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六年级音乐上册妈妈格桑拉优秀教案

妈妈格桑拉

教材分析:

歌曲《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风格特点的创作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歌曲前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着浓浓的母子深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妈妈格桑拉》,感受歌曲的风格,并能以边唱边跳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的幸福之情。

2.能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旋律中的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将歌曲中合唱部分演绎为“看得见的合唱”。

3.初步认识同头异尾的旋律创作手法,能运用音乐模进创作手法,用给定的几个音符创作两小节音乐短句并自信演唱,并在演唱中体会合唱声音的协和、美妙以及创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

用柔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

用轮唱的形式演唱歌曲的第二部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听藏族民歌《格桑拉》,随老师律动。

师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人民在欢乐地歌唱?歌曲中哪一句歌词反复出现?

2、师简介格桑拉含义:“格桑”原指格桑花,是生长在高原上的一种花,它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但不失挺拔,格桑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所以也叫幸福花。“拉”是藏语中的敬语,表示对人的尊敬。

二、音乐游戏—模进

1、教师选取藏族民歌《格桑拉》的几个旋律骨干音由低到高排列成音阶山,学生看教师手势唱准五声音阶。(上行、下行)

2、教师从音阶山选取音符排列成三组,学生看手势唱准三组音符。

3、运用教师给定的三组音符,指导学生采用模进的音乐创作手法即兴创作两小节旋律短句。流程如下:

4、学生分声部合唱自己的作品,并辅以肢体动作。

三、旋律听辨

1、听辨以下两条旋律的异同,初步认识“同头异尾”的旋律创作手法。

2、哪条旋律让你感觉乐句逐渐推向高潮,哪条旋律让你有终止感?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演唱两条旋律。

四、学唱歌曲《妈妈格桑拉》

(一)聆听歌曲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1、师:尊贵的哈达是献给谁的?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妈妈格桑拉》,边读边做献哈达的动作。

2、师:这首歌曲带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生交流后师小结:这是一首表达母子情深的歌曲。母子间的情感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因此被世人称为“人间第一情”。

(二)学唱歌曲齐唱部分。

1、用哼鸣唱歌曲齐唱部分旋律,在音乐中体会妈妈怀抱的温馨。

2、轻声视唱曲谱,找出哪几句旋律采用同头异尾的创作手法。

3、再次视唱曲谱,从旋律线中体会妈妈弯曲的腰背,感受妈妈的慈爱与辛劳。

4、带着对妈妈的感恩之情用柔和、暗淡的音色深情地演唱齐唱部分的歌词。

5、引导学生用稍稍明亮的音色演唱第三乐句,与其它乐句形成对比。

6、在齐唱部分第三、四乐句加入轮唱。(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三)学唱歌曲合唱部分歌词。

1、集体练习高声部,提示在情绪、力度、音色上的对比。

2、边唱边运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3、同样的方法集体练习低声部。

4、两个声部合唱,要求:两个声部音色和谐统一,结合肢体律动表现音乐。

(四)整首歌曲连唱,提示齐唱部分第三乐句加入轮唱,合唱部分注意音色、力度、情绪等方面的对比。

五、拓展欣赏《梦中的额吉》

1、简介草原小歌手乌达木。

2、聆听蒙古族民歌《梦中的额吉》,感受两首歌曲在情绪上的不同,并在歌曲第二段跟随教师加入声势律动为歌曲伴奏。

3、谈话交流,体会失去母爱的孩子的忧伤、思念与坚强,感恩母爱的力量并再次祝福妈妈。

六、结束部分

再次聆听歌曲《梦中的额吉》,在音乐声中带着对妈妈的祝福出教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