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文言虚词故事及翻译.docx

(完整word版)文言虚词故事及翻译.docx
(完整word版)文言虚词故事及翻译.docx

文言虚词小故事

1.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 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

而况( 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 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

( 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 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 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 5)思也。众应之。既而( 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 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 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 11)。

解析:(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

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5)连词,

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 并且) 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

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

可以了。”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

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

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回应她。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

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

巾帼豪杰啊。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

忘情耶?何以( 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 7)?

解析:(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

面常带语气助词“哉” “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

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

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

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

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

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

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 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 3),赋敛之毒有

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 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 8)?

解析:(1)句末气助,表揣,相当于“吧”。( 2)介,相当于“于”,“在”。( 3)( 4)句末气助,表感,相当于“啊”“呀”。( 5)句中气助,表停。( 6)形容尾,相当于“??的子”、“??地”。

( 7)介,表比,相当于“比”。(8)句末气助,表疑。

文:大王喜音太投入了,那么国治理得(也)差不多了吧。但是我曾看到一个人,

他家世代捕蛇,有多人死在件事上,却仍然做件事不停下来,他原因,(他):“(捕

蛇)可以付税啊。”哎,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害啊!然而大王您什么如此沉溺于

音呢?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心致志,一定会游刃有余的,(的)大王的作真是

比耽溺于音百倍啊。臣愚,所的免有,大王能原我?

4.乃

放翁志,《示儿》,乃( 1)之。至“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2)翁”一句,大感佩,乃(3)忠之士也!然亦有人不,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之以理,其辞,乃( 5)不得已而。原其言,炒作乃( 6),无乃( 7)自高耳。

解析:(1)副,表承接,于是。( 2)代,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 3)副,表判断,相当于“ ”、“是”、“就是”。( 4)副,表折,相当于“竟然”、“却”。( 5)副,表条件,相当于“才”。( 6)复音虚,相当于“ 子”。( 7)复音虚,表猜,相当于“恐怕??吧”。

文:曾听放翁的操气,全都表在《示儿》首里,于是了

它。到“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句,深深地受到感并佩服他,(放翁)(真是)忠正直的臣子啊!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竟然;“ 只是沽名誉了。”大家向他道理,他无可,才不得不道歉。推究他的,恐怕是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名气)吧。

5.其

狐狼曰:“羊肉其( 1)乎!君其( 2)有意,其( 3)一而啖之,得其( 4)口福。”狼曰:“其( 5)如猛犬何?”狐于犬曰:“羊数詈言,其

(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一雪其( 10)耻。君其( 11)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 12)无辞乎?” 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 13)修矣,羊愈。狐与狼遂去。

解析:( 1)副,表揣气,大概、或。或表感气,多么,真。(2),表假,如果。(3)指示代,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自己的。

(5)副,加反气,又。( 6)第三人称代,他的。( 7)( 8),用,表,是??是??。( 9)第三人称代,它。( 10)指示代,

那种。(11)副,加祈使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 是”。

(12)副,表反气,道、怎么。( 13)音助,起音作用,不。

文:狐狸狼:“羊肉真美啊!”您如果想一,来其中的一只吃掉

它,就能一自己的口福了。狼:“那如何付猛犬呢?”狐狸就到猛犬那

里离:“羊好多次你坏,他的不堪入耳,您却一点不生气,是没

听到呢,是害怕主人呢?等到他嬉打的候,我想您把耻辱全部洗刷掉。希望您答我!”猛犬笑着:“想要他加上罪名,道怕没有借口?”猛犬于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羊群的道路很漫,守羊群更加慎。狐狸与狼就离开了。

6.且

“存者且( 1)生,死者已矣”,此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奸佞之人,李唐且( 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 5)河水清且( 6)矣,于斯世无身之途。有“死且( 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解析:( 1)副,且、姑且。( 2),表,而且、并且。( 3)副,将要。( 4)复音,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一步,况且,再。( 5)复音,就像。(6),表并列关系,又。(7),表步关系,尚且、。

文:“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死去的人就永逝去了。” 道只是石壕一

个地方的象?中晚唐王朝全都啊。(国家治理得都)像个子(了),皇帝仍然每天玩,而且把朝政委托奸佞的人,因此李唐将要亡,(是)一定的了。再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清澈底,在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效国家的道路了。使他有“ 死都不避,一杯酒

怎么得拒”的勇气,

(却)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什么用呢?

7.若

“若(1)化得身千,散向峰望故。”奇哉!若( 2)人之思,若( 3)天惊石破,花开,非若( 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但堪其

之一,若( 5)之一爪也。若夫( 6)常人思,常望月,登高作,若

( 7)柳子厚不然,以超人之思,抒抑之情,矣。

解析:( 1),表假,如果。( 2)指示代,此,个。( 3)副,表推,好像。(4)第二人称代,你。( 5),相当于“或”。(6)和“夫” 用,构成复音虚。句首气,用在一段或一意思开,表示,有“在”、“至于”的意思。(7),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文:“如果能化身千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真是)奇妙啊!

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开花一,并不是你

些平常的人能赶得上的。我也是。恐怕我些人只能作的一片的一只爪了。至于

一般人思念家,常常是眺望明月念方,(或者)登上高吟作,至于柳子厚就不,(他)凭借超一般人的思路,抒以抑制的感情,了。

8.所

“吾所以( 1)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如此言,足使之

天下所( 2)。以其所( 3)居位,能如此,他人可及?察其言,其行,

知其非所以( 4)沽名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

不宜有所( 5)之,前朱亥,其度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

者也。

解析:( 1)助,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故)”。(2)助,与“ ” 构成固定构“ ??所??”,

表被。( 3)( 5)助,“所 +”构成名性的所字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4)(6)助,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所以”,可用来??,??的方法(途径、手

段)。

文:“我做的故,(是)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一己的私怨放在后面。” 相如的

句,得使他被天下人佩。凭借他所居的官位,能做,道是人能比得上的?仔

研究他的言行,就知道他并不是凭此沽名誉了。与他不相上下的人,是信陵君。侯生

在大庭广众之,不有(朋友)的事情的候,前去拜朱亥,(而信陵君始面不更色),

气度道是一般人?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啊。

9.

“天行有常,不( 1)存,不( 2)桀亡。”此( 3)至理,当( 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

( 5)巫所惑。巫者,以( 6),其所( 7)皆

(8)利也。故( 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10)天下除残去,乃吾本分,

何辞( 11)?

解析:( 1)( 2)介,表作、行的原因,相当于“因”。( 3)非虚用法,,是。( 4)介,表

示作、行的象,相当于“ ”。( 5)介

,与“所”构成固定构“ ??所??”,表被,相当于“被”。(6)(7),作,做。( 8)介,表作、行的原因,相当于“ 了”。(9)介,表示作、行的,相当于“当”、“等到”。( 10)介,表示作、行的替代,相当于“ ”、“替”。( 11)句末气助,

表示疑或反,相当于“呢”。

文:“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律,不会因圣君就存在,也不会因暴君桀

就亡了。” 是真理,当世人它,千万不要他被巫迷惑。巫,拿人当,他所做的

事情都是了利益。所以当他来到的候,就用个道理斥他,揭露他的用心。替社会清

除坏的气俗,(是)我的分内之事,何推辞拒呢?

10.焉

秦崤山,峭峭焉( 1),狭狭焉( 2),未料有伏焉( 3),将士全力以搏,无奈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于是余有焉(5),而若此,焉( 6)能不?万于之何加焉( 7)?但以其傲,斥焉( 8),必无世上矣。

解析:( 1)( 2)形容尾,同于“然”,相当于“??的子”。(3)兼,相当于“于彼”,在那里。( 4)句中气助,表示停。( 5)气助,不。( 6)疑代,怎么,哪里。( 7 句末气助,相当于“呢”。( 8)代,相当于“之”,他。

文:秦路崤山,看到那里山陡峭狭窄,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有埋伏,将士然全

力拼搏,无奈退两,不久,差不多都死了,所以致大。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

傲,怎么能不打仗?(即使)千万他又有什么益呢?就因他傲,斥他,他

一定没在世上活着了。

11.也

“ 道之不也( 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 2)?”“吾将勉督以行之也( 3)。”“汝之言,金玉也( 4)。汝之心胸,吾何能及也哉( 5)!”

解析:(1)句中气助,表停,舒气,引起下文。(2)句末气助,表疑或反气。( 3)句

末气助,表肯定气。( 4)句末气助,表判断气。(5)句末气助,与“哉” 用,表感气

文:“从的尚不流(已)很久了,你凭什么能恢复它呢?”“我将勉并督(大家和

我一起)来践行它。”“你的,如同金玉;你的心胸,我怎么能比得上啊!”

12.以

“秉夜游,良有以( 1)也。”若以( 2)己美于潘安,出无;否,以( 3)吾之容于当衢,恐惊人。故自当以( 4)卷伴,弃以( 5)不敢至之怯,慕“ 火以( 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 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游海以( 8)极夫天地之,如此,以( 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以( 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 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享逸。吾以( 12)康熙六年至京,然未以( 13)交。以( 14)

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 不用,忠不以(15)”之。

解析:( 1)名,原因。( 2),。( 3)介,作行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介,把。(5),相当于“而”,表并列。( 6),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相当于“而”,表修关系,接状和中心。(8),表目的关系,可“来”。(9)介,起提作用,可“把”。( 10)介,表示作行生的原因,可“因”、“因”。( 11),表原因,可“因”。( 12)介,引作、行生的所,可“在”。( 13)介,表示作、行的象,可“跟”、“和”。(14)助,与“上” 合,表界限或范。( 15),可“用”。

文:“古代的人秉夜游, 的确是有原因的啊。”如果自己比潘安英俊

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凭借我幅面容出在街市上,就恐

怕要吓到人了。所以我自己当把卷作伙伴,消除掉因危而遥就不敢

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火把入深穴(探)”的勇气,陶醉在“ 木欣欣向

荣,泉水流”的美景之中??游于海之中来极那天地之的快,

像,(即使)把皇帝的位子我,我也会弃之不的,道(我会)因一

皇冠的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逸?(正)因我有的志向,所以才能

久地享受逸和快。我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但是始没

有跟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

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

13.因

因(1)能授官,不以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之因(3)。其常因( 4)人不,取之,如巢焚粮。此一役,袁心,因( 5)乘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 6)攸之力而得。途墓,因( 7)守冢至

前拜祭。其量常人可比?因( 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 9)其有非常之量,故

能就非凡之。

解析:( 1)介,根据,依靠,凭借。(2),沿。( 3)名,原因。

(4)介,趁着,趁此。( 5)副,于是,就。( 6)介,凭借( 7)介,由,通。( 8)介,因。( 9),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因”。

文:根据才能授予官,不依据出身高低用人才,而且不沿旧制度,就

是曹操成就大的原因。他常常趁人没有准,突他,例如巢火

粮草。一次役,了袁的心,于是就趁着有理的机打了袁,取

得官渡一的大。一的利也是凭借攸的帮助而取得的。后来曹操路

袁的墓,通守墓人来到前拜祭他。气量道是一般人能比的?因

些他得到大家的戴,从而一天下。因曹操有非同一般的胸气量,所以他

能成就非凡的事。

14.于

“黄于( 1),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久矣。自

十年前偶之,于( 3)今已十,未睹其姿。今造林草,生复,黄复

,其之美倍于( 4)昔,吾之美誉于( 5)四方。世人皆欲老于(6)吾

,此乃多人言于( 7)我也,非吾杜撰耳。于( 8)是吾等抒,陶然醉于

( 9)是,不亦乎?

解析:( 1)助,,不。(2)介,引作行的象,于。

(3)介,引作行相关的,到。( 4)介,引比的象,表程度的比,。( 5)介,引作

行的主者,表示被,被。( 6)介,引作行的地点,在。( 7)介,引作行的象,,向。( 8)与“是”构成复音虚“于是”,相当于“ 此”。( 9)介,引作行相关的所,在。

文:“黄雀地,美的翅膀参差翩然”,多么美好啊。然而于我来,是久没有看

到的了。自从十年前偶而一次,到如今已十年,没有看到它的身影。如今造林

草,生恢复,黄又可以到了,它的叫比以前美一倍。我的美已名于四方。世

界上的人都想在我里养老,

是好多人我的,不是我杜撰的。在候我几杯酒来抒情,陶醉在里,不是很好?

15.与

朝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堂与(3)坊之,相去甚。国者,与( 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

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 5)?吾等与( 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 7)吾复算耳。

解析:( 1),。( 2)与“孰” 成文言固构“与??孰??”,相当于“跟??比,哪一个??”。

( 3),表并列,和,跟,同。( 4),交,附。( 5)通“欤”,句末气助,表疑,呢。( 6)

介,表施者出作行所涉及的象,相当于“ ”。( 7)介,和,跟,同。

文:(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他,我也同。但是,代人与古人更有智慧,(此)朝廷与百姓的,相差很大。治理国家的人,近清

正廉明的彬彬君子,离奸邪而善于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身践,事才会成功。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唯独是什么呢?我您提建,又害怕您跟我算啊。

16.

“此( 1)岳阳楼之大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名,非徒借此也;若如

此,( 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其名?范希文若不邀

作,文播寰宇,( 3)岳阳楼能名天下与?当世之,位卑( 4)足羞,官盛( 5)近,范氏( 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友人

被,未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知,赶至河,( 7)已在舟中矣,足其性情之。

解析:( 1)副,表示肯定,起、确作用,可“就是”,“是”。

( 2 ),表步折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可“倒是”。( 3),表示条件、假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或推断,可“那么”“那就”“就”。(4)( 5),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 用,每个“ ”字都用在意思相,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

是并列关系。“就”,或不。(6),折,可“却” ( 7),表承接,第一件事不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生第二件事,“原来是”“原来已”。

文:“ 就是岳阳楼的壮景啊”,(句)出了岳阳楼的壮美,但

是岳阳楼名天下,并非只凭借个;如果,那么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建

筑)多了,什么只有岳阳楼天下名呢?范希文如果不邀作,文章散布天下,岳阳楼能名天下?当今的气,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就是得羞耻

的事情,遇到官高的就追随着阿奉承。范希文却不是,高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的子。(他的)朋友被官,大家避他都恐怕来不及。等到(他)知道了,急忙追赶到河,朋友已在船上了,可他性情的忠厚。

17.者

李白者( 1),仙也。当国者( 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 3),山中与幽人酌,乃一其心中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妃,此数者

(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故仕途失意,仍不志,之于,其于后世者

( 5)不可,遂就其万世英名。

解析:( 1)助,用在判断句主的后,起提作用,不。( 2)助,附在的或短之后,成

名性短,指称上文所的人、事、物,“的

人”“的事”“的西”“的想法”“的做法”。( 3)助,放在之后,起气助作用,不。( 4)助,放在数之后,可“??方面”“??西”“个”“ ”之。( 5)助,定后置志。

文:李白,是仙啊。被治者拒之外,就在座山中游。如今,(他)在山中与离的

人,是(了)抒心中的郁之情啊。高力士他

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

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诗歌里抒发出来,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万世英名。

18.之

一僧欲之( 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 2),唐僧不之( 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 6)有?”唐僧曰:“汝之( 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 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 9)乎?”

解析:(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 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译文: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唐僧也

不回应他。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呢?均衡了一下这两个想

法,这个僧人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

“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

你的话也有些过分了吧,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

(完整word版)冒号的使用和举例.docx

标点符号应用举例:冒号 冒号,表示提示之后或括之前的停,有提示下文或括上文的作用。例如:1.常我:“放学回来,你也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 懂得尊敬老人,照老人。” (小学《文》第五册《人》) 2.老牧人江希大叔老就喊起来:“我的雁又来啦!” (小学《文》第八册《女的信》) 3.??一走一听着伯父意味深的:在个世界上,金可 以到山珍海味,可以到金珠宝,就是不到高尚的灵魂啊! (小学《文》第八册《苦柚》) 4.多少种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得以形容。 (小学《文》第十一册《林海》)例 1“ 常我”是提示,后面用冒号,冒号后面是“ ”的内容。 例 2“喊起来”是提示,后面用冒号,表示后面是“喊”的内容。 例3“ ”是提示,用冒号,后面是“ ”的内容。 例4 冒号用在提示(括)“多少种色呀”之后,后面是些色的品种。 提示后面用冒号,是冒号的主要用法,是小学段必掌握的。 【冒号用在总括语之前的用法,在小学教材中比较少见。现在举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

试《现代汉语》(下册 )和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上的例子作一叙述。 5.三宝走了,三毛走了,大刘走了: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云。 ( 《现代汉语》 1985 年 12 月版 ) 6.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 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怀疑与学问》) 例5 先分项说三个人都走了,干什么去了呢 ?去拼搏进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去了;所以总 结语说:“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云。”总结语前使用了冒号。 例6 先分项对学问家的“怀疑”进行举说,然后总结说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总结语前用了冒号。】 下面再介几种冒号的用法,些用法的基仍是提示性的。 一、注性的字眼后面加冒号。像“按”“注”等字。 例如: 7.者按:本届参《因工作》出心裁地提出 了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因此,我邀了几位女性,她 就此表看法。 (摘自 1996 年 12 月 6 日《文》)8.注: ⑥ 秀媛:《关于教育价的几个理》,《中小学教育价》,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 而: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转折;E连词,表假设;F连词,表因果;G连词,表修饰;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抱明月而长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赂秦而力亏() 8.穷山之高而止()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18.酌贪泉而觉爽() 19.忽然奔腾而澎湃()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2.而母立于兹()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向北解救国,向西击退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①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 ④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掌握虚词有办法!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掌握虚词有办法!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1.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回应她。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完整word版)Word图文混排教案.docx

科目:计算机应用基础 性质:公共基础课 《Word 图文混排——电子板报我来做》 教案 单位:陕西省明德职业中专 姓名:张娜

Word图文混排 ——电子板报我来做 授课专业及年级 9级各班。 授课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傅连仲,电子工业出版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了解利用 Word 操作修饰文档的意义;使学 生熟练掌握艺术字、边框和底纹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等。 教具准备 纸、彩笔、打印机、多媒体机房。 教学重点 艺术字、边框和底纹的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 利用修饰文档的各种操 行实际应用。 求助授课时间 4课时 教室布置 见右图 西 展 示 南北区 作进黑板投影 中控 东

通过课前组织,使课前组织 学生了解本次课1、组织学生分组,选出组长; 学习内容,对学生2、要求学生复习已学知识,预习本次课内容; 潜移默化的进行3、提供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字、图片资料,感召学生爱国情感; 爱国情感教育,为4、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手段继续收集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并制作电子板报做利用资料设计小板报样稿。 好准备工作。 课堂教学( 180 分钟) 通过一篇《唐三一、新课导入( 5 分钟) 彩》的原文和修饰 过的例文对比,使 学生了解修饰文 档的意义,引出本 次课内容—— Word 修饰文档 (电子板报我来 做)。【原文】 1、共享原文给学生; 2、布置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分析问(1)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如何将原文 【例文】 题、思考解决问修饰为例文效果? 题。(2)有哪些操作是没有学习的操作,小组讨论学习。 (3)记录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分组学习( 25 分钟) 1、学生根据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点: (1)艺术字操作 掌握学习方法比①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艺术字 掌握知识更重要。 ②编辑艺术字: A、在艺术字工具栏中编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及练习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该考点在《山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 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 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 ④修饰限制 ⑤称代(代词) 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 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递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其疾病而死,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 (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 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解析: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 3.乎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精选.)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什么呢?

文言虚词小故事

文言虚词小故事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4.乃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青泥岭的山路是多么曲折盘旋,行走百步就要折九弯,蜿蜒小路绕着山岸转。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新娘(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word-操作练习题步骤

二级MS Office答案详解(操作题) 第1套上机操作试题 第一部分:字处理题 在考生文件夹下打开文档WORD.DOCX,按照要求完成下列操作并以该文件名(WORD.DOCX)保存文档。某高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职场定位和职业准备,提高就业能力,该校学工处将于2013年4月29日(星期五)19:30-21:30在校国际会议中心举办题为“领慧讲堂——大学生人生规划”就业讲座,特别邀请资深媒体人、著名艺术评论家赵蕈先生担任演讲嘉宾。 请根据上述活动的描述,利用Microsoft Word制作一份宣传海报(宣传海报的参考样式请参考“Word-海报参考样式.docx”文件),要求如下: 1、调整文档版面,要求页面高度35厘米,页面宽度27厘米,页边距(上、下)为5厘米,页边距(左、右)为3厘米,并将考生文件夹下的图片“Word-海报背景图片.jpg”设置为海报背景。 重点提示:设置时注意高度与宽度的位置 【解析】 1)启动“Word.docx”文件。 2)页面设置:双击标尺→页边距:上下5cm,左右3cm→纸张:高度35cm,宽度27cm→确定。(注意:纸张的高度在下,宽度在上) 3)页面布局:页面颜色→填充效果→图片→选择图片→选择“Word-海报背景图片.jpg” →插入。(注意:考试软件上有图片的文件位置路径) 2、根据“Word-海报参考样式.docx”文件,调整海报内容文字的字号、字体和颜色。【解析】 1)“领慧讲堂”就业讲座:微软雅黑、62号、加粗、红色。 2)“报告题目:”至“报告地点:”:黑体、小初、加粗、深蓝(标准色:深蓝)。 3)“大学生人生规划”至“校国际会议中心”:黑体、小初、加粗、白色。 4)“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华文行楷、67号字体、加粗、白色。 5)“主办:校学工处”:黑体、34号、加粗、右对齐。 主办:深蓝校学工处:白色 6)“领会讲堂”就业讲座之大学生人生规划:微软雅黑、加粗、19号、红色、居中。 7)“活动细则”:微软雅黑、加粗、25号、红色。 8)“日程安排”、“报名流程”、“报告人介绍”:微软雅黑、小四、加粗、深蓝。 3、根据页面布局需要,调整海报内容中“报告题目”、“报告人”、“报告日期”、“报告时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 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 (一)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①蟹 又” 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 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假如"。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

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word域的应用和详解.docx

Word域的应用和详解 本人原创,转载请注明: https://www.360docs.net/doc/9b5302047.html,/100bd/blog/item/139a263997b166f9b311c7a2.html 本文主要内容:域基础通用域开关表格操作符和函数编号域 ■第一章域基础 一、域的作用 微软的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系列,其方便和自动化程度是其他任何文字处理软件所望尘莫及的。究其原因,其一,微软有强大的软件开发技术人员队伍。其二,Word与其本公司的操作系统 Windows的密切结合。微软至今也没有公布Windows 操作系统和Word 文字处理软件的源代码,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垄断地位。其三,在 Word 中引入了域和宏,将某些特殊的处理方法用函数或编程的的形式交给用户,大大提高了文字处理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自动化程度。 由于域和宏的引入,Word 文档易受病毒的攻击。此外,要灵活使用域和宏,要求用户学习一定的编程基础知识。一提到编程,有的人就感到头痛。其实,Word 中的域和宏所包含的知识是非常基础的,也是比较容易学会的。 域相当于文档中可能发生变化的数据或邮件合并文档中套用信函、标签的占位符。 通过域,可以调用宏命令;也可以通过宏的语句在文档中插入域。 现在我们通过举例来简单了解一下Word 中的域能干些什么: 1. 给段落自动编号,如:1. 2. 3. ,一、二、三、,1.1.1,1.1.2,等等。 2. 插入用常规方法无法实现的字符,如: 3. 自动生存索引和目录。 4. 表格和数学公式的计算。 5. 插入超级链接,可以从文档的此处跳转至其他位置,或打开其他文件。 6. 生成同本书形式相同的页眉或页脚。 Word 中共有 70 个域,每个域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二、在文档中插入域 最常用的域有 Page 域(在添加页码时插入)和 Date 域(在单击“插入”菜单中的“日期和时间”命令并且选中“自动更新”复选框时插入)。 当使用“插入”菜单中的“索引和目录”命令创建索引及目录时,将自动插入域。也可以使用域自动插入作者或文件名等文档信息、执行计算、链接或交叉引用其他文档或项目、执行其他的指定任务,等等。 域代码位于花括号({})中。要显示域代码的结果(如计算的结果)并隐

语文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译文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译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文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译文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 ..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译文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2.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译文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译文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译文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