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新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四、教学时数:4学时(导言)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轮廓日益清晰起来。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一社会形态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限制改造私人资本、积极引导个体经济和鼓励国家资本的方法,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文化上,通过大力宣传和学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以上特点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过渡性质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主要矛盾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过渡历史条件简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包括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我国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从1949~1952年底,剥夺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采取冻结资产以及管制、征购、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国在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什么说他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什么说他是一个过渡
性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之所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社会,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特殊性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基于近代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党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是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革命“两步走”之间不可移易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第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具有过渡性。
1949年10月至1952年年底,我国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
1953年年初至1956年年底,随着国际国内形式和我国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完成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PT课件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 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原理改造中国社会的一次伟大实践,也是对科 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发展。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 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社会。
1949年3月25日,中 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 至北平,在北平西苑机 场举行盛大阅兵式。
2、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 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 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 他们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 政治上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决 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
毛泽东、周恩来参加选举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的理论问题。
《共产党宣言》指出: “无
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
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
家及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
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
8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第一节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矛盾作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毛概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重点:1、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难点: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一定要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
——周恩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在政治上,实行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2、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在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共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从而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使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
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还是需要尽可能的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这些对国民经济有利的一切城乡资本主义都是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的。
个体经济:中国的小农经济发展动向,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矛盾A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 1952年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2年9月以前,毛泽东认为先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这个阶段也许十几年,也许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两次修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2)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错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合信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形成分并存的制度,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2)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他们彼此都着。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的增长并获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度性社会形态(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和掀起瓜分中国高潮的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结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但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一个过渡的临时性质的社会。
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一、社会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的社会,但是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
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是社会主义了,只不过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二、阶级构成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剥削阶级——资产阶级,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不存在剥削阶级。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不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是要镇压敌对阶级,保护国家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则主要是对敌对分子、破坏分子的专政,主要任务也变为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
四、经济构成不同:经济上虽然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只是占主导地位,还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
五、生产社会化程度不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比较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比较高。
下面我们来看几道相关的题目: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A.社会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新民主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答案:C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B.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C.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答案:D3.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A.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B.1953年1月至1956年12月C.1957年1月至1966年4月D.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答案: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 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