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阿长与《山海经》

主备:聂志强审稿:卢兰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以下字词: 骇孤孀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等。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情感。

【资料链接】

《阿长与<山海经>》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想到目前,只能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选自《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学习过程】

一、导入明标

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叫《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作者写到了美女蛇故事的惊险,有趣,生动。大家还有印象吗?同时,在文章中鲁迅还提到了一个人,谁?没错!就是长妈妈,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与长妈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长妈妈对鲁迅今后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在鲁迅的许多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阿长的影子。那么,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段落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依据。)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2.归纳每件事情刻画出阿长的性格特征,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3.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变化,思考“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情感变化:“”→“”→“”→“”→“”

好处:

写作手法:

4.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达标测评

(一)基础知识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惊骇(hài)孤孀(shuānɡ)疮疤(chuānɡ)

B.掳去(lǔ)惧惮(dàn)憎恨(zânɡ)

C.絮说(xù)诘问(jiã)霹雳(pī)

D.粗拙(zhuó)烦琐(suǒ)陆玑(jī)

2.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在该句后打“√”,并说明写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①她生得黄胖而矮。( )

②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

③又不许我走动,拔—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4.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内心情感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品读感悟

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1.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朗读 6-18 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②在看似贬义的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的同情,怀念和赞美?

3.研读6-17自然段,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4.让我们来看 19-28 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详细叙述了“我”得到《山海经》的经过。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5.阅读 29-31 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二、交流展示

三、拓展延伸

我们身边有那些人是拥有这种“伟大的神力”的?说说他们为什么会拥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四、达标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大地的耳朵

(1)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5)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8)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10)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12)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13)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14)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15)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1.文章开头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用“聪明”和“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它们具体表现在哪里?

3.冬菇如此味美,作者为什么又在第11段中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4.这篇散文温馨感人,请你联系全文回答下列两题。

(1)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处(句)?请找出来并作点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