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原文和大医名言

合集下载

医学衷中参西录续

医学衷中参西录续

医学衷中参西录续青龙吞冰饮法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薤白10克郁金10克浙贝10克陈皮10克莱菔子10克旋覆花10克(包煎)威灵仙60克治背冷或作胀或自觉背部寒冷如冰如掌大而证属痰饮内伏;或有咳喘清稀痰涎或泡沫状痰;或胸闷或心下痞结或气机上逆,舌淡苔腻或滑,脉滑或弦紧。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患者自觉背部寒冷如冰,西医体检一切正常,无法治疗,然患者痛苦不堪,殊不知张仲景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就提出此乃心下留饮作祟尔,痰饮内伏,阳气被遏,是故背冷如冰也。

或问曰:此证何故不属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而寒冷如冰耶?答曰:外感寒邪必兼表证,且寒证应为整体之象,不可能聚集于巴掌大之局部,是以此证既无表证,又无整体寒象,又或寒邪直中脏腑亦是全身症状,何以独一处如冰乎?故不属此证也;至于素体阳虚而体寒更谬之,盖因阳虚之畏寒肢冷更是全身之症状也,此证唯背部掌大寒冷如冰,余皆正常,故亦不属阳虚体寒也。

虽仲景提出痰饮治疗大则为温化,但温化痰饮者绝非补阳祛寒也。

方中前六味药为小青龙汤成分,故命名为青龙吞冰饮。

在老青龙汤证对此六味药已作了详细之论述,乃化痰饮之经典配伍,此处便不再复述。

薤白,性温味辛苦,温阳散结,行气导滞。

《本草求真》:“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

”仲景滞胸痹皆用此药也,古今皆奉为开胸痹,祛阴邪痰浊之要药。

浙贝者,乃大贝也,比之川贝,诚更能软坚散结化积痰也,愚常以此药化症瘕积聚,况一痰饮乎?郁金者,解郁之金品也,无论气郁,血郁,痰郁,皆能解之,郁金解痰而助浙贝,法夏化痰又助陈皮,莱菔子行气,实妙用也。

《丹溪心法》:“善治痰者,不知痰而先治气。

”故以陈皮行气化痰,旋覆花莱菔子降气化痰,以达痰随气导之目的。

威灵仙,本品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脉。

医学名人名言

医学名人名言

医学名人名言第1篇:医学名人名言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杨泉《物理论》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4、医不难於用*,而难於认*。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5、夫医*为用,*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

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王叔和《脉经序》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李梃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8、尝思用*如用兵。

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者亦必深知**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临*游移,漫无定见,**不合,难以奏效。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褚澄《褚氏遗书》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陈梦雷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1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伤寒论原序》15、大约心细则眼明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医学名言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杨泉《物理论》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4、医不难於用*,而难於认*。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5、夫医*为用,*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

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王叔和《脉经序》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线阅读(医案卷)

《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线阅读(医案卷)

《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线阅读(医案卷)《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载案逾千,轻浅之病记载稍略,重病、久病或专示病案者,观察记载无不详细贴切,首尾完整。

当时国内西医病案及论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资料翔实。

文中以中医立论者,必征诸实验;沟通中西者多发人深思。

读其书者或不能尽服其理,但必不以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虚以凑篇幅。

勤于实践,切身体会,仔细观察,随时记录,不断整理提高,就是张锡纯的实验方法。

以下是《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线阅读(医案卷全文):医案·(一)虚劳喘嗽门本文目录 [hide]••••••••••10 10.肺病咳嗽吐血•11 11.肺病咳吐脓血•12 12.肺病咳吐痰血1.虚劳证阳亢阴亏天津张媪,年九十二岁,得上焦烦热病。

病因平素身体康强,所禀元阳独旺,是以能享高年。

至八旬后阴分浸衰,阳分偏盛,胸间恒觉烦热,延医服药多用滋阴之品始愈。

迨至年过九旬,阴愈衰而阳愈亢,仲春阳气发生烦热,旧病反复甚剧。

证候胸中烦热异常,剧时若屋中莫能容,恒至堂中,当户久坐以翕收庭中空气。

有时,觉心为热迫怔忡不宁。

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甚或服药始通。

其脉左右皆弦硬,间现结脉,至数如常。

诊断证脉细参,纯系阳分偏盛阴分不足之象。

然所以享此大年,实赖元阳充足。

此时阳虽偏盛,当大滋真阴以潜其阳,实不可以苦寒泻之。

至脉有结象,高年者虽在所不忌,而究系气分有不足之处,宜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而少加补气之品以调其脉。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玄参(一两)熟怀地黄(一两)生怀地黄(八钱)天冬(八钱)甘草(二钱)大甘枸杞(八钱)生杭芍(五钱)野台参(三钱)赭石(六钱轧细)生鸡内金(二钱黄色的捣)共煎三大盅,为一日之量,徐徐分多次温饮下。

方解方中之义,重用凉润之品以滋真阴,少用野台参三钱以调其脉。

犹恐参性温升不宜于上焦之烦热,又倍用生赭石以引之下行,且此证原艰于大便,赭石又能降胃气以通大便也。

用鸡内金者,欲其助胃气以运化药力也;用甘草者,以其能缓脉象之弦硬,且以调和诸凉药之性也。

医学人文名言名句

医学人文名言名句

医学人文名言名句1.关于医疗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1、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

——钟南山2、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希波克拉底3、一位西哲说:“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一门艺术”。

4、马克思:“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疗效重于理论)5、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6、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7、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瑭《温病条辨自序》)9、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医工论》10、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

——【清】徐廷祚11、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12、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13、只要生命还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爱默生14、专家是令人尊敬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不知道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多;专家有时也是令人惋惜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知道的事情,却知道的越来越少。

——妇产科学家郎景和15、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

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

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

——吴阶平16、对工作还应该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

17、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清】陈梦蕾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8、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19、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

20、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21、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22、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次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里,便呆钝不灵。

《医学衷中参西录》2.人参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2.人参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2.人参解(附∶人参形状考)人参之种类不一,古所用之人参,方书皆谓出于上党,即今之党参是也。

考《神农本草经》载,人参味甘,未尝言苦,今党参味甘,辽人参则甘而微苦,古之人参其为今之党参无疑也。

特是,党参之性,虽不如辽人参之热,而其性实温而不凉,乃因《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后世之笃信《神农本草经》者,亦多以人参之性果然微寒,即释古方之用人参者,亦本微寒之意以为诠解,其用意可谓尊经矣。

然古之笃信《神农本草经》而尊奉之者莫如陶弘景,观其所着《名医别录》,以补《神农本草经》所未备,谓人参能疗肠胃中冷,已不遵《神农本草经》以人参为微寒可知。

因此,疑年湮代远,古经字句或有差讹,吾人生今之世,当实事求是,与古为新。

今试即党参实验之,若与玄参等分并用,可使药性无凉热,即此可以测其热力矣(此即台党参而言,若潞党参其热稍差)。

然辽东亦有此参,与辽人参之种类迥别,为其形状性味与党参无异,故药行名之为东党参,其功效亦与党参同。

至于辽人参,其补力、热力皆倍于党参,而其性大约与党参相似,东人谓过服之可使脑有充血之病,其性补而上升可知。

方书谓人参,不但补气,若以补血药辅之亦善补血。

愚则谓,若辅以凉润之药即能气血双补,盖平其热性不使耗阴,气盛自能生血也。

至《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无非因气血充足,脏腑官骸各得其养,自有种种诸效也。

附∶人参形状考人参∶无论野山、移山、种秧,其色鲜时皆白,晒干则红,浸以白冰糖水,晒干则微红,若浸之数次,虽晒于亦白矣。

野山之参,其芦头(生苗之处,亦名露土)长而细,极长者可至二寸,细若韭莛,且多龃龉,有芦头短者则稍粗。

至秧参之芦头,长不过七八分,其粗则过于箸矣。

人参之鲜者,皆有粗皮,制时用线七八条作一缕为弓弦,用此弦如拉锯状,来回将其粗皮磨去,其皮色始光润,至皮上之横纹以细密而深者为佳。

野山之参一寸有二十余纹,秧参则一寸不过十余纹,且其纹形破裂,有似刀划,野山参之纹则分毫无破裂。

孙思邈对医生的名言

孙思邈对医生的名言

孙思邈对医⽣的名⾔1.孙思邈的名⾔1、善为医者,⾏欲⽅⽽智欲圆,⼼欲⼩⽽胆欲⼤。

2、⼈命⾄重,有贵千⾦,⼀⽅济之,德逾于此。

3、凡⼤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欲⽆求。

4、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议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矜⼰德。

5、医⼈不得恃⼰所长,专⼼经略财物。

6、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百病。

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

7、不知易,便不⾜以⾔知医。

8、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防百病。

9、善⾔天者,必验于⼈;善⾔⼈者,必验于天。

10、善摄⽣者,⽆犯⽇⽉之忌,⽆失岁时之和。

11、饱⾷即卧,乃⽣百病。

12、寿夭休论命,修⾏在本⼈。

13、善养性者,先饥⽽⾷,先渴⽽饮,⾷欲数⽽少,不欲顿⽽多。

1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5、⼈命⾄重,有贵千⾦,⼀⽅济之,德逾于此。

16、养⽣之家,常须预合成熟药,以备仓卒之急。

17、盖闻医经经⽅,性命所系,固已为⾄巨⾄急,择于医经经⽅之书,拔其精且善者,椠版以之宇内,贻诸后世,其为深仁⼴泽更何如哉!18、凡药皆须采之有时⽇,阴千曝⼲,则有⽓⼒。

19、上医医国,中医医⼈,下医医病。

20、天⽆⼀岁不寒昌,⼈⽆⼀⽇不忧喜。

2.孙思邈名句1、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

——孙思邈2、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孙思邈3、早起,尤千⾦妙⽅,长寿⾦丹也。

——孙思邈4、饮⾷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孙思邈5、多愁则⼼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

——孙思邈6、所以病苦,⼈⾃作亡,⾮关运也!——孙思邈7、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养,斯乃德之源也。

——孙思邈8、淡然⽆为,神⽓⾃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孙思邈9、⼈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孙思邈10、常以深⼼⾄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终⾝为善。

——孙思邈11、寻思妙理,留意钻研。

——孙思邈12、落花⽆返树之期,逝⽔绝归源之浪,⼈之⽣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孙思邈13、居其富⽽失其富,居其贵⽽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孙思邈14、晚⽽⾃保,犹得延年益寿。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黄芪:性温,味微甘。

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

《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

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

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

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

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

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

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

其族兄XX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

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

”服后,果诸病皆愈。

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可遏抑。

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

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

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

”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

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

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

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中医医德古训名言

中医医德古训名言

中医医德古训名言1.赞美医生医德高尚的名言名句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伤寒论原序》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王叔和《脉经序》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

——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吴瑭《温病条辨自序》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

——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

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

——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2.关于医德的名人名言有哪些1.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

——董林森2.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徐春甫3.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孙思邈4. 医生,应该献身于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

——白求恩5. 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张杲6. 医院之本,救死扶伤;医生之本,德术并举。

——夏克良7. 不谋当谋之事,为医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医之危。

——巩元8. 做人一身正气,为医一尘不染。

——于建华9. 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

——夏克良10. 走医者仁心之路,倡清正廉洁之风。

——丁靖11.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 张锡纯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固不可没也。老安友信少怀,孔子之愿力也;当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来之愿力也。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而此愿力之在锡纯,又非仅一身之愿力,实乃祖训斯绍也。 锡纯原籍山东诸城,自前明迁居直隶盐山边务里,累世业儒。先祖友三公缵修家乘,垂训来兹,谓凡后世子孙,读书之外,可以学医。盖即范文正公“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意也。锡纯幼时,从先严丹亭公读书,尝述斯言以教锡纯。及稍长,又授以方书,且为指示大意。谓诵读之暇,游艺于此,为益良多,且又遵祖训也。 特当时方习举子业,未能大致力于斯耳。后两试秋闱不第,虽在壮年,而淡于进取。遂广求方书,远自农轩,近至国朝著述诸家,约共搜阅百余种。知《本经》与《内经》,诒之开天辟地之圣神,为医学之鼻祖,实即为医学之渊海也。迨汉季张仲景出,著《伤寒》、《金匮》两书,为《本经》、《内经》之功臣。而晋之王叔和,唐之孙思邈、王焘,宋之成无己,明季之喻嘉言,又为仲景之功臣。国朝医学昌明,人才辈出,若张志聪、徐大椿、黄元御、陈念祖诸贤,莫不率由仲景上溯《本经》、《内经》之渊源,故其所著医书,皆为医学正规。 特是自晋、唐迄今,诸家著述,非不美备,然皆斤斤以传旧为务,初未尝日新月异,俾吾中华医学渐有进步。夫事贵师古者,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惟藉以瀹我性灵,益我神智。迨至性灵神智洋溢活泼,又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伸触长之,使古人可作,应叹为后生可畏。凡天下事皆宜然,而医学何独不然哉! 锡纯存此意念,以孜孜研究医学者有年,偶为人疏方,辄能得心应手,挽回沉疴。时先慈刘太君在堂,锡纯恐温清有缺,不敢轻应人延请。适有以急证相求者,锡纯造次未遽应。先慈谓锡纯曰:病家盼医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急往救之。然临证时,须多加小心,慎勿卤莽误人。锡纯唯唯受教,自此临证者几无虚日,至今十余年矣。今汇集十余年经验之方,其屡试屡效者,适得大衍之倍数。方后缀以诠解与紧要医案,又兼采西人之说与方中义理相发明,缉为八卷,名之曰《医学衷中参西录》。有客适至,翻阅一过而问曰:观子之书,多能发前人所未发,于医学诚有进化,然今凡百事皆尚西法,编中虽采取西人之说,而不甚采取西人之药,恐于此道仍非登峰造极也。 答曰:中华苞符之秘,启自三坟,《伏羲易经》、《神农本经》、《黄帝内经》是也。伏羲画《易》,在有文字之前,故六十四卦止有其象,而能包括万事万物之理,经文王、周公、孔子阐发之,而犹有余蕴。《本经》、《内经》之包括医理,至精至奥,神妙无穷,亦犹《易经》之包括万事万物之理也。自周末秦越人后,历代诸贤,虽皆各有发明,而较之三圣人之阐发《易经》,实有不及,故其中余蕴犹多。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锡纯日存斯心,孜孜忘老,于西法医学,虽尝涉猎,实未暇将其药饵一一试验,且其药多系猛烈之品,又不敢轻于试验,何能多采取乎!然斯编于西法非仅采用其医理,恒有采其化学之理,运用于方药中者,斯乃合中西而融贯为一,又非若采用其药者,仅为记问之学也。特是学问之道,贵与年俱进,斯编既成之后,行将博览西法,更采其可信之说与可用之方,试之确有效者,作为续编。此有志未逮之事,或即有志竟成之事也。 大医名言 1、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 张机《伤寒论 原序》) 2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晋 王叔和《脉经序》) 3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晋 王叔和《脉经序》) 4 、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汉 华佗《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5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万病》) 6 、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7 、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孔穴主对法》) 8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9 、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序》) 10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序》) 11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针灸上》) 12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清 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13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清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14 、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清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15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清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6 、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17 、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 18 、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清 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19 、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明 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20 、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清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卷二十二》) 21 、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22 、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清 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23 、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清 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24 、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5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 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 26 、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清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27 、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清 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28 、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清 程国彭《医学心悟》) 29 、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清 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30 、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清 吴尚先《理渝骈文》) 31 、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清 吴尚先《理渝骈文续增略言》) 32 、医之临病,胜于临敌。(清 怀远《医彻卷四医箴疗医》) 33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清 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33 、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旨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与医乎?(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34 、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传中录京师水火说》) 35 、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明 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 36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 吴瑭《温病条辨 自序》 37 、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清 赵雄驹《伤寒论旁训·序》) 38 、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南齐 褚澄《褚氏遗书》) 39 、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清 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40 、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清 吴瑭《医医病书》) 41 、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清 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42 、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清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43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晋 杨泉《物理论》) 44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清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45 、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46 、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明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47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明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48 、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 山东省 第六类 方论 外科杂集》) 49 、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金 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卷三》) 50 、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清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卷五》) 51 、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序》) 52 、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明 王肯堂《肯堂医论 卷中 杂记》) 53 、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传忠录 论治篇》) 54 、人知君相不易为,不知医士不易为。盖君相之生杀人也,其道显而共闻;医士之生杀人也,其道微而难辨。(明 李中梓《诊家正眼 尤序》) 55 、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清 顾仪卿《医中一得》) 56 、学到知羞,方知艺不精。(明 张景岳《类经 论治类 四失》) 57 、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明 李中梓《医宗必读 用药须知内经之方法论》) 58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齐 褚澄《褚氏遗书》) 59 、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金 张从正《儒门事亲 卷二 攻里发表寒热殊涂笺》) 60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清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61 、医本期于济世,能治则治之,不必存贪得之心。近率以医为行业,谓求富者莫如医之一途。于是朋党角立,趋利若骛。入主出奴,各成门户。(清 赵学敏《串雅内编》) 62 、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清 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 病机赋》) 63 、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清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贯众》) 64 、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论治篇》) 65 、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明李梃《医学入门习医规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