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的长篇
老舍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的中心情节

老舍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的中心情节站点:江苏新沂市教师进修学校姓名:李连军学号:z0810******* 专业:汉语言文学【摘要】:最近看了老舍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的中心情节,颇有感触,每个人都喜欢幽默、滑稽的语言。
幽默是人类生活中到处可见的一种普遍现象。
小说写的是以老张为主角的北京腐败官场的百态,以及低层市民的悲哀。
有一幕,老张在如儿戏般的地方政治上吃了亏,但一想到还有机会分别从朋党和政敌身上骗钱,精神马上又挺起来了:“老张显出十分英雄的气概,用腿顶屁股,用屁股顶脊骨,用脊骨顶脖子,用脖子顶着头,节节直竖的把自己挺起来。
听说在《进化论》上讲,人们由四足兽变为两足动物,就是这么挺起来的”。
如此深刻的嘲讽,每次重读都让我精神不觉地跟着挺了起来。
觉得很幽默。
老舍对金钱和道德的关系无疑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
最近看了老舍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的中心情节,颇有感触,每个人都喜欢幽默、滑稽的语言。
幽默是人类生活中到处可见的一种普遍现象。
小说写的是以老张为主角的北京腐败官场的百态,以及低层市民的悲哀。
有一幕,老张在如儿戏般的地方政治上吃了亏,但一想到还有机会分别从朋党和政敌身上骗钱,精神马上又挺起来了:“老张显出十分英雄的气概,用腿顶屁股,用屁股顶脊骨,用脊骨顶脖子,用脖子顶着头,节节直竖的把自己挺起来。
听说在《进化论》上讲,人们由四足兽变为两足动物,就是这么挺起来的”。
如此深刻的嘲讽,每次重读都让我精神不觉地跟着挺了起来。
觉得很幽默。
老舍对金钱和道德的关系无疑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
老舍对金钱欲望与人性恶的影响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并着力讽刺拜金主义人生观,对老张动机上的恶和行为上的恶(敛财:教育牟利、违法经商、放高利贷、买卖妇女、政治谋利;守财:自虐、贪婪)极尽批判。
单从损人利己的角度讲,老张和蓝小山确为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市侩无赖,恶人恶德。
然而,从生活层面讲,老舍又以一种嘲讽的语调温婉指出,守财奴的一些自虐之举仅仅是一种自觉的个人选择,并未侵犯别人利益,不能构成人性大恶。
[专题]浅析《四世同堂》的文化批判意义
![[专题]浅析《四世同堂》的文化批判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083fd1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d.png)
浅析《四世同堂》的文化批判意义【内容摘要】《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芦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时期小羊圈胡同里几户人家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日寇铁蹄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揭示了愚昧的顺从、麻木的忍让只能任人宰割,用血和泪反抗才有出路这一道理,批判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北平文化中丑恶、麻木、愚昧、忍让等方面对民众的毒害,歌颂了慷慨救世精神高扬下人们为维护民族自尊而血沃沙尘的人格魅力。
小说通过几类人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局,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化价值批判体系,应该说这种尝试是很成功的。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文化批判;《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大的长篇巨构,全书80万言:分三部,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
这部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而写成的被征服者的通史,在反映全民抗战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堪称别开生面的力作,也是老舍创作历程中一块高耸的里程碑,它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巨大成就。
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背景材料,将整整一条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的居民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以四世同堂的祈家的生活、命运为线索展开故事,以祈家为主,冠家为辅,而钱家则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中的家庭,小说通过人物去观照整个北平这一特殊地域文化上的国民性,进而去观照所有在日寇铁蹄下挣扎的国土上的民众。
小说中的人物涉及十七、八个家庭和一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六十多人,如中学教员、诗人、洋车夫、棚匠、教授、布店长贵、剃头匠、巡警、寡妇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代表了北平中下层人民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全面的概括性,作家精心挖掘的正是这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折磨,一部沦陷区人民生活的历史正是通过这些人物痛苦的折磨得到较为充分的反映。
《四世同堂》问世以后,各方面的评论很多,有的研究认为,《四世同堂》在人物塑造上有新的发展,突破了老舍过去作品中每部作品一般集中塑造一两个人物的构思框架;有的认为《四世同堂》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大,这种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打破了老舍过去长篇小说一条主线的格局,说富有史诗般的气魄;还有的认为《四世同堂》是一部洋溢着强烈感情倾向的作品,是作者感情的记录。
论骆驼祥子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论骆驼祥子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2.《骆驼祥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小说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3.1 人物塑造3.2 环境描写3.3 社会问题反映4.结论正文一、引言《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本文将从小说的写作手法角度,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人物、环境以及反映社会问题。
二、《骆驼祥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普通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他勤劳、纯朴、善良,却因社会的压迫和环境的逼迫,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一位满族作家,他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对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有着深刻的了解。
三、小说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1.人物塑造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祥子、虎妞等角色的细腻刻画,以及对他们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从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例如,祥子的淳朴善良、坚韧不拔,虎妞的泼辣霸道、爱憎分明,都通过作者的细腻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2.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是以小见大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通过描绘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艰苦情景,以及北平城的市井百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恶劣环境。
例如,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时,作者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天气的酷热,从而烘托出祥子拉车的艰辛。
3.社会问题反映《骆驼祥子》以一个人力车夫的命运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众多问题。
例如,封建社会的压迫、社会的不公平、贫富差距等,都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得以体现。
作者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关注,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四、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老舍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生动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使得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老舍的资料

老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
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3]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
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4]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2]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
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舍生平

老舍生平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
在新加坡写了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与各被压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奋斗、强国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
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此后四年,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骆驼祥子故事简介

骆驼祥子故事简介内容梗概: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时失去了父母和二亩薄田,便跑到北平城来赚钱谋生。
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不赌钱,认定拉车是最好挣钱的活儿。
他咬牙苦干了3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甚至幻想将来能开车厂。
但是他赶上了兵荒马乱,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去,给大兵们干活,连车都给兵营没收了。
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灭了。
后来大兵吃了败仗,祥子夜里趁乱混出了军营,并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3匹骆驼。
他以35块大洋把3匹骆驼卖给了一个老头儿,却从此得了一个外号叫“骆驼祥子”。
祥子大病一场,等病好后,重新进城,回到人和车厂。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年近70岁。
只有一个女儿虎妞,37岁了。
刘四爷很喜欢祥子的勤快,虎妞更喜爱这个傻大个儿的憨厚可靠。
祥子把30元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希望攒够钱后再买车。
但此时祥子的心理已发生了变化,比如和别人抢生意、利欲心加重等。
有一天,他回到车厂已是晚上11点多,被虎妞灌了几杯酒后,便和她睡在一起了。
醒后的祥子感到羞愧。
决定离开人和车厂,但虎妞佯装怀孕,把30元钱还他,诱迫他娶自己。
祭灶那天晚上9点,祥子拉着曹先生由西城回家,曹先生因为宣传社会主义言论,被人跟踪,就让祥子回家送信,没想到祥子被孙侦探(即当初抓祥子的乱兵排长)敲诈走了身上所有的钱,使祥子买车的希望又一次成了泡影。
第二天祥子只得重回到“人和车厂”。
刘四爷害怕祥子继承他的产业,要祥子滚蛋。
但虎妞不买父亲的账,并与祥子在一个大杂院里租房成亲。
婚后,祥子才发现虎妞并没有真怀孕。
祥子坚决要出去拉车,虎妞拗不过他。
只得同意。
如今“人和车厂”已变为“仁和车厂”。
刘四爷把一部分车卖出去,剩下的全倒给了一家车主,自己享福去了。
虎妞就用私房钱买下了邻居二强子的一辆车。
虎妞不久真怀孕了,但她不爱活动、爱吃零食,导致胎儿过大,结果难产死去。
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卖掉了车。
邻居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愿意和祥子一起过日子,祥子也从内心喜欢小福子,但又苦于无力养活他们全家,只好狠心离开。
论老舍小说的死亡叙事

论老舍小说的死亡叙事苏华 摘 要:本文对老舍小说的死亡叙事进行具体分析,主要论述死亡母题在小说文本中的主题延伸、死亡叙事的样态变化以及死亡要素在结构功能上的多样性,深入探讨死亡叙事在老舍小说中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老舍;死亡叙事;主题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书写死亡母题较多的一个作家,无论是他的长篇还是中短篇小说,很多都涉及到了死亡这一母题,可以说死亡作为一个重要的母题,在老舍小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1926年老舍开始发表长篇小说以来,死亡作为一个特殊的言说对象,在其小说中就占了很大的比例:以长篇为例,包括《正红旗下》(未完成)、《大明湖》(原稿轶失)在内,老舍一生创作了16部长篇小说,其中言说到死亡的长篇占了12部,它们分别是《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蜕》、《火葬》、《四世同堂》、《无名高地有了名》、《鼓书艺人》。
中篇小说有:《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新时代的旧悲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猫城记》、《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本文将以这几部中长篇小说为例,来探讨老舍小说的死亡叙事。
一“从一篇具体的文学作品来看,母题是较小的单位,主题是较大的单位,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而表现出来。
”①死亡母题作为一个较小的单位,它本身就具有意义指向,与人类的历史记忆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当它进入具体文本之中,与其他意义单位相联,就焕发出新的感召力,常常成为文本的主题所在。
老舍作为贫民作家,他时刻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生老病死,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对底层生活的一种沉重反映,因此,死亡母题在老舍小说中的主题延伸就具有了现实依托。
以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来举例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几种典型主题:1、展示战争与死亡关系的主题。
死亡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最直接的毁灭性打击,死亡母题作为一个特殊的意义单位,承载着人类对战争的痛苦记忆。
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经典段落

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经典段落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经典段落1.风吹弯了旁边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弛,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地乱卷,像不知怎样好而决定乱撞的恶;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2.走吧,就是一时卖不出骆驼去,似乎也没大关系了;先到城里再说,他渴望再看见城市,虽然那里没有父母亲戚,没有任何财产,可是那到底是他的家,全个的城都是他的家,一到那里他就有办法。
3.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像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4.可是有一天方大小姐叫他去给放进十块钱,他细细看了看那个小折子,上面有字,有小红印;通共,哼,也就有一小打手纸那么沉吧。
5.好几次,祥子很想抽冷子闸住车,摔后头这小子一跤,但是他不敢,拉车的得到处忍气。
6.那时候,他满心都是希望;现在,一肚子都是忧虑。
7.难堪渐渐变为羞恼,他的火也上来了;他们瞪他,他也瞪他们。
8.她咽了口吐沫,把复杂的神气与情感似乎镇压下去,拿出点由刘四爷得来的外场劲儿,半恼半笑,假装不在乎的样子打了句哈哈。
9.外面的黑暗渐渐习惯了,心中似乎停止了活动,他的眼不由地闭上了。
不知道是往前走呢,还是已经站住了,心中只觉得一浪一浪的波动,似一片波动的黑海,黑暗与心接成一气,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
忽然心中一动,像想起一些什么,又似乎是听见了一些声响,说不清;可是又睁开了眼。
他确是还往前走呢,忘了刚才是想起什么来,四外也并没有什么动静。
心跳了一阵,渐渐又平静下来。
他嘱咐自己不要再闭上眼,也不要再乱想;快快的到城里是第一件要紧的事。
可是心中不想事,眼睛就很容易再闭上,他必须想念着点儿什么,必须醒着。
他知道一旦倒下,他可以一气睡三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老舍的长篇
老舍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题记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诞生,可以明确地划定在1927至1928年,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经过1925年的“五卅惨案”、1926年的“三一
八”惨案,到1926至1927年间的大革命及其失败,中国社会所经历
的波动和变化,恐怕是要大过于辛亥革命。由于这一整个历程是和新
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相伴相行的,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沉寂时间里,
知识分子在痛定思痛后,以新时代的眼光思考着一整段历程,可以说
是非常自然的。长篇小说是新时代作家所能提供的思考
的产物。
矛盾在评论《倪焕之》(叶圣陶截稿于1928年)的时候,阐述
了他对于这一新型长篇小说的看法,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时代性”,它
具备两个要义,即:一是时代给于人类以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
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为了表现这种“时代性”,
小说家必须抛弃五四时期的“即兴”和“灵感”,而要以“锐利的观察、冷
静的分析、缜密的构思”等条例,努力做小说。
和矛盾、叶圣陶他们相比,老舍长篇小说的创造道路是非常“不
典型”的。
在1925至1926年,老舍在英国教书期间,老舍完成了他的
前两部作品《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因为这个时段(1924-1930)
一直生活在国外,老舍没能亲身经历或者感受五卅惨案和大革命的
大事件。推前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他虽然在北京,却忙着教书
和当小学校长,他必须赚钱养家,他自称“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
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
曰>》)。这个时段的老舍,是在五四运动所及其的潮流之外独自发
展的,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察和批评也是模糊、片面的,以当时
的标准来看,思想也是相当不成熟的。在这两部小说中,老舍透出
了运用改良主义来改变中国社会现状的意愿,这源于他没有实际接
触中国社会,不了解国内政治环境。总的说来,尽管老舍的思想没
有和当时的潮流合拍,但“在老舍先生的嬉笑怒骂的笔墨后边,我感
受到了他对生活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祖国
的挚爱和热望。”(矛盾评《赵子曰》)。所以,处于文化思潮中的人
们还是把老舍当做同道中人的。
1930年,老舍结束了他六年的英国伦敦大学教书生涯,回到
祖国。在真切感受到国内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态以及人民群众的疾
苦生活后,老舍内心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并不得不承认他在英国时
期所写的三部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年)、《赵子曰》(1926
年)、《二马》(1929年))所持的改良主义是无法解决中国问题的。
老舍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向积极方面符合时代潮流的,开始渐渐接受
革命;同时,他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察和批判也开始逐渐形成了
一种完整、具有个人特色的观点。于是,《猫城记》(1932年)、《离
婚》(1933年)、《牛天赐传》(1934年)诞生了。
《猫城记》以寓言的形式揭露就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的民族
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老舍以小说中的猫人影射中国人,而
猫人最终灭绝,给我们描绘了当时政治环境下中华民族的前途,即
在被奴役中走向灭亡,;《离婚》向我们描述一幅二三十年代旧北平
的风俗画,写的是离婚,却没有人真正离婚,“凑合”着过成了所有夫
妻解决矛盾的共同方式,反映了初步入现代社会的中国的小知识分
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困境,他们困顿于中国传统文化规定的中国人
的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中,最终走向不幸甚至覆灭;《牛天赐传》
以一个小孩的成长过程反映了全中国,“天赐”源于牛氏夫妇捡到这
个孩子,以为是上天赐给他们的。按照老舍先生自己的说法,整篇
小说的书胆儿是牛天禧,然而一个小孩子是没有什么思想、意志和
行为的,故虽写小孩儿是明,但实际上却的是天赐生活周围的大人
们,以及由他们组成的社会。整篇小说在让读者笑不拢嘴的同时,
以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笑、冷静的剖析和深切的同情,给予旧社
会的的薄弱处和最痛点极其准确毫不留情的攻击,揭示了过去黑暗
社会的不合理性,表达了应该彻底埋葬违反天理的社会伦理的愿
望。
紧接着,在1936年,老舍先生有创作了《骆驼祥子》,不同与
之前的狄更斯写作技巧或者幽默嬉笑的风格,这部小说中,作者的
心情显得越发沉重,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不难想象,从1930年
回国,历经六年,老舍先生真真切切的体验了一把当时的中国社会,
看到了越来越到的中国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祖国也在炮
火中满目疮痍,面对此情此景,老舍先生心情不免沉重。整部小说
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
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热情选择了祥子原
来具有的善良朴实,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愤怒地揭露和声讨把祥
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小说还有力地说明了在旧社会仅凭个
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反映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旧
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老舍也已完全清楚地意识到,中国问
题只能是“群体”的解决,任何基于个人或者个别团体的改良式的尝
试都无济于事。他在小说中所以痛切地责骂“体面地,要强的,好梦
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样子”正因为这是以前的老
舍自己。
可以说,老舍的长篇小说创作之路在《骆驼祥子》达到了一个
顶峰。契诃夫曾经说过,艺术家是发现问题的,不是解决问题的。
在中国文学中,老舍恐怕是这种艺术家的典范,《骆驼祥子》便是
其最高成就,同时也是老舍先生这一类型艺术家的最好写照。
当然,老舍先生长篇小说的整体成就还需要《四世同堂》和《鼓
书艺人》这两部作品加以补充,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遗憾不能
看到其国文版原著,而只是有英译本重新译过来的。这两部小说分
别从两个角度讲述了八年抗战过程中发生在普通人民群众中的故
事。对与全体中国人民投入长达八年的抗战这一历史大事件,老舍
先生是极端重视的,他曾在《火葬》的《续》中如此写道:“我晓得,
我应当写自己的却知道的事。但是,我不能因此而把抗战放到一边,
而只写我的猫儿狗儿。失败,我不拍。今天我不去试写我不知道的
东西,我就永远不会知道它了。还有什么比战争更可怕了他是肥美
的田亩变成荒地,是黄河改了道......”。作为一个艺术家,老舍先生
知道这个担子有多沉重。老舍说:“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
简直有点不知好歹。”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出老舍对于记录这一段历史
的决心有多大,我们不免被其所折服。
总的来说 ,在《四世同堂》和《鼓书艺人》这两部小说中,
当然首先是基于老舍是属于市民阶级的,他描绘了普通市民他们的
善良、他们的软若和痛苦,他们的苟且偷安,以及他们的不得不觉
醒。从这里扩大,他描绘了中国所有群众在对血腥的侵略战争的长
期抵抗中,终于找到了自己个人的、以及国家民族的尊雅——中国
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就正如《鼓书艺人》中的秀莲从原先只会唱
却不能理解唱词含义,在孟良一个字、一个字地吧鼓词讲给她听,
每一句都解释得清清楚楚之后,终于能够理解了唱词,“用身心在讴
歌了”。这也预示着“秀莲”所代表的社会底层人民终于在“孟良”这样的
先进知识分子的引领下感受到自己命运的变化,在抗战的大背景
下,他们却是随着抗战变得更坚强、变得更懂得自我尊严的价值,
并且开始模糊地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
纵观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的创造道路,从其最熟悉的当时中国
底层人民的视角,像我们展示中国民众由散漫、贫穷的生活中逐渐意
识到自我尊严、民族尊严、国家尊严,从而进行一次全民族解放斗争
的过程。可以说,老舍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市民最后终于趋向革
命的一面镜子,同事,也是中国现代民族解放斗争的一面镜子。
老舍,“人民艺术家”的身份当之无愧,其小说,“中国市民阶级革命
和民族解放斗争的一面镜子”的殊荣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