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原创笔记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美】劳伦·B.阿洛伊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一.变态心理学定义:马厄指出,有四种基本分类,→1,对自己无益,而且伤害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2现实适应不良——例如,深信别人没有的信仰,感觉到别人无法感知的东西。

→3情绪反应和个人的情况不相称。

→4古怪的行为——行为变换没有规律且难以预料。

二.摘要(1)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变态行为的定义是不同的。

普遍接受的定义是:违反社会准则或违背正常行为的准则,这些行为从统计上来看是偏离正常范围的行为,并让自我感觉不好或不适应,这样的行为称为变态行为。

(2)对于不同文化、种族、性别和年龄来说,心理变态会有不同的结果。

不同的人群对不同障碍的发病率是不同的,他们体验和表达疾病的方式也有区别。

他们也可能采取会影响诊断的不同标准。

(3)就像变态行为有很多定义一样,对他的解释也各种各样。

从医学角度来看,变态行为就像生病:即使生理器官病变不是精神障碍的必然条件,但精神障碍仍然被作为疾病来诊断和治疗。

神经科学对医学模式进行了修正,力图寻找出精神病人在生理上与正常人不同之处,但否认生物起因的唯一性。

(4)心理学理论认为变态行为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最著名的心理理论有心理动力学,强调童年期潜意识的冲突;行为主义,关注不恰当的条件刺激;认知理论,聚焦于对自身和环境不良的认知方式;人际关系理论,认为行为变态是人际关系混乱导致的;社会文化观理论,则偏重于社会对行为和诊断的影响。

(5)社会决定了变态行为的治疗方法,以及诊断变态行为的标准和社会对变态行为理解。

(6)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心理学家开始研究预防,或如何避免导致变态的最初环境变化,包括家庭和个人。

这些因素包含在一级预防里,一级预防试图影响整个群体。

二级预防是降低高危人群的发病率。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第一章、绪论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1、心理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痛苦(suffering)•适应不良(maladaptiveness)•不合理(irrationality)•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少见的和非传统性(rareness and unconditionality)•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违背标准(violation of standards)3、心理状态:主要包括两大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划分为:①心理健康(健康心理);②心理不健康(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③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人格、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4、判定建议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注意判断这的不同角度,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其研究的理论任务是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实践任务是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变态心理的定义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一、生物学理论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

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新编变态心理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新编变态心理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焦虑障碍
4
第四节 强迫症
5 第五节 癔症性
精神障碍
第八章 心境障碍、自杀与精神分 裂症
第一节 心境障 1

2
第二节 自杀
3 第三节 精神分
裂症的心理异 常表现
4 第四节 精神分
裂症的致病因 素
5 第五节 精神分
裂症的治疗措 施
第九章 儿童心理障碍
第一节 儿童一 1
般行为问题
第二节 儿童多 2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新编变态心理学》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心理障碍
因素
生物
行为
类别
心理
心理学
变态 人格障碍
内容
障碍
观点
精神
癔症
心理因素
名称
专章
目录
01 第一章 变态心理学基 础知识
02
第二章 心理障碍的生 物和心理因素
03
第三章 心理异常的社 会文化根源
动症
3 第三节 儿童孤
独症
4 第四节 儿童学
习障碍
5 第五节 儿童神
经症
第十章 老年期心理障碍
第一节 老年期 1
的心理卫生
第二节 老年期 2
心理障碍的分 类及其特点
3 第三节 老年期
痴呆
4 第四节 老年期
功能性心理障 碍
5 第五节 老年期
心理保健
后记
参考文献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3 第三节 大脑的
神经生化和遗 传学基础
4 第四节 心理障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概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精神分裂症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心境障碍与自杀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焦虑障碍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进食障碍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物质滥用与依赖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心身疾病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人格障碍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性和性别认同障碍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儿童心理障碍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心理异常与社会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习题详解
附录:国内外心理学经典教材简评。

变态心理学第九版读书笔记摘抄

变态心理学第九版读书笔记摘抄

变态心理学第九版读书笔记摘抄一、导论1.1 内容介绍变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异常行为和心理问题,尤其关注于那些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和念头。

本书为第九版,涵盖了变态心理学的各个方面。

1.2 为何研究变态心理学•了解和预防犯罪行为:通过了解变态心理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探索人类精神极限:变态心理学帮助我们探索人类心理的极限,理解人类的阴暗面和异常行为的成因。

•个人成长和治疗:通过研究变态心理学,个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获得适当的治疗和帮助。

1.3 研究方法和伦理考量•科学方法:变态心理学的研究需要科学方法的支持,包括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

•伦理考量:研究变态心理学时,必须尊重被研究对象的权利和隐私,遵循研究伦理的原则。

1.4 本书结构安排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异常心理学的概念、心理障碍的特征、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分类、心理障碍的成因、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心理障碍的预防。

二、异常心理学的概念2.1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异常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学科。

•异常行为与正常行为的区别:变态心理学主要关注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和念头,这些行为和念头可能对个人、家庭或社会造成伤害。

2.2 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古代观念:在古代,人们对异常行为有着超自然的解释,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或邪恶力量的作用。

•近代观念: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和理解异常行为,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3 变态心理学的应用•心理咨询和治疗:变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社会政策和法律:对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更好的社会政策和法律,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安全。

三、心理障碍的特征3.1 异常行为的定义和特征•异常行为的定义:异常行为是指与常人相比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

•异常行为的特征:异常行为可以表现出多种特征,包括行为上的不适应、情感上的困扰和认知上的失调等。

变态心理学笔记1范文

变态心理学笔记1范文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识记: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10中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领会:1、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

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室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不仅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加以描述,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要试图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调查法实验法:病程实验病程的治疗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三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统计学指标社会适应性指标以个人经验为指标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四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六):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2特殊意识状态3轻度心理异常4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5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6严重的心理异常五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一)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我国心理学倡导人丁瓒曾提出这一学科的任务:是以心理学特征基本规律的知识来帮助医学阐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等问题,更全面地揭示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原则。

(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六、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简述(一)中国古代的记载1我国古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2.我国古医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成书的《素问》和《灵枢》,合称《内经》(二)西方变态心理学研究历史简述阿克列比亚德首先使用“心理障碍”与“心理缺损”等名称,而另一位医生格伦区分了“感觉病症、记忆病症心理错乱等三种类型的障碍现代变态心理学经历了几次变革,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的阿尔比和卡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

二章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心理活动一方面受人体,特别是大脑生理,生化机制所制约,另一方面受其社会实践环境所制约,这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变化的物质根源。

变态心理学绪论笔记摘抄(3篇)

变态心理学绪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绪论概述变态心理学,又称心理异常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心理异常现象、心理异常的原因、心理异常的诊断与治疗等问题。

本绪论将从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概述。

二、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现象及其原因的学科。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的现象。

变态心理学旨在揭示心理异常的成因、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期为心理异常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 创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变态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佩林和布洛伊尔开始对心理异常现象进行系统研究。

他们主张从心理角度研究精神病,并提出了“心理症状”的概念。

2. 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威廉·麦独孤等人对变态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提出了心理异常的分类、诊断与治疗等理论。

此外,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等心理学流派也对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20世纪中叶以来,变态心理学逐渐走向成熟。

随着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变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目前,变态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四、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变态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情绪、认知等心理现象,以了解心理异常的成因和表现。

2. 实验法实验法是变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心理异常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以揭示心理异常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变态心理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心理异常的成因、表现、诊断与治疗等问题。

4.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变态心理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设计问卷,对大量样本进行调查,以了解心理异常现象的普遍性、分布特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考纲做笔记系列之《变态心理学》自考笔记(代码5626)教材:主编--王建平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舍得于08年二月上海第一章诸论识记1,变态心理的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心理障碍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MD-3)的10种分类:是我国使用的诊断标准,兼顾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

CCMD-3 把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领会1,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1)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的大多数的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心理学家、精神疾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方面专家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

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3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思维、感觉和行为。

这种评估方法非常适用于测量那些年龄不够大的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去报告自己的问题和经验的个体。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精神测验等几种形式。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包括两类:一类涉及对大脑结构的检验;另一类是通过探测大脑的血流或新陈代谢情况来检查大脑的工作过程。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谁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3,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为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激昂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3)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把异常行为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发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蒋不会再学习就的不适应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4)认知学派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事件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行为。

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3,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信度、效度和标准化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识记1,精神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2,各种精神症状的分类一,感知觉障碍1)感觉障碍2)知觉障碍3)感知综合障碍二,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2)思维内容障碍三,注意障碍四,记忆障碍五,智能障碍六, 情感障碍七,意志障碍八,运动行为障碍九,意识障碍十,自知力3,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种类: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种类有—幻觉妄想综合征、精神自动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Cotard综合征领会1,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造成某一症状的表现不典型;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均能影响到病人症状的表现。

这些因素往往对病人的症状的发生、发展及比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检查、发现和分析症状时,需要考虑上述的因素的影响,以便对于具体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

2,幻觉、妄想的概念及其临床描述:幻觉,是在没有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直觉体验。

其中,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是幻听。

幻觉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

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有语言性、议论性、命令性幻听,幻听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描述,妄想总是自我为中心的,及妄想的内容对病人本人至关重要。

妄想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色彩。

临床的妄想分为几种,1)被害妄想,最常见的妄想之一2)关系妄想,多与被害妄想伴随3)被控制妄想,病人体验到了自己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

4)夸大妄想,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

5)嫉妒和钟情妄想,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

6)其他妄想,包括非血统妄想、罪恶妄想与虚无妄想、贫穷与疑病妄想等。

3,自知力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表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简单应用,1)幻觉、妄想的临床含义(略)2)自知力在临床上的作用: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精神症状的消失,并认识到所患精神症状是病态的,意味着病人临床上的痊愈。

综合应用:1)如何判断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略)2)如何进行精神检查(略)第三章神经症性障碍识记,1,神经症的主要类型: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障碍、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

2,恐惧症的主要类型:动物恐惧症、自然环境恐惧症、情境恐惧症、血、注射和伤口恐惧症、其他恐惧症如疾病或死亡。

3,强迫症的两种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疑病症的概念,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领会,1,各种神经症的临床描述:(略)2,社交恐怖症的可能原因:生物的易感性;来源于消极生活事件的压力;直接经验社会创伤;心理易感性等;3,强迫症可能的原因:1)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它们能成功地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学观点,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精神科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作有威胁的事物和情境。

4,疑病症可能的原因:1)个人的疑病倾向;2)社会对病人的影响。

简单应用1,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2,强迫症的诊断标准:A,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1)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琼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2)以强迫行为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3)以上的混合形式。

B,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一项加强的;C,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D,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社会功能受损。

3,疑病症的诊断标准:A,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B,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1)对躯体疾病过分的担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2)对健康状况做出疑病性的解释但不是妄想;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C,反复就医生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D,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题)1,对社交恐惧症案例的简单分析2,对强迫症案例的简单分析3,对疑病症案例的简单分析。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识记1,癔症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癔症除了包括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精神障碍外,还有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癔症。

2,癔症躯体障碍的概念、主要类型和临床描述癔症躯体障碍又称转换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主要类型:癔症性运动性障碍;癔症性抽搐发作;癔症性感觉障碍。

临床描述(略)3,癔症精神障碍的概念、主要类型及临床描述癔症精神概念,指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并存或交替进行,而相互之间五关联、无影响。

癔症精神障碍的类型---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精神病。

临床描述(略)4,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类型: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特征性的症状为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

领会1,癔症性精神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找不到,略)2,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可能原因:生物因素;童年受虐待的经历;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

3,各种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躯体障碍的临床描述(略)4,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描述:急性应激障碍在遭受严重创伤事件时或其后立即发作,一下是临床表现,1)可出现的各种分离症状—严重时呆若木鸡、僵硬不动,既无言语,而无反应。

2)病人可能感到绝望,情绪低落,可严重到符合重性抑郁症的标准——若创伤事件导致他人死亡或老人受伤,病人可能会有负罪感,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3)创伤可以有很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心率增快、出汗、瞳孔放大、面色苍白或发红等。

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原因和临床描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的创伤性事件,比较低典型的创伤性事件有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强暴等;但是,一个经历了创伤事件的人是否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原因很复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