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当代中国宗族文化的作用

乡村振兴背景下当代中国宗族文化的作用

乡村振兴背景下当代中国宗族文化的作用作者:戴敬梓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3期【摘要】中國宗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前现代性文化,是小农经济、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封建社会相协调。

改革开放后基层权力的下沉和宽松的社会环境造成了宗族文化的复兴。

但当代的宗族文化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革。

新时代下,可以利用变革后的新宗族文化,在乡村经济发展、优秀人才引进、乡村秩序建设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宗族;宗族文化;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D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88—03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全面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于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

这一战略实施的成效关乎着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五亿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期待的实现。

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方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的庞大工程。

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

如何将乡村现有的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做好衔接,是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党和国家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的考验。

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基层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方式,以某一特定地理地域为联系的人群集合体。

宗族文化是与宗族组织相对应的上层建筑,主要包括宗规族训、道德伦理、血缘等级、信仰认同等元素。

在中国古代,上至最高皇权下至基层社会,无一不受宗族文化这一纽带所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向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化大踏步前进,与工业社会不相适应的传统宗族文化遭到限制和打压。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逐渐宽松,使得宗族势力对现代性的穿透力度强化,宗族文化迎来复兴。

那么,宗族文化作为一种带有前现代性特点的文化,与现代性文化有哪些区别?是否与现代社会水火不容?宗族文化在当代乡村振兴中还能发挥哪些作用?一、中国宗族文化在当代的理论困境改革开放以来宗族的“回潮”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酒杯里的封建、门阀、乡绅、宗族进化史

酒杯里的封建、门阀、乡绅、宗族进化史

酒杯里的封建、门阀、乡绅,宗族的进化史(乾箴CPVC原创)人类早期大抵过着群居迁徙的游牧生活,靠渔猎获得生存物资。

随着耕种文明的进步,渐渐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势力范围,寻求渔猎、耕种物资获取的最大化收益(财富)。

为了控制(或占有)更多的物资、财富,部落间开始使用暴力、战争手段争夺物资、财富;为了战胜对手,相近的部落开始采用利益、联姻等手段纠集成部落联盟。

随着部落联盟势力的不断壮大,需要在联盟内部设定秩序、等级等管理体系。

随着联盟管理体系的完善,jie级和权力出现了。

以权力代替暴力来管理联盟内部事务,可以以最小的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益,于是国家出现了。

中国在尧、舜、禹,夏、商、周的“二帝三王时代”,就是由权力代替暴力,由部落演变为国家的进化年代。

随着权力被有效、娴熟地使用,由直系血亲组成的家庭和由直、旁系血亲间组成的宗族一直成为权力的基本载体。

由此衍生的姻亲、朋党形成部落及权力联盟;由部落而扩展到诸侯方国;诸侯方国透过战争、合纵等方式决出胜利的王者,由王者重新分封诸侯,形成国家联盟,接受王国的领导、征伐、分封。

封建体系建立了,权力的分配原则被整理出来,并以政令、律令、学术等方式落实、广告。

随着王国老“王”的控制能力退化,部落、诸侯、方国间开始新的权力争夺。

各种新的权力分配模式被不断试验、发展。

最终秦国靠商鞅变法,以法家的权力集中思想,形成高效率的国家垂直管理模式。

最终获得对各个部落、诸侯方国的统治权力。

受益于权力集中带来的运转高效率,秦皇废除了诸侯方国的封建制度。

采用郡县制度来垂直管理国家,把所有权力集中到自己(及家族)手上。

“家天下”的中yang集权体制代替了封建诸侯的联盟体制。

这一中yang集权的管理模式,一直延伸到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中。

当然,那个时代的中yang集权体制也只是应用到“县”这一层级。

“国权不下县,县下为宗族,宗族皆自治”这话说的就是这个事。

到了汉代,鉴于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高祖刘三恢复了部分封建,当然也惹出不少麻烦。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杨善华中国家族问题包含了很多内容,今天我就此问题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首先从家族的定义说起。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把家族理解为家的扩大,即最初有一个祖先,这个祖先一般是男性(除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一个县里的摩梭人实行母系家庭制度外,中国大多数地区都实行父系的家庭制度)。

这个祖先生了儿子,代代往下传,传至玄孙(共五代),按中国人的说法称作“五服”即“同高祖”。

《三字经>里讲“高曾祖,……至玄曾”即上下各推四代。

一般而言,中国农村的家族是指按男系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基础组合而成的一个世系。

血缘关系上比较近的是“五服”、“同高祖”,因此家族规模较小,当然也有更大的。

中国南北方的家族区别很大,因为南方长期以来未经重大战乱,人口流动相对较小,世系可以在一个封闭的地域里长期地传下来。

前几年出过一本书《千古一村》,介绍的是江西流坑村。

该村所有人都姓董,据说是董仲舒的后代,这一族在宋朝出过不少进士、状元和有功名、做大官的人,传至今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还保留了很多宋代的房子。

这种情况在北方几乎见不到,华北农村(尤其是河北农村)由于历史上的移民的原则很少有因世居形成的单姓村(山西是一个例外,它因为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故不仅有单姓村存在,而且还有类似南方农村的家族活动)。

家族是世系传下来的,个人还有“我是家族中的人”这样一种认同感,很多人都有归根思想,所以要寻自己的根。

譬如中国的一大姓“张”,其祖先可上溯至黄帝。

所以姓张的人很自豪,说自己是黄帝的子孙。

中国还有三个大姓是孔、孟、曾,这三个家族的成员对家族的认同感很强烈,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家族很显赫,很值得引以为荣。

另外,家族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其至少在一个地方有几百年的历史,如甘肃庆阳从一个始迁祖(即迁到当地的第一个祖先)开始形成了完整的孔氏家族,这一族与山东曲阜的孔氏以孔子为共同的祖先,同为孔家人。

关于家族的定义是存在分歧的。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一、本文概述1、简述中国家庭变迁的背景和重要性中国家庭变迁的背景,深深地根植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巨变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家庭模式正在被新的家庭形态所替代。

经济改革带来的职业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使得家庭成员的地理分布和职业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工作,这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如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新型家庭形态的出现。

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对家庭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婚姻观念的变化,如晚婚、不婚、离婚率的上升等,都反映了现代人对婚姻和家庭的新认识。

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也对家庭变迁产生了影响。

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现代科技使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革,同时也改变了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家庭变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轨迹,也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家庭变迁的规律,制定适应家庭变迁的家庭政策,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2、阐述家庭政策重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分配,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家庭政策的重构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家庭政策重构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关系日趋复杂。

这些变化要求家庭政策能够适应新的家庭形态,为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育率的下降,家庭养老和子女教育等问题日益突出。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当代xx家族势力xx中国家族问题包含了很多内容,今天我就此问题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首先从家族的定义说起。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把家族理解为家的扩大,即最初有一个祖先,这个祖先一般是男性(除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一个县里的摩梭人实行母系家庭制度外,中国大多数地区都实行父系的家庭制度)。

这个祖先生了儿子,代代往下传,传至玄孙(共五代),按中国人的说法称作“五服”即“同高祖”。

《三字经>里讲“高曾祖,……至玄曾”即上下各推四代。

一般而言,中国农村的家族是指按男系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基础组合而成的一个世系。

血缘关系上比较近的是“五服”、“同高祖”,因此家族规模较小,当然也有更大的。

中国南北方的家族区别很大,因为南方长期以来未经重大战乱,人口流动相对较小,世系可以在一个封闭的地域里长期地传下来。

前几年出过一本书《千古一村》,介绍的是江西流坑村。

该村所有人都姓董,据说是董仲舒的后代,这一族在宋朝出过不少进士、状元和有功名、做大官的人,传至今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还保留了很多宋代的房子。

这种情况在北方几乎见不到,华北农村(尤其是河北农村)由于历史上的移民的原则很少有因世居形成的单姓村(山西是一个例外,它因为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故不仅有单姓村存在,而且还有类似南方农村的家族活动)。

家族是世系传下来的,个人还有“我是家族中的人”这样一种认同感,很多人都有归根思想,所以要寻自己的根。

譬如中国的一大姓“张”,其祖先可上溯至黄帝。

所以姓张的人很自豪,说自己是黄帝的子孙。

中国还有三个大姓是孔、孟、曾,这三个家族的成员对家族的认同感很强烈,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家族很显赫,很值得引以为荣。

另外,家族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其至少在一个地方有几百年的历史,如甘肃庆阳从一个始迁祖(即迁到当地的第一个祖先)开始形成了完整的孔氏家族,这一族与山东曲阜的孔氏以孔子为共同的祖先,同为孔家人。

关于家族的定义是存在分歧的。

有的人把家族称作“宗族”,冯尔康教授在《中国宗族社会》中提出家族即为宗族,两者是一回事。

中国农村宗族势力为什么能够复活

中国农村宗族势力为什么能够复活

中国农村宗族势力为什么能够复活中国农村宗族势力为什么能够复活【作者】余红【作者简介】余红1953年生,南昌大学哲学系社会学副教授。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农村,久已销声匿迹的宗族势力又重新复活起来,这与传统的、现实的多种因素不无关联。

从历史的宗法制度到亘古至今的聚族而居,从家庭功能与行政功能的涨落到农村社区文化,以及农民精神心理中的消极因素,促成了农村宗族势力的复活。

从多视角探寻宗族势力复活的原因,将为治理农村宗族问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宗族势力复活宗法制度聚族而居90年代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令人瞩目,尤其是东南沿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

然而,与此呈强烈反差的是在为数不少的农村,特别是在内地和边远地区农村,不少消极因素仍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其突出表现之一便是:沉寂多年的宗族势力迅速复活、蔓延,其影响渗透到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

为何久已销声匿迹的宗族势力又在中国农村大地复活起来呢?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因素考察,不难看出中国农村宗族势力复活的真正原因。

1.宗法观念对宗族势力复活的影响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君王是万民之主,君临天下,天下臣民则以种种宗法关系维系着,宗法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而宗法制又以宗族制为核心。

在封建制度下,以政权控制社会政治,以族权控制社会基层,宗族是仅次于社会行政组织的社会集团,有些地区政权与族权合一,甚至族权高于一切。

早期革命家陈独秀指出:“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至今无异焉……”〔1〕宗族作为封建国家的细胞和社会基础,对维护封建秩序、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起过重要的作用。

它一方面直接有效的控制着个体,利用族规、宗约、祖训来束缚族人,使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伦理纲常,起到国家机构无法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把向封建国家交纳田租赋税以及差役当作重要责任,积极为国家提供有效的基层服务。

因此,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宗法家族,使宗族成为地方的组织力量,发挥着地方社会控制的功能。

宗族势力

宗族势力

宗族势力是在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的同一父系的封建家族势力。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宗族势力作为一种反动的封建势力被逐步取缔和清除。

但是,从80年代以来,已沉寂多年的宗族势力在我国广大农村又死灰复燃,并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因此,多视角探寻农村宗族势力抬头的原因,寻求相应的控制对策,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中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而这漫长的封建统治,实际上是靠种种宗法关系在维系着的,宗法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而宗法制又以宗族制为核心。

在封建制度下,统治者以政权控制社会政治,以族权控制社会基础。

宗族是仅次于社会行政组织的社会集团,它作为封建国家的细胞和社会基础,对维护封建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封建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宗族制,使宗族成为地方的组织力量,发挥着控制地方的社会功能。

可以说,一部中国封建统治史,就是一部宗法制度发展的历史。

自20世纪初期以来,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宗法制度,到1949年中国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宗法制度作为旧制度的统治基础被彻底摧毁。

在此后的30年间,经过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宗族势力的政治、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又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控制、长期的阶级斗争氛围,尤其是“文革”期间阶级斗争扩大化,使得农村宗族活动趋于消失。

然而,宗法制度毕竟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宗法观念、宗族意识代代相承,已经根深蒂固地沉淀在人们的头脑中,渗入民族文化的骨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

它不可能像有形的宗族文化,如宗族礼仪、族谱、宗祠等那样容易消失,经过长期蛰伏,一旦条件和时机成熟,就会重新凸现,并通过旧有的宗族资源如族谱、旧宗族的骨干人员等,得到发展。

如果说宗法观念是农村宗族势力重新抬头的历史文化渊源的话,那么,自然村落中的聚族而居则是其古今未变的地理环境基础。

我国从古代到近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这种经济形式使农民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人口迁徙流动极少,同一村落基本是同一祖先。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引言:
肖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家族,其成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肖氏家族的来历、历史地位以及现今的状况,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个家族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

一、肖氏家族的历史背景
1. 肖氏家族的起源
据史书记载,肖氏家族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朝,其祖先肖万年是秦朝宰相,因而肖氏家族得以兴起。

出于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的肖万年成为家族的根基,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

2. 肖氏家族的兴盛和衰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肖氏家族逐渐扩展其影响力,并以商业贸易为主要业务领域。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肖氏家族的成员担任过各种重要职位,如官员、商人和学者等。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家族内部矛盾的出现,肖氏家族的势力逐渐衰落。

二、肖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
1. 肖氏家族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
肖氏家族在历史上曾拥有丰厚的政治资源,家族成员多次出任
重要职位,为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成员在朝廷内外
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2. 肖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现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肖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减弱。

现今,肖氏家族的成员在政治领域的参与较少,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社会
声望和影响力。

三、肖氏家族的经济贡献
1. 肖氏家族的商业实力
肖氏家族长期以来在商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成员在各个行
业中运营着多家企业和商铺。

肖氏家族的商业贡献为经济发展带来
了积极影响,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 肖氏家族的慈善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杨善华中国家族问题包含了很多内容,今天我就此问题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首先从家族的定义说起。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把家族理解为家的扩大,即最初有一个祖先,这个祖先一般是男性(除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一个县里的摩梭人实行母系家庭制度外,中国大多数地区都实行父系的家庭制度)。

这个祖先生了儿子,代代往下传,传至玄孙(共五代),按中国人的说法称作“五服”即“同高祖”。

《三字经>里讲“高曾祖,……至玄曾”即上下各推四代。

一般而言,中国农村的家族是指按男系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基础组合而成的一个世系。

血缘关系上比较近的是“五服”、“同高祖”,因此家族规模较小,当然也有更大的。

中国南北方的家族区别很大,因为南方长期以来未经重大战乱,人口流动相对较小,世系可以在一个封闭的地域里长期地传下来。

前几年出过一本书《千古一村》,介绍的是江西流坑村。

该村所有人都姓董,据说是董仲舒的后代,这一族在宋朝出过不少进士、状元和有功名、做大官的人,传至今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还保留了很多宋代的房子。

这种情况在北方几乎见不到,华北农村(尤其是河北农村)由于历史上的移民的原则很少有因世居形成的单姓村(山西是一个例外,它因为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故不仅有单姓村存在,而且还有类似南方农村的家族活动)。

家族是世系传下来的,个人还有“我是家族中的人”这样一种认同感,很多人都有归根思想,所以要寻自己的根。

譬如中国的一大姓“张”,其祖先可上溯至黄帝。

所以姓张的人很自豪,说自己是黄帝的子孙。

中国还有三个大姓是孔、孟、曾,这三个家族的成员对家族的认同感很强烈,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家族很显赫,很值得引以为荣。

另外,家族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其至少在一个地方有几百年的历史,如甘肃庆阳从一个始迁祖(即迁到当地的第一个祖先)开始形成了完整的孔氏家族,这一族与山东曲阜的孔氏以孔子为共同的祖先,同为孔家人。

关于家族的定义是存在分歧的。

有的人把家族称作“宗族”,冯尔康教授在《中国宗族社会》中提出家族即为宗族,两者是一回事。

而以钱杭等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则坚持使用“宗族”这一概念来特指南方农村中按男性血缘世系聚族而居及按宗法规范结合而成的特殊社会组织。

“外显特征”是持此观念的人所着重关注的。

家族的外显形态是族谱、祠堂和族产。

但是,按现在中国的家族来看,南方很多家族肯定具备两个条件:族谱和祠堂,但族产则不具备。

因为族产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土地已归集体所有。

现在我们基本上倾向于把家族和宗族看成是一回事。

80年代之后宗(家)族有很大变化,很多原不属于宗(家)族的人也被接纳为其中的成员。

这个变化主要来自姻亲的介入,“家族既包括血缘的父族,也包括了以姻缘为主的母族和妻族”,这是岳庆平先生在“家族文化与现代化”一文中指出的。

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家族包容姻亲无疑是80年代以来的一个新变化,也是—个事实。

另外,南方很多地方还认“宗亲会”,用俗话来讲即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

如福建姓林的人很多,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宗亲会”,所有姓林的人都可以加入。

这种形式在南方普遍存在,且入会的人之间不一定有血缘联系。

对于家族,我个人并不强调其外显特征,而更强调世系和认同,因为这两点可能对于中国南北农村是共同的。

而南北方在家族活动方式、组织形态和外显特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接下来我谈谈家族的演变过程。

中国的家族制度从西周创立宗法制度并分封诸侯开始算起,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最初家族的范围很窄,从周朝到宋朝以前,家族基本上仅限于在帝王及贵族里通行,平民是没有家族的。

这种情况与祖先崇拜有关,统治阶级严格规定了什么样的人可以祭到第几代的祖先,老百姓只祭到祖父这一代,不能设家庙,至多只能在家里供个牌位;高层的贵族则可设家庙,可以祭到始迁祖或最早的祖先,这作为一个特权传承下来,但在五代十国大战乱之时,原来的豪门大族遭到很严重的打击,如晋朝两大族——王族和谢族统统都消亡了。

宋朝的范仲淹认为在民间设一种组织有利于维护统治,所以他提倡家族。

他在苏州建—个义庄,专门救济族内穷人,以把族人凝聚起来。

自宋以后的家族出现平民化的趋势,至明清两代家族已成为乡村地方自治的基础和前提,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必经中介。

家族已变成一种基本的社会结构,当时地方官只管到县一级,县以下则基本上通过家族来自治,这就是明清两代政府很依靠家族的原因。

但从另一方面讲,统治阶级对家族一直存有戒心,因为家族若形成一股势力便会对抗朝廷。

所以明清两代一旦有家族间的械斗,政府必坚决镇压无疑。

当时家族很兴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举制的实行。

读书考到功名后成为举人,举人在地方的身份则变成士绅。

一般而言士绅是家族的领袖和精英。

自清末起,农村中的家族开始衰落。

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所谓“大学生”不能再以明确的身份担当家族里的事务;士绅阶层被断绝了科举仕进之路。

而士绅阶层作为家族的代表和管理者本来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官僚阶层联系在一起的,加之皇权作为一种权威的象征符号曾是士绅实施家族之治的强大后盾,皇权被推翻后士绅不再具有像过去那样的统治权威,由此而来的便是原来作为中央政府和家族之间桥梁的士绅阶层的普遍衰落。

再者,家族制度的牢固性在于父系血缘联系的持久或强化,这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比较容易做到。

然而,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近代工商城市的发展。

这种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流动的机会。

大批农村劳动力和知识分子进入城市谋生和接受教育,势必要淡化他们和家族的联系。

尤其是一大批乡村精英入城后,农村老家只留下为数甚少的乡村精英,在这些人死后,整个家族就因无人管理而衰败。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家族远不如明清时代那样兴旺,但是也没有彻底衰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导致了家族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家族被认为是封建制度与文化的具体表现和带有封建色彩的组织,政府对农村中的家族进行取缔,家族制度的合法性被彻底剥夺。

政府在具体实施时是分步进行的:土改时没收作为族产的族田,斗倒属于地主阶级的族内领袖(如族长),同时剥夺了原来家族所具有的一些行政和司法的权力,但是族里的一些活动如祭祖、上坟并没有完全被禁止。

合作化及随后的公社化解决了土地公有问题,宗祠也就成了公共财产,可由集体来处置。

集体生产也限制了农民个人的行动自由,农民都被纳入了一种行政组织(生产队),族人共同祭祖的观念逐渐淡化。

在公社化以后的移风易俗运动中,与家族文化有关的礼仪和规范也被简化或被革除。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则统统作为“四旧”被铲除。

这时,家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从外表上看确实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与这一制度相联系的家族观念与网络仍隐蔽存在。

好比在除草时只铲掉了地面上的一层草而未除掉地下深埋着的根。

家族最深层的基础在于血缘,无论怎样血缘关系是无法割断的。

农村中的行辈分得很清楚,农民对于彼此的称谓是一清二楚的,这种称谓本身隐含了他们对家族的一种认同,这为80年代以来家族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我认为1949年以后中国的村级行政上存在“自由政治空间”,至少村干部这一级可以相对自由表达自己意志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个空间自建国以来一直存在,只不过可大可小,尤其在1958年刮共产风时这个空间很小。

但即使在这种国家控制很严的情况下老百姓还有“瞒产私分”的办法,他们明白粮食被国家征购之后自己可能会挨饿,所以低报粮食产量、隐埋粮食。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农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现实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存在某种不一致,因此他们在很多事情上要想出对策来对付国家政策。

这也就是“自由政治空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同样反映在家族方面。

即使在国家对基层控制最严的60、70年代,家族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仍构成农村社会的基础。

这就使很多地区的党的基层领导(县和公社的领导)都有意无意地在安排生产大队这一级领导班子时注意到村中各个姓氏之间的平衡。

而生产队长派活时,总想把又轻又干净的活派给与自己关系近的人。

因此,家族利益和宗族行为始终存在,家族意识渗透到农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是与别人的说法不太一致的地方,很多人认为80年代以来家族出现重建或复兴,我们认为不能称之为重建或复兴,只不过是过去深埋在地下的家族之根上长出了新苗。

我所谈的第三个问题是家族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最早进行家族研究的是历史学和人类学。

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约从60年代开始研究家族和封建社会阶级结构的关系,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影响和作用。

人类学家莫里斯.弗里德曼进行了华南的家族研究。

他从未做过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只是根据他所找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中国家族的完整形态主要在华南、福建一带,那里的家族之所以兴旺是与边疆、水利、稻作经济等基本条件有关。

后来美国的一位人类学家用有关台湾的资料推翻了弗里德曼的结论,他指出台湾与福建的基本条件虽然一样,但在台湾主要依靠邻里之间的互助而非家族。

虽然弗里德曼的结论被否定了,但他对中国华南家族的研究专著被公认为研究家族者必读的文献。

我们在进行家族研究时,发现以前的人类学研究最关心的是家族的外显形态,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外显形态,是不是就等于没有了家族活动呢?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80年代开始我们对中国做了多年的调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农村远远不能称作是一个同质性很高的社会。

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化非常大,南方的情况肯定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情况。

我们在河北P县选点做调查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希望通过此研究在家族研究方面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这个领域便是社会学视角下的家族的研究o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河北P县那个点。

该村很有意思,姓“郄”(qie四声)的户数占全村一半,而姓这—个姓的人全中国只有几千个。

这个家族在该村已相当稳定地掌权达三十多年之久,但是却不像南方家族那样具备家族的外显形态,这个家族没有族谱、族长、族产、祠堂,从表面上看,只能将之称作一个共同体。

但是村民认识到了家族网络的存在。

我们曾访问过村中一位姓郭的老人,他略有文化,属于衬里的文化精英。

他自称在村中是“少数民族”,还讲了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

年轻时他本可以人党,但当时在大队当党支部副书记的一位郄家的人劝他不要入党,并说就算是他人了党当了干部也管不了村里的事,他觉得这话有道理,所以就没有入党。

这说明从他的观念上看,他能清楚地认识到家族边界的存在。

这个村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这就涉及到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件”。

按照北大社会学系孙立平老师的说法,有事才有人,有人才看得见背后的关系,平时谁跟谁好或谁跟谁不好是看不出来的,但一到有事的时候便显现出来了。

事件的背后便有家族的网络,一会儿我还会具体讲到事件。

我所说的社会学视角,便是指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家族。

因为过去的人类学研究重视的是家族的外显形态和像祭祖这样很明显的家族行为。

我们则认为中国农村家庭组织、家庭意识与家族活动固然会体现在家族仪式、家族象征符号(如族谱、祠堂等)及制度规范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活生生的东西,流淌、浮现、改变于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