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再生混凝土全计算法配合比设计

合集下载

预混料配方比例

预混料配方比例

预混料配方比例
《预混料配方比例》
一、水泥预拌料的设计比例
1.计算水泥用量
计算水泥用量的公式:水泥用量=混凝土实际使用量/混凝土重量*混凝土水泥率
2.计算砂子用量
计算砂子用量的公式:砂子用量=混凝土实际使用量/混凝土重量*混凝土砂子率
3.计算碎石用量
计算碎石用量的公式:碎石用量=混凝土实际使用量/混凝土重量*混凝土碎石率
4.计算添加剂用量
添加剂用量可根据混凝土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混凝土总用量的2%计算。

5.确定搅拌机速度
搅拌机的转速可以根据混凝土的质量和用量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应按每立方米搅拌12-16分钟的速度进行搅拌。

二、混凝土配合料的设计比例
1.计算水泥用量
计算水泥用量的公式:水泥用量=混凝土实际使用量/混凝土重量*混凝土水泥率
2.计算沙用量
计算沙的用量公式:沙用量=混凝土实际使用量/混凝土重量*混凝土沙率
3.计算碎石用量
计算碎石用量的公式:碎石用量=混凝土实际使用量/混凝土重量*混凝土碎石率
4.计算添加剂用量
添加剂用量可根据混凝土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混凝土总用量的1%计算。

5.确定搅拌机速度
搅拌机的转速可以根据混凝土的质量和用量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应按每立方米搅拌10-15分钟的速度进行搅拌。

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2-3-1-3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
一、计算法(插入法)确定配制强度对应的水灰(胶)
比:
配合比实测强度
(MPa)
水灰(胶)比灰(胶)水比
非基准配比1 40.5 0.48-0.05 = 0.43 2.326 基准配合比38.1 0.48 2.083 非基准配比2 34.4 0.48+0.05 = 0.53 1.887
调准配合比配制强度
(MPa)
W/C或W/B C/W或B/W
38.2 0.48 2.089
因配制强度在38.1与40.5之间,故计算公式如下:
[40.5-38.1]÷[38.2-38.1]=[2.326-2.083]÷[
(B/W)-2.083]
(B/W)=[2.326-2.083]×[38.2-38.1]÷[40.5-
38.1]+2.083
B/W = 2.089
W/B = 1/2.089 = 0.478 ≈ 0.48
二、调准配合比:
混凝土标记BC30-200-GD25-P.O 调准水胶

0.48
调准砂

42%
材料名称水水泥砂子石子掺合


剂1
附剂
2
品种规格饮用水P.O42.5 中砂5~25碎







泵送


材料用量(kg/m3)185 289 769 1062 —96 9.6 —实测坍落度
(mm)
初始值0.5 h 1.0 h 备注
215 205 195 —
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备注
良好良好良好—
备注
负责人复核试验试验记录。

预拌再生混凝土全计算法配合比设计

预拌再生混凝土全计算法配合比设计

预拌再生混凝土全计算法配合比设计1 配合比设计基本原则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任务就是要确定能获得预期性能而又经济的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用量。

它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相同的,即在保证结构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力求达到便于施工和经济节约的要求。

国内外大量试验已表明:再生粗集料的基本性能与天然粗集料有很大差异,如孔隙率大、吸水率大、表观密度低、压碎指标高等。

考虑再生粗集料本身的特点,进行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时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 满足结构设计要求的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一般稍低于或低于相同配合比的普通混凝土,为了达到相同强度等级,其水胶比应较普通混凝土有所降低。

(2) 满足施工和易性、节约水泥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由于再生粗集料的孔隙率和含泥量较高以及表面的粗糙性,要满足与普通混凝土同等和易性的要求,则单位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往往要比普通混凝土多。

因此,在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必须尽可能节约水泥,这对降低成本至关重要。

(3) 保证混凝土的变形和耐久性符合使用要求再生粗集料的吸水率较高、弹性模量较低及再生粗集料中存在天然集料与老砂浆之间的界面等,给再生混凝土的某些变形性能和耐久性能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在配合比设计时,必须注意充分考虑适用和耐久性的要求。

2 预拌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2.1 传统附加水方法我国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取决于水灰比、用水量和砂率三个参数。

根据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和水泥的实际强度,由鲍罗米(Bolomy)公式计算得到水灰比;根据坍落度和粗集料的最大粒径确定单方混凝土的用水量,然后根据粗集料的最大粒径和水灰比选择适宜的砂率,最后即可根据容重法或体积法确定砂和石子的用量,经过试配和调整完成混凝土的配合比。

再生混凝土由于所用集料的孔隙率和吸水率高、不同来源的集料性能差异大以及由此带来的颗粒强度和弹性模量较低等特点,它还不可能像普通混凝土那样,用一个较公认的强度公式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础。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

一、确定计算配合比1. 确定砼配制强度(f cu,o)f cu,o =f cu,k+1.645σ式中f cu,o—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 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混凝土σ可按表6.8.1取值。

表6.8.1 混凝土σ取值混凝土强度<C20 C20~C35 >C35 等级σ(MPa) 4.0 5.0 6.0 2.确定水灰比(W/C)αa、αb----回归系数,可按表6.8.2采用。

表6.8.2 回归系数αa和αb选用表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水灰比还不得大于表6.18中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如计算所得的水灰比大于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时,应取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

3. 选定砼单位拌和用水量(m w0)(1)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根据所用骨料的种类、最大粒径及施工所要求的坍落度值,查表6.8.3、6.8.4选取1m3混凝土的用水量。

表6.8.3 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表6.8.4 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2)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计算a.以表6.8.4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用水量增加5kg,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混凝土的用水量。

b.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按下式计算:m wa=m w0(1-β)式中m wa——掺外加剂时,每1m3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 ) ;m w0——未掺外加剂时,每1m3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 ;β——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

4.确定单位水泥用量( m c0)未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由上式计算求得的 m c0还应满足表6.6.1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如计算所得的水泥用量小于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时,应取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值。

5. 确定砂率(ßs)(1)查表法—根据骨料的种类、最大粒径、水灰比按表6.8.5选用。

表6.8.5 混凝土的砂率(%)水灰比(w/c)卵石最大粒径(mm)碎石最大粒径(mm)10 20 40 16 20 400.40 26~32 25~31 24~30 30~35 29~34 27~32 0.50 30~35 29~34 28~33 33~38 32~37 30~350.60 33~38 32~37 31~36 36~41 35~40 33~380.70 36~41 35~40 34~39 39~44 38~43 36~41 (2)计算法α:拨开系数。

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书

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书

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书编号设计强度标准差设计湿容重依据标准日期JGJ55-2002010.10.0 C10 3.3238005水泥: P.O42.5砂子:遵化 II区中砂,μ f=2.7原石子:蓟县 5-25mm连续粒级碎石材水:自来水料掺合料: F 类 II级粉煤灰情况外加剂:津航 MF-2高效减水剂外加剂:津航 UEA型膨胀剂计算步骤:1.计算配制强度 f cu.of cu.o≥f cu.k +1.645 σf cu.o≥10+1.645×3.3f cu.o≥15.432.根据表 4.0.1-2 ,选取单方砼用水量T=90mm 时,用水量 m wo=215kg3.计算水灰比w/c=α.fce / fcu.o+α . α.fcea ab=0.46 ×48.00/15.43+0.46×0.07×48.00=22.08/16.98=1.304.计算单方砼水泥用量m co=m wo/(w/c)=215/1.30=165kg5.根据表 4.0.2 ,选取砂率βs=47%6.计算单方砼中粗、细骨料用量m co+m go+m so+m wo=2380βs= m so/( m so+ m go)=47%得: m so=940 m go=10607.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得出基准配合比m co=165 m so =940 m go=1060 m wo=2158.根据基准配合比将水灰比上下调整 0.05 ,砂率上下调整 1%上调水灰比为 1.35 ,上调砂率为 48%下调水灰比为 1.25 ,下调砂率为 46%9.重复以上 4—6 步得出上下调整砼配合比上调配合比:m c上=159m s上=962m g上=1044m w上=215下调配合比:m c下=172m s下=917m g下=1076 m w下 =21510.经试配,选择以 1.30 为基准配合比水灰比。

11.以试配结果为基础,试配坍落度为 90mm,用水量为 215kg/m3,因设计坍落度为 180mm,以坍落度每增加 20mm,增加 5kg 水为依据,需增加( 180-90)× 5/20=22kg 水,其用水量为205+25=237kg。

再生混凝土技术及其配合比设计方法

再生混凝土技术及其配合比设计方法

再生混凝土技术及其配合比设计方法摘要:混凝土用料对自然资源的耗费较大,开发再生混凝土技术是应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科研课题,使用废弃混凝土材料代替天然物料配置的再生混凝土,在现代建筑工业发展中逐渐引起各方重视,本文就混凝土再生技术基本性质和重要配合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再生混凝土特征,提出基于自由水灰比之上的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分析本次设计方案对混凝土发展的必要性,以供行业参考。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前言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混凝土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己成为跨行业、跨学科、互相渗透的领域。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要保证混凝土硬化后的强度和所要求的其它性能及耐久性;二要满足施工工艺,易于操作而又不遗留隐患的工作性;三要在符合上述两项要求下选用合适的材料和计算各种材料的用量;四要对上述设计的结果进行试配、调整,使之达到工程的要求;五要在达到上述要求的同时,设法降低成本。

本文论述了再生混凝土技术的概念、再生混凝土的性质并首次提出基于自由水灰比之上的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以促进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推广再生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

一、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含义再生混凝土技术是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新混凝土的技术。

把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分级并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形成的骨料称为再生骨料(recycled aggregate),而把利用再生骨料作为部分或全部骨料配制的混凝土,称为再生骨料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简称再生混凝土。

相对于再生混凝土而言,把用来生产再生骨料的原始混凝土称为基体混凝土(originalconcrete),简称再生混凝土。

二、再生混凝土技术中再生骨料的特征研究同天然砂石骨料相比,再生骨料由于含有30%左右的硬化水泥砂浆,从而导致其吸水性能、表观密度等物理性质与天然骨料不同。

预拌混凝土配合比一览表

预拌混凝土配合比一览表

预拌混凝土配合比一览表
1. C15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骨料=1:2:4,用于一些较小的非承重构件,如地面、台阶等。

2. C20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骨料=1:1.5:3,适用于较小的基础、地板、边坡保护砌体等。

3. C25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骨料=1:1:2,适用于房屋地板、较小的梁、柱等。

4. C30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骨料=1:0.8:1.6,适用于较大跨度的梁、柱、楼板等。

5. C35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骨料=1:0.7:1.5,适用于大型工业厂房、大桥、大型水利工程等。

6. C40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骨料=1:0.6:1.4,适用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大型混凝土结构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配合比仅供参考,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工程
设计要求、材料特性、施工环境等因素进行调整。

同时,施工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控制水灰比、搅拌时间、搅拌速度等因素,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全计算法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全计算法

现代混凝土土配合比设计------全计算法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如绝对体积法和假容重法),是以强度为基础的半定量计算方法,不能全面满足现代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是以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的到混凝土的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公式,并将此二式与水灰(胶)比定则相结合能计算出混凝土各组分(水泥、细掺料、砂、石、含气量、用水量和超塑化剂掺量等)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用量。

用于流态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商品混凝土以及防渗抗裂混凝土等现代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一)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高性能混凝土(HPC)与高强混凝土(HSC)和流态混凝土(FLC)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混凝土配合比考虑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其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是:(1)满足工作性的情况下,用水量要小;(2)满足强度的情况下,水泥用量少、细掺料多掺;(3)材料组成及其用量合理,满足耐久性及特殊性能要求;(4)掺多功能复合超塑化剂(CSP)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多种性能。

因此,HPC的配合比设计比HSC和FLC更为严格合理,图--1表示各种材料类型的混凝土配合比分区范围,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设计,HSC、FLCHE和PLC(塑性混凝土)的配合比在一个范围之内,而HPC在AB线附近,由此证明HPC的配合比设计必须严格、精确和合理。

图1 混凝土配合比组成图一、强度与水灰(胶)比的关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材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早在1919年Duff Abrams(D.艾布拉姆斯)就发表了混凝土强度的水灰比定则:“对于一定的材料,强度仅取决于一个因素,即水灰比。

”这一定则可用下列公式表示:σc=a/b1.5(W/C)式中:σc----一定龄期的抗压强度3a----经验常数,一般取925kg/m该式成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强度的基础,近80年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几经发展,到目前为止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绝对体积法和假定容量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拌再生混凝土全计算法配合比设计1 配合比设计基本原则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任务就是要确定能获得预期性能而又经济的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用量。

它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相同的,即在保证结构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力求达到便于施工和经济节约的要求。

国内外大量试验已表明:再生粗集料的基本性能与天然粗集料有很大差异,如孔隙率大、吸水率大、表观密度低、压碎指标高等。

考虑再生粗集料本身的特点,进行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时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 满足结构设计要求的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一般稍低于或低于相同配合比的普通混凝土,为了达到相同强度等级,其水胶比应较普通混凝土有所降低。

(2) 满足施工和易性、节约水泥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由于再生粗集料的孔隙率和含泥量较高以及表面的粗糙性,要满足与普通混凝土同等和易性的要求,则单位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往往要比普通混凝土多。

因此,在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必须尽可能节约水泥,这对降低成本至关重要。

(3) 保证混凝土的变形和耐久性符合使用要求再生粗集料的吸水率较高、弹性模量较低及再生粗集料中存在天然集料与老砂浆之间的界面等,给再生混凝土的某些变形性能和耐久性能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在配合比设计时,必须注意充分考虑适用和耐久性的要求。

2 预拌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2.1 传统附加水方法我国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取决于水灰比、用水量和砂率三个参数。

根据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和水泥的实际强度,由鲍罗米(Bolomy)公式计算得到水灰比;根据坍落度和粗集料的最大粒径确定单方混凝土的用水量,然后根据粗集料的最大粒径和水灰比选择适宜的砂率,最后即可根据容重法或体积法确定砂和石子的用量,经过试配和调整完成混凝土的配合比。

再生混凝土由于所用集料的孔隙率和吸水率高、不同来源的集料性能差异大以及由此带来的颗粒强度和弹性模量较低等特点,它还不可能像普通混凝土那样,用一个较公认的强度公式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础。

虽然,国内外都有不少研究者,也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强度公式,企图通过公式计算来设计再生混凝土配合比,但都有局限性,不能满足再生集料性能差异很大的要求,离实际应用还有差距。

所以,现阶段主要还是基于普通混凝土强度公式的基础上,修正部分参数并最终经过试验的方法来确定各组分材料的用量。

下文介绍一下将再生混凝土的用水量分为净用水量和附加用水量两部分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步骤分述如下:(1) 试配强度(cu,of)的确定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每种组成材料的性能及搅拌、运输、成型和养护工艺等施工条件中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引起其强度的波动。

因此,从统计学观点来说,混凝土强度是一个随机变量,即使是同一批材料,按同一种配合比,采用同一种工艺施工的混凝土也会因各种可变因素的影响使其强度产生一定的波动。

所以,在设计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时,必须考虑其可能产生的偏差(一般用标准差表示),保证实验室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称为试配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高出设计强度,即要求试配强度具有保证率。

借鉴《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再生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可以按以下公式确定:cu,o cu,k 1.645f fσ=+(1)式中,cu,of——再生混凝土试配强度(MPa);cu,kf——再生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σ——再生混凝土强度的总体标准差(MPa)。

如果再生集料来源单一,且施工中混凝土的均质性较好时,总体标准差可按以下方式取值,反之,则其值可适当调高些。

A. 当施工单位具有近期的同一品种混凝土资料时,总体标准差可用样本标准差(fcuS)代替,其计算公式如下:fcuS=(2)式中fcuS——再生混凝土的样本标准差(MPa);cu,if——第i组试件的立方体强度值(MPa);fcum——n组试件立方体强度的平均值(MPa);n ——再生混凝土试件的组数,n ≥25。

B. 当施工单位没有历史统计资料时,σ可按表1。

表 1σ取值表 / MPa(2) 初步确定水灰比及用水量 1) 再生混凝土用水量或水灰比的概念由于再生集料的吸水率较大,且不同来源的再生集料的吸水率差别也较大。

因而再生混凝土的用水量或水灰比的概念与集料的吸水率可以忽略不计的普通混凝土不同。

再生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灰比,分净用水量和净水灰比及总用水量和总水灰比两种。

所谓净用水量系指不包括再生集料吸水率在内的混凝土用水量,相应的水灰比则为净水灰比。

而总用水量则是指包括再生集料吸水在内的混凝土用水量,其相应的水灰比则为总水灰比。

由于不同再生集料的吸水率差别很大,所以在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灰比一般都用净用水量或净水灰比表示。

只有在使用了再生细集料时,因为再生细集料的吸水率很难准确测定,才允许用总用水量及总水灰比表示。

2) 用水量或水灰比的确定根据已知的再生混凝土的试配强度cu,o f 及所用水泥的实际强度或水泥强度等级,按混凝土强度公式计算出供参考用的净水灰比的值:cecu,o ce(W C)'Af f ABf =+ (3)式中 (W C)'——参考用净水灰比; A ,B ——回归系数;ce f ——水泥28天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

其中回归系数A ,B 可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00),取值为0.46、0.07。

当无水泥28天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公式(3.3)中的ce f 可以按下式确定:ce c ce,g f f γ=⋅ (4)式中,c γ-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ce,g f -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

考虑到再生混凝土的力学及耐久性能较普通混凝土低,进行配合比设计时适当调低由上式得出的参考净水灰比0.01~0.05(其中再生粗集料取代率较大时,水灰比的降低应取较大值),依此作为最终的净水灰比W C 。

根据施工要求的坍落度和粗集料的最大粒径查阅《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的相应表格,确定单方混凝土的参考用水量,并在此基础上增加5% 作为最终的净用水量(wn m )。

每立方米再生混凝土的净用水量(wn m )可以根据表2确定:表 2 再生混凝土的净用水量(kg/m 3)注:1. 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平均值。

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再生混凝土用水量增加5~10kg ;采用粗砂时,则可减少5~10 kg 。

2. 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3. 本表不适用于水灰比小于0.4或大于0.8的再生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再生混凝土。

此时,应通过试验确定用水量。

根据实测的再生粗集料吸水率,求出每1m 3再生混凝土的附加水量(wa m )。

净用水量与附加水量之和为每1m 3再生混凝土的总用水量(wt m ),即:wt wn wawag wg m m m m r m W =+⎧⎪⎨=⋅⋅⎪⎩ (5) 式中, wt m ——每立方米再生混凝土的总用水量(kg ); wn m ——每立方米再生混凝土的净用水量(kg ); wa m ——每立方米再生混凝土的附加用水量(kg ); g m ——每立方米再生混凝土的粗集料用量(kg ); wg W ——再生粗集料的吸水率(%); r ——再生粗集料的取代率(%)。

(3) 计算每1m 3再生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根据已确定的净水灰比(W C )和选用的单位净用水量(wn m ),可计算出水泥用量(c m )。

wnc W Cm m =(6)(4) 选取合理的砂率p S根据粗集料的最大粒径和净水灰比查阅《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55—2000)的相应表格比,选择适宜的砂率。

再生粗集料表面较天然碎石粗糙,砂率的取值应适当增大。

1) 坍落度为10~60mm 的再生混凝土砂率,可以根据粗集料粒径及水灰比按表3选取。

表3 再生混凝土的砂率 / mm2)坍落度大于60mm 的混凝土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在表3.3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 ,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

3) 坍落度小于10mm 的再生混凝土,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

(5) 计算粗、细集料的用量(g m )和(s m )根据已确定的净用水量、水泥用量、砂率,建议用体积法求得计算粗、细集料的用量。

按下式计算:1100%g c s wnc g s ws ps g m m m m m S m m αρρρρ⎧++++=⎪⎪⎨⎪=⨯⎪+⎩(7) 式中,g m ——每立方米再生混凝土的粗集料用量;s m ——每立方米再生混凝土的细集料用量;c ρ——水泥的密度(kg/m 3); s ρ——细集料的密度(kg/m 3);w ρ——水的密度(kg/m 3),可取1000 kg/m 3;α——再生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α取为1%。

g ρ——粗集料的密度(kg/m 3)粗集料和细集料的表观密度(N R s ,,ρρρ)应按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和《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G/TJ08-2018-2007)。

粗集料的表观密度采用等效表观密度,根据天然粗集料和再生粗集料的重量比例计算,其计算公式为:N Req N R(1)r r ρρρρρ=+- (8)式中,eq ρ-粗集料的等效表观密度(kg/m 3);N ρ-天然粗集料的表观密度(kg/m 3); R ρ-再生粗集料的表观密度(kg/m 3);r -再生粗集料的取代率。

(6) 配合比试配、调整与确定与普通混凝土一样,可参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2.2 全计算法传统配合比设计的绝对体积法认为:在混凝土中石子的空隙由水泥砂浆来填充,水泥砂浆中砂的空隙由水泥浆来填充,水泥的空隙由水来填充。

全计算法提出了干砂浆的概念,认为:混凝土各组成材料(包括固、气、液( 相)具有体积加和性,石子的空隙由干砂浆来填充,干砂浆的空隙由水来填充,干砂浆由水泥、细掺料、砂和空气隙所组成。

通过建立水泥浆体体积和集料体积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求解砂率和用水量。

与传统的基于鲍罗米的配合比设计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全计算法可完全计算出砂率和用水量,尽可能地克服了凭经验取数据的误差,更具科学性。

根据普遍化适用的混凝土体积模型(图1)可知: 浆体体积:V e =V w +V c +V f +V a (3.9)集料体积:V s +V g =1000-V e (3.10) 干砂浆体积:V es =V c +V f +V a +V s (3.11)式中,V e —浆体体积;V s —细骨料体积;V g —粗骨料体积;V es —干砂浆体积;V w —用水体积;V c —水泥体积;V f —细掺料体积;V a —空气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