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扎特歌剧_费加罗的婚礼_中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
费加罗的婚礼音乐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音乐赏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莫扎特歌剧赏析—《费加罗的婚礼》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我们很高兴学习了由许科老师知道的环境音乐课,增加音乐方面的修养,在许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音乐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在课后我独立观看莫扎特着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并做一下赏析。
一、作品介绍:《费加罗的婚礼》是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
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
前两部被谱成了曲,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剧情介绍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扞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剧中人物:阿尔马维瓦伯爵男中音罗西娜伯爵夫人女高音费加罗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男中音苏珊娜费加罗之情人女高音巴尔托洛医生男低音巴西利奥音乐教师男高音凯鲁比诺伯爵的侍仆女高音马尔切琳娜管家婆女高音安东尼奥园丁男低音巴巴里娜安东尼奥的女儿女高音古兹曼法官男低音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二、剧情介绍:第一幕:伯爵府第的阁楼,房间里。
第二幕:伯爵夫人的房里第三幕:伯爵家的大客厅里第四幕:城堡中的庭园三、音乐内容剧本原作者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称作《狂欢的一日》,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莫扎特似乎以此为切入点,用一首速度飞快的序曲向听众预示剧情发展变化的急剧性。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是莫扎特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其独特的旋律、动听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使其成为了受人喜爱的音乐作品。
本文将对这首咏叹调的演唱和其风格进行研究。
我们来分析一下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
这首咏叹调是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部分,它描述了主角费加罗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困惑。
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歌手需要通过声音和情感的表达,将费加罗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表现出来。
演唱者需要有很强的音乐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将这首咏叹调演绎出最佳的效果。
演唱者还需要理解并体味费加罗的情感,用音乐的语言将这些情感传达给听众,使听众能够感同身受,共鸣其中。
我们来分析一下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风格。
这首咏叹调的风格非常富有莫扎特独特的音乐特点,包括旋律优美、和声丰富、情感深刻等。
在旋律方面,莫扎特的旋律优美动人,旋律线条流畅,旋律变化丰富,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而在和声方面,莫扎特的和声运用非常巧妙,可以准确地表现出费加罗内心的情感起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这首咏叹调的情感非常深刻,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将费加罗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深刻的情感也是莫扎特音乐的一大特点。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风格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深刻。
除了以上对演唱和风格的分析,也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通过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莫扎特的生平了解,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咏叹调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介绍莫扎特创作这首咏叹调的背景,以及当时的音乐文化和风气,从而更好地把握这首咏叹调的风格和演唱要求。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第三幕:伯爵家的大客厅里
伯爵在大厅中踱来踱去,他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很奇怪。 苏姗娜来了,他对苏珊娜说:“别再想着和费加罗结婚了,他必须娶马尔切 琳娜,这是不可挽回的事实。苏姗娜很伤心,伯爵趁机引诱她,说自己很爱她, 请她在晚上到花园里和他幽会。这个建议正中苏珊娜的下怀,苏珊娜答应了, 伯爵不知是计非常高兴地离开了客厅。 这时费加罗上场,苏珊娜急忙告诉他说,她已完全掌握了主人,因此官司一 定会赢。说完苏姗娜走了。没想到这些话竟被伯爵听见,他唱出庄严的快板咏 叹调:“我失去幸福,而由男仆获得它,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 费加罗、 马尔切琳娜、医生巴尔托洛、还请来法官古兹曼一齐走进客厅。他们坐下来后, 一场紧张的讯问开始了。法官古兹曼问马尔切琳娜:是要钱,还是要人? 马尔切 琳娜说,她要人,她要费加罗娶她为妻。这件事儿看上去好像是没商量,可是 不知怎么的,竟然调查出了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原来马尔切琳娜是费加罗的 母亲,巴尔托洛是他的父亲,三个人热烈拥抱。庆祝一家人的重逢。伯爵与法 官则目瞪口呆,而晚来了一步的苏姗娜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主人再弄什 么手段我都不怕了!一首妙趣横生的六重唱后,伯爵与法官下场。 再次上场的是伯爵和园丁安东尼奥,安东尼奥唠唠叨叨地告状说,那个讨厌 的凯鲁比诺还没有去从军,他在女儿巴巴里娜的房间里发现了他的帽子。并说 他扮装成女人在这里厮混。伯爵愈听愈气,说一定要抓住他,这两个人也下场 了。 罗西娜与苏珊娜上场,她们站在伯爵看不到的地方,商量怎样去进行今夜 的新计谋。罗西娜很忧伤:不得不和女仆一道来捉弄自己的丈夫,这实在是令 人难堪。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能让丈夫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她宁愿这样 去做。信写好了,罗西娜从头发上摘下一根发卡让苏姗娜别在便条上,并让她 写上“若同意约会,请把发卡还给我”这一行字。她们听得有人来,便将信藏 在苏珊娜的怀中。
浅析咏叹调《你们可知道》演唱特点

浅析咏叹调《你们可知道》演唱特点摘要,咏叹调《你们可知道》是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一个选段,出现在第二幕第三场,表达了凯鲁比诺的心情与性格。
莫扎特把这部歌剧的音乐写得非常地精彩,他把人物的性格通过剧情和歌曲描写得惟妙惟肖。
本人将从歌剧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唱技巧以及本人的演唱体会等方面来进行论述关键词,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你们可知道》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他歌剧里面极其著名的一部,而《你们可知道》则是本歌剧里面最为出彩的女中音唱段,对于研究莫扎特的歌剧有着极高的价值。
莫扎特的每一部歌剧都反映了他所处的社会特征一、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萨尔茨堡,他从小被誉为“音乐神童”,1781年莫扎特开始在维也纳定居,成为奥地利第一个有名气的自由作曲家。
1782年莫扎特与康斯坦泽?韦伯结婚,这一期间创作的歌剧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魔笛》等。
1786-1790年,莫扎特与达,蓬特合作完成了最伟大的三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
1781-1791年是莫扎特最有价值的10年,也是1他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生中最杰出的一批歌剧和近300部其他音乐作品二、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介绍《费加罗的婚礼》一共有四幕,费加罗爱上了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伯爵的童仆凯鲁比诺也爱上了苏珊娜,后来凯鲁比诺又对伯爵夫人产生了感觉,同时他也想接近园丁的女儿。
而生性放荡不羁的伯爵千方百计追求苏珊娜并阻挠她和费加罗的婚事,苏珊娜既要躲避伯爵又不能公然冒犯他,处境十分为难。
在伯爵夫人和费加罗的帮助下,她巧妙地教训了伯爵,使他不得不为自己的不忠向夫人道歉,费加罗和苏珊娜终于排除了阻力,喜结良缘《你们可知道》这首咏叹调选段出自第二幕第三场,凯鲁比诺穿着军装来向大家告别,苏珊娜让他唱一首歌给伯爵夫人听,然后凯鲁比诺就伴着六弦琴,唱了这首《你们可知道》,而凯鲁比诺年纪还太小,正处于对爱情非常迷茫的时候,所以他对伯爵夫人产生了单相思。
8试对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待到微风轻轻吹过二重唱的演唱分析

第一章浅析二重唱在《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表现1.1二重唱在歌剧中的地位重唱艺术是在歌剧中十分常见的,但是二重唱有着与其他演唱形式更为细腻的表现方式,而这更突出了二重唱在歌剧中所占有的独特地位、如同重奏中的每个声部由一人演奏那样,二重唱也应该是一个声部由一个人担任。
二重唱又包括同声二重唱(男声二重唱、女声二重唱)和混声二重唱。
二重唱在歌剧中所发挥出的作用,或者说是为歌表现所绽放出的光芒并不比独唱男高音或者女高音他们有所逊色,相反的,在歌剧中正是通过二重唱细試的渲染从而使歌剧更为富有情绪化,感情色彩也更为丰富。
人物与人物之间、歌曲与歌曲之间,层次也更为分明更为清晰。
歌剧的表现形式、演唱方式有许多种,而二重唱作为歌剧的一种形式,它所要表现的、展现给观众的是对歌剧最真挚的渲染力。
而女声二重唱在同音色效果中要比男声二重唱更为多见。
1.2二重唱《待到微风轻轻吹过》在《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作用莫扎特的歌剧艺术创作堪称世界音乐史的不朽之作,他创作的歌剧在歌剧史上的历史地位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剧中的颠峰之作,也是中国乐迷最为熟悉的一部,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也是音乐初学者学习的典范。
在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有着多处重唱,它们对于剧情的展开及人物性格的刻画都启着重要的作用。
在第三幕的第十场罗西娜与苏珊娜写信时的这首女声二重唱《待到微风轻轻吹过》不仅是曲调优美动听,歌词也很美。
它创作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比较规整,旋律优美柔和,而且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各具特色,人物内心活动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形成鲜明的戏剧色彩,营造了完美的戏剧场面,对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刻画。
歌曲的情景出现在苏珊娜与伯爵夫人商量着夜晚对伯爵的报复行动。
由伯爵夫人口述,苏珊娜代笔写下了一封情书。
它夹杂着伯爵夫人与苏珊娜各自的忧愁,伯爵夫人为伯爵的变心黯然神伤,而另一边,苏珊娜对自己的婚礼忧心忡忡。
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赏析

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赏析2019-06-21摘要:⾳乐是以声⾳来表达内⼼情感世界的艺术,是⼈类表现性艺术最早的形式之⼀。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益密切,⼈们对各⽅⾯的需求越来越⾼,在⽂化艺术领域上,中国的戏曲、民歌等传统⽂化开始受到了世界的瞩⽬,并得到了各国⼈民的赞赏和肯定,与此同时,中国观众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接受和欣赏西⽅古典⾳乐,例如歌剧,在歌剧中有很多著名的剧⽬为⼤家所熟悉,像⽐才的《卡门》,威尔第的《茶花⼥》,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等。
中图分类号:G623.71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就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个选段。
演唱者通过对作品意境的深刻体会,对作品含意的深⼊挖掘,全⾯掌握歌曲的风格、准确把握情感的基调后进⾏⼆度创作。
通过本⽂对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背景及内容的介绍,深⼊了解歌剧选段《求爱神给我安慰》,这⾸歌曲在演唱过程中,在情感处理与⾳乐表现上的处理,在舞台上的⾳乐表现⼜是如何演绎,如何更好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乐作品,通过演唱艺术的完美表达来诠释作品的深切内涵。
关键词: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 ; 赏析莫扎特及其歌剧《费加罗婚礼》: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奥地利作曲家,在西⽅⾳乐的历史上有 "乐神的⼉⼦"之称,是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中既约瑟夫·海顿之后的第⼆位古典⾳乐⼤师。
莫扎特在他短暂的35年⽣涯中,创作的有歌剧、交响乐、奏鸣曲、室内乐等体裁形式,⼏乎涉猎到了⾳乐所有的领域,为⼈类留下了丰富⼜宝贵的⾳乐遗产。
在莫扎特创作的众多⾳乐作品中,歌剧是他⾳乐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体裁。
在那个时代流⾏三种歌剧形式,⼀种是德语的歌唱剧(Singspiel),⼀种是意⼤利喜歌剧(Buffa),另⼀种是意⼤利的严肃歌剧(Seria),莫扎特以这三种形式⼀共创作了22部歌剧,有些作品如《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都是歌剧史上不朽的杰作。
《费加罗的婚礼》中咏叹调《何处寻觅》的作品演唱与情感表达

32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费加罗的婚礼》中咏叹调《何处寻觅》的作品演唱与情感表达谷 裕(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摘要】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天才,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作品,共计22部。
其中《费加罗的婚礼》作为他经典的歌剧作品之一,是受启蒙运动的积极思想的影响所产生的杰出作品,该剧思想生动而又灵活,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故事情节丰富有趣,该歌剧首演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后世经典,也是许多大剧院反复排演的歌剧作品之一。
本文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抒情女高音伯爵夫人的咏叹调《何处寻觅美好时光》为例,阐释该作品的演唱和情感表达,进而分析伯爵夫人的角色塑造。
【关键词】《何处寻觅》;音乐特征;演唱技法;咏叹调;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4-0032-02【本文著录格式】谷裕.《费加罗的婚礼》中咏叹调《何处寻觅》的作品演唱与情感表达[J].北方音乐,2020,07(14):32-33.一、咏叹调《何处寻觅》的演唱情境(一)《费加罗的婚礼的》剧情梗概《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歌剧,全剧讲述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与女仆苏珊娜结婚的过程,其中还夹杂着费加罗、苏珊娜和伯爵夫人合作,智斗妄图在苏珊娜身上实行初夜权的故事,最终获得胜利,顺利结婚。
(二)演唱《何处寻觅》的具体情节《何处寻觅》这一咏叹调出现在歌剧的第三幕,苏珊娜与费加罗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婚礼,狡诈花心的伯爵阿玛维瓦竟然想要恢复统治阶级的权利去夺取女仆的初夜权。
为了让丈夫回心转意,伯爵夫人罗西娜联合苏珊娜和费加罗制定了一个计划,以苏珊娜的名义写一封暧昧的信约伯爵出来,赴约的却是乔装成苏珊娜的伯爵夫人,从而挽回属于自己的爱情。
伯爵夫人在等待苏珊娜告诉她伯爵是否会接受约会消息的过程中演唱了这一首悲情却又充满斗志的咏叹调。
浅析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舌
二
耋 螽
氛开始主题引人入胜,序曲本身是一首完整的交响性很强的作 作者简介:娄新艺,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万方数据
浅析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娄新艺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510500 华章 HUAZHANG 2011(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uaz201105059.aspx
浅析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娄新艺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510500)
【摘要】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之一。简单的剧情,幽默诙谐的音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赋予了这部歌剧中人物以深刻的思想。 [关键词]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J605 ^ 1009—5489(2们1)05—∞64-01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莫扎特(1756_1791),奥地利人,是一位富有个性和才华的作 曲家,幼年的莫扎特就显露出超常的音乐天赋,六岁开始就跟随 父亲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并以神童之誉名扬全欧。少年时的旅 行演出,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莫扎特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交响曲、歌剧、钢 琴及各种乐器的协奏曲、奏鸣曲、各种组合形式的室内乐和独唱、 重唱等。 莫扎特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了格鲁克歌剧改革 的思想,但又不同于他的改革,莫扎特的歌剧产生了一些重要的 美学思想,他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 感染力,旋律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有歌唱性,不 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的鲜明而生动,重唱 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 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其次, 莫扎特的歌剧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民族气质。 歌剧在莫扎特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少年时代起,莫 扎特就开始了歌剧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歌剧一直是他创 作的主要领域之一,他的歌剧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 基本是创作意大利的正歌剧,后一时期,在维也纳的十年,他的 歌剧创作达到了顶峰,主要是四部:《费加罗的婚礼》、《后宫诱 逃》、《唐・璜》、《魔笛》,其中《后宫诱逃》和《魔笛》是用德语写的, 是属于德国歌唱剧体裁的,《费加罗的婚礼》是用意大利喜歌剧 体裁写的,对于意大利喜歌剧这种形式,莫扎特写起来得心应手, 他少年时代几次去意大利访问和学习,对他的歌剧写作技巧和 领悟力大有帮助。 《费加罗的婚礼》歌剧脚本是意大利作家达・彭特根据法国 剧作家博马舍的原作改编的,四幕二十八曲,1786年首演于维也 纳布尔格剧院,是莫扎特创作歌剧中的巅峰,博马舍写的这个话 剧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因为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的前夕,阶级 对立意识非常的强烈,使王室直觉到此剧是在嘲弄一切被视为 神圣的事物,因此这两部剧在法国上演都经历了曲折,这部歌剧 的剧情大概如下:伯爵的仆人费加罗将与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 娜结婚,而好色的伯爵对自己的夫人早已厌倦,此时也正垂涎于 苏珊娜,为了保卫自己的婚姻幸福,这对年轻人想尽办法与主人 周旋,伯爵夫人也盼望丈.夫回到她的身边,因此她与两个年轻人 串通一气,设下圈套,苏珊娜给伯爵写信,约他在晚上去后花园 见面,然后由伯爵夫人穿着女仆的衣服,来到约会地点,伯爵欣 喜若狂,对着“苏珊娜”大献殷勤,这个时候突然灯火通明,夫人 卸下伪装,伯爵义惊又羞,不得不向夫人下跪求饶,夫人宽恕了 他,费加罗和苏珊娜举行了婚礼,一切皆大欢喜。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音乐居于重要的地位,这部歌剧的音 乐语言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这种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通俗性 和个性化,音乐表达也有比较明显的世俗化,在剧中对拈花惹草 的伯爵讽刺.对高贵温柔的伯爵夫人同情与赞美,费加罗的机智, 苏珊娜的活泼,还有其他人物以及群众场面,都被莫扎特用准确 的音乐语言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序曲是以机智,幽默和紧张的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5
大舞台
扎实的演唱技巧去灵活地表现作品的速度、力度、音色、情感等 元素,让声音强弱自如、灵巧清透。而声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良好的气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如:伯爵夫人的咏叹调《哪里去 了,美好幸福的时光》,其音乐抒情缓慢、乐句又长,在咏叹调 的后面部分有大跳的出现。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没有强有力 的呼吸控制是绝不可能的。
谱例3:
紧接着这一句(见谱4)是整个咏叹调作品的高潮部分,也 是整首作品最难唱的一部分。在旋律上是一连串的八分音符七度 音阶的上行进行,反映出伯爵夫人的极度痛苦和无助,在演唱上
总之,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 力。美声女高音有必要对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进行细致的分析和 研究,这对夯实歌者艺术基础,提高其艺术水准大有裨益。
文艺评论
大舞台
浅析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 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
王亚妮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650000)
摘要:莫扎特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他短暂的三十五年 生涯中,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音乐遗产。其中,《费 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歌剧创作之一。在这部歌剧 中,有许多女高音咏叹调,由于这些女高音咏叹调本身所具有的 强大感染力,现在越来越多被拿来演唱。本文对这部《费加罗的 婚礼》中的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作出分析,力求为学习和演 唱者能够正确生动地演绎作品提供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谱例2:
文艺评论
应该比以前更激动、强烈。演唱上要把握好音色和音量,力求歌 声悠远而清澈,并由弱到强,运用漂亮华贵的头声,迸发伯爵夫 人内心情感。这句的最后一个音是小字二组的a,在这个音上有 一个自由延长标记,这不能唱得太短,但也不要唱的过长,应根 据情感适度把握演唱,使声音在呼吸的支持下打开腔体稳、深、 通地进入头腔,获得饱满圆润的声音效果。
谱例7
发自内心的呼唤(呼唤丈夫的回心转 意)。从旋律上来看,两个乐句都是由高音往低音下行进行的, 比较流畅连贯,且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和休止,演唱上要求声音由 强到弱在气息的控制下慢慢流露,要做到连贯圆润,以此来表现 出伯爵夫人内心的波动,唱出一种由近及远又不失内在动力扣人 心弦的效果。
谱例6:
最后一部分(见谱例7)的歌词与前面相同,但在情感刻画 上却发生了变化,表现出伯爵夫人最后一次无奈的呼唤、呐喊。 在演唱上要使声音圆润丰厚、高雅又持久,虽然是伯爵夫人内心 无奈的叹息声,但又不失该有的那种饱满圆润之美。唱一首咏 叹调,应把握好这个角色的情感世界,不能因为最后处于较低音 区,就草率地收场,一定要从头至尾保持完整的演唱状态。
演唱者应紧紧把握这首女高音咏叹调的人物内心世界以及 情感基调,在演唱上我们力求使整首乐曲在平稳、连贯中进行, 不能唱的太重、太冲,如起音“Porgi amor qualche ristoro” (见谱例2)就应立即开启口腔后部通向咽腔的通道,采用稍 弱、柔和一些的音色来演唱,保持好声音的连贯流畅性,来表现 伯爵夫人内心哀伤又无助的复杂情感,还要把诉说和轻叹式的语 感演唱出来。这就要求在咬字上力求自然而清晰清,以便让声音 在气息的支持下稳稳地控制住,用像小提琴似的那种动人、柔和 而、又富有深情的音色来演唱。
106
谱例4:
高潮过后的这个小乐句就像一个小间奏(见谱例5),将前 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紧密相连。之后是伯爵夫人在极度的伤感过 后,迫切地希望爱神能给予安慰的宣泄的内心感受,演唱时要注 意比前面稍快一些,不能拖沓。
谱例5:
这一乐句与整个前半部分有一定的对比(见谱例6),前半 部分刻画的伯爵夫人是优伤和无助,而这句刻画的伯爵夫人的痛 苦和优伤则更加强烈,即宁愿死去也不愿忍受丈夫对自己的背 叛。在旋律上是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九度音阶的上行进行,然后 滑落下来。要求在演唱时要保持每一个音的清晰干净、光彩明 亮,让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轻松而自然地唱出。
造人物形象,描画人物性格的大师。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都被 他赋予了独特的性格。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每一个人物都血 肉丰满,活灵活现,而且每个角色的音乐也都恰如其分。因此在 演唱的过程中,既要掌握好歌曲在情感上的动态基调,又要深刻 体会情感的程度特征和情感变化的逻辑。
如伯爵夫人的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伯爵夫人得知伯 爵对自己爱情的不忠,十分忧伤,祈求万能的上帝能给予帮助和 安慰。此情此景需要用平稳、深情又带有忧伤的演唱去刻画这位 遭受被判的贵妇人的内心伤痛。而另一首由性格开朗的侍女苏珊 娜所唱的《美妙时刻即将来临》,活泼、热情而优美,因此演唱 时应该采用明朗欢快的音色来表现苏珊娜的聪明机智和开朗的性 格。
在旋律音阶的起伏上,大多数的上行音阶要求演唱者在声音 和情绪上应该是一个渐强的过程,而音阶下行则反之。如在《求 爱神给我安慰》这首女高音咏叹调中,(见谱例:1)是一个上 行的旋律音阶,要求在演唱上声音和情绪都应由弱到强。
谱例1:
而节拍速度的变化也带动了演唱的变化,快速的节拍速度大 多要求演唱出欢快而活泼的情感基调,而缓慢的节拍速度则要求 演唱出忧伤温婉的的情感基调。因此在演唱作品时,一定要深入 理解音乐的一系列变化,力求精准而深入地去演唱一首作品。
三、透过作品进一步体会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女 高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
莫扎特歌剧中的女高音咏叹调有其独特的创作及演唱风格。 为了让演唱者更全面而具体地认识了解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演唱风 格,下面对《求爱神给我安慰》这首女高音咏叹调进行演唱上的分 析,力求使演唱者对莫扎特歌剧咏叹调演唱风格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把握好作品在旋律音阶、调式调性及节拍速度上的变 化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多首女高音咏叹调都有调式调性上 的变化,且大多都运用了音乐在旋律、音调、速度等因素之间的 强烈对比和大幅度的跃跳反差。因此,在演唱上也应该有与之相 应的变化,比如在调式上,当音乐从明朗的大调转向柔和的小调 时,多数情况下是在暗示演唱者应把明朗欢快的歌声转向柔和温 婉的音色,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这首 女高音咏叹调,中有多次的转调,要求演唱者用略带忧郁的音色 来表现伯爵夫人对现状的叹息和对往日爱情的回忆。
《求爱神给我安慰》这首女高音咏叹调出现在《费加罗的 婚礼》第二幕的开场,由伯爵夫人罗西娜所唱,这首咏叹调的背 景是:伯爵与罗西娜婚后,因为伯爵对罗西娜不能专爱,见异思 迁,爱上了伯爵夫人身边的女仆苏珊娜。伯爵夫人非常伤感无 助,而且又想到自己青春渐逝,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脍炙人口 的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在整首咏叹调中,伯爵夫人的内 心充满着无助,她虔诚地祈求上帝能赐给自己安慰。演唱这首咏 叹调,要力求深刻而细腻,紧紧抓住人心。这首作品采用四二拍 节奏,运用bE大调。渲染出的调性色彩是富丽堂皇的,而乐曲开 头的Larghtto(小广板)又为整首咏叹调铺垫了一种安静、优郁 的情感基调。整首作品旋律上比较平稳,没有大的跳进起伏。听 起来也平缓抒情,即表现出了伯爵夫人哀伤和无助的内心世界, 同时透出她本身高贵、优雅、不俗的气质。
关键词:莫扎特;咏叹调;《费加罗的婚礼》;演唱风格; 作品分析
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作品一直以来深受广大美声歌者的喜爱 和听者的青睐,经常出现在歌剧舞台、声乐比赛、音乐会和其它 音乐活动中。下面以《费加罗的婚礼》为例,掀开莫扎特歌剧女 高音咏叹调作品的冰山一角。
一、莫扎特及其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一)莫扎特的生平及歌剧创作 莫扎特(全名为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1756~ 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在西方音乐 史中,莫扎特被公认为稀世之才,其35年的短暂一生,为人类留 下了大量艺术珍品。 莫扎特创作的歌剧,强调用音乐去刻画人物心理,塑造艺术 形象。可以说,莫扎特鲜明的歌剧创作手法,开辟了欧洲歌剧史 上的一代新风。与之前不同,莫扎特强调诗词要顺从歌唱,角色 性格的刻画与内心情感的表达,应该用令人信服的美妙音乐来实 现。音乐在歌剧中应占据支配地位。莫扎特巧妙地将音乐的旋律 结构和戏剧的情节动作完美的连接起来,使其歌剧作品,闪烁着 夺目的艺术光辉,保持着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四幕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法国18世纪文学家博马 舍的话剧剧本,歌颂了以费加罗为主角的平民的机智活泼、精明 强干,讽刺了贵族阶层的腐朽堕落。整部歌剧中人物性格鲜明, 音乐也生动感人。伯爵府邸的男仆费加罗正直聪明,正准备与漂 亮的女仆苏珊娜结婚,而好色的伯爵却早已对漂亮的苏珊娜不怀 好意,存心要占她的便宜,千方百计地阻挠他们的婚事。于是费 加罗和苏珊娜为了追求幸福决心要与伯爵斗智,于是与伯爵的夫 人罗西娜一起设下了圈套来捉弄教训伯爵。最终,经过众人的努 力,聪明的费加罗和漂亮的苏珊娜,让伯爵当众出了丑,两人的 婚礼也顺利的举行。 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人物在特定情景中强烈思想感情的内心 独白。《费加罗的婚礼》中,女高音咏叹调音乐优美、动听、抒 情,充分地展现出角色生动鲜活的情感世界,刻画出鲜明的人物 性格,促进了戏剧冲突。这些经典的咏叹调旋律起伏流畅、节拍 变化多样、节奏丰富多彩,结构规整,具有高度的整体感。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有:《求爱神给我安慰》《美妙时刻即将来临》 《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等。 二、在学唱中如何把握《费加罗的婚礼》中女高音咏叹调的 演唱风格 《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女高音咏叹调是美声女高音的必唱曲 目。在学唱时,要对作品的内容进行细致地分析,掌握好这些作 品在旋律、调式调性、以及情感表现等方面的风格特点,进而进 行精准地演唱,力求体现这些女高音咏叹调特有的风格。具体应 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注意作品反映出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作为十八世纪伟大的“音乐肖像画家”,莫扎特是用音乐塑
参考文献: [1]萧韶.《德奥古典音乐大师经典指南》[M].江苏:江苏人民 出版社1996年 [2]科贝.《西洋歌剧故事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 [3]欧南.李利.《歌剧经典》[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4][英]约翰•罗瑟里•莫扎特传[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 [5]胡向阳.周雪石《音乐欣赏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5年 [6]周小静.《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年 [7]周小燕.《外国歌剧选曲集》上、下[M].上海:上海音乐出 版社 [8]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9]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