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合集下载

【案例分享】一例多囊肾的基因检测

【案例分享】一例多囊肾的基因检测

【案例分享】⼀例多囊肾的基因检测概述多囊肾病(PKD)是⼈类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按遗传⽅式可分为常染⾊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

常染⾊体隐性多囊肾,是幼⼉型多囊肾,发病于婴⼉期,临床较罕见,发病率1/10000-1/40000;常染⾊体显性多囊肾,是成⼈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为多囊肾的常见类型,发病率为1/400-1/1000。

多囊肾病(PKD)的特征是肾中液体囊肿。

这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和终末期肾病的第四⼤常见原因。

除累及肾脏外,常伴肾外囊肿,如肝囊肿、胰腺囊肿、脾囊肿等。

常染⾊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危及⽣命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囊肿形成及肾脏和其他器官的肿⼤。

在ADPKD中有两种已知的基因突变:PKD1基因和PKD2基因。

PKD1是编码多囊蛋⽩1的⼤⽽复杂的基因,PKD2较⼩,编码多囊蛋⽩2。

ADPKD与其他囊性肾病的鉴别诊断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家族史和相关表现。

在没有ADPKD家族史的成⼈患者中,医⽣应排除常染⾊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

幼⼉在没有ADPKD家族史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区分ARPKD。

常染⾊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通常⼜被成为婴⼉性多囊肾病,属于肝肾纤维囊性疾病,典型者在婴⼉期发病,同时也是⼉科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之⼀,⼈群携带者为1:70。

30.5-50%的患病胎⼉因⽺⽔过少导致肺发育不全⽽在围产期死亡,此期主要为肾损害。

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双肾集合管的⾮梗阻性梭形膨⼤,回声超强,呈陶⼟样“Potter”⽺⽔过少症。

如果度过新⽣⼉期,⼀般患⼉会进展⾄终末期肾病。

症状体征ADPKD主要表现为双侧肾囊肿且逐渐发展,肾脏体积进⾏性增⼤,肾⼩球滤过率逐步降低,常出现⾼⾎压(60%)、腹痛(61%)、⾎尿(15%)、蛋⽩尿(11%)、囊肿或尿路感染、肾结⽯(10%-35%)等并发症。

此外,ADPKD属多系统性疾病,35岁以上患者中超过90%合并肝囊肿、颅内动脉瘤、胰腺囊肿、结肠憩室或⼼脏瓣膜异常;其中肝囊肿是最常见合并症(83%-94%)。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的健康指导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的健康指导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的健康指导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的基础知识何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主要表现是什么?多囊肾是肾囊肿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属于遗传疾病。

据文献报道,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约10%为多囊肾,肾移植患者中原发病中约5%为多囊肾。

根据遗传学研究,多囊肾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RPKD)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两类。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RPKD):又称婴儿型或儿童型多囊肾病,此型并不多见。

多数患者在出生后不久死亡,极少数患者可存活至儿童期或成年。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又称成人型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发病率很高,在国内约有150万患者。

主要表现为双侧肾皮质与髓质多个液性囊肿形成与增大,肾进行性增大伴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同时伴多系统受累,如肝囊肿、卵巢囊肿、颅内动脉瘤、心脏瓣膜异常及结肠憩室等,因此它是一种多系统全身性疾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1996年Qian等提出二次打击学说,认为患病个体先天就存在着一个PKD,(多囊肾病基因1)或PKD₂(多囊肾病基因2)等位基因的突变,它影响到机体的所有细胞,出生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各正常的等位基因在感染、中毒、应激等条件下发生体细胞突变,两次突变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丧失正常功能。

后一事件的发生开始了囊肿形成的级联变化,并决定了囊肿的发生时间和部位。

当同一个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一对PKD₁或PKD₂等位基因,因两次突变而丧失功能时,就不能产生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多囊蛋白(PC-1或PC-2),使多囊蛋白复合物失去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囊肿的发生。

如何诊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依据是什么?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Ravine等1994年提出以下的诊断标准:30岁以下患者单侧或双侧有两个肾囊肿;30~50岁患者双侧肾囊肿至少有两个;60岁以上患者双侧肾囊肿至少有4个,若同时具有其他ADPKD表现,如肝囊肿等,诊断标准可适当放宽。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的诊治进展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的诊治进展

1354
医学综述 2020 年 4 月第 26 卷第 7 期 Medical RecapitulateꎬApr 2020ꎬVol 26ꎬNo 7
1 诊 断
ARPKD 的诊断依据包括家族史、病理检查、影像
学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等ꎮ ARPKD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ꎬthere are still no effective treatments in ARPKDꎬand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re delaying the progression of kidney and liver diseases and controlling long ̄term complications. Early diagnosis
interventionꎬand improve the long term survival rate.
Key words: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ꎻ Polycystic kidneyꎻ Geneꎻ Mutation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 ̄
仍在探索中ꎮ ARPKD 主要累及肾脏和胆管系统ꎬ
密切相关的严重囊性疾病ꎬ发病率仅有 1 / (20 000 ~
特征ꎬ肾脏受累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呈现对称性、
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ꎬARPKD) 是一种与遗传
40 000)
后极差
[1]
[2]
ꎬ具有发病时间早且病情较重的特点ꎬ预
预、有效缓解疾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ꎮ 因此ꎬ了解 ARPKD 最新的诊断及治疗进展ꎬ对于准确诊断和合理干预以

肾病内科多囊肾病的遗传与病理

肾病内科多囊肾病的遗传与病理

肾病内科多囊肾病的遗传与病理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它的病理特征是肾小管和间质被囊性扩张所替代,可导致肾功能逐渐恶化。

本文将探讨多囊肾病的遗传方式以及对疾病的病理学理解。

一、多囊肾病的遗传方式多囊肾病可分为两种遗传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成人型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儿童型多囊肾病(ARPKD)。

1. 成人型多囊肾病(ADPKD)ADPKD是最常见的多囊肾病类型,约占所有多囊肾病患者的90%以上。

它由PKD1和PKD2两个基因的突变引起。

这两个基因编码了多囊肾蛋白1(polycystin1)和多囊肾蛋白2(polycystin2),它们在肾小管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这两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突变,就可能导致多囊肾病的发生。

ADPKD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意味着只需一个患者父母中的一方携带突变基因,子代就有50%的机会遗传到这个病。

患者通常在成年后才会出现症状,且病情逐渐加重。

2. 儿童型多囊肾病(ARPKD)ARPKD是一种罕见但比较严重的多囊肾病类型,起病通常发生在婴儿期。

它由PKHD1基因的突变引起,该基因编码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cystin),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ARPKD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意味着患者必须同时从父母两方继承突变基因,才会患病。

若父母中任何一方是突变基因携带者,子代患病的概率为25%。

这种类型的多囊肾病通常伴随着其他器官的异常(如肝脏和胆道病变)。

二、多囊肾病的病理学特征多囊肾病的病理特征是肾小管和间质被囊性扩张所替代。

囊肿的形成与肾小管和间质细胞的去分化、高液体分泌以及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有关。

囊肿内壁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覆盖,上皮细胞发生增殖,使囊肿逐渐扩大。

随着囊肿不断增大,肾组织的正常结构逐渐受到破坏,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

此外,囊肿还会引发炎症反应,使肾小球和肾单位的结构发生变化。

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从而进一步损伤肾功能。

肾病内科多囊肾的遗传与治疗进展

肾病内科多囊肾的遗传与治疗进展

肾病内科多囊肾的遗传与治疗进展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肾脏内多个囊肿的形成。

本文将从遗传机制和治疗进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囊肾的遗传机制多囊肾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另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ADPKD)是指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的多囊肾。

大多数情况下,ADPKD是由PKD1基因突变所导致。

PKD1和PKD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别称为多囊肾蛋白1和多囊肾蛋白2,它们参与了细胞内钙离子转运的调节。

当PKD1或PKD2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内钙离子转运受到影响,导致多囊肾的形成。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ARPKD)是由PKHD1基因突变引起的。

PKHD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多囊肾蛋白,它参与了肾小管发育的调节。

PKHD1基因突变导致多囊肾蛋白功能异常,进而影响肾小管的正常发育。

二、多囊肾的治疗进展目前,多囊肾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和减轻并发症为目标。

以下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及其进展情况。

1. 药物治疗目前,针对多囊肾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相关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方面。

对于ADPKD患者,托拉塞米德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可以减缓囊肿的生长速度。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利用mTOR抑制剂和vasopressin V2受体拮抗剂能够达到减缓多囊肾生长的效果。

2.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对于晚期多囊肾患者,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血液透析通过机器代替肾脏进行部分或全部的血液过滤,帮助排除体内垃圾和余液。

肾移植则是将供体的健康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以取代功能受损的肾脏。

3. 基因治疗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逐渐成为多囊肾治疗的新方向。

通过修复或替换患者体内异常基因,可以恢复肾脏的正常功能。

目前,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它有望为多囊肾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三、结语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机制和治疗进展备受关注。

百度百科多囊肾

百度百科多囊肾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又名Potter(Ⅰ)综合征、Perlmann综合征、先天性肾囊肿瘤病、囊胞肾、双侧肾发育不全综合征、多囊肾、肾脏良性多房性囊瘤、多囊病。

我国1941年朱宪彝首先报道,本征临床并不少见。

多囊肾有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婴儿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成年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多囊肾是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多个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

其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

按遗传方式分为二型:(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此型一般到成年才出现症状;(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一般在婴儿即表现明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临床常见,约占终末期肾脏病的5%-10%。

临床表现主要有肾脏肿大、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晚期可发生肾功能衰竭。

本病目前治疗主要是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并发症和防治感染,保护肾功能,延缓尿毒症到来。

出现尿毒症时可作透析治疗和肾移植。

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

根据遗传学特点,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两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常见。

ADP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两性受累机会相等,连续几代均可出现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型多囊肾,是常见的多囊肾病。

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入,预后明显改善。

ARPK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父母几乎都无同样病史。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婴儿型多囊肾,为多囊肾中少见类型。

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

ADPKD 常见于成年时出现症状。

囊肿在出生时即已存在,随时间推移逐渐长大,抑或在成年时发生和发展尚未完全阐明。

但大多数患者的病变可能在胎儿时期即已存在。

绝大多数为双肾异常。

两侧病变程度不一致。

其特征是:全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直径由刚能分辨至数厘米不等。

肾脏内科疾病的遗传因素是什么

肾脏内科疾病的遗传因素是什么

肾脏内科疾病的遗传因素是什么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和调节器官,其健康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肾脏内科疾病的发生并非仅仅由环境因素引起,遗传因素在其中也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那么,究竟哪些遗传因素会导致肾脏内科疾病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多囊肾。

这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主要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

ADPKD 通常在成年后发病,患者的肾脏中会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囊肿会不断增大、增多,逐渐压迫正常的肾组织,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

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一方患有 ADPKD,那么子女有 50%的概率会遗传到该疾病。

ARPKD 则较为少见,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遗传性肾炎,又称为 Alport 综合征,也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导致的肾脏疾病。

它主要是由于编码肾小球基底膜成分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患者不仅会出现肾脏的损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肾功能逐渐恶化,还可能伴有眼部病变(如晶状体混浊、视网膜病变等)和耳部听力障碍。

Alport 综合征的遗传方式主要有 X 连锁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薄基底膜肾病也是具有遗传倾向的肾脏疾病之一。

其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变薄,患者通常表现为持续性的镜下血尿,少数可能伴有蛋白尿。

这种疾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基因的异常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除了上述几种比较明确的遗传性肾脏疾病外,还有一些肾脏内科疾病的发生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IgA 肾病虽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对 IgA 肾病的易感性。

再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本身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如果家族中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那么其他成员患该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隐性遗传多囊肾病

隐性遗传多囊肾病

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RPK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肾脏囊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

因常在围产期通过超声检查被发现, 又被称为婴儿型多囊肾 Infantile Polycystic Renal Disease, IPCD。

ARPKD不仅限于婴儿,亦可发生在儿童和成人,通常伴随先天性肝纤维化及肝内胆管扩张。

发病率为1/5500~1/6000,无明显性别差异。

患儿出生时多为低出生体重儿1000~2500g,出生时约40%患儿已死亡,其它患儿多在出生后24~48h因呼吸窘迫而死亡,个别存活数天者, 终因肾功能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死亡。

病理学基础ARPKD是由6号常染色体上基因缺陷引起的,致病机理尚不明确。

大体上表现为双肾增大,皮质似海绵状,髓质内的集合管扩张呈圆形小囊肿1~2mm,并呈条状放射形排列延伸至皮质,间质水肿轻度纤维化,肾盂被肿胀的肾实质压迫变形,可合并门脉区胆管扩张、增多,周围结缔组织增生。

超声表现病变肾脏主要表现如下:双侧肾脏增大,通常为正常肾脏的2~3倍,有时可充满整个腹腔,而肾脏轮廓尚存。

弥漫性回声增强,偶尔会显示不连续的微小或稍大的囊肿 1~2mm 。

围产期可见到回声增强的肾锥体结构,与海绵肾相类似。

肾外表现:常见羊水少,过少者膀胱常不显示,严重者还可出现Potter综合征。

Potter综合征:受羊水不足影响严重的胎儿会有肺部发育不全,脸部变形等多发性畸形,和腹部机能不足,死亡率很高。

主要征象包括: Potter脸两眼间距增宽,两眼内上角有一异常褶纹,鼻扁平且短,下颏向后倾斜,耳廓大而软、无软骨等;骨骼畸形如钟形胸、足内翻等;此外还可并发眼科畸形、肺发育不全、腹裂综合征、心血管畸形等。

产前肝脏病变表现多不明显,偶可见肝脏及胆管壁回声增强,此征象为肝脏、胆管纤维化的早期超声征象。

1、遗传异质性问题遗传异质性包括二类,一类是基因座异质性,另一类是等位基因异质性。

所谓基因座异质性,是指一个遗传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

根据遗传学特点,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两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常见。

ADP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两性受累机会相等,连续几代均可出现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型多囊肾,是常见的多囊肾病。

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入,预后明显改善。

ARPK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父母几乎都无同样病史。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婴儿型多囊肾,为多囊肾中少见类型。

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

囊肿上皮细胞经培养后显示了与ADPKD不相同的性质:ADPKD囊液中有内毒素或Gram阴性细菌,而ARPKD囊液中则无。

正确的遗传学诊断运用重组DNA技术已发现约85%的APD-KD家族中,被称为PKD1的基因突变定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P)上,它具有两个特异性标志:α球蛋白复合体及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基因.大多数其余的家族发现在4号染色体(PKD2)上有基因缺陷,但也有少数家族不与如何基因座相关.多囊肾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多囊肾的病人,ARPKD罕见,一般出世不久后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或成人,故这里指的手术者多为ADPKD。

ADPKD多表现为肾实质弥漫性进行性囊肿形成,可同时伴有肝囊肿、肺囊肿、胰腺囊肿、肺囊肿,最终会发展为尿毒症,需作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抽吸减压后,囊肿仍会增多,故对多囊肾并没太大价值。

单纯肾囊肿发展慢,不一定损害肾脏,且发现时多数患者年龄已较大,近年来在治疗方面趋于保守。

一般以定期复查,门诊随诊为主。

只有囊肿大于4cm时,才采取穿刺加硬化剂治疗。

另外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有部分获得性肾囊肿以单个或多个肾囊肿为表现。

单一肾囊肿的唯一危害就是可能发展成恶性囊肿,如肾囊肿短时间内长大明显,抽吸不仅为了减压,也是为了排除肿瘤可能。

多囊肾的定义是什么多囊肾系累及双侧肾脏的先天性疾病。

其肾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有的相互间可沟通,使肾脏体积增大并压迫肾实质,使其萎缩造成功能损害,直至慢性肾功能衰竭。

多囊肾分为两型:婴儿型为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其它先天畸形,多于数月内死亡;成人型为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中年发病,常伴有肝、脾、胰、卵巢、骨等器官的多囊性病变及颅内动脉瘤。

临床上多数病人可有家族史、男多于女,表现各异。

常见的表现有:(1)腰腹部疼痛:为多数病人的首发症状,呈持续性或阵发性不等,劳累后加重。

(2)血尿:常为首发症状,约半数人出现,为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

(3)腹部肿物:多在双侧上腹部摸到,肿块大小不一。

(4)可以有高血压伴头晕、头痛。

(5)肾功能不全:肾功能检查明显异常,尿比重低而固定。

(6)约1/4病人有肾绞痛表现及尿频、尿急等不适。

X线平片、B超、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上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外科手术治疗仅限于顽固性疼痛、肾动脉受压、肾盂输尿管梗阻及结石、积脓等并发症时的治疗。

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

根据遗传学特点,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两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常见。

ADP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两性受累机会相等,连续几代均可出现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型多囊肾,是常见的多囊肾病。

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入,预后明显改善。

ARPK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父母几乎都无同样病史。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婴儿型多囊肾,为多囊肾中少见类型。

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

ADPKD 常见于成年时出现症状。

囊肿在出生时即已存在,随时间推移逐渐长大,抑或在成年时发生和发展尚未完全阐明。

但大多数患者的病变可能在胎儿时期即已存在。

绝大多数为双肾异常。

两侧病变程度不一致。

其特征是:全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直径由刚能分辨至数厘米不等。

乳头和锥体常难以辨认。

肾盂肾盏明显变形。

囊内有尿样液体,出血或感染时呈不同外观。

囊肿呈进行性长大,可能与细胞增殖的相关过程、细胞分泌功能的改变以及囊肿周围组织受损有关。

ARPKD囊肿上皮细胞经培养后显示了与ADPKD不相同的性质:ADPKD囊液中有内毒素或Gram 阴性细菌,而ARPKD囊液中则无。

【诊断】ADPKD1.家族史2.临床表现(1)泌尿系表现:大多数患者在40岁左右才出现症状。

a.腰背部或上腹部胀痛、钝痛或肾绞痛;b.血尿;c.上尿路感染;d.合并肾结石;e.头痛、恶心呕吐、软弱、体重下降等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2)心血管系统表现:高血压,有时为首发症状;可伴发左心室肥大、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闭锁不全、;颅内动脉瘤等疾病。

(3)消化系统表现:30%~40%患者伴肝囊肿,10%患者有胰腺囊肿,5%左右有脾囊肿。

3.体检体格检查时可触及一侧或双侧肾脏,呈结节状。

伴感染时有压痛。

50%患者腰围增大。

4.辅助检查(1)尿常规,早期无异常,中晚期时有镜下血尿,部分患者出现蛋白尿。

伴结石和感染时有白细胞和脓细胞。

(2)尿渗透压测定。

病变早期仅几个囊肿时,就可出现肾浓缩功能受损表现,提示该变化不完全与肾结构破坏相关,可能与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不良有关。

肾浓缩功能下降先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血肌酐随肾代偿能力的丧失呈进行性升高。

肌酐清除率为较敏感的指标。

(4)KUB平片显示肾影增大,外形不规则。

(5)IVP显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征象,肾盂肾盏形态奇特呈蜘蛛状,肾盏扁平而宽,盏颈拉长变细,常呈弯曲状。

(6)B超显示双肾有为数众多之暗区。

(7)CT显示双肾增大,外形呈分叶状,有多数充满液体的薄壁囊肿。

ARPKD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

分类及其特点:1.围产期型:围产期时已有严重的肾囊性病变,累及90%集合管,同时有少量门静脉周围纤维增殖,于围产期死亡。

2.新生儿型:累及60%集合管,伴轻度门静脉周围纤维增殖。

于出生后1月出现症状,于几个月时死于肾功能衰竭。

3.婴儿型:婴儿型表现为双肾肿大,25%肾小管受累,肝、脾肿大伴中度门静脉周围纤维增殖。

出生后3~6月出现症状,于儿童期因肾功能衰竭死亡。

4.少年型:少年型在13~19岁出现症状。

肾脏损害相对轻微,仅有10%以下的肾小管显示囊性变,偶而发展成为肾功能衰竭。

肝脏门静脉区严重纤维性变。

一般于20岁左右因肝脏并发症、门静脉高压死亡。

【鉴别诊断】ADPKD肾多发性囊肿、双肾积水、双肾肿瘤、遗传性斑痣性错构瘤ARPKD双肾积水、多囊性肾发育异常、先天性肝纤维增殖症【治疗】ADPKD目前尚无任何方法可以阻止疾病的发展。

早期发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及时正确地治疗已出现的并发症至关重要。

1.一般治疗:大多数患者不必改变生活方式和限制活动。

对肾明显肿大者,应注意防止腹部损伤,以免发生囊肿破裂。

当患者处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时,应按相应治疗原则处理。

2.囊肿去顶减压术:此手术减轻了囊肿对肾实质的压迫,保护了大多数剩余肾单位免遭挤压和进一步损害,使肾缺血状况有所改善,部分肾功能单位得到恢复,延缓了疾病的发展。

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尽可能早施行手术,囊肿减压必须彻底,不放弃小囊肿和深层囊肿的减压。

双侧均应手术,一般双侧手术的间隔时间为半年以上。

晚期病例如已有肾功能损害处于氮质血症、尿毒症期,不论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减压治疗已无意义,手术打击反可加重病情。

3.中药治疗:有报道采用温阳益肾、健脾利水的治疗原则取得一定疗效,延缓了进程。

4.透析与移植: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时,应立即于以透析治疗,首选血液透析。

多囊肾的肾移植生存率与其他原因而施术者相仿,但因同时伴发的疾病,增加了术后处理的困难,影响移植效果。

5.血尿的治疗:出现血尿时,除尽快明确原因给予治疗外,应减少活动或卧床休息。

已透析或即将透析患者,如反复发生严重而无法控制的血尿,可考虑采用经导管肾动脉栓塞术。

6.感染治疗:肾实质感染和囊肿内感染是本病主要并发症,一般以联合应用抗生素为原则。

7.合并上尿路结石治疗:根据结石部位及大小按尿路结石处理原则进行治疗。

8.高血压治疗:肾缺血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是发生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应依此选择降压药物。

ARPKD无特殊治疗,预后极为不良。

肾功能不全时常因肝脏病变而不能接受透析或移植。

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常危及生命。

因肾功能衰竭和感染,不宜施行分流术。

肾脏、肝脏同时损害增加了治疗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