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对图形设计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天津博物馆为例》

《浅析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天津博物馆为例》

《浅析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天津博物馆为例》2.华侨大学福建厦门 361021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它诞生于德国,成长于美国。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经验(即意识)与行为具有整体性,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对事物整体性的认知,不是对整体内部元素的认知,这种整体性的认知具有整体内部元素认知所不具备的特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要义是行为和心理的整体性,所以在感官世界中任何被看到的场景都能被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形”。

正是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被叫做“完形心理学”。

通过对比分析天津博物馆所表现的心理学的特质,论证建筑学和心理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分析总结现代建筑设计中心理学应用的基本思想。

希望在建筑设计中引起对心理学应用的重视。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闭合原则、相似原则、接近于连续原则、建筑空间、建筑形式、建筑色彩1、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位于北方名城天津市河西区,它于2007年底对外开放建筑面积64003平方米,它是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及天津城市发展历史的大型艺术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

在天津博物馆的设计中较好的体现了建筑师何镜堂先生的“两观、三性”建筑理念,即总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在何镜堂先生的设计中以“世纪之窗”为空间主题,再现了天津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

这是回顾天津市建城600年的历史之窗,同时也是天津展望未来的希望之窗。

但是一般的展览类建筑是不开大面积的采光窗的,此案建筑师再此开设一个巨型的窗户可能是想把未来展厅作为开放展厅并且与环境呼应吧。

2、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目前已经应用在了许多艺术领域,其中也包括建筑设计方面。

因为知觉具有完整和闭合的倾向,也就是说知觉具有外延性能够把不连贯的一些点或线等元素作为一个完整的形体来感知,所以知觉感知到的东西大于眼睛看到的东西。

格式塔心理学应用在建筑设计上主要有闭合原则的应用、接近原则的应用、对称原则的应用、图底原则的应用、完形原则的应用等方面。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1912年发端于德国,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维台默、考夫卡和苟勒。

格式塔是德文译音,意为形态、形象。

后引申为“完形、结构、组织”,指任何一种被分离整体而定,即不单是指图形样式,重要是指组织整体。

格式塔派一个特点是援引了现代数理科学概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提出了“心理场”、“物理场”、“行为场”等概念。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平面设计;整体;视觉;应用一、格式塔原理从研究对象来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行为。

简单的来说,直接经验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感觉,就是主体在对于一件事物认识过程中所把握到的经验。

另一个研究对象是行为,即个体在自身环境中的活动。

既然是对直接经验和行为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除了整体观察法,还运用实验法。

无论是哪种方法,格式塔心理学总是要从整体出发。

格式塔的主要理论观点,其中包括同型论、完形组织法则、学习理论、心理发展、人格理论。

二、五项法则:接近、闭合、相似、连续、简单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

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

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

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

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在某些领域内,格式塔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

格式塔原理——图形与背景、接近、相似….

格式塔原理——图形与背景、接近、相似….

格式塔原理——图形与背景、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简单、均衡接近原理——距离(位置)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原理。

图例,知觉上更倾向于意识到“3组圆”,而不是“6个圆”:一个最简单的应用实例:6个一排的按钮看上去有点多,而且“过”也混在其中了,将6个按钮的距离分开一点点,就可以将按钮分为两组,从而解决了问题。

另一个案例,产品想要在奖状面板上加一个分享按钮,交互建议按钮放在奖状外,因为奖状上加大按钮容易破坏奖状原本的整体感(从而可能要修改奖状),而分享按钮可能在除奖状外的多个图形上用到,导致对按钮的适应度要求变高:方案1——需求(请忽略按钮颜色和质感,这并不是视觉稿)方案2——交互方案(策划担心此方案会导致在较花的游戏界面中,按钮和奖状看上去不是一个整体)(请忽略按钮颜色和质感,这并不是视觉稿)实际效果——还是觉得“分享给好友”是针对奖状的,对吗?这正是“接近原理的力量”(如果再通过程序,给两块都加上一些阴影,就更整体了——相似原理)相似原理——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图例,知觉上更倾向于意识到“3组圆(接近)”或“2种圆(相似)”,而不是“6个圆”:实例:想想看,如果第二排按钮也是彩色…^_^实例:利用相似的样式,使知觉自己将其编组。

这个原理其实已经用的很多,就不多说啦。

闭合原理——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图例:知觉上更倾向于意识到“1个圈和1个点”,而不是“9个圆”:实例:左右两个方案哪个看上去更简洁生动呢?连续原理——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图例:知觉上会弱化这些分割所带来的“块”,而依然意识到“直线、圆、曲线”。

实例:最常见的就是表格了:有时候为了简化界面,会去掉一些分隔线,导致“连续感”变弱,而“接近感”变强,使得知觉上更倾向于意识到“列”,而用户理智上当然会想要去看成“行”,这种理智与情感背道而驰的时候,就会带来不舒适的感受。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1. 引言1.1 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格式化”的过程。

这种“格式化”包括了对于外界信息的筛选、组织和解释,从而形成了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并非完全客观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受到主观经验、文化背景和个人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个体之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在景观设计领域中,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和设计方法。

通过研究人类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设计师可以更好地把握人们对景观的感知、理解和情感反应,从而创造出更具共鸣和吸引力的设计作品。

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使得景观设计不再局限于形式和功能,更加关注人们的感知体验和情感共鸣,为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性。

【2000字】1.2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

通过研究人们对视觉信息的处理方式,格式塔心理学可以指导设计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意义的景观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格式塔心理学还能帮助设计师利用符号和象征来增强景观设计的表达力和影响力,引导观者对景观环境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通过对人们的记忆和认知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格式塔心理学还可以帮助设计师创造出更易于被人们记忆和理解的景观设计,进而加强设计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设计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在于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更具意义和价值的景观环境。

通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景观设计师可以更好地进行创作,并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体验。

2. 正文2.1 景观设计中的视觉信息传达景观设计中的视觉信息传达是一种通过图像、颜色、形状等视觉元素来引导人们感知和理解景观的方式。

格式塔完形法则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格式塔完形法则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格式塔完形法则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摘要: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形都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并且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它把观众对形的知觉组织纳入形的整体研究,这样形就成了艺术设计中的“格式塔”。

本文以格式塔心理学为理论背景,并结合标志设计的实例来分析人们在感知图形时,“完形法则”对人心理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完形法则;标志设计一、格式塔心理学对视觉艺术的影响以及基本理论观点(一)格式塔心理学与视觉艺术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心理学家魏特海默。

格式塔一词为原为德文“Gestalt”的音译,本意是指形式、形状或一种被视觉分离出来的整体。

通常有两层含义:(1)是指事物具有特定的形状或者形式;(2)指一个实体对知觉所呈现的整体特征,即完形的概念。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研究领域中。

早期格式塔学家所进行的知觉研究,为视知觉艺术设计奠定了基础。

其中魏特海默的弟子鲁道夫•阿恩海姆,是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艺术心理学最关键的人物,他的学术研究包括对建筑、音乐、电影、诗歌、雕塑的整体研究,他的大部分艺术心理学方面的著作都毫无疑问地带有格式塔理论的标志。

被誉为格式塔心理美学经典的《艺术与视知觉》,不仅将格式塔心理美学系统化了,更将心理美学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指出“在知觉经验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不是由感觉的简单相加而得的知觉,它强调知觉经验是一个完整的完形或者格式塔,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所倡导和主张的元素主义研究取向”。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对于完形的最终解释是:当外界的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的心里会产生一个“形”与之相对应,如果心里的“形”与客观事物不相符时,这个“形”就会产生不完整感。

此时人的知觉就会自发的弥补这个不完整,而结果就是使客观出现的“形”本身达到良好完善,从而形成“完形”。

格式塔

格式塔

THE END
Hale Waihona Puke 7、连续性原则 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 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 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 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 为一个整体。
8 视觉恒常性原则
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知 觉条件的情况下,人们对 物体或品质的知觉却保持 恒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在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 不同明暗度的情境之下, 观察某一熟知物体时,虽 然该物体的物理特征(大 小、形状、亮度、颜色 等),因受环境影响而有 所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特 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 倾向于保持其原样不变的 心理作用。像此种外在刺 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改 变,而在知觉经验上却维 持不变的心理倾向,称之 为知觉恒常性。
基本特征 1 强调整体优先 2 与之相应的强调结构优先 格式塔组织原则
1、图底互换原则 2、接近或邻近原则 3、相似原则 4、封闭原则 5、共方向原则 6、熟悉性原则 7、连续性原则 8 、知觉恒常性原则
1 图底互换原则 在一个具有一定配 置的场里,有些对 象突出来容易形成 被感知的图形,而 其他对象则退居次 要地位成为背景, 并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互相转换。
格式塔心理学 在设计中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 研究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诸种条件和各种分离的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 图形时所遵循的原则。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格式塔心理学首先提出一个 假设,即人在观察事物时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追求内心平衡的倾向这是一种 格式塔需要。这种需要使得人在观看一个不规则不完美的图形时总是倾向 于将构图中的各种分离要素朝着有规律性和易于理解的方向上重新组织。
2、接近或邻近原 则 在空间和时间上彼 此接近的刺激物, 比间隔稍远的刺激 物有更大的组合倾 向,而成为知觉的 对象。时间,空间 上相互接近的要素 常被看作整体图形。

格式塔是什么意思

格式塔是什么意思

格式塔是什么意思当我们听到“格式塔”这个词时,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和困惑。

那么,格式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要理解格式塔,我们首先得从它的起源说起。

格式塔这个概念起源于德国,最初是在心理学领域被提出和研究的。

它强调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整体性质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其各个部分的相加来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我们并不是先分别看到一个个孤立的色彩和线条,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对这幅画的理解。

相反,我们几乎是瞬间就对整幅画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印象。

这种整体的感知和印象,就是格式塔所关注的。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内在的倾向,会自动地将感知到的事物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这种组织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

比如说,接近性原则。

如果在一个画面中,一些元素彼此距离较近,我们就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整体。

还有相似性原则,如果一些元素在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相似,我们也会把它们归为一组。

再比如说,连续性原则。

如果一些元素排列成一种连续的模式,我们会倾向于沿着这种连续性去感知它们,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孤立的部分。

封闭性原则也是常见的,当一个图形不完整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填补缺失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图形。

格式塔不仅仅在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艺术领域,格式塔原理被艺术家们广泛运用。

画家们通过巧妙地安排色彩、形状和线条,创造出具有整体美感和冲击力的作品。

比如,在构图上,他们会利用各种原则来引导观众的视线,使观众能够自然而然地关注到画面的重点,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在设计领域,格式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网页设计师在设计页面布局时,会考虑如何让用户能够快速而清晰地获取信息。

他们会运用接近性原则将相关的元素放在一起,运用对比原则突出重要的内容,从而提高页面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在教育领域,格式塔的理念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框架和体系。

探析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探析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探析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界面设计中的应用作者:李京瑾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2期摘要:格式塔心理学科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视觉设计中已经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用户界面设计而言,格式塔原理向我们解释了视觉系统是怎样感知界面的,本文依据七种格式塔原理着重分析了它在视觉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格式塔;视觉界面设计;整体性在用户界面设计中,视觉设计是将所有设计要素最终落实的一步,是给予用户的第一印象。

虽然它只是一种表面的表现形式,但对于用户的认知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视觉界面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人类认知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进行更为理性化的设计。

借助心理与行为科学领域成熟的方法与理论才可以有效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设计水准,提升用户体验。

格式塔心理学始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所谓的“格式塔”是德文的译音,英文中Gestalt往往译成form(形式)或shape(形状),因此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形”,但又不仅限于一般所指的形式或形状,还包括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

因此中文译作“整体或完形”,故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就在于整体性。

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而部分依从于整体。

它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

在视觉感知中,人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且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

简而言之,就是将不完整的视觉信息给予最简单直接的解读,赋予其整体性。

视觉界面设计是产品设计的表现层,是决定视觉感知的重要层面。

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界面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格式塔原理有以下七个:1. 接近性原理: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我们感知他们是否以及如何组织在一起。

也就是说相对而言,相互靠近的物体看起来是属于一组的,而相对距离较远的就不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塔心理学对图形设计的影响姓名:彭雅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罗坚20060501成的。

同时,这些图形还具有图腾和巫术的性质,原始人类用自己的理解将自然界中的事物赋予不同的解释,表达了他们祈望丰收、安定、幸福等美好愿望。

如在阿尔塔米拉的洞穴壁画上,原始人类在动物图形的旁边画上矛的标志,就表示着巫术仪式中将得到猎获动物的神力、预示着狩猎成功(图2—1)。

还有仰韶文化中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图,也是一种人类神化图式符号,它表达了原始人类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愿望f图2—2)。

透过这种历史的遗迹,我们可以触摸到古代先民们活跃的思维以及他们深邃闪光的精神世界“1。

这些至今还让现代人细细揣摩的原始形象,就是现代图形的原始雏形。

图2—1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图2~2人面鱼纹盘第二个阶段为由一部分图画式符号演变而形成文字。

文字的产生是图形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由于图形的表达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对于比较抽象的思维的记录,几乎无能为力,因此,出现了图画式文字,它是现代文字的雏形。

图画式文字不等同于图形,它是将客观图形典型化,抽象化的符号。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图2—3)、古埃及以图形为核心的象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图2—4)都是图画式文字,这些图画式符号在使用过程中慢慢演变成了文字。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向文化传播迈出了伟大的第一步,同时这也是图形设计史上的重大革命”1。

图2—3楔形文字6图2—4甲骨文力和人类内在情感生活的高度概括,而且是它们的最真实、最本质的反映。

因此我们在进行图形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如何把握简单形与复杂形,完美形与不完美形,以及秩序性与适当打破规律之间的控制程度。

有时候应该在图形适当地给观者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空间,通过这种不完全的形造成更大的形式意味或刺激力,这样观者在观察过程中就会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思想等去联想、去填补,从而走向完形,得出自己对图形的独特见解,这样必然会发现以前未曾感受到的新的认识和新的形态。

因此,一个真正具有感染力的形,不是那种过于复杂或缺少变化的形,而是通过省略某些部分,将另外一些关键的部分突出来,并且进一步使这些突出部分蕴含着一种向某种完形“运动”的“压强”或“张力”,这种图形会将观者的视觉感觉由熟悉引向陌生,并使他们产生新奇的感受,使视觉得到多样性的满足。

图4—2简单而规则的图形图4~3复杂而不统一的图形图4__4复杂而统一的图形保罗克利曾说过:“艺术并不是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

”。

“。

这句话说明了艺术的真正境界在于“无形”。

其实只要我们留意就会发现,“无形”在许多艺术形式中都能体现,比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就有“留白”这一说。

在中国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偌大的画纸只有一个主题居于画中,留出大块空白不去用,其实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一种技巧叫做“留白”。

英国一位专门研究东方的学者比尼恩曾这样比喻过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艺术:开门窗的屋室,因为有虚处才能住人,所以实处为人提供的便利,只有形成一定的虚空间时才能产生作用。

多视角美术欣赏“留白”使中国画变得空灵、“留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这也是中国画的过人之处。

其实图形设计中的虚缺空白就犹如中国绘画中的“留白”,正是由于这些无形的“虚白”,才使得那些有限的形象变得更加广阔无垠而富有意境”…。

香港著名的设计大师靳埭强就非常善于使用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

靳埭强作为一名全方面的设计师他的海报尤其享负盛名,当中散发出来的那种东方情调,来自于他以中国墨象为主体的设计,其中既包括了书法,也融合了水墨。

他的海报大多以白色为底色,承袭了中国画“虚实”和“留白”的空间感,整个画面元素不多,在一些地方还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从而达到了一种类似中国画的“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是“虚”还是“实”,其实都是为了更准确的体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意图。

他把传统中国画及西方设计意念共冶一炉,这是他独特的一种表现手法(图4—5、6、71。

图4—5、6、7靳埭强海报4.1.2设计思路那么,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现代的一些图形设计昵?答案是肯定的。

在许多优秀的图形设计作品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某些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显得很突出很引人注目,事实上这些作品正是基于打破一般人经验中的一种组织结构和视知觉而完成的,这种图形不是那些被组织得最规则的(对称、统一、和谐)形,而是有着自身特有的倾向和规律,它们看起来也许不是完美的标准形,但是却通过视觉使图形在大脑皮层产生强烈的兴奋点。

如图4—8、9、10中的三个标志,虽然它们的形都不完整,轮廓都出现空缺,然而视觉上却有鲜明的形象,具有完整感。

观者在面对这些图形时,是通过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它们的各个要素知觉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把它知觉为一群个别色彩、形状、大小、位置和要素。

如图4—8观者自然会把它知觉成一个完整的足球形状,而不是把它看成许多块面,它整个图形就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的整体而存在;图4~9是用许多不同的图形组成的字母U,我们的视觉并不会去注意那些细小的形,而是看重同时看到两个图形的存在,只有通过转移视觉中心的方法才能分别看到少女与老妇的形象。

这种手法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超时空之中,让人对图形展开积极的思考。

图4—12也是以融合方式创造的图形,乍看上去这似乎是一只倒立的鸟,但分解图形又发现它其实是一幅风景画和鸟相融合的图形,在图中鸟的爪子成了两棵茂盛的大树,身子成了一个小岛,头部变成了一条鱼的形状,而嘴巴成了一条载人的小船。

图4一11少女老妇图图4一12融合图形4.2.1.1融合方式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融合方式要求我们在图形的整体中去寻求变化,因此这种方式往往会增加图形的趣味性并使图形具有一种视幻的效果,这种图形形式有时就像是一个变化不断的万花筒,观者在面对这些图形时,会沉浸在其的视觉幻觉之中,从而获得巨大的视觉快感,同时还能引发他们对图形的积极思考,因此以这种方式创造的图形往往以极具变化性和吸引力的形式而获得人们的好评。

如将融合方式用于图形设计中,将会产生非常具有震撼力与说服力的视觉图形。

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标志(图4一13),它就是由一个火炬的变形图形、悉尼歌剧院的变形图形还有古老的澳大利亚土著狩猎工具——飞去来器在空中运行轨迹的变形图形相互融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一图三形”的绝妙结合。

同理还有北京2008年申奥标志(图4—14),也是以融合方式创造的图形。

它是以四个图形融合而成的,这四个图形分别是代表奥运的五连环,它象征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五角星,代表中国形象;打太极拳的人形,代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标志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的象形,相互环扣象征着吉祥如意。

不光是在标志,在许多其它的图形如招贴、广告等的设计中也涉及到了融合方式,这种手法共生的方式存在的;我国道教文化中的太极图(图4—16)更是正负形的典型代表,太极图通过正负形的结合,形成一虚一实、一阴一阳,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观,是一种对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而辩证的见解。

…。

图4一15彩陶纹图4一16太极图第一个对共生图形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是鲁宾。

“鲁宾之杯”是一个著名的共生图形例子。

当我们注视画面的中央区域,把它看作一个酒杯时,该中央区域显示出知觉的意义,即被认作为图,白色部分则作为底存在;然而,当我们转而注视画面的两侧时,图底关系便发生了转换,原来的图变成了底,而原来的底则成了图,这时我们就会把它知觉成两个人的侧景。

图与底的交界线只在一边起作用,要不成为杯子的轮廓线,要不就成为侧影的轮廓线,而不会同时成为二者的轮廓线,如果一方成为图形,另一方则成为背景的非图形空间。

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图形中,我们无法区分谁是图,谁是底,图与底既互为依存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在这里得到了最彻底的体现。

由此可见,图与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真正构成一个格式塔,任何一个图形的显现都需要有背景,而背景之所以为背景又是指它与形的关系而言。

但是,很多时候在图形创作时设计师在视觉习惯上总是喜欢把图底关系绝对化,他们往往忽略了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反相成,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化的,在图形创作中如果将图底的关系模糊化,会产生一般图形达不到的视觉效果。

共生图形与一般的写实图形不同,它是一种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新图形,观者在面对这种图形时也许会感到知觉混乱,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混乱更会吸引他们去发现寻找其中的形和义,而共生图形独特的视觉形象和简洁的造型特征,也非常有利于信息的传播,所以倍受当代设计师的青睐,广泛应用于招贴、标志等多种视觉形式中。

4.2.2.1共生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德国设计师德雷维斯基·雷克斯(DrewinskiLex)为爱情剧《安托尼和克雷欧佩特拉》所做的招贴(图4—17),就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平面空间的艺术手法。

当我们注意白色的女性体态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柔美的女性形象,这时蛇是作为背景存在的;而当我们把蛇作为图时,女性人体则成为了它的底。

作者正是在女性和蛇之问使用正负形,将女性温柔的特征以及基督文化中蛇与女性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享受着艺术营造的美妙的文化空间”…。

荷兰画家埃舍尔一生中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也都是利用了正负形的形式,他的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受了一些古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和启发,如中国的太极图以及古希腊的一些图形,他对这些形式作了大量的临摹和研究。

在埃舍尔创作的图形中有的是正负形完全对称,有的则是不同形象间的相互交错,并且结合他惯用的视点位移的方式,使图形产生一种渐变的节奏感,在这种变化的节奏中,逐步展露出时空的变异与观念递进。

如图4一18是埃舍尔著名的作品之一《昼与夜》,图形表现的是E开野、小镇、河流、飞鸟等一些自然景色,整个画面分为黑、白、灰三个颜色层次,画面左边白色的天空向右推移逐渐演变为白鸟,右边黑色的天空向左推移逐渐演变为黑乌,而同时白鸟和黑鸟之间也形成了正负形。

埃舍尔的这幅作品构思非常地巧妙,他利用图底互换和渐变两种手法相结合,深刻地揭示了大自然的秩序与变化法则。

图4~17安托尼和克雷欧佩特拉图4—18昼与夜不光是在海报,标志设计中也大量运用了正负形相互借用的手法。

图4—19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会徽,该标志将代表“女”字的英文单词woman的首字想或对比联想等思维方式,找寻与这个物体局部或整体相似的形或是与其在意义上相关联的形,然后在图形视觉化表现时把它处理成它的负形,使两者共用一轮廓线,即形成了正负形的显著特征——共用线。

如图4—21,刺猬侧面的刺正好和成排的叉子构成一正负图形,二者同构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新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