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德国土地整理经验及其对我国土地整治发展的启示_田玉福

德国土地整理经验及其 对我国土地整治发展的启示
田玉福
(国土资源部 土地整治中心,北京 100035)
摘 要:德国土地整理在发展历程中重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完善的法制体 系,强 调 规 划 管 控, 注重多方参与和基础资料建设。实践证明,德国土地整理在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 体 化 过 程 中 发 挥 了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建议借鉴德国土地整理经验,把农村 土 地 整 治 作 为 促 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依靠创新机制、健全法制来 推 动 土 地 整 治 健 康 发 展,同 时 注 重 土 地 整 治 生 态 景 观 建 设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从 而 使 土 地 整 治 在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进 程 中 发 挥 更 为 重 要 的 作 用 。 关 键 词 :土 地 整 理 ;农 村 发 展 ;创 新 机 制 ;德 国 中 图 分 类 号 :F301.1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4210(2014)01-110-05
1.3 坚 持 规 划 管 控 德国 土 地 整 理 是 实 施 空 间 规 划 的 重 要 措 施,空
间规划下位一般会编制控制性详规和更具体的建设 规划。对土地整理 来 说,这 种 规 划 体 系 类 似 于 我 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德国各级政府 设 有 专 管 规 划 的 机 构 ,全 国 、各 州 都 分 区 域 和 层 次 进 行规划,以城市 为 中 心 划 分 规 划 区。 根 据 中 心 城 市 的作用和影响,分 成 不 同 层 次 的 规 划 区。 不 同 层 次 规划有不同的内容 和 粗 细 程 度,这 样 就 形 成 了 全 联 邦的规划体系。制定规划要充分考虑人民基本生活 需要及保持自然 景 观。 就 一 个 乡 镇 来 说,空 间 规 划 包 括 农 地 规 划 、林 地 规 划 、景 观 规 划 、村 镇 改 造 规 划 、 小区建设规划等,各 项 规 划 都 有 其 具 体 内 容。 规 划 经批准实施就具有 法 律 效 应,所 有 单 位 和 个 人 必 须 严 格 执 行 。 一 般 情 况 下 ,规 划 不 做 调 整 ,保 证 了 规 划
农业工业化-德国

农业工业化——德国德国的农业经营体制德国的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这与其高效的农业经营体系分不开。
德国的农业经营体系主要由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两部分构成。
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夯实了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地位。
家庭农场是德国最主要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德国家庭农场从规模上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第二类是中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为30~100公顷;第三类是小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为2~30公顷。
德国家庭农场从经营上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业家庭农场,另一类是副业家庭农场。
其中,主业家庭农场又分为专业农场和兼业农场两种形式。
其中,主业家庭农场是指农场主90%以上的收入来自家庭农场经营;副业家庭农场是指农场主收入的10%~50%来自家庭农场经营以外。
在德国的家庭农场总数中,主业家庭农场约占60%,副业家庭农场约占40%。
德国的家庭农场主要从事一项农业主业,其中大部分农场经营粮食种植业和养殖业,小部分是蔬菜、瓜果和花卉等专业户,还有一些家庭农场兼营手工业和农村旅游业等。
德国对农业准入非常严格,所有职业农民都必须持正上岗。
在德国,农业职业教育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分别培养农业生产者的实践操作、经营管理和企业管理能力。
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德国农民具备较高的素质,再加上德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德国家庭农场达到较高的现代化水平。
“四位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德国农业经营体系的服务主体。
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合作社联盟、农民联合会、农业联合会和农业协会四部分构成。
各个服务组织均为非政府组织,都是在农户完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组建。
其中,合作社联盟负责提供农民经营方面的服务,主要解决如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以及农资配套服务等问题;农民联合会负责提供农民生活方面的服务,主要处理家庭农场之间以及与政府之间的问题;农业联合会提供农业技术方面的服务,主要负责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为农业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农业协会代表农民和农业利益,可以向政府提出建议,从而使政府的决策有利于农民,农业协会通过举办农业展览会、技术研讨班等推动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德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是 高 度 现 代 化 。 整 个 农 业 转 移 合 作 社 、各 类 涉 农 科 研 机 构 等 , 从 与 政 府 农 业 官 员 的交 谈 中得 到
到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知 识 的 轨 道 上 , 可为农业企业 提供包括科技 、信 深 刻 的 印 象 :发 展 环 境 友 好 型 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 个 响亮 的 口号 表 明 ,德 国虽 然 不 仅 仅 是 提 供 粮 食 等 食 物 和 饲 料 草 地 、茂 密 森林 交 织 的 充满 人 文 是 世 界上 一 个 高 度 发 达 的 现 代 化 的产 业 ,而 且 早 已成 为 可 再 生 原 氛 围 的 乡 村 风 光 ,成 为居 住 和 休 工业 国家 ,但 仍然 高度 重视农 业 。 料 的供 应 部 门 ,提 供 大 量 生 物 能 养 、旅游 的宜人 场所 。 统 一 后 的 德 国包 括 l 6个 州 , 源 ,还 是 保 护 自然 环 境 与从 事 旅 国土 总 面积 3. 57万 k 目前 , 游 业 的 处 所 。 三 是 产 品 优 质 化 。 m。 拥有 人 口约 82 0万 的德 国 ,农 业 各 种 食 品必 须 符 合 严 格 的食 品 法 0 用 地 面 积约 为 19 0万 h 0 m ,占 国 规 ,建 立 高 效 的 食 品质 量 可 追 溯 土 总 面 积 的一 半 以上 。 目前 ,德 制度 ,消 费 者 可 以 选 择 不 同 的 质 绿 色 环 境 农 业 也 就 是 环 境 友 国农 业 担 负 着 两 项 关 键 任 务 :一 量 等 级 、产 品标 识 、企 业 优 质 标 好 型农 业 。现 在 ,德 国 环 境 友 好
一
2 6一
世鹰 罐业 W0d gcIr r rut e iA i u
德国农业产业园经典案例

德国农业产业园经典案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德国农业产业园简介
2.德国农业产业园的成功案例
3.德国农业产业园的成功经验
4.对我国农业产业园的启示
正文
【德国农业产业园简介】
德国农业产业园是指在德国境内,由政府或者企业投资兴建的,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产业园区。
这些园区通常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德国农业产业园的成功案例】
德国农业产业园的成功案例很多,其中最经典的就是荷兰豆种植园。
这个园区位于德国北部,占地约 1000 公顷,主要种植荷兰豆。
该园区采用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自动化灌溉系统、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精确施肥系统等,大大提高了荷兰豆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园区还积极发展农业旅游,吸引游客参观,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德国农业产业园的成功经验】
德国农业产业园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科技创新。
德国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和应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其次,实施产业化经营。
园区内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
同分享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再次,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园区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环保规定,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对我国农业产业园的启示】
德国农业产业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国应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实施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收入。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乡村振兴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目标。
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总结国外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创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
接着,文章将分析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启示,探讨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于我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中。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国外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与案例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乡村振兴的任务。
这些国家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并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启示。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因此,其乡村振兴策略特别注重挖掘和发扬每个村庄的特色。
通过“一村一品”模式,每个村庄都致力于发展和推广自己的特色产品或文化,从而吸引游客和外部投资。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保护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德国在乡村振兴方面实施了“村庄更新”计划,该计划旨在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人口回到乡村。
通过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德国鼓励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法国政府制定了“乡村振兴计划”,旨在保护和振兴乡村文化,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该计划注重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修复,通过政府补贴,鼓励农民进行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支持乡村手工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些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每个村庄的特色和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政府应该扮演重要的引导和支持角色,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八种国外的农业模式

八种国外的农业模式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
我国一直在探索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众多不足。
一、以色列模式:灌溉农业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的巴勒斯坦地区,国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人口600多万。
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全国一半多地区为沙漠,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在农业发展过程过,以色列的灌溉技术可以说是世界领先。
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世界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该国的微灌设备由控制枢纽、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
应用该技术比大畦灌水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
以色列的农业用水较前大为减少,可出更多的水用于工业和环保。
所以,中国要发展农业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科技的创造力,强化政府投入,鼓励研究开发。
重视研究与开发,科研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并举;制定积极的节水政策。
提高水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微灌技术二、日本模式:多功能农业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针对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首先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指出可以通过3个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改变农业发展前景。
也正因为此,日本的农业以“多功能致富型”为特征,大力开发农业的生态、体验、休闲等功能。
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是多功能农业的先行者。
该县因地制宜,把自己一些特有的东西(可以是某种农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文化或一首歌谣)打造成为日本全国乃至世界名牌产品。
日本多功能农业发展的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属于综合功能的创意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
德国农业农村数字化做法及进展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德国农业农村数字化做法及进展尹国伟(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北京100125)摘要:近年来德国对数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在涉农数字化领域中,德国粮食和农业部致力于成为国家和国际层面农业部门的紧密合作伙伴,帮助设计数字化参数,塑造数字农业框架,致力于使农民、消费者和环境都能够从数字化催生的新机遇中平等受益,并减少潜在风险。
德国粮食和农业部的农业农村数字化推进举措包括:配套政策资金,任命数字化专员加强数字化职能;持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扩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通过土地数字化计划和智能农村计划来支持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化研究,开展数字化实验,并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和气象数据,为利益相关者搭建能力网络,并组织召开技术会议;合作举办国际会议,推动建立国际粮食和农业数字理事会,并提议将数字理事会“秘书处”设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以增进数字化创新思想和经验的交流、向各国提供数字化建议,进而改善全球小农户对数字技术的获取。
德国开展了很多农业农村数字化实践,种养殖管理效率得到了提高,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数字化;土地数字化;智能农村;德国粮食和农业部;数字化专员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Practice and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igitalizationin GermanyYin Guowei(Information Center,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 ffairs,Beijing100125)In recent years,Germany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its emphasis on digitalization.In the field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the German Ministry of Food and Agriculture(BMEL)is committed to be a close partner for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helping to design digital parameters and shaping the digital agricultural framework,making farmers,consumers and the environment can all benefit equally from opportunities of digitalization and reduce potential risks.BMEL takes several measures to promotethe digit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such as supporting policy and funds,appointing a digital commissioner to strengthen the digital function;continuing improving the digital infrastructure,expanding infrastructure in rural areas,carrying out Land.Digital program and Smart Land Regionen project to speed up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areas;promoting research and conducting digital trial fields,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processes and results;providing geo-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establishing competence networkon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organiz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 and bodies for stakeholders;promoting the 2020-08-20国家留学基金(201803260021)尹国伟(1984—),男,山东冠县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服务“三农”发展,E-mail:****************0引言德国约有一半的领土用于农业,其中约70%播种谷物、玉米、大麦和油菜籽等,约28%为草地,水果、葡萄等多年生作物种植面积不到2%。
德国的市民农园

德国的市民农园德国都市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常成功。
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即由政府或农民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出租给城市居民,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
其主要⽬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产经营过程,享受耕作的乐趣。
由于市民农园迎合了⼈们回归⾃然。
休闲体验和获取安全⾷品的需要,因⽽受到了城市居民的欢迎。
⽬前德国的市民农园承租者有80多万户,⾯积达3万hm2。
⼀、发展历程德国是欧洲较早发展都市农业的国家,且其最早发展的是市民农园。
它起源于德国的Klien Garden,是中世纪的德国贵族,在⾃家的⼤庭院中,划出⼀⼩部分作为园艺⽤地,享受亲⼿栽植的乐趣。
19世纪初,德国政府提供⼩块⽥地,供市民作⾃给⾃⾜的“⼩菜园”。
19世纪后半叶,正式建⽴市民农园的体制,主旨是让住在狭窄公寓的都市居民,能够有⾜够且营养的⾷物供应,并以建⽴健康社会的理想为⽬标。
在1919年,德国就制定了市民农园法,确⽴了市民农园的现在模式。
⼆次⼤战时,德国遭受空袭,⼈们在市民农园中躲避度⽇,靠着这⾥所⽣产的蔬菜才得以免除饥饿。
战后,在⾷物匮乏的情形下,市民农园曾经发挥过供应蔬菜等农产品的功能。
1983年,德国⼜将市民农园法做了修订,增加了社区发展的概念。
按照法律,德国的所有都市都有义务将市民农园提供给市民,⽬标是达到每10户居民中就有1户拥有市民农园。
近年来,德国市民农园的做法与宗旨,与过去相⽐已有很⼤不同,主要是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不是以⽣产经营为⽅向。
⼆、主要做法1.由乡镇市或县政府提供公有地或向农民租地,再出租给没有农地的市区居民来耕作体验农业。
2.⼀个市民农园的⽤地约为2hm2,分50个单元,每⼀单元100坪(1坪约为4m2),合计5000坪,其他为道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地。
承租户依政府公告条件申请,并依申请先后顺序审核。
3.承租⼈与政府订定25~30年的租赁契约,并由承租⼈组织管理委员会负责市民农园区域内的管理事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发布日期:2009-12-1108:28:48来源:世界农业2009.6作者:编辑:wjzx点击数:403
德国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扶持下,农业农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同步发展,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城乡一体,交相辉映。一、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况德国农业高度发达,表现在“六高”:一是农业生产效率高。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二是农产品自给率高。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主要用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高。全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覆盖了绝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实现了农工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保障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四是农业科技含量高。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且科研作风严谨,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转基因技术、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新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获全部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六是农民收入高。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大部分农场规模在50hm2以下,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畜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每户农民年人均收入6.3万马克。德国农村环境优美。近1/3面积覆盖着森林,许多中小城市几乎处于森林的包围之中,使德国成为一个风景秀丽的花园国家。德国政府严格实施《土地整治法》,明确了相关村镇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意见,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有效地保护了乡村自然风光,农村安静又整洁,湛蓝如洗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悠闲自在的牛羊,令人赏心悦目。二、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点德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是除了提供食物外,更赋予其他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地下水、气候和土壤;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休养的场所;为工商业提供原材料,并为能源部门提供能源。德国各级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摆上更为广义、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措施来保护农业,发展农村。归结起来主要有五个特点。1、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德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政府补贴,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一是绿箱政策。欧盟模式是世界上三大典型模式之一(另两种是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而德国又是欧盟模式中的典型。德国农业税收约占全部税收的1.7%,农业投资却占国家预算的%。欧盟和德国各级政府依据不同作物的面积和牲畜的头数以及休耕地面积进行补贴,人均高达4.5万马克,占农民年均收入的71.4%,这还不包括直接的农业投入部分以及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欧盟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对重要农产品的产量限制、价格补贴、休耕补贴以及质量标准等来进行。二是加大对农业企业及项目的补贴和融资支持。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德国农业养老金银行,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对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引进环保措施等投资提供补贴及贴息贷款。投资额1万~10万欧元的小型项目,提供偿还期10年、利率不超过5%的优惠贷款,最高补贴比例为%、不超过1.75万欧元。5万~125万欧元的大项目,可申请利率不超过5%、偿还期20年的优惠贷款,政府进行贴息。企业还可申请直接补贴,最高补贴比例10%、不超过3万欧元;对山区、低产区及受地理条件限制、种植面积较小的农业企业进行补偿,每公顷补贴额在25~180欧元之间,每个企业最多可领补贴16万欧元。雇用员工2人以上的,每多1个雇员可额外得到8000欧元补贴。三是给予农业企业全面的税收优惠。农业企业、合作社可获得免交营业税、机动车辆税的待遇。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农机出租等服务的合作社免交法人税(25%),农业企业联合体自成立之日10年内,每年享受15339欧元的法人税免税额度。另外,农产品增值税税率为7%,远低于其他产品的16%。在能源税方面,农业企业用电量超过一定额度,可享受高达80%的减税优惠,如果从可再生能源发电站购电,可予以免税。年用量超过一定标准的,可减掉80%的矿物油税。2、结构优化,产业多元长期以来,德国坚持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农场规模不断扩大。早在多年前,德国制定了《农业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出租,使原本规模很小、生命力不强的小农场转变为拥有10~20hm2或规模更大的“富有生命力的农场”。同时,制定实施《土地整治法》,调整零星小块土地,使之连片成方。其结果是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超过30hm2,农场数量则减少到不足50万个。通过调整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跃居欧盟第五位,粮食总产量跃居欧盟第二位。在制定、实施法律和法规的同时,德国政府还利用信贷、补贴等经济手段来调整土地结构。政府规定,凡出售土地的农民可获得奖金或贷款,以帮助其转向非农产业;凡土地出租超过12年的,每公顷租地可获奖金500马克。这些措施促进了土地的自由流动,扩大了农场规模。德国政府用于土地整治的拨款达42亿马克。二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处于粮食紧缺时期,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农副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初始阶段,到德国完成战后重建之后,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其种植业结构调整进入了加工业指导种植业的市场经济运行阶段,走上了农业生产与加工业比例合理搭配,农牧结构合理搭配,自然条件下投入与产出的持续发展轨道。目前,农业结构总体态势是: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1%;畜牧业以养牛业为主,养牛业产值占畜牧业生产总值的%;养牛业以奶牛为主,养牛业收益中%来自牛奶。从区域布局看,德国北部农户经营种植业较多,南部则饲养业较发达。从各农场经营看,90%以上农户饲养业和种植业多元并举,真正专一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农场很少,以减少风险投资。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农业生产的产品能否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能否使原始产品增值,加工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加工业占有重要地位,食品贸易额大约占整个零售业销售总额的26%,全德国从事食品业的大小企业万家,从业人员330万,农户所生产的产品85%作为食品工业用的原料。德国种植业中结构的比例与种植面积的大小、与产品加工水平和市场的消费量成正比,呈现出加工业引导种植业的特点,不仅稳定和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次级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3、集约经营,竞争有力德国农业经历了一个由分散经营逐步向集中经营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德国合并后,又对原民主德国农业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集中改革,规模发展、专业发展成效明显,竞争力大大增强。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发展农业联合体和合作社。德国农业企业规模较小,除直接销售蔬菜、水果等小部分少量产品外,绝大部分农业企业不直接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而是自发组成农业合作社或联合体,进行进一步处理、加工,并销售到下一流通环节。政府鼓励农业企业组成联合体、合作社,共同销售其产品,取得规模效益。法律上,德国早在19世纪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可以说是世界合作社的发祥地。重视合作社法制建设,也正是各类农业联合体、合作社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合作社制定统一的生产和质量标准,负责产品销售,共同采购化肥、植物保护剂等生产资料,也从事市场调查与咨询,很多合作社还推出了自主品牌。经过13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现已遍布农村,全方位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信贷、农资供应、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网。农民参加合作社可以取得很大的经济利益:在生产交易活动中减少中间损失;在资金融通方面免除债息过高的风险;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处;在共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和设施方面互通有无;通过农业产业内部分工,能享受和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如良种供应、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机械维修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目前,大多数农业合作社又走上联合发展之路,许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区性合作社联盟、专业性合作社联盟和全国性合作社联盟,这些联盟在互通情报、控制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二是鼓励土地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互相间对其土地、农舍等资产进行出售、出租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购买土地。随着竞争加剧,大农场兼并小农场的进程正在加快,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德国的土地合并,对于推进德国农业的机械化,改善田间的道路状况,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德国的土地合并工作已从传统意义的土地合并与调整,转向农业环境保护、土地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乡村公共休闲地(乡村公园)建设方面。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制定《农机法》,从法律上保证农机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实行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价格补贴、贷款等经济措施,国家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低息贷款;农机厂商以不同的价格来吸引农民购买农机具,如现金支付优惠价格、赊销价格、分期付款价格和冬季购买价格等。在农业实现机械化的同时,农业信息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7万全业农户中有万农户使用了计算机,有5.5万户农户使用互联网。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农业新技术、新信息得到快速传递,农业生产大多数工作是通过操作计算机来完成的,德国农业信息技术正在普及并向农业全面信息化迈进。4、生态保护,环境优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化学工业品在农业生产中普遍运用,为解决德国饥荒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付出了代价。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0世纪末德国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保持平衡,尤其在工业产品的应用上尽可能保持物流的平衡和土壤生物多样性,避免掠夺式生产经营,同时把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主要措施是:禁止使用化学农药,采用与自然控制力相协调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利用抗病虫害品种、使用天敌益虫、采用物理措施等;禁止使用化学肥料,采用农家肥,种植豆科植物,施用绿肥和缓释的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措施;采用合理多样的轮作和间作制度;畜禽饲养中禁止使用抗生素;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限制单位面积畜禽饲养数量;实现饲料因地制宜,自给自足;每年7%的耕地休闲以此改善土壤的理化环境。生态农业逐步成为德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是采取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农业自然保护区及杂草保护区等措施,来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政策上,实施环境保护补贴,使得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在德国的一些州,如果参与环保项目还可以得到另一份补助。州农业局的任务之一就是核查申请有机农业种植的面积,落实补助金。目前有些州环保型土地已达2/3左右,农户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补助,各项补助费加起来,约占农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德国还十分注重对森林的保护,森林总面积1080万hm2,森林覆盖率30%,森林生长量在欧洲属于最高水平,每年达到6000万m3,但采伐量只有4000万m3,严格的林业政策、林业标准,使德国森林对环境和人类的保护及其在疗养和休闲方面所具有的价值无法估量。5、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增强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农民教育。德国的农民教育形式多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正规大学或大专院校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另一种是通过职业培训和进修达到国家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成人教育主要包括农学、家庭经济学、普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