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概况 成书年代及作者
《内经选读》·绪论20170221长大全文编辑修改

《素问》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体部分)成编汉以前。 第二部分(运气七篇)乃唐王冰增补。 第三部分(遗篇:刺法论和本病论)为宋刘
温舒补入 。
《灵枢》的含义
明代马莳:“……谓之曰《灵枢》者,正以枢为 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圣至元之称,此书之 切,何以异是”。 “灵枢”之名,医之门户
张介宾:“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三) 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素问偏重于基本理论的阐述也有经络,腧穴和 针法。灵枢偏重于经络和刺法
为什么 必学
中医思维特点 中医第一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临证之兵书 古代百科全书
《内经选读》概论
1
《内经》的成书和沿革
2
《内经》理论体系形成及学术
思想
3
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一 《内经》的成书和沿革
(一)、《内经》成书年代 (二)、《内经》书名的由来与作者 (三)、《内经》的沿革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确定
全文分类
1、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2、张介宾 《类经》
摘选分类
1、李中梓 《内经知要》
《内经》 注家注本选介
随文发挥
《内经》 注家注本选介
全文注解
1、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2、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单注《素问》
1、王冰 2、吴昆 3、张琦
6.明张介宾著《类经》,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和《灵 枢》最完整的一部书
7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对前人取其精华,新意不少
8清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明白通畅,要言不繁
9元滑寿《读素问钞》选注最早
黄帝内经第二讲书名由来、作者、成书年代背景及流传

黄帝内经第二讲书名由来、作者、成书年代背景及流传我在讲《黄帝内经》这门课的时候,使用这个教材,基本上是按教材的顺序来讲。
有些时候呢,可以离开一些,反正书本在这,大家可以自己来学习。
教材上第一页,首先讲的是《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然后是流传。
到第五页才讲了《黄帝内经》的书名的问题。
我现在就先从书名讲起。
我想这样更便于大家学习。
这回《黄帝内经》都流传了,《黄帝内经》是什么还是不大清楚,恐怕对认识过程不是太好。
所以我先讲第五页。
《内经》书名的含义问题。
也就是《内经》书是怎么来的?《内经》书为什么这么叫?叫作《黄帝内经》,你看我这书,对不起,这很旧的,这是我念破的至少是第四本。
叫《黄帝内经素问》;这一部叫《灵枢经》。
也就是应该叫《黄帝内经灵枢经》。
这书名为什么这么叫呢?它首先是要叫黄帝,其实下面我们会再讲的,这个不是黄帝写的书,但是不是黄帝写的书,为什么要叫《黄帝内经》呢?这是一个托名的问题。
假托,假托黄帝,假托黄帝有什么好处?因为黄帝是中国文化的始祖,祖先嘛,起码中国人是这样。
外国人我们有调查过。
对祖先都是非常崇拜的。
对不对?中国人都特认祖宗,是不是?这是优点。
那黄帝是我们文化的祖先,所以作为文化界的很多东西,就加上黄帝二字,假托,好流传,大伙信任,嗯,这黄帝的东西。
所以这是一个假托。
黄帝是怎么回事?黄帝,据现代的研究,《中国通史》专家认为,黄帝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的一个氏族,有血缘关系的那个氏族(或者说那是一个历史的时代),很大的一群人。
那个族叫黄帝族,但是在后世,逐渐就把黄帝给它比喻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一个代表吧),把这个氏族创造的一切的东西...。
黄帝作为一个人看怎么看呢?你看,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五帝第一帝就说的是黄帝。
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所以现在我们常说轩辕黄帝。
下面对黄帝的描写,司马迁的描写就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说黄帝生而神灵,生下来就非常灵敏,有神灵。
第一章《内经》的成书沿革基本内容

南朝齐梁年间· 全元起最早注释整理了《素
问》。 隋· 杨上善注释整理,撰《太素》。 唐· 王冰对《素问》进行了整理、注释。 宋· 林亿奉召整理《内经》以降医籍,以王冰 本为主要底本。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
明代翻刻古医书盛行。明· 顾从德刻印的宋本
《素问》,刻印错误少、精确。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了顾本《素问》 并出版。 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顾本影印本铅字排 印出版。
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
说明《内经》是将汉代以前历代流传的医学
经验与理论,经过整理加工而做出的书面总 结,具有论文汇编的性质。
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
2.汇编成册的时间——约在《史记》之后,《七略》 之前的公元前一世纪之内 《内经》成书上限 《史记》(公元前104-公元前91年成书)记载了 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书中重 笔书写了各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先秦诸子及其著 作皆有介绍,并专为扁鹊、仓公等医家作传,唯未 提《内经》之名。可以推想当时《内经》并未成书 流传。
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
三、《内经》篇名命名规律
《内经》18卷162篇,篇篇有名,各有其义,
均有所本,亦各有据。但就其命名规律而言, 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
第一类,以篇中所论内容命名。以这一方法命名的 篇目占绝大部分,但细究之下,又有差别:有以该 篇全部内容之精髓名之者,如《素问》的《上古天 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六节脏象论》、《三部九候论》、《通评虚实 论》、《太阴阳明论》、《热论》、《疟论》、 《刺疟论》、《咳论》、《厥论》等,《灵枢经》 的《邪气脏腑病形》、《经脉》、《经水》、《经 筋》、《骨度》、《脉度》、《癫狂》、《海论》、 《痈疽》等等。上述诸篇,内容与篇名是完全一致 的,见其篇名即可知其内容之全部;
《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引言《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理论的基石。
其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是理解中医思想体系的关键文本。
本文将探讨《黄帝内经》的历史背景、核心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及它对中医发展和现代医学的影响。
一、《黄帝内经》的历史背景《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文献。
它以对话形式呈现,主要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要探讨医学理论和疾病的预防,《灵枢》则集中于针灸治疗和经络理论。
《黄帝内经》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思想的演变密切相关。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从经验医学向理论化、系统化阶段的过渡。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在黄帝时期由医家和学者共同编纂而成,书中用“黄帝问,岐伯答”的形式探讨医学问题,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健康、疾病和治疗的深刻理解。
二、《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也受到阴阳平衡的影响。
书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句话强调了阴阳平衡对维持健康的重要性。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与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相对应,认为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例如,肝属木,心属火,肾属水,五行的和谐与平衡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
1.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另一重要理论。
气被认为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而血则是营养身体和滋养组织的物质基础。
书中指出:“气者,生命之根本;血者,营养之基。
”气与血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气血失调,容易导致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往往通过调节气血来恢复健康。
1.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黄帝内经》对中医的重要贡献之一。
经络被视为连接身体各部分的通道,气血通过经络运行,维持全身的功能和健康。
书中写道:“经络者,藏于体内,布于皮肤,营气血而行于五脏。
内经学习提纲

内经学习提纲《内经》概论《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有162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
《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内经》一书是一部以医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的巨著。
第一章《内经》的成书、沿革第一节《内经》的成书年代与作者1·关于《内经》的作者:黄帝氏族文化发展是多方面的,所以历代人们都以自己为黄帝子孙为荣,因而各种历史文献都冠以“黄帝”二字,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说:“世俗之人,多遵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这也说明《内经》一书的重要,这也是书冠以“黄帝”的意义之所在,并非是黄帝所作。
《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出自一人之手。
因此《内经》具有论文汇编的性质。
2·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据《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
《七略》是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时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其中具体校方技书者是李柱国,史载李柱国校勘医书的时间是公元前26年(西汉河平三年)。
这就是说,西汉末成帝时间,《内经》已经编成,业经李柱国校勘,由刘向父子录入《七略》。
这便是《内经》成书的下限。
《史记》是重要标志之一。
该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书中写了各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先秦诸子及其著作皆有介绍,并专为扁鹊、仓公等医家作传,唯末提《内经》之名。
可以推想,如果当时《内经》已成书流传,那么遍览朝廷藏书、周游全国各地的太史公司马迁是应见得到的。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阳庆传给仓公的一批医书中,有《上下经》、《五色》、《奇咳术》(奇恒)、《揆度》、《阴阳外变》等,这些也是《内经》引述过的古医书,说明《内经》的成书显然在仓公之后。
仓公的生活年代为公元前二世纪内,《史记》写成于作者入狱(时为公元前99年)之后,此为《内经》成书的上限,可见,《内经》成书时间当在《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公元前一世纪内。
0内经选-绪论

【附1】关于《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历代考注《内经》的医家很多, 其方法亦有类分、注解、 校勘等数种。大致可分为五类:1.全篇注释;2.分类编纂; 3.节取精华(选择性分类);4.校勘整理;5.专题发挥… 研究《内经》者达二百家以上,著作四百余部。其中优秀 者如杨上善、张介宾、李中梓等类分家;王冰、马莳、吴 崑、张志聪、高世栻等注解家…
第二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条件—社变巫衰…医践积累…古哲渗透…科技影响… 构建方法—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直觉领悟…撥度奇恒…
《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养生…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精神…经络… 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
《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内经选读》
( 1~25)
绪 论
主讲:何清平 教授
目的要求
l.了解《内经》的成书时代和沿革; 2.了解《内经》的主要内容和学术特点与价值;
3.掌握《内经》的学习方法。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包含 着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中医百科经典巨著。
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81篇,共有162篇,计 144839字。
二、《内经》书名的由来与作者:
黄帝—上古帝王之名,假托以冠书名。 “内”与“外”相对,表示次第或内容分类,如今之上下 篇,并无它意。 经—即经典,含义为常道、规范、门径。医书以经为名, 乃医学之规范、法则、原则。 《素问》、《灵枢》合称《黄帝内经》。
※素问—全元起:“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马 莳: “平素问答之书”;张介宾:“平素所讲问”。 ※灵枢—王冰将道书《玉枢》、《神枢》、《灵轴》等名加以
《内经》的编成,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的
《黄帝内经·素问》_《黄帝内经》简介_中医世家

《黄帝内经·素问》_《黄帝内经》简介_中医世家《黄帝内经》简介一、《黄帝内经》是什么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
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
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
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
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
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它很重要。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
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而已。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内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不可得见罢了。
二、《黄帝内经》成书时代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
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1-内经-上编-概论

藏象
脏腑 经络 精气神 病机 病因 发病 病理 传变
疾病 医学理论
《内经》学术体系
基 本 框 架 结 构 图
医学基础
病证 诊法 诊病方法 断病法则 治则 论治 治法 疗法 养生 摄生 康复 哲学(精气论、阴阳五行论) 天文历法 地理学 气象学 数学 社会学
一.形成条件
㈠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⒈解剖学基础 ⒉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 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⒊ 《黄帝内经》书名由来与作者
⑴关于黄帝 ①“黄帝”是一个有道明君; ②“黄帝” 是一个伟大的氏族——黄帝族,到春 秋时代谓之“华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氏族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所以历代人们都以 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为荣,而且为了追本溯源,也 常把一切文化制度,都推源到黄帝,托名为黄帝 的创造,以体现学有根本,并成为一种时尚。正 如《淮南子》:“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内经》冠以“黄帝”仅是托名而已,非为“ 黄帝”所作。
Ⅲ调整编次类分: 《素问》《灵枢》各篇原文内容完全不动,仅将其 篇次重新类分。代表:清· 黄元御 《素问悬解》:养生、藏象、脉法、经络、孔穴、 疾论、刺法、雷公问、运气 《灵枢悬解》: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藏象、 外候、病论、贼邪、疾病
⑵注解研究《内经》著作
Ⅰ单注《内经》著作: ①唐·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 问》,对《素问》进行整理编次的同时,对全书各篇作了 系统而详尽的注释,“敷畅玄言”,对经旨多有发挥,对 后人启发和影响很大,成为后人注释《素问》的基础。 ②明· 吴昆注《素问》俗称《素问吴注》,以王冰的24卷为 底本加以注释。注文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然擅改 经文,是其不足处。 ③清· 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乃继张志聪的《黄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素 问集注》,鉴于“隐庵《集注》义意艰深,其失也晦”, 其注简捷明白,要言不繁,每篇还分小节,眉目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概论
《内经》简介:
《内经》是《黄帝内经》的简称,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9卷81篇,共162篇,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著,在世界医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1.《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大致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
2.它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尊为“医家之宗”,成为学习中医学必读的古典医籍。
3.《内经》是一部以医学为主涉及多学科的巨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术主张及其它自然科学的成就。
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及现在许多海内外学者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内经》学。
第一章《内经》的成书、沿革与基本内容
第一节《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
《内经》体裁多采用黄帝与其师父一问一答的形式,全书许多篇章的文笔、用词遣句、反映的学术思想、社会背景等均存在一定差异,非一时一人之作。
经考证发现《内经》中包括了从春秋战国至汉代的作品,说明《内经》是将各个时期的学术观点和论文编辑而成,具有论文汇编的性质。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西汉刘向父子的《七略》,但该书已佚,现存文献最早记载《内经》书名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内经》成书的上限是《史记》成书后(时为公元前99年),下限为《七略》成书前西汉末期成帝时代(时为公元前26年)。
书名冠以黄帝,仅是崇古假托。
黄帝并非一个人名,它原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氏族,居住在我国西北方,据《中国通史简编》记载:“据传说黄帝曾居住在琢鹿(河北宣化鸡鸣山)地方的山湾里,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
后来打败九黎族和炎帝族,逐渐在中部地区定居下来。
”到了春秋时候这个氏族又称之谓“华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就是汉,以后所谓“汉族”的祖先。
正因为黄帝氏族是华族的始祖,它的文化对华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历代人们都以自己是黄帝子孙为荣,而且为了追本溯源,也常把—切文物制度,都推源到黄帝,
托名为黄帝的创造。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学者,为了学有根本,将著作冠以“黄帝”以取重,也就成为一种风气。
正如《淮南子》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这就更消楚地说明了当时书名黄帝,仅是托名而已。
综上,《内经》是春秋战国至西汉末期医学理论与治疗经验的论文汇编,其文非一人一时之作,汇编时间约为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