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
外国建筑史总结3

第十八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
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概况1.多学科的综合规划:规划由单纯的物质规划开展为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规划,把规划同经济开展方案、社会开展规划、科技文化开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开展规划互相结合,确定总体开展战略。
2.控制大城市的扩张:为了控制大城市的无限制膨胀,各国都采取了开展中小城市的观点;大城市在布局上已由封闭、集中的单一中心模式向开敞的多中心转化;3、60年代新城市建设4、内城复兴运动5、?马丘比丘宪章?二巴黎、华盛顿、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1.巴黎地区总体规划:1961年调整了巴黎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地区规划整顿委员会〞,明确不在扩大市区范围,限制市区的不断扩张,把市区的工业、金融业扩大到大巴黎区中。
1965年制定了“巴黎地区战略规划〞,规划预计到2000年大巴黎区的人口为1400万。
2、1965的巴黎规划具体措施n 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业和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n 改变原有的聚焦式向心开展的城市平面结构,城市将沿赛纳河沿线开展,形成带形城市;n 改变原来单中心的城市格局,在近郊开展9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布置有各类公共建筑和住,以减轻原市中心的负担;n 保护和开展现有农业和森林用地,在城市周围建立5个自然生态平衡区;3、 1977年巴黎规划①在18世纪形成的老市区范围——历史中心区,主要是保护历史原貌,开展步行交通;②在19世纪形成的市区范围内,主要加强它的居住功能,保护19世纪形成的统一、和谐的城市空间面貌;③市区边缘主要发挥它的居住区功能,加强区级中心,开展商业活动。
2、华盛顿地区2000年规划放射形长廊结构;以现有城市为中心,向外沿交通线开展,长廊地带一定距离建一个居住区或卫星镇,规模不等;长廊之间为楔形的农业用地和绿地;更多采用公共交通;限制高速公路建设;限制市区人口增长;市区就业机构集中在市中心;3.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⑴1935年的规划方案:u 保存历史形成的城市根底,通过整顿、改善街道和广场,使城市得到根本改造;u 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500万,用地规模为600平方公里;u 在市区周围建立森林公园地带;u 开展包括地铁在内的公共交通,实现市郊铁路电气化;u 引进天然气,改善城市燃气结构,开展电热形式的集中供热;u 疏通河道,广开水源。
六种新城模式及案例

Milton.Keynes
7
第一代新城的典型:斯
蒂文乃齐Stevenage
►位置和规模: – 位于伦敦以北48.2公里,靠近高速 公路,在3个主要机场的近距离范围 内
– 规划建成25平方公里,人口6万, 有6个邻里居住区的新城 ►特点:
– 住宅布局上采用人车分流的原则 – 设计新城中心及英国第一条步行街 区,营造良好的公共活动氛围
问题3 问题4 问题5
新城发展公司规划与当地商会的发展策略缺乏沟通,是得一些公司不能顺利 迁入新城。
中心区各类设施标准偏低,各使用功能之间缺少平衡,从而使得中心区的整 体效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交通组织上现有的火车站和汽车站无法满足需求,并且大量地上停车位造成 土地资源的低效使用,同时也模糊了市中心的场所感。
第二代新城(1955-1966)
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 建筑密度较高 更多注重城市景观设计 功能分区不明显 淡化了邻里概念 综合考虑了地区经济发
展问题,把新城作为地 区经济的增长点 应对私人小汽车的增长 ,道路交通处理较为复 杂
第三代新城(1967-1980)
规模比第e二代新城大 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
– 密度低,住宅设计多为带有私家花 园的独立式住宅
– 住宅按邻里单位设置,各个邻里之 间间隔大片绿地
– 功能分区明显,工业区主要布置在 城西,与生活区有铁路相隔
48.2km
伦敦
8
斯蒂文乃齐出现的五大问题
问题1
新城密度过低,使其缺少城市氛围,限制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并且城市过度 依赖私人汽车。
问题2
由于新城住宅主要提供给在新城就业的人群,因此并没有解决低收入人群的 居住问题,同时也排除了无业人群、退休人群、伤残人群迁移新城的可能性 。
美、英、日三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

美、英、日三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导读: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胜利阅历,也要避开他们走过的弯路,本文立足于小城镇建设的详细问题,通过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建设状况进行介绍,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做法,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小城镇建设借鉴的做法。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大都起步较早,在城镇化道路选择上也各具特色,有很多阅历值得借鉴。
一、美国小城镇进展基本状况美国是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基本上达到城镇(村)一体化,农村城市化。
美国人少地多,而国际人口迁移却满意了人口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要。
1851—1910年期间,仅欧洲向美国的移民就达2 337.3万人,年均迁入达39万人。
这些国际移民中大约1/4是技术工人,他们带来各种学问和技术无疑对美国的城市化具有不行估量的意义。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解决了粮食和原材料问题,并为工业进展供应了宽阔的国内市场。
同时,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供应了大量的资金。
交通革命在国土面积宽阔的美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美国依靠修筑收费道路的方式从陆路开头了交通革命。
19世纪40年月又形成了世界最发达的水道网。
到1887年,全国数以万计的小城镇已由铁路网连接起来。
美国小城镇主要有以下特点:1.城市小而多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单以3万~10万人口居多,大约占城市总数的99.3%。
近30年进展起来的大都会、城市圈或称为卫星城集中起来的城市带,就是大批小城镇的集合,而不是靠无限扩张中心城市管辖范围来实现城市规模。
2.城市集聚度高美国不仅城市数量多,以中小城(市)镇为主,而且城市的聚集度很高。
大量小城市(镇)的快速进展,并围绕大中城市四周布局,逐步形成密集的城市群(带),消失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协作、错落有致的城镇体系分布格局。
从区域布局看,美国有3个主要的城市群(带)。
它们是东北部城市带、五大湖南部的工业地带和加利福尼亚地区。
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特征、经验与启示——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例

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特征、经验与启示——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保和生态问题的重视,生态社区的建设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国外的生态社区建设在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探究德国、美国、日本这三个国家的生态社区,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德国的生态社区建设德国是生态社区建设的先行者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已经建立了许多生态社区。
德国生态社区的建设重点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效率,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推广循环利用等方式。
德国生态社区一般都围绕着共同体生活的理念,注重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建立了相应的居民自治组织和管理体制。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弗雷堡生态街区,在这个街区中,居民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处理垃圾,而且采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实现了低碳生活。
美国的生态社区建设美国的生态社区建设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建设生态社区时,特别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协调,力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美国生态社区的建设通常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如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地热发电系统等。
此外,美国的生态社区建设也注重美化和绿化环境,鼓励居民亲近自然,提倡低碳生活。
日本的生态社区建设日本的生态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生态社区建设更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比如通过有效地利用土地,提供给居民众多的公园绿地,并推广生态农业、园艺等活动,鼓励居民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健康的生活。
日本的生态社区建设还强调社会性,鼓励居民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建立相应社区组织,使居民之间的距离缩小,让社会更加和谐。
生态社区建设的启示德国、美国、日本的生态社区建设经验都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首先,生态社区建设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协调很重要。
其次,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如太阳能、地热发电等,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鼓励居民亲近自然,提倡低碳生活,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各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分析

各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分析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国家最高决策层明确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号召下,许多企业也跃跃欲试准备加入其中。
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国内外共10个国家: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丹麦、瑞典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1.美国美国装配式住宅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除注重质量,现在的装配式住宅更加注重美观、舒适性及个性化。
据美国工业化住宅协会统计,2001年,美国的装配式住宅已经达到了1000万套,占美国住宅总量的7%。
在美国、加拿大,大城市住宅的结构类型以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在小城镇多以轻钢结构、木结构住宅体系为主。
美国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几乎达到100%。
用户可通过产品目录,买到所需的产品。
这些构件结构性能好,有很大通用性,也易于机械化生产。
钢-木结构别墅,钢结构公寓。
建材产品和部品部件种类齐全。
构件通用化水平高、商品化供应。
BL质量认证制度。
部品部件品质保证年限2.英国英国政府积极引导装配式建筑发展。
明确提出英国建筑生产领域需要通过新产品开发、集约化组织、工业化生产以实现“成本降低10%,时间缩短10%,缺陷率降低20%,事故发生率降低20%,劳动生产率提高10%,最终实现产值利润率提高10%”的具体目标。
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行绿色节能建筑,以对建筑品质、性能的严格要求促进行业向新型建造模式转变。
英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等紧密合作,完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促进装配式建筑项目实践。
可根据装配式建筑行业的专业技能要求,建立专业水平和技能的认定体系,推进全产业链人才队伍的形成。
除了关注开发、设计、生产与施工外,还应注重扶持材料供应和物流等全产业链的发展。
国外小城镇建设方案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小城镇建设做法美国的小城镇建设1.1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四点。
—就是首先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就是充分尊重与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就是最大限度地绿化与美化环境;四就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与培育有个性的城镇。
同时,还要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
1.2重视基础设计建设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商共同承担。
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的高速公路。
其资金主要靠对纳税人征收汽车关税、汽车消费税与汽油税等来筹集,资金来源稳定、合理。
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就是由州与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建设资金来源于当地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收。
必要时,政府还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措资金。
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
为确保开发商能够承建基础设施,州与城市政府规定开发商要缴纳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金, 如果开发商不履行承诺, 政府可以取消其开发资格。
1.3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 环境建设就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美国的环境建设的内容比较广泛,并不仅仅局限在种花种草、植树造林等园林绿化方面,而且更注重城镇景观环境的设计。
建筑物的外观设计、道路的线形、沿途景观以及路标等既就是构成城市整体景观的要素,也就是环境建设的内容。
此外, 美国的小城镇建设非常重视垃圾处理与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
先进完善的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上解决了环保问题,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美国的小城镇不但拥有与大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而且还有大片的森林、绿地与更为接近自然的、令人感到优雅舒适的环境。
1.4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就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 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瞧到不同面貌与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就是见不到的。
住宅多以一二层为主,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得体,并且十分重视旧建筑物的保护与维修, 在维修传统的建筑物时,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外观,而且还注意保留传统的室内装饰。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如何?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如何?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各国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城市规划领域也走在前列。
那么,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与大家分享来自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经验。
一、日本:新旧并存,讲究地方特色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日本在城市规划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
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新旧并存。
日本的城市规划能够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起来,不仅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城市建筑和历史景观,而且也兼顾了现代的城市功能和建筑风格。
此外,日本的城市规划也非常注重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规划风格和文化气息,每个城市都能够体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二、美国:多元化,讲究交通便利美国是一个多元化国家,其城市规划也不例外。
不同城市的规划风格各异,但都卓有成效。
美国的城市规划注重交通便利,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相当完善。
此外,美国的城市规划也非常注重绿地、水系的保护和建设,让城市变得更加环保和宜居。
三、德国:可持续性,讲究人居环境德国作为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可持续性和人居环境。
在城市规划方面,德国的建筑风格以简约、实用为主,同时也注意和谐、美观。
另外,德国城市规划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和互动,让公民能够在城市中自由地交流和活动。
四、新加坡:创新领先,讲究防灾减灾作为一个亚洲的小国,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却备受世界瞩目。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创新,拥有许多引人注目的高科技建筑和城市景观。
此外,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还非常注重灾害预防和防灾减灾,让城市变得更加安全。
五、荷兰:自行车之国,讲究自然生态荷兰是一个自行车之国,自行车成为了该国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荷兰的城市规划也非常注重自然生态和环保,城市中有着许多绿地和公园。
此外,荷兰的城市规划还讲究人居环境,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和互动。
总之,各国的城市规划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和学习。
北美住宅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北美住宅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北美住宅建筑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其特点和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殖民地时期的影响北美住宅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当时,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殖民者带来了各自国家的建筑风格和技术这些风格和技术在北美大陆上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北美特色的住宅建筑二、地域性特征北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这使得住宅建筑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寒冷的东北部地区,住宅建筑多采用厚实的墙体、双层窗户和地下室,以抵御严寒;而在温暖的南部地区,住宅建筑则更注重通风和遮阳,以适应高温潮湿的气候三、美国独立战争后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后,北美住宅建筑开始呈现出更多的本土特色在这一时期,美国建筑界开始向欧洲学习,吸收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建筑风格,并将其与北美本土建筑风格相结合这些风格在北美住宅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乔治亚风格、联邦风格等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变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北美住宅建筑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革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美住宅建筑开始向现代化、功能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风格有芝加哥学派、工艺美术运动等五、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在北美兴起这一风格的建筑以简洁、实用、高效为特点,强调功能至上、形式随功能北美住宅建筑在现代主义影响下,逐渐摒弃了繁琐的装饰,注重空间利用和居住舒适度代表人物如理查德·迈耶、罗伯特·文丘里等六、多元化发展20世纪末至今,北美住宅建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建筑风格和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北美住宅建筑风格如近年来流行的简约主义、田园风格、后现代主义等总体来说,北美住宅建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风格这些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北美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北美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北美住宅建筑的类型1.独立住宅(Single-family detached house):这是北美最常见的住宅类型,特点是拥有独立的土地和住宅建筑,四周有足够的空间此类住宅通常分为两层,带有地下室、车库和前后院2.联排住宅(Townhouse):联排住宅又称联排别墅,是由多个独立住宅单元并列组成的住宅类型每户拥有自己的入口和前后院,但共享墙体3.多层住宅(Apartment building):多层住宅是指拥有多个住宅单元的建筑,通常分为公寓和宿舍两种类型公寓拥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而宿舍则通常共享一些生活空间4.移动住宅(Mobile home):移动住宅是一种可移动的住宅单元,通常由预制构件组成,具有便携性此类住宅在美国农村和郊区较为常见八、北美住宅建筑的材料与构造1.木材:木材是北美住宅建筑中最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由于北美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在住宅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木材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装饰性,可用于建造框架、门窗、地板等2.混凝土:混凝土是北美住宅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它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常用于建造地基、地下室、屋顶等3.砖石:砖石在北美住宅建筑中主要用于墙面、地基、烟囱等部位砖石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装饰性,给人一种稳重、古朴的感觉4.钢铁:钢铁在北美住宅建筑中主要用于框架、屋顶、楼梯等部位钢铁建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有利于创新建筑形态5.玻璃和塑料:玻璃和塑料在北美住宅建筑中主要用于门窗、阳光房等部位玻璃和塑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保温性,能提升住宅的舒适度九、北美住宅建筑的绿化与景观1.绿化:北美住宅建筑注重绿化,通常会在前后院种植花草、树木,以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起到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气温等作用2.景观:北美住宅建筑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庭院、花园、草坪等景观设计主要目的是营造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使住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3.水景:水景是北美住宅建筑中常见的景观元素之一水景可以是一片静态的池塘,也可以是动态的喷泉、瀑布等水景能为住宅增添灵动感,营造出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十、北美住宅建筑的智能化与节能1.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北美住宅建筑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远程控制照明、空调、安防等功能,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2.节能:北美住宅建筑注重节能,通常会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节能的门窗、太阳能板等节能措施不仅能降低居民的能耗支出,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3.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节能、可持续等因素,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北美地区有很多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如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的LEED认证通过对北美住宅建筑的特点与风格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地区丰富的建筑文化、历史变迁和创新趋势这些特点和风格为我国住宅建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适合本土的住宅建筑发展方向十一、北美住宅建筑的室内设计1.空间布局:北美住宅建筑的室内空间布局注重功能分区,通常分为公共区域、私密区域和半公共区域公共区域包括客厅、餐厅、厨房等,私密区域包括卧室、浴室等,半公共区域包括书房、娱乐室等2.装饰风格:北美住宅建筑的室内装饰风格多样,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装饰风格的选择取决于居民的喜好和建筑风格3.材料与质感:北美住宅建筑的室内设计注重材料和质感的搭配常用的材料有木材、石材、玻璃、金属等这些材料能提升空间的档次感和舒适度4.色彩搭配:色彩搭配在北美住宅建筑的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色彩搭配能营造出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常见的色彩搭配方式有单色搭配、对比搭配、渐进搭配等十二、北美住宅建筑的社区规划1.邻里关系:北美住宅建筑注重邻里关系的建立社区内通常会设置公共活动区域,如公园、游泳池、健身房等,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2.交通规划:北美住宅建筑的社区规划注重交通便捷性社区内通常会设置充足的停车位,并提供自行车道、人行道等,以方便居民出行3.绿化与环境:北美住宅建筑的社区规划注重绿化与环境社区内会种植大量的花草树木,设置景观小品,以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4.安全性:北美住宅建筑的社区规划注重居民的安全社区内通常会设置安防系统,如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等,以确保居民的生活安全十三、北美住宅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1.可持续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严重,北美住宅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未来的住宅建筑将采用更环保、节能的材料和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智能化:智能化技术在北美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未来的住宅建筑将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功能,如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照明等,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3.灵活性与可适应性:未来的北美住宅建筑将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可适应性住宅建筑将能适应不同的家庭需求和功能需求,如可变动的墙面、可折叠的家具等4.健康与舒适性:未来的北美住宅建筑将更加注重居民的健康和舒适性住宅建筑将采用更健康的材料和装饰,提供更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光照和隐私等通过对北美住宅建筑的特点与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地区丰富的建筑文化、历史变迁和创新趋势这些特点和风格为我国住宅建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适合本土的住宅建筑发展方向在未来,我们应积极吸收北美住宅建筑的优秀元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提升住宅建筑的品质,为居民打造更舒适、更环保、更智能的居住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
世界新城发展最新理念:
伴随着新城建设运动的开展,随着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可持续观念的深入,新城市主义的流行,新城建设发展的理念和思想日益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人为本、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创意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这些理念和思想对新城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以人为本。
一切经济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性化是世界新城建设的最基本理念。
新城建设以人为本体现在优美的居住环境、良好的交通组织、发达的产业体系、广泛的公众参与等方面,同时新城建设还要在发展经济和社会公平之间达到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
除了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外,新城的发展不能以中心城市的衰落为代价,相反则应当是缓解和减弱中心城市人口及功能过度集中的压力,使中心城市活力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使得主城新城相得益彰,实现新城主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宜居城市。
一个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城市。
宜居城市不仅是新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所有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
如英国斯蒂文乃奇新城就是宜居新城的一个典范。
(四)特色新城。
特色新城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新城,再辅以鲜明的产业功能,它集中体现一个新城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色,是新城城市形象的客观展示与城市的魅力所在。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城建设十分注重自身的特色建设。
如瑞典新城以其典雅的建筑形式和先进的快速轻轨交通而闻名于世。
(五)生态新城。
生态新城是指构建一个生态良好、舒适健康、
节约高效的新城。
新城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疏解中心城区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因此,停止中心城无序蔓延,建设环境优美、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新城成为新城建设的主要目标。
美国歌伦比亚新城就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区相结合的角度塑造了一功能化和生态化的生态新城。
(六)创意新城。
创意新城技术、人才和包容三个要素作为支撑。
一个有创意的新城需要建设集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发挥资本的集聚作用;将发展创意产业与新城建设相结合,将文化创意融入新城规划建设中;发展有更大包容性的新城社区,建立宽松、有序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如法国的法兰西岛科学城就是创意新城的代表,作为科研、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密集区,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城区内有8000多家。
法国的新城建设特征:城市性质是综合性的,包含老城的各个服务设施,规模大,在原有基础扩建,由小村镇组成,乡村气息浓厚,建筑风格多样,马尔拉瓦雷。
为了扩大新城的独立性,新城往往建设在距中心城市影响范围较远的区域,即在城市周边边缘带以外建设(40公里以外)。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巴黎周边新城建设活动也是立意在将其纳入大城市集团的想法。
城市的管理者认为,在大巴黎地区存在一个统一的有限就业市场。
法国首都周边的新城均坐落在距巴黎约30公里的城市化地区,并没有绿带与中心区相隔。
这些新的城市中心设计思想是为了保证人口高度集中地区社会、经济和人文的良性平衡,所以从1974年开始就将人口限制在20万,但现在每一个新城都已经发展为百万居民。
美国的新城建设特征:新城利用原有村镇,关注各个层次居民,提供多样性服务,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美国新城规划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企图唤起美国移民对欧洲城市及其建筑形式的回忆,以寻求一种心灵的归宿;
②通过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来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面对未来向美国人展示田园城市是城市规划更好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日本新城建设的特征:以邻里单位为基础,商业和服务业分类,住区形态为高层-底层,围绕宽广空间布置住宅,中间留绿地和活动场地,多摩新城。
日本的新城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可以总结为下图
↓
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住房奇缺,邻里单位理论在瑞典的新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北欧的瑞典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也曾是欧洲小汽车拥有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具备充分发展小汽车交通的先决条件。
但是斯德哥尔摩作为其首都和首位城市,目前却演化成了欧洲最具有公共交通倾向的城市之一。
究其原因,主要是战后的瑞典政府为了遏制城市单中心、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趋势,汲取其他欧美国家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于1945年~1952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明确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大分散、小集中”的郊区发展战略,并开始倡导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卫星新城的建设和城市人口的有效分流。
参考资料:《中外建筑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
《斯德哥尔摩战后新城的规划建设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