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下学期 美学原理 课件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美是什么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

“什么东西是美的” vs “美是什么”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物,还是一门学问。”——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什么东西是美的” vs “美是什么”

希提出的命题:“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

苏的反驳:“如果你说凡是美的那些东西真正是美,是否有一个美本身存在,才叫那些东西美呢”,也就是说漂亮小姐身上的美就是那种使一切东西成其为美的。由此提出如下命题:一匹漂亮的母马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是美的,一个美的汤罐是美的。但是赫拉克里特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丑,那么最美的汤罐比起年青小姐来还是丑。最美的年青小姐比起女神也还是丑的。这样,前面提到的美岂不是又美又丑?

苏再次明确问题: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就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

希的回答:黄金。一件本来是丑的东西如果镶上黄金,也显得美了。苏的反驳:大雕刻家菲狄阿斯用象牙做雅典娜手足,为什么不用金子,两个眼珠子用的云石,为什么?

结论: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

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1.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2.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说明美的本质:

1. 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柏拉图:美是理念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

黑格尔:艺术发展史

象征型:东方艺术。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物质溢出精神古典型:希腊雕刻。内容和形式契合。特点是静穆和悦。

浪漫型:近代基督教艺术。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

二、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问题:

“美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和“美在物还是在心”

大讨论中的四种不同观点(四派):

“客观派”与“主观派”

(一)蔡仪:美是客观的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二)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吕荧:“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高尔太:“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

“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高尔太:《论美》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有特别的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这种悲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听者。”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

“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扩大和丰富了美感。”

(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

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

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

(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物”(“物甲”)vs “物的形象”(“物乙”)

“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在意象”

三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彰”:(通过人的审美活动)

发现、唤醒、照亮

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读

(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人的创造性)

(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人的特殊性)

(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人的历史性)

第二章

一、距离说

●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一)距离产生美

●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

不即不离

距离不及——实用功利

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二、移情说

●移情作用的定义

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二)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相当于英文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整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2、阿恩海姆简介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库洛的追随者,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代表,毕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

著作:《表现性的优先地位》、《艺术与视知觉》、《走向艺术心理学〉等。其中《艺术与视知觉》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扛鼎之作。

3、观点:

(1)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2)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4、移情说与同形同构说的区别

移情说侧重主体—美是(有选择性的)外物与人心相融合的结果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物本身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

审美趣味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色彩。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审美趣味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的色彩。刘勰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审美格调

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审美格调或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同样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就可以有种种区别: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扭曲,阴暗)的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偏狭的区别,等等。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