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

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当我们探究人类认识和理解的本质时,往往会引出一些关键概念和理论。
这些概念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智的工作方式,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行为和交互。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一种强调隐性知识和默会认知的重要性的理论。
波兰尼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他对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深入的理解。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基于明确的知识和意识,而且还依赖于大量的隐性知识和默会认知。
这些隐性知识和默会认知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无法明确地表述它们,但它们却在实际行动和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强调了我们的认知过程是主观的、个人化的,并且是基于感知、直觉和体验的。
这种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认知的新视角,即我们的认知和理解不仅包括我们能够明确表达的知识,还包括大量的隐性知识和默会认知。
当我们探究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时,不禁会思考这种理论如何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首先,在教育领域,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的默会认知和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将它们显性化。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在商业领域,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默会认知和隐性知识,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并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默会认知和隐性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情况。
总之,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人类认知的方式。
这种理论提醒我们,我们的认知过程是基于感知、直觉和体验的,其中包括大量的隐性知识和默会认知。
因此,在教育、商业和个人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加这些隐性知识和默会认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情况。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传递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关于知识的本质和来源,人们的看法各异。
在探讨知识的本质和教育学的过程中,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值得我们。
科学、个人知识与意会认知——波兰尼哲学评述

科学、个人知识与意会认知——波兰尼哲学评述
科学、个人知识与意会认知是波兰尼哲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其中科学和个人知识是
旧哲学传统中已经被广泛讨论的问题,而意会认知则是波兰尼哲学的独特理论。
首先,波兰尼对科学的理解与传统哲学不同。
传统哲学将科学视作一种确定性的知识
体系,并将其与宗教和哲学进行对立,相信科学是一种绝对的真理。
然而,波兰尼认为科
学只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有限认知,“科学是有缺陷的,是有限的,但它是有用的,我们
仍然需要它”,因此科学并不是唯一的真理。
他特别强调科学与个人知识的关系,认为科
学是建立在个人知识的基础上,而个人知识是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直觉相关的。
此外,波兰尼还提出了意会认知的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仅仅是基于经验和逻辑,而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更深入的认知方式,即意会认知。
这种认知是基于主体的情感和直
觉形成的综合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事物和情境。
意会认知具有难
以捕捉的特征,因此它并不是科学证明的对象,但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
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抉择和决策。
在波兰尼的哲学中,个人知识和意会认知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
的认识。
波兰尼认为,人们的知识不是被 passively 接受的,而是通过主体的活动组织
和建构的。
人类的认知是基于复杂且深入的经验的,我们需要认同和支持这种认知方式,
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善用它。
因此,波兰尼的理论对我们理解科学与个人知识的关系和探
索新的认识方式有着深远意义。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一、背景(1)个人背景: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最初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
波本是一个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后来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
该理论不只是在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人类文化几乎所有重要的方面。
如科学、伦理、政治、法、经济、教育等。
(2)理智背景:挑战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真正的知识应是明确的、客观的、超然的、非个体的)。
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对话《拉凯斯篇》,该对话的主题是“勇敢”。
在关于“勇敢”的.对话讨论中,苏格拉底提出,“我们既然知道,那么也一定能够说出来”。
作为将军的拉凯斯说,“我认为自己对勇敢的性质是知道的,但不知怎么地,我总是抓不住它,无法说出它的性质。
”按照苏的看法,拉凯斯既然不能说出勇敢的性质,那么,实质上他不知道什么是勇敢。
“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
”这个思想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形成“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
”这一观点与上述“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正好相对。
它肯定了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的独立性与合法性。
(3)知识界的广泛认同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理论,现已得到国际社会科学界广泛的认同。
例如,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如有关自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
(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
(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如何某些事的信息。
在这里,前两类知识主要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和图表清楚地表达的知识,属显性知识,后两类往往难于编码和度量,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属于个人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含于人的行动之中,属难以量化处理的隐性知识。
默会知识:教学论研究的新视野

默会知识包含主体求知热情
默会知识寄生在特定主体身上, 它由主体的
身心包裹起来, 因此默会知识不仅包含非言 述智力上的知识, 也包含求知热情和社会交 流(欢会神契))波兰尼指出, 知识的能动形 成与接受它为现实, 标志着这两者的结合是 预先构定的, 这种结合是一切个人识知行为 的显著特征。
默会知识,认识主体自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构
默会知识是明确知识生成出来的工具性知
识。波兰尼指出, “ 只有在我们能有意识地 观察到一个外在物体, 能清楚的确定它的空 间位置时, 它的外在性才能确切定义。” 也就是说明确知识的显著特征在于它是人 的意识关注的结果, 一旦为人所熟悉并成为 个人的一部分后, 它就会成为‘旧用而不知” 的默会知识, 因此默会知识实际上是明确知 识内在化的结果。
默会知识:教学论研究的新视野
迈克尔· 波兰尼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哲
学家,波兰尼与哈耶克、波普尔同被誉为 “朝圣山三巨星”,他以富有人性的科学 观和意会(tacit)认知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引人 注目,尤其凭其意会认知论被学界誉为 “当代认识论中的哥白尼”。
波兰尼对于知识与语言有如下判断: “人所能
知多于其所能言辨。” 根据是否可言述,我们可以把知识分为默 会知识和言述知识,前者揭示了所知与语 言之间的“残余物” (波拉尼.博蓝尼讲演集: 人之研究· 科学、 信仰与社会· 默会致知[M]. 彭淮栋 译.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5.)
“识知”( knowing) 和“知识”( knowledge)
两种觉知是矛盾的,因为自我意识如果聚
焦错误,整体感( 及意义) 就会消失,临场 感( sense of context) 就被打断,所欲的事 情就会发生错误。 (迈克尔· 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 批判哲学[M]. 许泽民译. 贵阳: 贵州人 民出版社, 2000.)
默会认识论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默会认识论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作者:朱斐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1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默会认识论可实现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对其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要从理论上学习默会认识论,以此理念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课堂主导权,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精神的养成。
一、默会认识论的含义默会认識论是1958年波兰尼在《个体认识》中首次提出并进行概念定义。
波兰尼指出默会认识与认识主体不可分离,默会认识离开母体便将失去生命,成为无生命的知识。
也有部分学者对默会认识加以更加形象的描述,知识离开人体等同于鸡蛋离开外壳,他人无法直观地观察到知识内核,不管何种类型知识,只有转变为个体默会知识,借助默会认识,确保知识可以在其他个体中复活。
以往的教学模式特征为规格化、划一化、非人性化,学习知识与思维模式均是以学校相关规定作为行为准则,导致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后原本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转变为统一化的面孔[1]。
另外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他人眼睛,用他人脑筋提升自身智力,在教育活动中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为带有坚硬外壳的知识,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攻破外壳,无法获取价值内核,因为无法将所传授的知识内容转变为自身默会认识。
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个体默会认识,打破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新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独立性、能动性,重视学生默会认识的潜能。
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的方式有发现式、启发式、自由式等模式。
二、默会认识论的特点首先,默会认识应当镶嵌在实践活动中,并不是通过语言和命题便能够有所体现,只有应用在实际行动中方可有所展现,被意会、被觉察。
另外,默会认识无法通过正规形式进行传递,仅可采用学徒制形式方可加以传递。
再次,难以大规模传播、储藏和积累。
对于默会认识无法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缄默知识——精选推荐

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理论(⼀)、什么是缄默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书中⾸次提出了缄默知识的相关是指的概念,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形式。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语⾔⽂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传的知识。
波兰尼的理论的核⼼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说的”。
1、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缄默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零星的,并且常常具有浓厚的个⼈⾊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起。
(2)显性知识所陈述的内容往往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或检验,⽽缄默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是稳定的,明确的,是能够复现的,⽽缄默知识难以捉摸,含糊不清,没有定形。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结构化,因此,可以⽤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式来表达,⽽缄默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诀窍、个⼈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显现。
(5)显性知识的使⽤者对所使⽤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缄默知识的使⽤者则对所使⽤的知识不甚了解。
(6)显性知识容易被存储理解、传递和分享,⽽缄默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2、缄默知识的习得⽅式(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然遗忘⽽获得。
(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
(3)通过建⽴“师徒学艺制”的⽅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4)通过使他⼈隐性知识外显化⽽获得:对他⼈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在这⾥,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我反思能⼒的提升,⽽个体⾃我反思能⼒的获得⼜必须借助⼀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
(⼆)、在教育中的应⽤(1)对课堂教学的启⽰1)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性教学过程既是⼀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者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同时还是⼀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默会知识与高效教学

默会知识与高效教学作者:和平区劝业场小学周军发布时间:2009-7-22 已经阅读432次“高效教学”的提出引发了广大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度思考,同时引导教师开始从更高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反思自身的教学。
毋庸置疑,“高效教学”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最现实、最紧迫的价值追求,也为我们教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提出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近来,我们又看到“常态下的高效课堂”的提出,这使原来对“高效教学”的表述更贴近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
做为一名基层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我一直关注着有关于“高效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双层面的最新动态与信息,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习,不断地深入思考。
目前对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经常采取当堂反馈的形式,即在课堂上或下课时依据教学内容出几道题,写几段话,提几个问题,随机抽几名学生或算,或读,或背,或默,或回答。
我们通过即时反馈的情况,对本次课堂教学的效能做出相关的评价。
这应是到目前为止最及时、最有效的检查学生当堂学习效果的方法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这样做不可能检验出学生当堂课全部的学习成果,亦不可能检验出该教师课堂教学的全部效能。
比如不可量化、概念化的情感目标(当然还可辅以听课人的观察),再如不能通过一节课完成的长期目标及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是难以用这种方法检验的。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大致情况如此):国内的教育专家到外国学访,听一位教师讲《观察蚯蚓》一课。
教师简单地布置了学习任务后,用了全部的教学时间和学生一起到室外挖蚯蚓,学生三五成群、兴味盎然地“玩”了一节课,有的根本就没有挖到蚯蚓。
课后我们的专家非常惊诧地问这位教师:您这节课教会了学生什么?您注意到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挖到蚯蚓吗?而这位教师的回答更令专家们震惊:如果我的学生连观察的对象都找不到,我不可能教会他们什么东西!依据以上的教育事件我也想提出几个问题:用我们的标准和方法评价这节课它是高效教学吗?教师虽然没有教什么,但学生真的什么也没学到吗?当某一个学生偶然翻开土壤,惊喜地发现了一只蚯蚓,并尝试用手指触到它滑腻的身体同时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呼——这一瞬间他(她)得到了什么呢?目前在高效教学的操作层面上出现了“精细化”和“双规”并行的趋势,即细化教学的环节,精炼教师的讲解,规定明确的教学任务,规定具体的完成时间,提几个问题,设几道练习等。
默会知识的发现及其教学论意蕴

作者: 黄洪霖[1];石曼丽[2]
作者机构: [1]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福建福州350001;[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页码: 8-1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默会知识;教学改革;教学论意义
摘要:教学过程是一种建立在知识传递和掌握基础上的发展过程,知识型态是影响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性因素。
1958年,波兰尼提出默会知识,开启了人类对知识认识的新高度。
默会知识具有意会性、个体性、情境性、非逻辑性、差异性等特征,它的出现对于学校教学变革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默会知识作为一种知识类型,虽然研究者比较充分地阐述了默会知识的理论,但是它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仍然不充分,经常被忽视。
认识与理解默会知识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打开原本被遮蔽的教学视野,拓展知识对生命成长的意义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2008-01-20
一、背景
(1)个人背景: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最初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
波本是一个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后来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
该理论不只是在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人类文化几乎所有重要的方面。
如科学、伦理、政治、法、经济、教育等。
(2)理智背景:挑战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真正的知识应是明确的、客观的、超然的、非个体的)。
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对话《拉凯斯篇》,该对话的主题是“勇敢”。
在关于“勇敢”的对话讨论中,苏格拉底提出,“我们既然知道,那么也一定能够说出来”。
作为将军的拉凯斯说,“我认为自己对勇敢的性质是知道的,但不知怎么地,我总是抓不住它,无法说出它的性质。
”按照苏的看法,拉凯斯既然不能说出勇敢的性质,那么,实质上他不知道什么是勇敢。
“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
”这个思想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形成“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
”这一观点与上述“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正好相对。
它肯定了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的独立性与合法性。
(3)知识界的广泛认同
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理论,现已得到国际社会科学界广泛的认同。
例如,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如有关自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
(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
(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如何某些事的信息。
在这里,前两类知识主要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和图表清楚地表达的知识,属显性知识,后两类往往难于编码和度量,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属于个人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含于人的行动之中,属难以量化处理的隐性知识。
二、何谓默会知识理论?
(一)什么是默会知识?
1、定义:“默会的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又称“内隐的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
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
“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
”(挪威哲学家格里门)
2、范例
例证: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日:“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
日:“圣人在乎?”公日:“已死矣。
”日:“然而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日:“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说,无说则死。
”轮扁日:“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
天道》)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