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作者: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

(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

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三)直接或间接拉动就业

截至2016年12月,德国制造业拥有雇员542万人,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药物产品及试剂、钢铁行业雇员数分别为81万人、94万人、31万人、11万人和7万人,合计占制造业雇员总数的40%以上。特别地,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兴起,随着人们对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服务提供商成为制造业的上游供应商,其产品及服务在制造业产品和设施的营销中日益增长,以信息通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以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具体看,2016年贸易运输、信息通信和商业服务就业人数分别增长13万、22万、134万,合计占总新增就业人口的50%以上。

(四)对外贸易竞争优势明显

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德国对外贸易依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1]。2006—2016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出口在2009年出现短暂下滑后,逐年平稳增长,到2016年出口总额12069亿欧元,同比增长11%,贸易顺差达2522亿欧元,同比增长323%,创历史高位;从全球贸易份额看,2016年德国进、出口额分别占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5%和84%,剪刀差明显。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德国出口强劲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制造业出口11008亿欧元,同比增长64%,占总出口额的91%,其中,汽车、机械、化工出口总额稳居前三位,分别为2282亿、1701亿和1071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19%、14%和9%。从制造业自身看,有48%的产品用于出口,其中,药物产品和制剂、汽车和机械出口比例分别高达67%、63%和61%。

(五)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稳定器

德国中小企业素有隐形冠军之称,这些中小企业虽往往只生产单一的专业化产品但却努力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的全球领袖[2],在德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6—2016年,中小企业企业数、雇员数以及营业额占比基本保持稳定,特别是欧债危机最艰难的2009—2010年,以上三个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小企业对德国抵御经济危机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2016年,德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约46万家,其中中小型企业(German Mittelstand,雇员人数不足250人)参照德国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官网关于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详见http:

//wwwbmwide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8981%,为德国贡献了2986%的营业额,解决了426%的人口就业。

二、保持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部署

为保持制造业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的竞争优势,德国政府不断优化国家创新体系,适时推出并发展完善制造业相关发展计划,如精英倡导计划(2005)、中小企业核心创新计划(ZIM,2008年)、2020高技术战略(2010年)、技术运动计划(2011年)、2020创新伙伴计划(2012年)、德国“工业40”战略(2013年)、数字化战略2025(2016年)等。这些战略计划涵盖创新、技术、信息等多个领域,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等多个对象,有效推动了德国制造业稳定发展。

(一)国家创新体系为制造业发展奠定制度保障

德国制造业的持续繁荣离不开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组织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1政府负责制定法律和制度框架,形成连续性创新战略和系统性创新政策体系,包括:远期创新战略规划,如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创新行动计划,如高科技战略行动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等;以及与创新有关的法律协议,如研究与创新协议、科学自由法等。2企业是创新体系的核心和主体,德国研发投入约占GDP的3%,其中企业贡献七成,国家投入仅占三成数据来源: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3公共研究机构和高校拥有明确的科研分工并保持科学研究的独立性,是知识创造的中坚力量。教育制度是德国创新体系发展的关键,除重视培养研究型人才、高技术人才外,尤为重视培养职业技能人才,采取双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双元制),学生得以接受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4协会等中介组织是连接科学研究和企业的桥梁,德国中介组织主要包括三类:项目管理服务提供商针对具体项目与政府签订合同,按照授权负责相应工作;商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职业培训以及咨询服务;德国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和弗朗霍夫协会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向广大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推广支持。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作者: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 (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 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三)直接或间接拉动就业

德国“工业4.0”_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

德国“工业4.0”_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 德国“工业4.0”: 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智能制造与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其中,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率先提出并推动了“工业4.0”的概念,引领了全球智能制造的潮流。本文将就德国的“工业4.0”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内容、动因、前景以及启示。 一、德国“工业4.0”的内容 德国“工业4.0”是指将物理设备、数字技术和网络系统有机结合,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的理念。它的核心在于使用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应用,通过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及设备之间的通信与协作,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个性化和灵活性。 二、德国“工业4.0”的动因 1. 技术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德国意识到利用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2. 挑战孤岛现象:德国的制造业主要由中、小型企业组成,他们往往存在孤岛化的问题,德国希望通过工业4.0的推进,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的共享和协同,提高整体效率。 3. 持续竞争压力:全球化竞争加剧,德国制造业企业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大产品创新等措施来保持竞争力。 三、德国“工业4.0”的前景 1. 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将为传统制造业带来

巨大的转型和升级机遇,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2.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智能制造,德国制造业企业将能够实 现更高的生产效率、更精准的生产计划和更低的故障率。 3. 激发创新能力:德国“工业 4.0”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数 据和信息,推动产品和生产方式的创新,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 推动经济增长:德国作为制造强国,通过“工业4.0”的 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提高就业率。 四、德国“工业4.0”的启示 1. 技术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关键。企业需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科技与制造的融合。 2. 高质量教育与职业培训:智能制造时代对员工的技能需求 不断提升,需要建立强大的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出适应新技术要求的工人与工程师。 3. 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学术界和政府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 结论: 通过研究德国“工业4.0”的内容、动因和前景,我们可以看 到智能制造将带来巨大的改变,同时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启示。发展智能制造需要技术创新、高质量的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产学研合作的支持。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德国的“工业4.0”将引领着制造业的新时代 总的来说,德国的“工业4.0”是智能制造的典范,其通 过智能制造实现了更高的生产效率、精准的生产计划和低故障率。此外,它还激发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产品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德国的“工业4.0”也将推动国

德国制造之路的成功与启示

德国制造之路的成功与启示 一、德国制造的成功 德国制造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得益于其卓越的品质、高效、精密和可靠。具体而言,德国制造之路的成功得以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的制造标准 德国制造的成功得益于严格的制造标准。无论是制定产品规格,还是上下游供应链管理,德国企业都采用非常严格的标准,以确 保产品的品质、效率和可靠性。 2、高端技术和研发 德国企业在研发和技术方面表现出色,他们不断投入资金和精力,以开发和改进先进的技术。在创新和发明方面,德国制造业 是全球领导者之一,例如汽车、精密技术和复杂机器零部件等领域。

3、高度自动化和高效生产 德国制造业的另一个优势是高度自动化和高效生产。德国制造业专注于提高生产过程的流程效率,使其保持高度竞争力。 二、德国制造的启示 德国制造的成功为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重视质量 德国制造业的成功是基于高质量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因此,在其他国家发展制造业时,应重视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2、加强创新 创新是德国制造的关键。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也应该注重研究和开发先进的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其产品和生产过程中。

3、自动化与数字化 德国制造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非常高,其中数字化技术扮演了关键角色。因此,其他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4、优化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德国制造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其他国家发展制造业时,也需要重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关注整个生产供应链的高效与持续。 三、总结 德国制造的成功源于对品质的高度要求、创新精神、高效率生产过程和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其他国家应吸取德国制造之路的启示,注重质量,加强研发,推进数字化技术和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提高其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强国之一,其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变革和科技创新带来的挑战,德国政府于2019年发布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这一战略为德国未来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和重要举措,同时也对中国在工业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国家工业战略2030》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战略,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推动德国工业的转型升级。这一战略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阶段。中国应该加快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引进和吸收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国工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国家工业战略2030》着重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德国政府提出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高效能源利用等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融入到工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中国应该加大对清洁能源和环境友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推广,推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国家工业战略2030》还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德国政府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投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水平。中国也面临着人才短缺和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中国应该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国家工业战略2030》还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包容。德国政府提出了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政策举措,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合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应该在加强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合作的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与开放,为中国工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中国应该借鉴德国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 对于当今在中国发展的德国企业而言,分析其发展现状并针对性地设计该如何发展,是必要而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今,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断推高中国与德国企业双边贸易,使德国企业得以在中国市场里大幅展开发展,当然也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发展困境。在此,本文将从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两个方面,对当前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现状加以分析,并就如何更好的发展提出建议。 首先,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政策环境的变化中创造具有本质性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国政府以“双创”、“服务外包”为核心政策,扩大对外贸易,无论是入股进行投资,还是采用合资或合作经营模式,都在营造有利于外商投资发展的环境,这就是德国企业发展在中国市场的最大机遇。 其次,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要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以有效地利用市场资源。德国企业要根据自身企业情况,以及中国市场的现状,进行综合考虑,灵活地布局产品战略和市场策略,把握当前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变化,运用全新市场细分等方式,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自身优势核心产品,为做大做强中国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合理运用国内外资源,以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企业要把握利用外资的机遇,同时也不要忽视国内资源的优势,有效把握国内外资源的综合优势,以有效地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同时运用网络营销手段,开拓国内外市

场。 最后,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还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建立在企业的精神价值追求和管理的外部行为规范之上的,应该以德国文化的本质价值为基础,以企业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第一,以及健康、绿色的社会责任等为其表现形式,强调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客户的认可度和社会声誉,从而使企业在中国市场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需要注重在政策环境的变化中创造本质性的竞争优势;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以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希望本文对于未来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为什么德国企业要在中国市场发展更好地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德国发展报告(2022)》——开启“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

《德国发展报告(2022)》——开启“后默克尔时代”的 德国 《德国发展报告(2022)》——开启“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 2021年底,默克尔总理退休,标志着德国进入了一个新 的时代。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未来发展备受瞩目。本文将以2022年的《德国发展报告》为基础,探讨德国 在“后默克尔时代”将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德国在经济领域面临着全球化和数字化带来的变革。全球化使得市场更加竞争激烈,德国传统的制造业优势面临着挑战。同时,数字化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也在推动德国经济转型升级。德国需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创新和创业发展,以应对新的挑战。 其次,德国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面临着重大压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作为欧洲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德国需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的投资,并加强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措施。此外,德国还需推动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整体应用,以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再次,人口结构问题也是德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德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将需要应对劳动力短缺和社会保障压力的增加。为应对这一挑战,德国可以通过提高生育率、吸引外来移民以及推动科技创新解决劳动力问题。同时,增加养老金和健康医疗资源的投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也是关键的举措。

最后,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合作方面,德国也面临重大责任和机遇。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和重要的全球大国,德国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发挥更大的外交作用,促进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都是德国在“后默克尔时代”应该重点关注的领域。 综上所述,德国在“后默克尔时代”将面临多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资,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德国不仅可以应对挑战,还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只要德国政府和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相信德国在“后默克尔时代”定能开创新的辉煌 综上所述,德国在“后默克尔时代”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德国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通过加大投资和推动创新,德国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口和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都是德国在未来发展中的关键领域。通过政府和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相信德国能够开创新的辉煌,迎接“后默克尔时代”的挑战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 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改变以及中国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战 略政策,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政府官员都在大力推动中德经济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本文将对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启示。 一、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现状 1、德国企业占有大量市场份额 随着德国企业把更多的资源投向中国,其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综合份额。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近几年有明显增长,尤其是在服务业,德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 2、德国企业在华中大型投资项目 德国企业已在中国大陆投资了许多大型项目,并取得了长期的投资收益。德国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重点项目包括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家电制造业,而且最近也在进军医疗、农业和科技领域。 3、德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德国企业在华的品牌影响力很强,由于德国企业追求“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理念,因此几乎可以在所有行业找到德国企业的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德国企业在华的品牌影响力大大超过其他投资国家,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德国的产品,从而使德国企业受益良多。

二、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的启示 1、德国企业应提升技术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消费者的技术需求也越来越高,德国企业应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此外,德国企业还应加强与中国企业的技术交流,在中国市场推出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与中国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德国企业在华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够节省很多投入成本,并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如果德国企业想要在中国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与中国企业建立连接,成为合作伙伴,合作开发新的产品,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3、加强品牌影响力 要想在中国市场获得长期的发展,德国企业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营销投入,并加强品牌影响力。企业应该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喜好,定制特定的产品,并加大对品牌宣传投入,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只有品牌影响力足够强大,德国企业才能在中国市场获得长期的发展。 总之,德国企业在华的发展现状十分容易看出,德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都较为发达,而且还在稳步增长中。然而,德国企业也应该思考如何在中国市场取得更大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与中国企业加强合作,以及加强品牌影响力,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优势分析及启示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优势分析及启示 作为汽车生产和销售大国,德国汽车凭借其高质量、强稳定享誉全球,本文首先介绍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德国汽车的特点,然后以国际贸易地理理论知识为依据,从文化、科技、人才、相关产业、国家五个方面分析了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发展优势,最后总结了对中国汽车业的启示。 标签:德国汽车工业;发展优势 一、德国汽车概况 1.德国汽车工业的现状 自1886年本茨在德国发明第一辆汽车以来,汽车工业逐步成为德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源于汽车工业,围绕着汽车的开发、制造、销售等产生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约五分之一,同时汽车工业是德国最强大的出口行业,创造了80%的盈余。 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德国汽车产量与销量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产量排名第四,2015年上半年的销量排名第五,增长了5.2%。 图2015年前三季度汽车销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 数据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下同①) 2.德国汽车特点 从外观看,德国汽车设计一般延续传统风格,线条挺拔而有力度,典雅、严谨而不事张扬;从制作工艺看,德国汽车十分注重细节,内在表现尤为优良,讲究实用与有效;从质量看,整车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强,其中尤以梅赛德斯一奔驰的耐用、可靠性为最佳。一辆奔驰轿车行驶30万公里以后仍安然无恙,世界上汽车行驶里程最长的记录,至今仍是由奔驰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所保持。 与美国汽车注重大、中、悬挂较软的特点相比,德国车比较紧凑,悬挂要硬些,强调运动感;而日本汽车在设计时严格按照成本节约原则导致其高速性就比德国车差。由此,德国汽车高质量、重细节、高稳定性的特点使其经典品牌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深受消费者喜爱。 二、德国汽车工业的文化优势 1.民族文化特征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引言: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直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变。本文将探讨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德国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 1.1 重工业时代 德国的工业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以重工业为主导。 德国的钢铁、煤矿、化工和汽车等传统重工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产业位于西部和南部地区,如鲁尔区、巴登-符 腾堡州等地,成为德国经济的支柱。 1.2 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变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德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由传统 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变。这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包括全球化、科技进步、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等。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德国的传统重工业在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下逐渐衰落。由于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标准的限制,德国的传统产业难以与低成本国家竞争,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产能转移和裁员现象。

其次,科技进步对德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德国一直以来都是创新和研发的先驱者,尤其在汽车、机械工程和化工等领域。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和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德国的经济开始向高附加值的行业转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也对德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德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医疗服务和老年护理等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同时,面对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德国政府加大了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1.3 地理分布差异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地理分布的差异。传统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而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则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地区。 在东部地区,由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遗留问题和转型的需要,德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积极推动了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东部地区的柏林、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等州成为了德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 在北部地区,汉堡和不来梅等城市因其良好的港口条件和交通便利性成为了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此外,北部地区也发展出了先进的海洋工程、生物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产业。 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德国制造业工业4.0

德国制造业工业4.0 实现创新、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工业4.0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概念,它代表着制造业的新 时代。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强国,一直以其卓越的工程技术和创新能力 而闻名于世。德国制造业工业4.0的概念,旨在将传统制造业与信息技 术相结合,实现智能化、灵活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本文将探 讨德国制造业工业4.0的背景、特点和对未来的影响。 背景 工业4.0得以发展的背景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这使得传统的制造业面临巨大的变革和机遇。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大 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为工业4.0提供 了强大的支持。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需要推动其制造 业的创新和竞争力,工业4.0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特点 德国制造业工业 4.0的主要特点包括智能化、灵活化和可持续发展。智能化是指通过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和先进的控制系统应用于制造 过程中,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 低成本,并且增加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灵活化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 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灵活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需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资源的效率利用、能源的节 约和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对未来的影响 德国制造业工业4.0的实施将对未来的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工业4.0将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智 能化和高效化。这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的创新 和竞争力。其次,工业4.0将改变传统制造业中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 信息流动将更加便捷和高效。这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决策速度和灵活性,并促进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最后,工业4.0将带来全新的商业模 式和产业生态系统。通过连接各种设备、产品和服务,形成数字化的 价值链和价值网络,创造新的商机和市场。 德国作为工业4.0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德国制造业企业积极采用工业4.0技术,推动其生产模式的转型。同时,德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工业4.0的支持力度,推动相关政策和 法规的制定,为工业4.0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然而,实现德国制造业工业4.0的过程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障碍。首先,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企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引入先进 的制造技术和设备。此外,数字化转型还需要解决安全和隐私问题, 确保信息的保密和安全。其次,人才问题是制约工业4.0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工业4.0的落地和

德国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德国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德国汽车工业作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领导者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德国的汽车品牌如奥迪、宝马、大众等,以其卓越的工艺和高质量的产品享誉全球。然而,随着全球汽车行业的快速变革,德国汽车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将探讨德国汽车发展的现状,并分析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德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德国汽车工业是德国最重要的经济 支柱之一,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德国的汽车制造商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出口到世界各地。近年来,德国汽车工业实现了持续增长,产品创新和技术领先的特点仍然是德国汽车的竞争优势,使其在市场上保持了良好的地位。 然而,德国汽车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环保问题。全球对环境保护的要 求越来越高,汽车工业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德国汽车制造商需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投入,以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节能的需求。此外,汽车行业还面临着数字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对德国汽车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德国汽车业发展的趋势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电动化。电动汽车作 为未来汽车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德国汽车制造商必须加快步伐,提高电动汽车的销量和技术水平。其次是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智能汽车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应该加强对智能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共享经济的兴起也将对德国汽车业产生影响。共享汽车和出行服务的发展将导致消费者购车需求的减少,德国汽车制造商应该转型为提供出行服务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另外,德国汽车业还需面对的一个挑战是来自新兴国家和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 压力。中国和印度等新兴汽车制造国家正迅速崛起,它们的汽车市场不断扩大,并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日本和韩国等传统汽车制造国也在努力提

2023年德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对华出口前景分析

德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对华出口前景分析机械制造业是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中国对德国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德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其对中国出口有什么新动向?这些都会对中国相关的装备制造企业有影响。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产品出口额及国际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中国对德国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将为其相关企业供应众多商机,也有助于中国削减对德贸易顺差。双方在该领域进行广泛深化的合作符合各自的经济利益。 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机械制造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只有汽车制造和化工业等可与之相比。但是,后者均为大公司占主导地位,而机械制造业的主力则是平均拥有150名员工、年均营业额2600万欧元的中小型企业。2022年,该行业实现销售额1670亿欧元,略低于汽车制造业。但是,其6000家企业聘用员工的总数达87.3万,就公司数量和就业人数(均不包括供应商)而言,要远高于汽车制造业。 德国机械制造业的独特结构 机械制造业的结构在德国工业界独一无二,反映在德语的定义“Mittelstand”,它表示该行业由中、小型企业组成。国际社会始终称这种结构为“典型的德国结构”,象征着自主的企业文化,代表着德国企业家的独立、制造性和自由主义哲学。外界曾有人宣称这种

结构已完全过时,特殊是全球化趋势更是助长了这种观点。但事实是德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很少具有今日这样强大的竞争力。即使美元连续贬值,德国机械制造业2022年连续第四年保持增势,超过2022年的历史最高纪录。 德国机械制造业的优势和胜利因素 1. 创新实力。创新实力无疑是德国机械制造业现在以及将来在国际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2022年,创新产品占该行业全部产值的1/3。2022年,创新领域的投入高达100亿欧元,为历史新高。其创新实力来源于浩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研发投入。据统计,过去的20年里,每10年该领域工程师人数就增加1倍。在德国这样的高工资国家,绝大部分的工业领域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根本在于拥有众多先进的专有技术,这是德国长期坚持参加研发领域国际竞争的结果。但是,2022年底至2022年初,德国工程师协会调查发觉,全德工程师短缺数量达 2.2万名。2022年2月,联邦劳工局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自1981年以来,德国首次消失机械和汽车制造业工程师空余岗位数多于求职者的现象。工程师的短缺不仅威逼着机械制造业,同时也是德国整个工业基础的致命弱点,它向德国的政治家和商界敲响了警钟。机械制造业是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中国对德国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德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其对中国出口有什么新动向?这些都会对中国相关的装备制造企业有影响。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产品出口额及国际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中国经济快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 论文标题: 1.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 2. 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策略与路径 3. 鲁尔区经济升级转型的路径与措施 4. 鲁尔区绿色发展与环保治理的实践案例分析 5. 鲁尔区产业升级与人才引进的成功实践 一、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其曾经的经济建设主要以钢铁、煤炭等传统重工业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转型,鲁尔区开始面临经济转型的压力。然而,在长期的努力下,鲁尔区的经济陆续实现了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其实践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改革开放,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鲁尔区的经济转型 largely来自其高度开放、硬件配套设施完善、人员素质高等因素,其确立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模式。实践表明,开放经济对于地方经济尤为重要,通过外部资源和 企业等支持优势,增加本地经济结构、产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促进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2. 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升级 一直以来,鲁尔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引进大量高技

术人才,将传统的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 3. 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兴起 鲁尔区适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脱胎换骨式地升级,并不断提升其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4. 环境治理,绿色发展引领 鲁尔区的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形象,大多数都进行绿色转型,采取环保治理措施,并为生态系统保护的环境建设和保护投入大力。植物绿地覆盖面积增大,高速公路、桥梁等从功能性、建筑美学的角度进行设计,将“生态环保”融入到经济建设中,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5. 人才引进,优化产业结构 鲁尔区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提升高层次人才储备和智力资本积累,搭建了一批“国际型人 才高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融 合发展。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策略与路径 鲁尔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随着经济转型而逐渐得到实现,主要的策略与路径包括:

2023年德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德国农业现状

2023年德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德国农业现状 1.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概况德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有“欧洲走廊”之称。地形多样,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河流、湖泊众多,属温带气候,宜农宜牧。联邦下辖l6个州,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农业用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人口约8200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50万人,不足总人口的2%,农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8%。尽管其农业人口少,农业产值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较低,但迄今为止,德国仍是欧盟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畜牧业仅次于法国,居欧盟其次位,种植业生产居第四位,农产品出口位居欧盟前列,是欧盟国家中仅次于法国和意大利的第三大农业大国。德国既是全球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概括而言,德国农业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发展水平现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整个农业快速步入现代科技发展轨道,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含量高。国家建成很多重点试验室,且

科研作风严谨,注意原始创新,特殊是在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栽培新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农夫专业化程度高。德国的农夫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具备了职业化素养。农夫教化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正规高校或大专院校培育农业特地人才,另一种是通过职业培训和进修达到国家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另外,农夫成人教化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主要包括农学、家庭经济学、一般教化、社会政策以及文化方面的课程。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化培训,德国农夫具备了专业化、职业化素养,肯定程度上说,德国农夫是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全才。二是农业功能多样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实力的不断提升,使农业已从简洁的保障食品供应向供应多样化(优质食物和饲料)、生态环保和生物能源(沼气发电、玉米生产燃料)等高级功能方向转变。德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是除了供应食物外,更给予其爱护自然资源,供应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养息的场所。德国各级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放在更为广义、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法律与经济的措施来爱护农业,发展农村。三是生产经营组织化。早在19世纪德国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经过13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现已遍布各地农村,全方位为农夫供应农产品生产、

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雾霾的措施与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雾霾的措施与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雾霾的措施与启示 在德国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年代,以煤铁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工业区工业快速增长给当地带来了巨大发展,但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未经过滤的工业废气会对健康带来多么严重的 后果。鲁尔工业区的雾霾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成功治理。 一、鲁尔工业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 德国鲁尔工业区雾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燃煤造成的大气污 染和“逆温”天气。1961年,鲁尔工业区共有93做发电厂和82个炼钢高炉,每年向空气中排放150万吨烟灰和400万吨二氧化硫,这些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悬浮,并因为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的出现,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从而形成了雾霾。 二、德国雾霾的发生及人们对雾霾的认识变化 人们对环保的认识总是与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德国的大气污染治理也不例外。从19世纪的工业化开始,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持续了100多年几乎不加任何控制措施的废气排放过程。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也未引起德国重视,因为当时的德国正处于战后恢复期,发展经济才

是第一要务。 1961年,德国政治家维利?勃兰特首先提出“鲁尔工业区的天空必须重新变蓝”的选举口号,他的提法在当时甚至遭到本党人士的嘲笑。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的,是1962年12月导致156人死亡的鲁尔工业区雾霾事件。当时鲁尔工业区首次出现严重雾霾,部分地区空气SO2浓度高达5000微克/平方米,当地居民呼吸道疾病、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发病率明显上升。1964年鲁尔工业区空气中SO2浓度约206微克/立方米,其所在的北威州州政府颁布《雾霾法令》,但迫于经济利益和保障就业的压力,污染限值设定较宽松。当时最受企业界追捧的“环保措施”是“高烟囱”政策,即把烟囱加高到300米,降低低层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此举虽然有效降低了鲁尔工业区大气污染的数据,但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半个欧洲为此遭受酸雨之苦,导致农作物减产、鱼类死亡,危及饮用水安全。 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还没有任何一部关于限制排放的法律,也没有雾霾报警机制,民众对环境污染的威胁缺乏深刻认识。1971年,大气污染治理首次纳入联邦德国的政府环保计划。1973年,德国电视一台播放了沃尔夫冈?门格斯的电视片《雾霾》,播放后就在德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此后,德国政府和民众就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达成了共识。1974年,德国第一部联邦污染防治法正式生效,SO2、H2S和NO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