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尘埃落定》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尘埃落定》读后感

《尘埃落定》读后感
《尘埃落定》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它以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家族为背景,通过描绘土司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独特的藏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与神秘。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视为傻子的儿子,但他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
虽然他的行为常常显得格格不入,但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他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
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土司家族内部、土司与他的人民以及与国民党军阀之间的斗争。
作者阿来在小说中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藏族氛围。
他以对人性的深入开掘,揭示出各土司集团间、土司家族内部、土司与他的人民以及与国民党军阀的斗争。
在全书中,作者并没有明确提到傻瓜儿子的名字,这种写法使得这个角色更加具有普遍性,让读者更加关注他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在阅读《尘埃落定》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吸引。
他以写实与象征表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藏族的一支康巴人在土司制度下延续了多代的沉重生活。
读完这部小说,我不仅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整部小说中,“尘埃落定”这个词语贯穿始终,它具有着多重含义。
一方面,它暗示着土司制度的终结和历史的变迁;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主人公内心的成长和觉醒。
通过这个词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挣扎。
总的来说,《尘埃落定》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与美好的生活。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挣扎。
尘埃落定读后感

尘埃落定读后感
《尘埃落定》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以土司制的时代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展现了藏族一支康巴人在土司制度下延续了多代的沉重生活。
作者阿来在小说中运用写实与象征的手法,将土司制的黑暗现实与人类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各土司集团间、土司家族内部、土司与他的人民以及与国民党军阀的斗争。
小说中,土司家的傻子少爷成为了视角的核心,他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土司制的种种残酷和不合理,也可以感受到人民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和抗争。
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深入开掘,使得读者可以对人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地被阿来的创作所吸引。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土司制的黑暗现实和人类内心的复杂性。
同时,他也将自己的思考融入了小说之中,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
在个人层面上,这部小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需要学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勇气面对挑战。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公正和人民的福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尘埃落定》是一部深刻而震撼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土司制的黑暗现实和人类的命运,也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时刻提醒我不断探索和创新。
浅析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地域文化因子

浅析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地域文化因子发布时间:2021-08-13T15:46:12.18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作者:刘梦月[导读] 地域文化是影响作家创作的众多因素之一,它是作家重要的写作资源和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刘梦月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地域文化是影响作家创作的众多因素之一,它是作家重要的写作资源和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分析阿来《尘埃落定》中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民间文化与神秘的宗教色彩等地域文化因子,以此来阐述地域文化与文人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地域文化;边地;《尘埃落定》引言:阿来的《尘埃落定》诞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文化语境,阿来的创作打破了中国当代文学以内地为中心的格局,《尘埃落定》所展现的也就不再是对边地的一味推崇或批判,而是站立在一块高地上,看汉、藏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地理空间的边缘性一般来说,作家的创作往往会受到生活环境、个人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时代精神与风俗习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阿来的故乡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县的梭磨。
在这个地带,汉藏两种文化交互影响又共同存在,“既没有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冲突,而是各自保存了自己的独立性”。
[1]这里既远离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又和藏族传统的宗教文化中心有较大的距离,体现了地理空间的边缘性,堪称藏域“边地的边地”。
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的确认是来自对空间的认知。
小说第一章就介绍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地理空间:“骑楼有三层楼高,就在向着东南的大门的上面,向着敞开的山谷。
寨子的其它三面是七层楼高,背后和整个寨子连成一体,是一个碉堡,对着寨子后面西北方向的山口上斜冲下来的一条大道。
春天确实正在到来,平台上夯实的泥顶也变得松软了。
下面三层,最上面是家丁们住的,也可对付来自正面的进攻。
再下的两层是家奴们的住房。
河谷向着东南方向渐渐敞开。
”[2]圆形堡垒筑起了每一个土司所占有的领土,而堡垒围成的“官寨”成为土司辖区的民众在空间维度认知的参照物。
2022《尘埃落定》读后感600字

2022《尘埃落定》读后感600字《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8年。
小说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
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尘埃落定》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尘埃落定》读后感600字1先说说作者:作者阿来是一位出生在嘉绒的藏族。
他选择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己对其历史及人文的认知与思索。
这也带给《尘埃落定》一股浓郁的高原气息。
再说说题目:“尘埃落定”,真是个好名字。
浮华烟云不过是千万颗尘埃组成的,烟消云散之后也就是尘埃落定的时候。
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漂浮不定的尘埃,不论你是土司还是土司的儿子,不论你是傻子还是绝色的美女,不论你在人生或者历史的舞台上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你对于整个浩瀚的人间历史来说仍然是颗尘埃,充其量不过是被气流托得比较高的尘埃而已。
哪一颗尘埃会遇见哪一颗尘埃是不可想象的,历史就是由这样一段一段漫不经心而又意外的排列组合构成。
再说说情节:小说讲述了一个虽不繁杂,却跌宕起伏、辗转迷离的故事:麦其土司是康巴众土司中的一个,他和汉人太太生下了一个虽是傻瓜却常常道破天机的儿子。
之后,老土司不顾济嘎活佛的阻止,靠着汉人黄师爷引种的鸦片迅速富足,成为大的土王。
然而魔花罂粟却乱了人的心性,大少爷贪恋权势,老土司为了央宗和金银杀死了世代忠心的查查头人,贪心的他为了不让其他土司发展,发动了“罂粟花”战争,使诅咒和巫术再次在两边的领地蔓延,次年其余部落的灾荒又让粮仓丰足的麦其家族发起了麦米贸易,建立边疆城镇,茶马互市。
在这看似麦其家族的鼎盛时期,红色汉人来了。
随着大炮的轰鸣,土司官寨灰飞烟灭,旧制在瞬间土崩瓦解。
一切奢靡烟消云散,只留下了尘埃落定后的死寂。
还有就是人物:故事一开始,阿来便给了我们土司二少爷的眼睛。
那是一双异常敏锐而深邃的眼睛——它“什么都看得见,不仅今天,明天也都全部看见了”。
阿来《尘埃落定》的民族风情 - 教案

阿来《尘埃落定》的民族风情教案一、引言1.1《尘埃落定》简介1.1.1《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代表作,描绘了20世纪中叶中国西藏地区土司制度的衰落。
1.1.2作品通过一个傻子的视角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风情。
1.1.3小说融合了历史、文化、宗教和神话元素,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1.2阿来及其文学成就1.2.1阿来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藏族作家,作品多聚焦于藏族文化和民族问题。
1.2.2《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1.2.3阿来的创作深受藏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1.3教学目标和意义1.3.1通过学习《尘埃落定》,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藏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1.3.2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1.3.3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提升文学鉴赏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知识点讲解2.1藏族文化和民族风情2.1.1藏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宗教信仰、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
2.1.2小说中的藏族传统节日、婚丧习俗和服饰饮食等细节描绘。
2.1.3藏族文化的现代变迁及其在小说中的反映。
2.2小说结构与叙事手法2.2.1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探讨其对主题表达的影响。
2.2.2描述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尘埃落定”的含义和作用。
2.2.3探讨小说的幽默与讽刺元素,以及它们在文本中的功能。
2.3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2.3.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成长变化,如傻子的智慧与纯真。
2.3.2探讨小说中的权力斗争、人性冲突和民族认同等主题。
2.3.3分析小说对传统与现代、文明与野蛮等对立面的处理。
三、教学内容3.1小说背景和历史文化3.1.1介绍20世纪中叶中国西藏地区的社会历史背景。
3.1.2讲解土司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描绘。
3.1.3分析藏族传统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和影响。
3.2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3.2.1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如多重视角和回忆录形式。
穿透落不定的“尘埃”——阿来《尘埃落定》解读

穿透落不定的“尘埃”——阿来《尘埃落定》解读责任者:管运虹 2010春汉语言文学103401406014001 指导教师:陈博学校:滁州电大目录:一、题目、摘要、关键词 (1)二、正文…………………………………(1---8)三、参考文献 (9)穿透落不定的“尘埃”——阿来《尘埃落定》解读摘要:《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2000年获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作者把对现实的深刻哲思掩映于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之中——以寓言性的文体、荒诞性的风格以及现代性的写法,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表现力。
《尘埃落定》整部作品是一个严密的象征体系——从整体到局部,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的意象,阐释了内心完整的精神理念,传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诗性追求,以及理想破碎后幻灭感、痛楚感。
关键词:尘埃、寓言性、阿来、解读《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2000年获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为我们展现了浓郁的边疆民族风情和壮阔的土司历史时空,充满了浪漫神秘和诗情画意,传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等诸方面价值观念的反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同时,作者把对现实的深刻哲思掩映于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之中——以寓言性的文体、荒诞性的风格以及现代性的写法,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表现力,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作品的题旨犹如落不定的“尘埃”,悬浮于读者无际的遐想中,悬浮于寓言般的空灵和诗一般的蕴藉中,从而造就了该书历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一寓言性,是《尘埃落定》主旨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形成的首要原因。
作品自问世以来,人们就对其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原因就是作品本身的寓言性造成了读者的多角度的解读。
阿来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意图时说:“小说是具有超越性的。
它应该使人想到更多、更深远的东西。
我写土司制度的消亡, 实际是要写社会文化的转型, 和转型造成的心理震荡。
尘埃落定读后感心得五篇

尘埃落定读后感心得五篇《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_98年.小说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尘埃落定读后感心得五篇,欢迎查阅!尘埃落定读后感心得1先说说作者:作者阿来是一位出生在嘉绒的藏族.他选取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我对其历史及人文的认知与思索.这也带给《尘埃落定》一股浓郁的高原气息.再说说题目:〝尘埃落定〞,真是个好名字.浮华烟云但是是千万颗尘埃组成的,烟消云散之后也就是尘埃落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漂浮不定的尘埃,不论你是土司还是土司的儿子,不论你是傻子还是绝色的美女,不论你在人生或者历史的舞台上扮演多么重要的主角,你对于整个浩瀚的人间历史来说仍然是颗尘埃,充其量但是是被气流托得比较高的尘埃而已.哪一颗尘埃会遇见哪一颗尘埃是不可想象的,历史就是由这样一段一段漫不经心而又意外的排列组合构成.再说说情节:小说讲述了一个虽不繁杂,却跌宕起伏.辗转迷离的故事:麦其土司是康巴众土司中的一个,他和汉人太太生下了一个虽是傻瓜却常常道破天机的儿子.之后,老土司不顾济嘎活佛的阻止,靠着汉人黄师爷引种的鸦片迅速富足,成为大的土王.然而魔花罂粟却乱了人的心性,大少爷贪恋权势,老土司为了央宗和金银杀死了世代忠心的查查头人,贪心的他为了不让其他土司发展,发动了〝罂粟花〞战争,使诅咒和巫术再次在两边的领地蔓延,次年其余部落的灾荒又让粮仓丰足的麦其家族发起了麦米贸易,建立边疆城镇,茶马互市.在这看似麦其家族的鼎盛时期,红色汉人来了.随着大炮的轰鸣,土司官寨灰飞烟灭,旧制在瞬间土崩瓦解.一切奢靡烟消云散,只留下了尘埃落定后的死寂.还有就是人物:故事一开始,阿来便给了我们土司二少爷的眼睛.那是一双异常敏锐而深邃的眼睛——它〝什么都看得见,不仅仅这天,明天也都全部看见了〞.正是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大地和民族,让我们目睹了康巴土司制在崩溃前的最后幻象,见证了一个时代转入另一个时代的喧嚣和动荡.麦其土司家的二少爷没有名字,父母都叫他傻子.哥哥也常拍着他的肩叫他〝傻子〞,这个聪明人生气的时候说会对他摇摇食指说:〝你一傻瓜懂什么?〞就连下人们都叫他〝傻子少爷〞.也许傻子是没有自尊的,这个〝傻瓜少爷〞就这样承认谑称了,对人便自称〝我是麦其家的傻瓜儿子〞〞.于是他成远近闻名的〝傻子〞.然而,傻子也出乎意料的做了几件聪明事,哥哥就怀疑他是〝装傻〞,临终前对傻瓜弟弟说〝你明白这个世界我最怕谁么?我最怕的就是你.〞父亲为傻子的成功举动欣喜若狂,以为他是〝〝大智若愚〞,但又摇摇头说〝究竟是个傻子.〞麦其家的二少爷究竟是在装傻?还是真傻?聪明的读者都在怀疑,直看到小说结尾才会叹口气〝是傻,真的傻.〞麦其土司战死后,仇家要向他的傻瓜二少爷下手,这位傻子竟然自我躺在床上,摆好了姿势让杀手杀.尘埃落定,他就这样死了.就是傻子也会怕死吧?谁都不会想到有这样不要命的〝傻〞.一个有着好运气的傻子,其实用他的智慧在嘲笑周围的聪明人,而一群愚蠢的聪明人也在嘲笑和原谅着一个傻子的智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就是在欣赏.嘲笑和原谅之间打转而已.一个家族的没落,一个小王国的失落,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在一个傻子的眼里是那么理所当然,那么坦然理解.尘埃落定读后感心得2阿来是一位出生在嘉绒的藏族汉..西藏,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深沉高洁的沃土,古老热情的民族,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奇异的宗教信仰——这一切,都为藏文化增添了一种特有的幻丽与芬芳.自小就在故土耳濡目染的阿来,自然对藏民的习俗和文化怀有深深的依恋.因此,他选择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己对其历史及人文的认知与思索.看似独特,实则必然.初读《尘埃落定》时,最先吸引我的,也正是这股浓郁的高原气息.自翻开卷首的那一刻起,美得令人心悸的雪域画卷便一路铺展绵延——从阳光落在雪山上的清澈光辉到野草与青稞的交织色彩,从堡垒般森严的土司寨城到夹杂着权力和火药的飞雪尘埃,还有穿行其中的健壮的男人以及淳朴的女人.它们在一起,共同成为了感官和氛围的基奠,不仅扎根于小说的灵魂,更融入了作者的意绪与激情,读来怎不令人注目忘情呢?书中的傻子因为傻(其实是真聪明),所以在一开始并没有与哥哥争夺继承权,没有想要过女人,没有任何强烈的欲望追求,他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书中,他一直以〝傻子〞的名字出现,父母都叫他〝傻子〞,哥哥也时常拍着他的肩膀,叫他〝傻子〞,就连下人们也叫他〝傻子少爷〞.或许这个傻子什么都不在乎,所以也常常自称〝我是麦其家的傻儿子??〞但我并不认为他真傻.他只是计较的太少,不像任何人那样处心积虑地算计,谋划任何事,不追求任何东西,只求活得开心和自在.他懂得宽容和体谅,懂得用爱包容恨.他傻,可却用傻换得了在下人中的威望,得到了人们真心的亲近.他的傻让他活得没有那么艰难辛苦,更加潇洒自在,也让他躲过了很多伤害和厄运.傻子也常常做一些聪明事,在别的土司都种罂粟的时候,让老土司种上了粮食;修建仓库来储存多出的粮食,用粮食诱惑其他部落的人民;以及在边镇进行贸易,成为了远远富过他的父亲的人.这一切,让你觉得这个傻子似乎用很清醒的眼睛看着在这个旧制度下的世界,记得书在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到了他的眼睛,说那是一双异常敏锐而深邃的眼睛——它〝什么都看得见,看见了今天,明天也都全看见了.〞正是它,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大地和民族,让我们目睹了康巴土司制度在崩溃前的最后幻象,见证一个时代转入另一个时代的喧嚣与动荡.这个傻子也时常为这个没落的角落输送进新的血液,但却没有想过改变什么,其实他也无力改变什么,一切不过都是历史的必然.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太渺小了,傻子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过着自己潇洒自在的日子,看着该来的一切来到,该走的一切自然而然的走掉.不强求,不挽留.所以在故事最后,土司山寨随着解放军的到来而倒塌的时候,他也静静地躺在床上,安然地等着仇人来杀他.既然该到了尘埃落定的时候了,那就静静地等它落定吧.读完书之后,突然觉得我们每个人,我自己,不过是一粒会思考的尘埃而已,我们早晚一天会落定的.那在这之前,是不是不必有那么多的争夺,有那么多的计较,在漫漫的人生历程中,那些算什么呢?生命已经够渺小脆弱了,还是在尘埃落定之前,让自己快乐自在的飞舞吧!尘埃落定读后感心得3读完《尘埃落定》尤其喜欢的是作者塑造的傻子的形象,因为一个〞傻〞,从而使主人公更加自由.他可以和阿哥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多年,避免了相互残杀;他可以和奴隶或自由人轻松地聊天.做朋友,消除等级差别;他可以率性而为,自由地做自己.而这些是土司家族的正常人.聪明人所做不到的,因为他们受束缚,喜欢金钱,爱好权势,有些无穷的欲望并为之疯狂地追求着,并为之背负着包袱和代价.大智若愚是我对傻子的评价,真正的傻子是不会预测未来的,他表明麦其家要种粮食而非罂粟,把麦其家族的势力不断扩大,不仅如此,他还在西藏开辟了市场经济的新天地,这是一个聪明的傻子.傻子是西藏土司制度繁荣与衰落的见证者,一步步看着尘埃终于落定,风云变化的时代终于定型.读完这本书去逛贴吧,发现大多数读的人都有一个疑问:傻子本可以杀了两个复仇者的,为什么要留着他们的性命置自己于死地呢?我想说,傻子的想法本就异于常人,当这样的设计出乎我们的意料时,正好切合了主题,更好地塑造了一个傻子形象,这是其一;其二他的死象征着土司家族的终结,贯彻尘埃落定的主题,其三就是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增加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书不仅富含丰富的西藏文化气息和神秘色彩,而且具有强烈的现代意义.通过少数民族的事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和欲望.适度的欲望会促使我们奋力向前,努力拼搏,改变自己的人生向更高更绚烂的方向发展;贪婪的欲望是得不到满足的,反而会扭曲人性,认不清自己.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当代大学生,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傻子的为人处世,他懂得怎样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当我们看到他从麦其边界回官寨的时候,他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扬,被人民高高举起,一个傻子折服了自己的人民,更折服了那个摇摇欲坠的土司时代.红色汉人的进入象征着土司制度的瓦解和灭亡,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政权,土司制走向灭亡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契合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得到解放,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习傻子的睿智和虔诚,更多地去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的问题,认清自己想要走的道路和正在走的道路,从而时时警醒自己,莫在尘埃落定之时又悔不当初.尘埃落定读后感心得4〝尘埃落定〞比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或是经过一阵混乱后将结果确定下来.这本书的故事就像这个成语的由来一样,当土司制度结束的时候,也正是高潮.可是当麦其土司家的最后一人死去,最终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尘埃落定!〝我〞,一个从小就被认为是傻子的人,却是麦其土司家的二少爷.作为土司家的少爷,有继承土司之位的机会,但麦其土司只会把它传给大少爷,一个正常人,一个自以为聪明的聪明人.就这样,注定是混吃等死的〝傻子〞却因为土司家引种罂粟而初露才智.以〝傻子〞的想法去经历土司的风云变幻.当各大土司都因为罂粟的暴利而着迷,甚至放弃大量的粮食改种罂粟的时候.傻子少爷建议多种粮食.麦其土司的想法和傻子少爷不谋而合.果真,第二年其他土司领的百姓闹饥荒,而麦其家则是赢家,大卖粮食.在这时,傻子虽然还是傻子,但是已经可以加入家庭议会了.人们只是认为傻子少爷只是碰巧说出了麦其土司的想法.但是傻子少爷已经由此建立了自己的亲卫队,一个侍女.一个仆人.一个行刑人.一个管家.这傻子少爷也有他的小九九,他知道什么时候显露出才智让看不起他的人大吃一惊.可是当他们害怕了,要把他当做聪明人来看待的时候,他就会立即像个傻子.当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想到唐宣宗——李忱,他本就是唐宪宗的一个庶子,出身低微.看上去呆呆的,兄弟们都爱拿他开玩笑,后来登基的唐武宗李炎想尽办法杀害他,他却装疯卖傻36年,为保住自己的性命.被仇公武当做傀儡皇帝辅佐登基后才显露治国才智.傻子少爷虽然没有李忱这样〝登基〞想法,但是却有李忱的才智谋略.麦其土司让兄弟俩个看守南北方的粮仓,大少爷则是以〝聪明〞人的才智与土司征战,结果是一败涂地.傻子少爷则是和土司周旋,搞好关系.最后不仅为麦其家扩大了领土,还娶了最美的姑娘成为茸贡土司的女婿.甚至把粮仓地变为最热闹的集市.到这里,本应该是人生赢家的傻子少爷,却再次一落千丈.妻子的背叛,麦其家的不信任,哥哥的明争暗斗.其实说白了,都是不相信一个傻子可以做的这样的好.傻子总归是傻子,没有土司愿意把位置传给他.陪伴他的只剩那四个人这次还多了一个没有舌头的书记官.当他再次装出一副傻样的时候,麦其把他放回了他的〝领地〞——那片属于他的集市.最后,经历了中国的内战,土司们被一个个降服.而傻子少爷成了名誉土司,却还是被仇恨土司的杀手杀死,最后一个土司,就这样尘埃落定!尘埃落定读后感心得5这本书里本来没有爱情,只有欲望,许多赤_的欲望.傻子对欲望的表白很直接,因为他傻.见到塔娜之后,他才很想坐下来好好说说话儿,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所爱.而这个漂亮妇人不是贞的,多次背叛了他,傻瓜也心痛了.漂亮妇人象罂粟花,是有毒的,让人象吸了一样麻醉.其实,小说一样开始就有一个不祥之兆,人们被有毒罂粟花麻醉了;麦其土司为了一个漂亮妇人央宗杀死了自己对忠诚的查查头人,央宗很少说话,也没有仇恨,只会用美色吸引这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男人.如嘎济活佛预测的一样,一切祸源起于美丽而有毒的罂粟花,来自美丽的诱惑使人无法拒绝,欲望麻醉了,理性死了.这个边境小镇染了这片土地从未有过的梅毒,这是欲望的诱惑带来的.傻瓜二少爷本来不明白人世的诱惑,而身边有了娜塔之后,就被迷惑了:由傻瓜变成了疯子,疯子又变回傻子,这与电视剧改编过的《尘埃落地》完全不同.爱与权力.仇恨.欲望诱惑交织在一起变成了有如罂粟花一般美丽,让人欲罢不能,久食伤神.傻子的母亲临终前吞了大量的鸦片,没有痛苦地死了.在她死之前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她做过妓女,从一个下贱的女人变成了土司太太,变成了一个正经女人.傻子是自己躺在床上被仇人杀死的,刀子,锋利的刀子,像一块冰,扎进了我的肚皮.不痛,但是冰冰凉,很快,冰就开始发烫了.傻子也是麻醉的,麻醉他的是仇恨,因为被仇恨杀死的人——不痛.血滴滴喀塔地落在地板上,店主朋友哑声说再见;傻瓜的灵魂便与:欲望.诱惑.权力.聪明与仇恨一道说再见,他最后想喊一声塔娜,终于也没喊出声.尘埃落定读后感心得。
民族舞剧《尘埃落定》评论

民族舞剧《尘埃落定》评论作者:张畅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5期《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用文字描写了藏族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当时藏族社会中土司制度之下的神秘和浪漫。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藏地老麦其土司地位十分显赫,在一次酒后与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恰恰是这个不被众人看好的傻瓜儿子却具有着众人不具有的超时代的预感以及异乎寻常的举止,所做所为常常不按常理,将藏地普遍种植的罂粟改为种植麦子,在鸦片供大于求之时,罂粟的价格大减,藏地出现了饥荒,大批难民逃往麦琪家族,麦琪家族因此而繁盛,却招来大少爷的嫉妒,腥风血雨的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也在繁盛的麦琪家族中展开,最后解放军剿灭国民党残部的大炮烘塌了麦其家族的官寨,旧世界在尘埃之中成为尘封的过往,从此新世界开始了。
本身故事就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特色,根据小说创作的戏剧、电视剧、电影等也是十分丰富的。
民族舞剧《尘埃落定》就是以这部小说作为篮本进行创作的舞蹈剧。
尘埃落定四字,本身蕴含的便有一种铅华洗尽、过往沧桑的感觉,透露出一种佛教思想的常怀无常与平常观念的感觉,是一种看透世事沧桑变幻之后一种通达的感觉,不仅仅是事物的结束,更是在思想上的沉静,而舞剧《尘埃落定》用舞蹈这种极富动感的形式,用另一种形式展现了和诠释了这种“参悟”般的感觉。
该剧冠名为民族舞剧,那么第一要义就是突出民族属性,藏族是我们熟悉而陌生的一个民族,熟悉是因为藏文化与汉文化的巨大反差使我们有强烈的探知欲,因此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从未停止对它的宣传与描绘,而陌生也是因为这种反差,使得我们对其文化独特性的认知远远不够。
《尘埃落定》无论是在舞剧文本还是舞剧创作中民族属性的界定无疑是清晰且突出的。
从舞剧创作上,没有运用过多的舞美去刻意营造藏族风格,当下流行的民族舞剧有时为了突出民族性与民族风情往往大量运用民族元素来构建舞、美营造风格,以达到强力输出的目的,虽然视觉冲击了,但也有喧宾夺主之嫌,某种程度也消解了舞剧本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 第 1 页 共 4 页 浅析《尘埃落定》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就阿来《尘埃落定》的创作与民族或本土文化的关系而言,它与藏族口传文学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作品对藏族神话的大量引入、重写与改造上面,而且表现在作品对藏族传说、故事的积极移植与改写上面,如此既有效地追溯了藏族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历史渊源,形成了作品丰厚的藏族民间文化背景与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也极其成功地拓展了小说的思想、文化与话语空间,实现了民族作家文学与民族文学的互动与嫁接,开辟了民族作家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创作道路。本文从藏族文学的三种表现形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三个方面论析《尘埃落定》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阿来;尘埃落定;藏族口传文学
世界上任何伟大文化都源自民间文化,民族精神来源于本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性格、情感的载体,特有民间文化构成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阿来十分注重吸取民间口传文化的写作资源,继承与发扬民间口传文学作者的民间写作立场与表述策略。正如阿来自己所说:“我更多是从口耳传承的神话,部族传说,家族传说,人物故事和寓言中吸收营养。这些东西中有非常强大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色彩……流传于乡野与百姓口头的故事包含了藏民族本身的思想习惯和审美特征。这些人物故事和史诗传说包含了更多对世界朴素而又深刻的看法。这些看法更多依赖于感性的丰沛而非理性的清晰,而这种方式正是文学所需要的方式。”。因此我们从民间文化形态的角度审视《尘埃落定》可以看出很多东西,如民间故事中的复仇原型、神话起源、两兄弟故事原型等。本文主要从藏族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对《尘埃落定》进行解读。
一、《尘埃落定》与藏族神话 出于创作需要,阿来在《尘埃落定》中不仅大量引入了藏族神话,而且在当代写作语境中,运用现代意识重新追溯与审视了这些民族神话。 在《尘埃落定》中,较多的藏族宇宙起源神话被引入了小说文本,并构成了藏族口传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尘埃落定》的描写看,其中有两次提到关于世界组成的神话。第一次是小说开篇提到:“世界是水、火、风、空。人群的构现当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 第 2 页 共 4 页 成乃是骨头,或者根子。”这里只提到了“水、火、风、空”四种物质,与藏族的“五源说”无疑有着直接的文化渊源关系,除了没有“五源说”中“地”这种物,其他四种物质与“五源说”都是一样的。第二次叙述则是在傻子第一次与桑吉卓玛有男女之欢时。小说写道:“在关于我们世界起源的神话中,有个不知在哪里居住的神人说声‘哈’立即就有了虚空。神人又对虚空说声:‘哈’就有了水、火和尘埃,再说声那个神奇的‘哈’,风就吹动着世界在虚空中旋转起来。”这里所叙述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神话,将苯教的“五源说”进行了适当的缩写和加工,将宗教典籍记载的可考性和严肃性去掉,用傻子的口吻随意地戏谑地叙述,宗教的色彩遁于无形。作者在这里对于神话看似信手拈来,毫不经意,然而却上承第一次对神话的叙述,将“地”这一物质化为“尘埃”顺势带入了文中,成为主题显现的一种方式;下启傻子与卓玛的情爱之戏,正是这情爱所带来的欢乐与满足,使傻子想要在这个尘世有所获取的欲望得以展开,开启了傻子参与这个尘埃世界中一切纷争的热情。因此,对阿来来说,在作品中引入藏族创世神话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在小说中,作者还描述了许多似乎由某种神力主宰而发生的场面。例如:济嘎活佛听到一群对世界茫然无知的小奴隶们在唱一首失传已久的歌谣,在经书里找到各种关于这个歌谣流传时所发生的不祥事件。与此同时,麦其土司与三太太央宗在地里野合时发生了种种奇特难堪的遭遇。而更神奇的是,麦其土司和济嘎活佛见面时,“大地像一只大鼓,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擂响了。在这巨大的隆隆响声里,大地就像牛皮鼓面一样跳动起来”,这成为对活佛感觉要发生点什么的预言的应验。还如,在麦其土司和汪波土司为罂粟发动了一场特别的战争。巫师和喇嘛们斗法,呼风唤雨,驱云逐月,将冰雹化为雨水,“喇嘛们随时注意的就是这些云彩,以防它们突然改变颜色。白色的云彩是吉祥的云彩。敌方的神巫们要想尽办法使这些云里带上巨大的雷声,长长的闪电,还有数不尽的冰雹”,天气的变化被认为是喇嘛们与神灵沟通的结果,所体现的是西藏语咒与符咒的神秘玄奥。对超自然力的崇拜在藏民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因为生产力落后,藏民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便赋予了万物以神的力量和生命,诸多自然景观、当地风俗一经联想往往成了神灵的显现,从而具备了神秘的特质。②作者描写的这些场面,是神话思维在生活中的具象化,这些描写大大提升了小说描写的画面立体感,同时增强了小说时代刻画的真实感。 小说除了在文本与场面叙述上继承了藏族创世神话关于世界构成与运行规律的思维方式外,也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对创世神话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变。小说中,作者将藏族创世神话所说的世界的构成元素之一——“地”变为“尘埃”。而小说的题目即是《尘埃落定》,本文认为作者之所以作出这种改变,是基于作者在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基础上,出于小说的主题表现需要而进行的。从汉语的理解来看,大地是稳固的,坚实的,不宜改变的,静态的。而尘埃则是飘浮的,不稳定的,易于改变的,动态的。大地由尘埃构成,尘埃飞扬与尘埃落定,在于大地所承载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反应。但是无论尘埃怎么飞扬,最后的结局都是落入大地的怀抱,这是不可更改的命运,就如土司的矛盾纷争无论怎么激烈,权势无论多么强大,最后也也免不了被消亡的命运。
二、《尘埃落定》与藏族传说 在藏文史籍所载藏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三种传说中,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可以说是唯一为藏族民间所认同并广为流传的一个关于藏人起源的传说。小说现当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 第 3 页 共 4 页 《尘埃落定》说到这则传说是在新派僧人翁波意西因为被指责攻击了土司而被施行割去舌头的刑法后,试图叫唤时的声音因为失去了舌头含混而没有意义。“没有了舌头的叫声含混而没有意义。有人说,黑头藏民是因为一个人受到罗刹魔女诱惑而产生的种族,也许,祖先和魔女的第一个后代的第一声叫喊就是这样的吧:含混,而且为眼前这样一个混乱而没有秩序的世界感到愤懑。”作者在这里用一句话概括了在藏民间广泛流传的传说,却别有深意。新派僧人翁波意西是傻子形象的另一个注脚。他比那些居住在宏伟辉煌的寺院中的许多僧侣更具佛性,他是一个经常思考的人,他第一次被割去舌头后,作者用藏族先民的“第一声叫喊”来比拟翁波意西在失去舌头后痛苦而愤懑的叫喊,暗示着这如同一个崭新的生命的呼唤,经历痛苦的挣扎后将带来生命的重生。翁波意西的丧失话语权的痛苦与藏族先民诞生时的痛苦联系在一起,暗示民间的力量在强大的权威话语霸权的统治下,并没有被击垮;反而因为失去舌头,失去了语言的能力,思想的能力却此消彼长,更加强大更加明澈起来。因此,即使后来再次被割去舌头,彻底失去了话语的能力,但是酷刑下的翁波益西却遍体生辉,具有了某种神性的光辉。
三、《尘埃落定》与藏族民间故事 《尘埃落定》中傻子少爷形象的创造却又与藏族口传文学中的民间智慧人物阿古顿巴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阿来曾经说:“在塑造傻子少爷这个形象时……我想到了多年以前,在短篇小说中描绘过的那个民间的智者阿古顿巴……于是,我大致找到了塑造傻子少爷的方法,那就是与老百姓塑造阿古顿巴这个民间智者的大致方法。通过仔细的比较,傻子少爷和民间智者阿古顿巴之间的传承关系表现在诸多层面。如果说,藏族民间传说机智人物阿古顿巴是聪明、勇敢、善良的藏族人民的集中代表,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尘埃落定》中的二少爷“傻子”身上无疑传承了前者身上的这些民族文化血液。阿来自己也曾讲过:在作品中,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血流主要表现为两个人物都具有的淳朴的智慧、喜剧的气质,以及敢于抗争不惧死亡的英雄品格。 首先,傻子继承了阿古顿巴身上的智慧心灵。在藏族民间故事《三不会的雇工》、《佛爷吃糌粑》、《贪心的大商人》中,阿古顿巴或巧斗财主,或智取粮食,或惩治奸商,表现了藏族平民机智人物的足智多谋。《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尽管有时“灵光闪现,从最简单的地方提出最本质最致命的问题”,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习俗与历史的惯性之中,因而与阿古顿巴有直接的继承关系。阿古顿巴和“傻子”这两者都寄托了创作者对一种返璞归真大智若愚式智慧的推崇。其次,傻子保留了阿古顿巴身上的喜剧色彩。例如在《吹吹我》中,阿古顿巴利用头人爱自吹自擂,虚张声势的特点,讽刺了爱讲排场的头人。“我”被视为傻子,“我”的话语被视为不合逻辑、不合时宜、不通事理,但“我”在面对重大历史与现实事件时的“惊人之举”和奇思异想,反而使“我”在矛盾斗争中始终处于优势。这种异于常人的思维与行为使得傻子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充分的喜剧色彩。第三,傻子延续了阿古顿巴身上的英雄气质。阿古顿巴是藏族民间文学中的英雄人物,是贫民的代表,他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反抗和斗争精神,抒发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尘埃落定》中的“傻子”虽然没有阿古顿巴等民间英雄人物身上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但却继承了阿古顿巴的英雄气质。如在文章结尾,“傻子”面对携刀前来的店主不是抵抗或逃跑,而是自己爬上床躺下,以男子汉的英雄胸襟和气度主动承受杀手的刺刀。 现当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 第 4 页 共 4 页 综上,我认为作家阿来在小说《尘埃落定》中对藏族神话包括宇宙起源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的运用,不仅从文本上体现了对这两类藏族神话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看法的继承,而且从作品主题的表达上,体现了对藏族神话关于天与人、命运与抗争的哲学思考的继承,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哲学意蕴,拓展了小说表达的主题想象空间。其次,本文对传说的创造性运用,在于从情节的安排构造上吸取了民间传说具有的情节离奇,充满浪漫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的特点。第三,论文发掘了藏族民间故事在小说《尘埃落定》创作中的重要内涵与价值。藏族民间故事不仅为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语言叙述方式,而且为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 [1]阿来.就这样日益丰盈.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 [2] 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民族文学研究,2001, [3] 李建.中的民间原型解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 [4] 周政保.落不定的尘埃暂且落定.当代作家评论,1998,(4). [5] 佟锦华.藏族民间文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 [6] 沈文愉.写作是生命本身的一种冲动——论作者阿来.北京晚报,2000. [7]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8]、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张云.青藏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0]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1]石硕.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2]周锡银,望潮.藏族原始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3]丹增,张向明.当代中国的西藏.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