不可近”所给的提示来看,“不听”的主语应该是“吏”,宾语应该是“语吏不可近”的话,不是“狼”,因此,第一处断句应在“狼”后,第二处断句应在“狼”前,故排除A项和D项;“泽其毛衣”主语承前面句子的主语“狼”,“泽”为谓语,“泽”为宾语,因此“(狼)泽其毛衣”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檄文意在声讨上天,纵狼危害百姓”错,由文中“乃为檄文,告诸神。
其夕,大雷电夷其穴”可知,道士写了讨狼檄文,把这件事告诉神仙。
当天晚上,一场大雷电夷平了狼的洞穴。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直至后来入城袭击人类”错,从原文内容来看,狼开始擅自闯入城中官吏的住处,受到招待,后来又几次去官吏的住处,渐渐地不再避开白天,胆子越来越大,但尚未袭击人类。
故选B。
13.
何子之柔也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得分点:造,拜访;何,怎么,为什么;给其齿牙,够它吃的;
第二句关键得分点:殛,惩罚;贷,宽恕;汝曹,你们;顾,却;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死,杀死;戒,通“诫”,告诫。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狼之所以能够在城中无所顾忌,胆子越来越大,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本意之一。
因此,梳理文章前半部分内容可以推知。
当它在原山中的时候,因为它的嗥叫而使人震恐,得到百兽的尊崇,变得肆无忌惮。
在狐狸的鼓动下到城里后,狼又受到官吏的礼待,愈加有恃无恐。
百姓因此更加害怕,见到狼就躲避。
因此,狼之所以一步步肆无忌惮,有恃无恐,是因为百兽、官吏、百姓的纵容,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原山有一处洞穴,与山下的村落极为接近。
不过所经过的路段较为险峻偏僻,以前大概是人所居住的地方。
近年来,有一匹狼占据了这一处洞穴。
每天天黑之后,就背靠洞穴嗥叫,声音在树林山谷中回响。
村落里的人都十分震惊害怕,久了之后也十分痛恨狼的叫声,但没有人敢对付狼。
山中的野兽听到了,认为狼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都成群结队地去依附它。
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很会巴结逢迎,就请求尊狼为百兽之王,其他的动物也都附和。
于是狼大喜,发出的声音更加凶狠凄厉。
有时也到乡村,偷盗一些鸡、猪来吃。
要是碰巧与人相遇,也还不敢攻击人、吃人。
狡猾的狐狸对狼说:“这里距离城里的市集才几里路,何不到城里一游?”狼心里有些害怕,但心里又想:我在夜里前去,假如有什么不测,还可跑回我的洞穴,他们能对我怎么样?于是狼就擅自闯入官吏的住处。
官吏是海边人,他所常见的东西都是鱼鳖,见到狼大吃一惊,赶紧替它准备酒菜,礼节十分恭敬。
狼心里十分得意,便放肆地吃喝起来。
后来又几次去官吏的住处,渐渐地不再避开白天。
老百姓有时遇见狼,都吓得回头就跑,大家都以为是妖怪,于是互相传言,争着关闭门户。
有一个读书人从墙上窥视一番后,判断说:“这是狼。
”并赶紧告诉官吏,让他不要接近狼。
但这时官吏已经无法拒绝与狼的来往,因此不肯听从。
狼于是更加肆无忌惮,把自己的皮毛修整得十分光泽,放纵地来来往往。
从村庄到城里,大家都相互告诫,小心地避开狼。
有一个道士,身怀绝技,隐藏在深山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去拜访读书人,说:“先生你为什么这样怯弱?这样的话狼将会吃人了。
假如不除去它,您和大家都将会成为狼的口中之物。
”读书人说:“我本来也知道,但大家的心意不统一,也没有弓箭罗网等工具,况且官吏和狼还很亲密。
”道士说:“官吏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别放弃,我来帮助您。
”于是道士就写了讨狼檄文,把这件事告诉神仙。
当天晚上,一场大雷电夷平了狼的洞穴。
狼刚好外出还没回来,但回来后就没有了住处。
这时,狐狸和其他野兽也都四散逃走,狼没有办法,只好逃窜到野外,畏畏缩缩,再也没有往日的威风。
到了晚上,它的叫声凄凉断续,只是像野鬼号叫而已。
村里的人聚在一起商量,认为狼已经没有威胁,便拿着棍棒,带着瓦片石块,打算把狼杀死。
城里市集里的人听说了,也争着出城来打狼,道士笑着劝阻说:“近来神仙已经诛杀它一次了,所幸它没有吃人,就饶了它吧。
你们现在只想着要杀了它,以前你们为什么会相互告诫,没有人敢去冒犯它呢?你们这些人真是太过分了。
”大家这才作罢,狼于是也远远地逃走了。
评论说:狼本来不能有什么作为,之所以能恐吓发动其他野兽、摆布官吏来耍威风,是由于它有用来安身的洞穴,能发出凶恶的叫声。
狼失去了洞穴,也就一败涂地了。
属于人的地盘本来就不能借给狼占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