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 1 、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
2 、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 、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 、新中国历届政府对台湾的政策 2 、两岸僵局的打破
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 1 、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
2 、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 、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 、新中国历届政府对台湾的政策 2 、两岸僵局的打破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
四、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
海峡两岸
四、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
一是国际反华势力 二是岛内台独势力
海峡两岸统一的道路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 素?我们又该怎么样应对?
• 有利因素: • ①两岸有共同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 • 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应对措施: • • ③两岸的交往频繁,联系日益密切 ①坚决打击台独势力 • • ④“一国两制”政策在港澳的成功实践 ②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 • ⑤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 ③采用“一国两制”解决社会体制问题 • • 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 ④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 不利因素: • ①台独势力 • ②国际反华势力 • ③两岸的社会体制的问题
课后练习
1、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①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①② B. ①③ C.①④
A
D.②④
2、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A.武力统一、派驻军队 B.和平武力并举统一、一国两制 C.武力统一、一国两制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三、日益密切交往
请用事实说明两岸日益 密切的交往。 ☆政治会谈 ☆经济合作 ☆民间交往 ☆文化交流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1课时总序第16个教案知识目标:1、掌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方针的演变,从解放台湾到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再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确立。
掌握江泽民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3、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对待大陆的政策的演变。
4、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日益密切和“汪辜会谈”等内容。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本课中对台方针演变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人都不能割断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
2、祖国统一的趋势不可逆转,任何想把台湾独立出去的想法和举动必将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里。
教学重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学难点:对台方针演变的原因教学方法:1、纵向联系法。
2、讲解法。
3、音像辅助法。
一、启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1993年10月,在北京保利大厦剧场的舞台上,风帆随着惊涛骇浪上下翻卷,祖国大陆的先民正在驾舟渡海,与大海搏击。
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阵阵不息。
这是台湾艺术家演出的舞剧《薪传》的一个场景。
这个舞剧表现了三百多年前来自祖国大陆上的先民跨越海峡、开拓台湾的艰辛历史,也表明了两岸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
这次演出正是两岸文化交流盛况的一个缩影。
祖国统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梦寐以求的愿望。
那么,台湾问题是怎么来的呢?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政府又是怎样解决台湾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台湾有关的内容。
[板书]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学生结合《优化设计》完成预习(二)分析第一节: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台湾问题的由来[教师讲解]台湾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尽管在1895年以后,台湾由日本占领,但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
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多数国家的承认。 ③香港、澳门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 供了范例。 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人民渴望统一。
不利条件: ①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②外国反华势力的干
涉。
中学生:①拥护党和政府对台的政策, 反对各种形式的台独。 ②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强健体 魄,为祖国富强而努力。
总结区分(区分知识易混淆点) 1)党坚持祖国大陆与台湾实现统一的前提 和基础是: 一个中国的原则 2)处理两岸关系的指导方针或对台基本方 针是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 想是 : 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人民日报社》
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 的是什么事件?会面是在何时?取得 了什么重大的成果 ?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
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目前在祖国和平统一道路上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条 件是什么?对于不利条件,作为中学的我们应该如何 应对?
有利条件:
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②一国两制的方针,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
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
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被迫
割占台湾、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4月,南京解 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跨台, 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 这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历史原因。
5)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标志: 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6)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重要一步标志: 汪辜会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辟荆棒逐荷夷,十年始克夏先基; ( 1)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 材料二: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 (2)成果:香港和澳门回归。 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 方式:一是和平统一,二是武力统一。 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 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邓小平 (3)动力: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材料三:2005年4月至5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 (或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 瑜先后访问大陆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两岸大部分人民对连、 阻碍:“台独”势力和外来干涉。 宋大陆之行表示赞同、支持和理解。但以陈水扁为首的一部分人却 大肆诋毁连、宋,不断在岛内掀起“台独”逆流。——《新闻网》 前景:海峡两岸最终必将统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在完成哪一重大历史活动后的心情? (2)材料二中“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提出后已经取得了什么成 果?你认为将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可能有哪几种?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台湾回归的主要动力是什么?阻碍台湾 与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你认为祖国统一的前景怎样?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
祖国统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学习目标
• 1.了解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汪辜会谈”和“九
二共识”的内容;明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对台的
基本方针。 • 2.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能够举例说明改革开
放以来海峡两岸交往的日益频繁,明白海峡两岸一家亲,血脉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分享交流 1.展示交流 如何认识和解决台湾问题? 略 2.提新问题 中国自秦始皇完成首次大一统后,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就 成了历史发展的主题。我国从古至今为完成祖国统一作出贡 献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有哪些?请你试着就祖国统一问 题提一个新问题。 新问题: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一课一案创新导学★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 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 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二 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年份 贸易总额(亿美元) 台胞来大陆(人次) 大陆居民赴台(人次) 1978年 0.46 — — 2001年 323.4 3440306 122198 2004年 783.3 3685250 144526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材料三 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 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 (1)材料一、材料二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谈谈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变化:由交往隔绝发展为人员、经济和文化等的广泛交流。 原因:①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 针;②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③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大 势所趋。 (2)谈谈你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 ※解题思路:两岸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 从历史趋势、人民愿望、国家政策多角度入手分析。 目前海峡两岸仍然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频繁的事 实证明,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人民的根本 利益,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 了的。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26张

KJ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
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 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KJ
2、日益密切的交往
(1)政治会谈 (2)民间交往 (3)经济合作 (4)文化交流
KJ
连战 1936年出生于陕 西省西安市2001 年3月,当选为 国民党主席。
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汪辜会谈” ——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KJ
政治会谈
1992--2006 汪道涵 海协会 “九二共识” 辜振甫 海基会
汪辜会谈—历史性突破1993
KJபைடு நூலகம்
江泽民八项主张
(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 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 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 都应坚决反对;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 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 “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KJ
民间交往
,
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
KJ
经济合作 508亿美元 3300亿美元
KJ
KJ
文化交流
KJ
去台湾的四川卧龙大熊猫“团团”“圆圆”
KJ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俗 缘
秋节、重阳节;台湾人的民间礼数、待
客之道、酒茶文化、婚丧嫁娶之礼等, 与大陆也毫无二致.台湾和福建等省许 多居民都共同尊奉妈祖.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标要求】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状况。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的内容。
2、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原因、重大意义。
3、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学习难点】一国两制【学习方法】分析资料、合作探究【自主学习】(A级)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 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在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C级)1、找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2.说出“一国两制”的含义,并用史实说明其重大意义。
3、找出什么是“汪辜会谈”,会谈有什么意义。
4、思考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思维比拼】1、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2、组织学生根据64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3、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拓展延伸】近年来,台湾民进党搞“台独”,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图谋能不能得逞,并描绘一下两岸关系的前景。
【课堂小结】简述你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当堂检测】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目前指导我国解决这一“乡愁”的基本方针是A.战争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民族区域自治 D.“三不政策”2.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这一观点表明A.“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3.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4.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A.民间交往 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学习反思】【练习巩固】练习册第十四课钢铁长城【课标要求】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与发展为例,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重点
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
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成立及其主要工作。
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教学难点
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
师: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师: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
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
学
过
程
自
主
预
习
教师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课题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标:掌握以下基本知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能力目标: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海峡两岸的交往概况,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1、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是“,”。
1、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的八项主张是
的指导思想。
4、“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中“武力”主要针对的是和。
5、列举: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内容和海峡两岸的“三通”内容。
最后:我的疑问:(经过对本节课的预习,遇到了哪些困惑,提出来共同探讨)
小组长检查、互评或者教师提问,各组竞答。
课件4: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思考问题:
从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合作学习,探究历史】
合作探究三: 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观点交锋 发展经济,缩小两岸经济差距 加大两岸的民间交流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做好军事准备,武力统一 其它观点
人数 11人
6人 15人
5人 3人
材料五:那一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政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里,台湾的民众都被教育着共产党要“血洗台湾”,因此从很小开始 我就有这种阴影,害怕真的被血洗了,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 湾一般民众才慢慢开始从这阴影中走出来。
台湾:光复大陆
材料一: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 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设想》 材料二: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 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打开地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台湾是中国大陆架东南部最大的岛屿, 台湾是中国在西太平洋上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它是中国通向太平洋 的唯一通道。它是中国大陆的前沿哨所、战略中枢。
材料四: 1989年东欧巨变,立陶宛这个掌握前苏联波罗的海出海口,掌握
苏联海洋命运的国家宣布独立了,戈尔巴乔夫没有加以制止,从而导 致了前苏联的解体。台湾很像中国的立陶宛,失去台湾的中国会陷入 多米诺骨牌式的灾难… …
学情调查——关于海峡两岸的交往
我已知道的
我想知道的
台湾物产丰富日本曾经占领过台湾 为什么海峡两岸至今还没有实 现统一?
台湾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 如果放弃了台湾会怎样? 分割的一部分。
蒋介石退守台湾,造成了今天海峡 台湾什么时候能够回归祖国? 两岸的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用具体事实证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日益密切的过程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的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2、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港澳的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设问导读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
①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台湾;②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④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其中坚持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两岸关系的变化:
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的变化。
②1990年,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原则”。
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写入协议,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20多年来,在“,”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在多个领域的交往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合作探究:
1.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你认为当前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障碍有哪些?海峡两岸一定能实现统一的主要有利依据有哪些?
四、自我检测
1、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的对台方针是()
①高度自治②“一国两制”③“不独不统④和平统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打破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隔离状态的事件是()
A: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B:1993年“汪辜会谈”
C: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D:1995年江泽民提出对台八项主张
3、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D:“三个代表”思想
五、巩固训练
1、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
”此顺口溜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
A:中美关系的新发展B:大陆和港澳关系的新发展
C:中英关系的新发展D: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提出“一国两制”③香港、澳门回归④海峡的交往日益密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13年是“汪辜会谈”20周年,其中写入会谈的“协议”是()
A:加强两岸地区领导人的互访B: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D:“一国两制”构想
六、拓展探究
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维护统一,巩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探究一:宝岛台湾在历史上经历了与祖国的
三次分离,第一次分离后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
探究二:当中国告别风云变幻的近代史时,也就告别了那个时代曾经的苦难。
(1)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始于近代史中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写出这个条约的名称。
(2)台湾第二次回到祖国怀抱的原因是什么?
(3)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的三次分离。
台湾与祖国第三次分离于哪一年?
探究三: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新时期我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2)举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
(3)写出新时期我国政府在这一伟大构想基础上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
七、课堂小结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